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22年英文专栏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研究回顾和展望
    毛保华, 王敏, 何天健, 陈海波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2, 22 (1): 2-13.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2.01.001
    摘要811)      PDF (2428KB)(940)    PDF(English version) (803KB)(310)   
    系统梳理交通系统服务水平概念的发展,指出服务水平的内涵已从道路设计层面拓展到多方式、运营领域,提出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构成要素分为效率、舒适度两大部分,两者分别主要关联于运输产品设计和出行者主观感受。回顾和评述了公共交通系统服务水平的评价与分级研究,这些评价方法与服务水平构成要素相对应,分为以运输效率为主的客观评价和以感受调查与 分析为主的主观评价;指出了由于国情差异,既有的以美国运输研究委员会发布的相关服务水平分级未必具有普适性。之后,回顾了我国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研究与实践,指出当前我国既有规范中未明确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内涵、缺乏适用于我国的系统分级。从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形 成具有全局性、评估因素的复杂性、涉及乘客出行环节多、需要政府支持投资等角度剖析了服务水平改善的难点。指出了未来值得深入研究的3个领域:基于全出行链的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内涵及评估;考虑服务质量不均衡分布的公共交通系统服务水平测算方法;关注乘客感知差异化的满 意度调查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服务水平评估方法。最后,提出了以服务水平为抓手推进公共交通运行质量与效率建设战略的建议。
    基于轨迹数据的货车自发编队节油潜力估计
    谭二龙, 李宏海, 钟厚岳, 霍恩泽, 马晓磊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2, 22 (1): 74-84.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2.01.009
    摘要371)      PDF (2341KB)(277)    PDF(English version) (973KB)(210)   
    为探索最大编队长度和路网中行驶货车数目对自发编队的影响以及评估真实世界自发编队油耗节省潜力,提出了既可保证一定程度的搜索又能防止为过分追求更大编队长度而花费较长时间等待的动态时空搜索范围策略,利用辽宁省货车轨迹数据挖掘了多辆货车的最长公共子序列,并构建整数规划模型求解,获取最大节省油耗下的编队方案。结果显示:编队油耗节省会随着路网中行驶货车数目和最大编队长度的增加而增加,编队中车辆平均行驶距离和平均节省油耗最终分别收敛至一范围;编队行驶距离并不一定会随着允许最大编队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即自发编队最大油耗节省策略并非编队最大行驶距离策略;在不考虑时间搜索范围时,通过继续增大空间搜索范围可实现更多的燃油节省,但不考虑空间搜索范围时持续增加时间搜索范围却不能获得更多燃油节省;4000辆车的数据集进行自发编队时每天最多可节省燃油2026.21 L,最大允许编队长度为5辆比最大允许编队长度为2辆的车辆平均节省油耗最多可提升13.92%。将本文整套处理流程应用于更大规模的货车数据集,可组成自发编队的目标车辆将会显著增加,相应地也可减少更多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中国进口铁矿石海运网络抗毁性仿真
    邵斐, 张永锋, 真虹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2, 22 (1): 311-321.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2.01.033
    摘要235)      PDF (3194KB)(107)    PDF(English version) (616KB)(174)   
    为研究中国进口铁矿石海运网络应对重大事件攻击下的抗毁性和不同保障措施的有效性,解决传统抗毁性评估测度未能考虑网络整体流量和节点负荷状态的问题,针对现实情景下大型船舶挂靠枢纽进口港后进行沿海中转的枢纽-转运网络特殊性,搭建了中国进口铁矿石海运网络抗毁性模型和评估指标。采用中国进口铁矿石相关港口和航运数据搭建初始网络,并针对不同枢纽进口港数量的网络进行各种攻击策略下的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由于船舶航线可以进行调整后重新分配货载运输,网络具备一定自我修复能力,但在关键节点受冲击后网络抗毁性将发生突变。此外,提高过载能力可以有效增强网络抗毁性,但其边际增强效益在过载能力达到临界点后变化明显,且提升抗毁性的同时可能会加剧网络拥堵。因此需要加强对黑德兰港、日照 港等网络重要节点的保护,适时增加枢纽进口港和提升港口过载能力,保障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事件冲击下中国进口铁矿石海运网络的抗毁性,同时合理调配码头堆场、设备等资源防范和应对网络拥堵等情况。
