专题

    车路协同与智能化技术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智能车路协同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
    张毅, 姚丹亚, 李力, 裴华鑫, 晏松, 葛经纬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1, 21 (5): 40-51.  
    摘要1345)      PDF (2145KB)(1208)   
    智能车路协同技术是当今国际智能交通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必然发展趋势,是保证安全、提 高效率、优化能耗、降低排放的有效手段,将以集计模型为基础的道路交通流理论提升到以对交 通主体的精确描述为基础的新道路交通流理论。本文将智能车路协同系统作为未来道路交通系 统的基础性公共平台,重点探讨因此产生的国家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用户服务中服务领域划 分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分别介绍构建和应用智能车路协同系统需要的相关技术,包括由多模通 信、智能网联、信息安全和系统集成构成的系统构建关键技术,以及由协同感知、协同决策与控 制、仿真测试验证和自动驾驶构成的系统应用关键技术;考虑智能车路协同系统建设与应用的长 期性,给出不同应用阶段的主要建设内容、信息共享程度和可以实现的协同功能等;针对我国智 能车路协同系统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指出加深对智能车路协同技术内涵的理解,把握智能车 路协同技术实质,提升智能车路协同系统服务体验并适度加快智能车路协同技术的规模应用,可 有效推进现代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总之,开展智能车路协同系统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 开发和实际系统应用,对未来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和相关学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智能道路系统的体系框架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李清泉,熊炜,李宇光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08, 8 (1): 40-48.  
    摘要5404)      PDF (2433KB)(1215)   
    智能交通系统(ITS)是目前世界交通运输领域的前沿研究领域,也是未来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而智能道路系统(IRS)作为ITS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世界交通发达国家研究、发展与应用的热点。结合我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面向国内智能道路系统的应用与发展需求,分析了智能道路系统的概念及其内涵,提出了智能道路系统的体系框架结构,深入讨论了实现智能道路系统集成所面临的若干关键以及难点技术,并对智能道路系统今后的发展与应用趋势作了总结。
    被引次数: Baidu(125)
    智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基本框架
    王庆云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01, 1 (1): 6-8.  
    摘要5242)      PDF (311KB)(2277)   
    论文提出了我国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长期目标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
    为前提,建立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的智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并提出了智能型综合交通运翰体
    系建立的内涵和基础.首先是我国交通运输系统面临着边际客运出行递增,边际货运出行递减的局
    面3其次是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交通运输必须形成智能型综合交通体系;第三是现代技术给人们
    带来的现代设施和装备,要求人们必须采用智能化的管理手段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潜能,提高工
    作效率.此外,论文阐述了综合交通运物体系必然是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模式
    被引次数: Baidu(59)
    考虑驾驶风格的闭环反馈车速引导方法研究
    李浩然,褚端峰,梁栋才,周涂强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1, 21 (3): 94-100.  
    摘要177)      PDF (1545KB)(205)   

    信号交叉口的车速控制不当会降低车辆的燃油经济性甚至引起追尾碰撞事故,车路协同环境下的车速引导系统可以有效提高信号交叉口处的通行效率和燃油经济性。现有车速引导研究大多忽略了驾驶员风格的差异性,将导致驾驶员无法准确跟踪引导速度。针对该问题,建立考虑驾驶风格的闭环反馈车速引导模型。首先,分析不同风格驾驶员车辆最大纵向加速度的概率分布;其次,研究闭环反馈车速引导方法,使驾驶员更准确地跟踪引导车速;然后,基于机会约束规划方法优化闭环反馈车速引导模型,使模型更加符合驾驶员的不同风格;最后,在MATLAB/ Simulink环境中设计仿真场景,对激进型、适中型和保守型3种闭环反馈车速引导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车速引导模型,本文模型可使不同风格的驾驶员更容易跟踪引导车速,其中,激进型和适中型车速引导模型可以使车辆以更短的时间通过交叉路口,保守型车速引导模型可以提高车辆在绿灯相位通过交叉口的概率。本文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信号交叉口的通行效率。

    智能网联车环境下交叉口车流轨迹优化模型
    高志波,吴志周,郝威,杨玥,龙科军,邹清全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1, 21 (2): 91-97.  
    摘要302)      PDF (1465KB)(306)   