    基于市民生活行为学的交通行为研究综述
    张峻屹, 李双金, 马爽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2, 22 (2): 1-16.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2.02.001
    摘要694)      PDF (1810KB)(739)    PDF(English version) (417KB)(194)   
    对交通行为的研究应该打破传统研究方法,转向基于市民生活行为学(狭义:生活导向型方法论)的研究方法。市民生活行为学侧重于考量生活选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不仅主张交通行为是各种生活选择的结果,也主张生活选择受交通行为的影响。这些主张既有理论基础也有实证依据,因此,涉及市民生活的各种决策需要不同部门的沟通与合作,这种沟通与合作需要有共同语言。市民生活行为学既为跨部门交通规划与管理提供全新的理论,也是服务于跨部门城市与区域政策(公共政策)的全新理论。市民生活行为学作为跨学科的理论体系,有望成为支持跨部门决策的通用语言。本文首先介绍市民生活行为学及其在交通行为研究的应用。其次,针对生活方式、汽车依赖、家庭能源消耗、信息通信技术与生活、健康与生活选择、旅游行为、老年人出行、年轻人风险行为、自然灾害应对及生涯流动在内的10个与交通行为密不可分的热点话题,介绍了基于市民生活行为学的交通行为研究进展。最后,提出基于市民生活行为学的交通行为研究的挑战与展望。
    考虑出行费用的就业可达性分析
    许奇, 陈越, 黄靖茹, 高顺祥, 张志健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2, 22 (2): 37-44.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2.02.004
    摘要381)      PDF (2833KB)(404)    PDF(English version) (879KB)(201)   
    良好的就业可达性有助于创新职住对接机制,是建设可持续城市的关键问题。既有可达性研究对于出行成本的考虑多局限于出行距离或出行时间,未充分考虑出行费用并研究其对不同出行方式的影响。本文基于互联网地图和工商数据平台的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和实时路径规划数据,获取细粒度的就业和出行成本信息,采用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算法,提出考虑出行费用的就业可达性度量方法,研究公共交通和小汽车两种出行方式的就业可达性并评估出行费用对就业可达性的影响。针对北京的案例研究表明:考虑出行费用后,小汽车平均出行成本由仅为公共交通54%变化至高于公共交通6%。就业可达性对出行费用敏感,仅考虑出行时间无法完全体现就业选择与出行成本之间复杂的互动机制。出行费用的影响体现在公共交通与小汽车可达性平均降低7.3%和4.8%;若不考虑出行费用,五环至六环地铁沿线街道的就业可达性会被低估。出行成本对可达性的影响存在阈值效应,阈值越高,影响越小。本文有助于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形成就业可达性引领的职住平衡调整策略。
    城市智慧公交研究综述与展望
    徐猛, 刘涛, 钟绍鹏, 姜宇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2, 22 (2): 91-108.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2.02.009
    摘要1147)      PDF (1711KB)(786)    PDF(English version) (470KB)(249)   
    以当前城市智慧公交发展为背景,本文从我国城市智慧公交当前发展现状出发,围绕智慧公交客流特征分析、智慧公交运营研究、智慧公交网络设计与优化、智慧公交服务评估等4个方面对智慧公交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指出现有研究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研究进一步从智慧公交客流特征分析、智慧公交运营、智慧公交网络设计与优化,以及智慧公共交通服务评估 等4个方面进行了评述,并指出每个方面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本文从乘客特征智能识别与预测、 复杂场景下的智慧公交运营、智慧公交网络设计与优化,以及智慧公交服务评估等4个方面对智慧公交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展望,并分别提出了代表性的研究问题。通过总结当前智慧公交的研究不足以及研究展望,本文进一步指出智慧公交的创新性研究和发展,亟需从如下4个方面展开:挖掘乘客全出行链信息,提供一站式智慧公交出行服务;土地利用与交通整合视角下集 成智慧公交基础设施布局优化和公交运营效率提升;基于智慧公交多层级发展需求,构建面向政府、企业、社会用户的立体化公交运营系统评估体系;构建智慧公交一站式出行服务平台。