    在智能网联环境下,车辆可通过相互穿插和协作通过交叉口,无需信号灯控制。为保证车辆安全高效运行,建立车辆到达时序和速度协同优化的交叉口车流轨迹优化模型。提出车辆到达时序优化模型和车辆速度优化模型,建立车辆到达时刻与速度的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模型以所有车辆在控制区域的行程时间与油耗加权最小为目标,车辆路径、到达时刻和速度等关键参数为决策变量,设计迭代式算法求解,实现同时优化车辆到达时刻和速度且交叉口运行效益最大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与车辆时序和轨迹分别优化的两阶段模型相比,本文模型降低车均延误 32.1%,减少车均油耗9.9%,说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主动性和适应性,在降低车辆延误的同时也节省了油耗。

    基于网联数据的电动车快速充电影响因素分析
    杨烨,谭忠富,焦港欣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0, 20 (5): 86-92.  
    摘要143)      PDF (1660KB)(171)   

    基于北京市私家电动汽车网联数据,按照充电行为类型提取车辆行程,并对行程中影响快速充电行为的潜在因素进行细致分析;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显著性影响因素识别,结果表明,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出行距离、出行时间等因素显著影响电动汽车的快速充电行为;最后,基于显著影响因素建立模型,对私家电动汽车快速充电行为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和可靠度.本文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优化私家电动汽车的充电行为,提高充电效率.

    基于车联网V2P 的行人碰撞风险辨识研究
    彭理群,何书贤,贺宜,艾云飞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8, 18 (1): 89-95.  
    摘要514)      PDF (1726KB)(648)   

    为探索基于车联网V2P(Vehicle to Pedestrian)通信技术的行人碰撞风险辨识方法, 首先,在车联网环境下实时获取了目标位置、速度、运动方向等信息,并分析了典型人—车相 对运动场景中交通参与者的行为不确定性,进而提出了人—车碰撞区域随机几何模型;然后, 综合考虑了车联网系统的通信延时、定位误差、人—车相对运动不确定性等多因素的影响,建 立了人—车碰撞事故概率和冲突风险程度模型;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分析了行车速度、通信延 时、定位精度等因素对行人碰撞风险辨识模型效果的影响,以及各因素间的相关性关系.本文 提出的方法对行人安全保护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研究结果同时指出了车联网系统通信 延时与定位精度的技术要求.

    车联网环境下信号交叉口车速控制策略
    鹿应荣,许晓彤,丁川,鲁光泉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8, 18 (1): 50-58.  
    摘要391)      PDF (2456KB)(859)   

    为了减轻城市道路上信号交叉口对交通流的阻断,针对车联网环境下个体车辆可 以与路侧设施及交叉口中心控制系统实时信息交互的特征,提出了信号交叉口车速控制策 略,在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的基础上兼顾驾驶舒适性与环境友好性.为验证车速控制模型的有 效性,基于多智能体技术建立了车联网环境下信号交叉口车速控制仿真系统,以典型十字交 叉口为例,模拟对比分析了传统驾驶和车联网2 种环境下车辆通过交叉口的行程时间、燃料消 耗与污染物排放.结果表明,该速度控制策略下车辆通过交叉口的平均行程时间减少了约 60%,燃料消耗减少了约40%,污染物的排放也有显著减少.

    车路协同下考虑绿波协调的公交优先控制
    胡兴华,朱晓宁,隆冰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7, 17 (3): 74-82.  
    摘要248)      PDF (2201KB)(715)   

    在绿波协调控制交叉口群中,为分析公交优先控制对后续交叉口群的扰动,基于车流运行时间偏移分布,以概率期望描述了交叉口各相位绿时左端和右端时长变化引起的后续交叉口群在绿波带内、绿波带间的延误变化;采用组合优化的方法,以交叉口群在车速引导下的公交通行效益优化为上层模型,以交叉口群在公交优先控制下的延误优化为下层模型,对公交引导车速和信号控制参数进行协同优化.通过算例分析表明,公交优先控制模型有效提升了交叉口整体通行效益,最大化减小了对周边交叉口群的不利影响.

    被引次数: Baidu(2)
    快速路可变限速与匝道控制协同优化策略
    周浩,胡坚明,张毅,孙瑞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7, 17 (2): 68-75.  
    摘要225)      PDF (1870KB)(608)   

    可变限速控制和匝道控制是快速路交通控制的主要手段,本文对两者的协同优化策略进行了研究.借助智能车路协同系统强大的信息感知能力,通过引入微观交通流信息,对经典METANET模型进行了改造,构建了可变限速控制影响下的微观METANET 模型,实现了一种新的可变限速控制策略,同时,采用ALINEA算法,对入口匝道进行了优化控制,实现了两者的协同优化.最后,基于实际道路和交通流数据搭建了仿真平台,对微观METANET 模型和协同优化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仿真结果表明,微观 METANET模型具有良好的交通流预测效果,协同优化策略能有效地改善快速路交通流状态.

    车路协同环境下信道接入协议的优化方法
    上官伟,史斌,蔡伯根,王剑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6, 16 (6): 47-53.  
    摘要321)      PDF (1783KB)(1043)   

    在车路协同环境中信息交互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车辆的安全高效运行.为了 减少车路协同信息交互数据信道冲突的发生,本文通过分析IEEE 802.11p 和EDCA信道 接入机制,优化EDCA协议的握手机制、RTS和CTS控制帧内容,形成了具有交通特性的 ATEDCA信道接入协议,提出了适用于具有交通特性的竞争窗口退避算法,并且设计了 车路协同通信评估模型.通过设计不同车辆密度、不同节点传输距离及不同车辆行驶速度 的仿真场景,在OPNET Modeler 中进行仿真,比较ATEDCA与EDCA对车路协同系统通 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场景下,在传输延时方面,ATEDCA 较EDCA 减少了 10.1%;在吞吐量方面,ATEDCA较EDCA增加了7.5%;在退避时隙数量方面,ATEDCA 较EDCA减少了30.6%.因此,ATEDCA可以更好地减少消息信道冲突的发生.

    被引次数: Baidu(2)
    基于公交IC 卡数据的上车站点推算研究
    马晓磊,刘从从,刘剑锋,陈锋, 于海洋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5, 15 (4): 78-84.  
    摘要503)      PDF (1523KB)(2124)   

    为了分析城市公交乘客的出行特征,本文利用公交IC 卡及GPS数据对公交IC 卡乘客上车站点推算进行研究.针对安装车载GPS设备的车辆,运用GPS数据与IC 卡数据融合算法进行推算;对于无车载GPS设备的情况,为适应一票制IC 卡数据挖掘,对贝叶斯决策树算法进行改进,允许节点跳跃,推算上车站点,并且利用Markov 链特性降低算法的运算复杂度.同时,本文以北京公交数据为例,对提出的两种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推算上车站点,3 站之内误差的准确率达到90%以上,算法在兼顾算法精度的同时合理地控制了运算复杂度,可以实际运用于城市公交系统.

    被引次数: Baidu(25)
    车路协同系统仿真信息多分辨率交互方法
    李四辉,蔡伯根,上官伟,郭科研,刘宇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4, 14 (6): 50-57.  
    摘要395)      PDF (1976KB)(1319)   

    车路协同系统仿真研究对于交通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研究车路协 同系统的仿真关键技术并构建车路协同系统仿真平台,本文提出信息多分辨率交互方法 解决基于HLA的系统仿真过程中的网络拥塞问题,建立了高分辨率车辆行驶状态信息模 型、中分辨率车队状态信息模型、低分辨率交通流信息模型,运用聚合解聚法实现不同信 息分辨率间的仿真过程,采用模糊预测发送缓冲区信息排队长度方法确定多分辨率模型 间的聚合解聚时机.通过仿真管理器联邦成员的运行结果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减少 系统属性吞吐量,从而较好控制网络拥塞,降低系统属性延时,提高仿真效率.

    基于变精度粗糙集的汽车碰撞危险态势评估
    彭理群,吴超仲,黄珍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3, 13 (5): 120-126.  
    摘要665)      PDF (858KB)(840)   

    汽车碰撞危险辨识与预警是智能防撞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为了解决现有的防撞系统在复杂交通环境下虚警率较高、灵活性差的问题,本文对“人—车—路”多因素影响下的汽车碰撞危险辨识方法进行了研究.综合考虑驾驶员、车间距、路面等因素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并基于车路协同平台获取相关信息,应用态势评估理论建立汽车碰撞危险评估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变精度粗糙集理论形成汽车碰撞危险态势评估规则.应用属性加权相似度方法比较当前行车状态与决策信息表中所有行车状态的相似程度,得到碰撞危险态势的评估结果.模拟驾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融合行车安全相关的多种因素来检测碰撞风险,为汽车防撞系统提供准确的决策.