结合当前智慧公交出行的日渐兴起,本文总结了智慧公交当前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当前智慧公交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展望了智慧公交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认为:随着大数据、云计算、自动驾驶、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在城市交通领域的集成应用,对提供多模式智慧公交服务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机遇。但是,单凭新技术无法提升智慧公交服务水平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还需交通系统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当前亟需围绕关键问题开展研究。本文同时强调当前研究需进一步加强多学科交叉,突出产学研相结合,为我国智慧公交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撑。
    物流企业碳排放总量与效率测算方法
    姜晓红, 陈莎, 张毅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2, 22 (2): 313-321.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2.02.032
    摘要501)      PDF (1388KB)(321)    PDF(English version) (409KB)(163)   
    采用碳排放系数法测算物流企业运输环节移动源燃烧碳排放量,定义消耗电量转换法测算仓储环节固定源燃烧碳排放量;选取资本存量、劳动力、能源消耗作为碳排放效率评价的投入指标,产值作为期望产出,碳排放量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采用Super-SBM模型(Super-efficiency Slack-based Measurement Model)得到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这3个指标值,用以评价物流企业碳排放效率,以顺丰股份有限公司2013—2020年的营运数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2013—2016年、2020年的技术效率均大于1,表示资源分配达到最优状态;2017—2019年均小于1,主要是因为规模效率值偏低,2017年起顺丰提升运输业务量,逐渐调整规模效率,2020年的技术效率有了提升,找到了相对合理的平衡点。2013—2020年的纯技术效率值均大于1,近些年顺丰不断寻求技术提升以提高生产效率水平。结果表明,所提物流企业碳排放量测算方法可行,采用的Super-SBM模型能有效评价物流企业碳排放效率。最后提出物流企业需要从创新生产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方面提升碳排放效率的改进措施。
    基于社会网络结构特征的网约车平台竞争策略研究
    孙启鹏, 乔佳璐, 张锴琦, 孙佳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2, 22 (3): 1-6.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2.03.001
    摘要653)      PDF (1528KB)(431)    PDF(English version) (651KB)(200)   
    为研究网约车平台如何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选择有效的竞争策略来实现公平的市场竞争,本文从社会网络分析法与计量经济学的双重视角出发研究网约车平台之间的竞争关系。首先构建全国网约车市场竞争网络,选取度中心性、结构洞、核心边缘结构等指标分析其网络拓扑结构,并以112个网约车平台的实际收益数据为例,将网络拓扑属性带入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网约车竞争网络指标与平台收益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网约车平台竞争网络是一个非均衡性网络,核心平台拥有着密集的网络关系,大多数平台在网络中分布较为分散,少部分平台游离在市场边缘;且平台在网络中的拓扑位置与平台收益息息相关,核心程度对收益影响最显著。最后提出运用前沿技术、建立横向与混合联盟、提供差异化服务的平台竞争策略。
    考虑偏好差异的后疫情时代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研究
    杨亚璪, 唐浩冬, 彭勇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2, 22 (3): 15-24.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2.03.003
    摘要546)      PDF (2001KB)(548)    PDF(English version) (2509KB)(189)   