    被引次数: Baidu(9)
    车路协同下道路交叉口信号控制优化方法
    张存保,冉斌,梅朝辉,张培岭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3, 13 (3): 40-45.  
    摘要993)      PDF (601KB)(1255)   

    车路协同系统能实时获取车辆个体的运行状态信息,并能通过速度引导实现车辆与交通控制系统之间的动态交互,为交通信号控制提供了新的数据源和技术手段.分析了现有车路协同下交通信号控制方法存在的不足,引入基于时间窗的滚动预测方法,提出了改进的交叉口信号控制优化流程;将相位饱和度作为表征信号控制效果的指标,在考虑速度引导对车辆运行状态影响基础上,建立了车路协同环境下道路交叉口信号控制优化方法和模型.运用VISSIM软件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优于感应控制方法,在各种交通流量下均能有效降低交叉口平均延误和停车次数.

    被引次数: Baidu(35)
    中国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框架与实施方案研究
    杨兆升 胡坚明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01, 1 (1): 39-43.  
    摘要5762)      PDF (315KB)(4660)   
    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APTS)是智能运输系统(ITS)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研究内容
    是APTS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本文在对比了世界各国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的构成和实施框架,并给出了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的 解决方案。
    被引次数: Baidu(185)
    铁路智能运输系统技术研究现状
    王国光, 史天运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04, 4 (4): 25-31.  
    摘要5780)      PDF (839KB)(3460)   
    铁路智能运输系统(RITS)是铁路运输发展的必然趋势,RITS的发展在我国已
    初步具备了条件,大力加强RITS的研发和应用,不仅能避免发达国家铁路发展的传统阶段,而且可以促进大量高新技术在铁路的应用、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对铁路的改革、运营模式的转变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针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的特点及一般构成,认真研究RITS关健技术,特别是通过分类研究分析其国内外发展现状,找出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重点攻关,对于实现我国铁路信息化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被引次数: Baidu(27)
    脑电在交通驾驶行为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关伟,杨柳,江世雄,张文义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6, 16 (3): 35-44.  
    摘要609)      PDF (1210KB)(1752)   

    驾驶人是交通系统中的自驱动因素,其感知特性与交通驾驶行为密切相关,通 过脑电定量分析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的大脑活动规律,是获知驾驶人感知特性的有效途 径.本文主要从疲劳驾驶、分心驾驶、睡眠剥夺驾驶和其他特定场景驾驶4 个方面,对脑电 研究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实验环境、脑电信号处理方法、数据分析方法等进行归纳总结. 总结发现:相关研究的本质可归结为不同驾驶状态与脑电波间的定性和定量关系研究; 研究方法则主要借助真人驾驶模拟实验收集脑电等相关数据,再利用功率谱分析等信号 处理技术处理脑电信号,再通过方差分析等方法对脑电信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后,给 出了脑电研究在交通驾驶行为中的研究展望.

    被引次数: Baidu(11)
    基于ITS和EC的智能物流系统
    申金升, 关伟, 高辉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01, 1 (4): 294-298.  
    摘要4364)      PDF (325KB)(1833)   
    在分别介绍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TS)和电子商务
    (Electronic Conunerce, EC)以及现代物流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文章首次提出了基于ITS和EC 的智能物流系统的概念.同时本文还提出了智能物流系统的研究方向和逻辑框架结构.
    基于车路协同的匝道合流区行车安全控制系统
    周建山, 田大新, 王云鹏, 韩旭, 李岳光, 段续庭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2, 12 (增1): 38-44.  
    摘要5163)      PDF (2225KB)(1183)   
    建立一个基于车路协同的高速/快速路匝道合流区行车安全控制系统,首先以国内的高速/快速路合流区的安全现状为切入点,分析行车安全控制的系统需求,在对系统框架、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就系统的路侧交通信息采集单元、路基控制单元、路侧安全行车信号提示与引导单元的逻辑和物理结构进行详细论述.在此基础上,利用Matlab/Simulink平台对系统的交通视频检测算法进行验证,并利用基于OpenCV的视频图像处理技术与基于Socket机制的无线通信技术实现系统在实验环境下整体功能实验,实现了安全行车信号的提示与引导作用,为高速/快速路合流区交通安全设施的功能设计提供一种参考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