    为探究后疫情时代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运用选择实验的方法,基于问卷调查获得选择行为数据,构建出行方式选择的混合Logit模型和潜在类别条件Logit模型。采用Stata软件标定模型参数,得到后疫情时代影响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均体现了个体出行方式选择的异质性,潜在类别条件Logit模型与混合Logit模型相比拟合优度提高了13%, 预测精度提高了3.03%,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分析出行行为的个体异质性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潜在类别条件Logit模型根据居民所处低、中风险区两种情景,分别将居民划分为4类、5类人 群。从出行方式属性上看,等待时间和在途时间成为居民选择出行方式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从个人社会经济属性上看,在后疫情时代收入更高的女性更倾向选择私家车出行,年龄越大对行程费用越敏感,男性更愿意选择公交、地铁出行。
    过饱和地铁线路的列车容量分配策略及优化模型
    石俊刚, 秦昙, 李响, 杨立兴, 杨晓光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2, 22 (3): 112-119.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2.03.013
    摘要273)      PDF (2419KB)(209)    PDF(English version) (559KB)(117)   
    为缓解过饱和地铁线路的局部车站极端拥挤问题,提出一种新颖的车厢容量分配策略及优化方法,即通过预留和分配车厢的方式,将列车运力合理分配到各个车站,从而确保各车站乘客(特别是拥堵车站)均能得到公平服务,缓解极端拥堵。基于上述策略,以线路各车站所有乘客总等待时间最小为目标,以各列车在各车站的预留车厢数量为决策变量,构建关于车厢容量分配问题的线性整数规划模型。针对北京地铁八通线,对其工作日早高峰7:00-10:40下行方向的车厢容量分配进行数值实验。实验仿真结果表明,线路内各车站最大乘客聚集人数均降到安全范围内,其中最大聚集乘客数量由3642人降低至1345人,约降低63%。而全线乘客的总等待时间仅由418027 min增加至420099 min,增加0.5%。上述结果表明,列车容量分配的方法有效缓解了过饱和地铁线路内极度拥挤问题,实现各车站客流聚集均衡,在线路层面提高了总体运营安全性, 同时保证了客运服务质量。
    碳达峰目标下中国民航CO 2与NO x减排协同效益分析
    韩博, 邓志强, 于敬磊, 石依琳, 于剑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2, 22 (4): 53-62.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2.04.006
    摘要344)      PDF (1989KB)(238)    PDF(English version) (711KB)(41)   
    民用航空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落实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构建了一套符合民航特征的大气污染物与CO2排放综合预测模型,针对民航飞机未来增 长情况和2019—2050年民航CO2和NOx排放量开展预测分析,并利用协同控制坐标系和协同减 排弹性系数评价产生的减排协同效益。结果表明,未来民航飞机年增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与GDP、潜在产出及劳动效率的发展关联密切。燃油效率的提高并不能改变民航CO2和NOx排放量持续增长的现状,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发展使民航CO2排放量于2045年达峰,约为3.18×108 t,并会促进NOx排放量持续增长。通过技术改进与新动力飞机的进入可消除此影响,使民航CO2排放量达峰时间提前到2040年,排放量约为2.65×108 t,在此基础上,推进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应用可使民航CO2排放量在2037年达峰,约为2.47×108 t,可见民航业无法实现2030碳达峰愿景,且研究表明,适当引进可持续航空燃料,加快对民航技术的改进和新动力飞机的应用是强化民航CO2与 NOx协同减排的最佳选择。因此短期内着力提高飞机燃油经济性;中期加速推进可持续航空燃料 的应用比例;长期依靠新型动力飞机实现零碳飞行,是民航业实现双碳的最佳路径。
    轨迹数据驱动的车辆换道意图识别研究
    赵建东, 赵志敏, 屈云超, 谢东繁, 孙会君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2, 22 (4): 63-71.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2.04.007
    摘要614)      PDF (1998KB)(409)    PDF(English version) (832KB)(81)   
    为实现准确识别车辆换道意图,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综合考虑车辆换道过程的时空特性及不同特征对车辆的影响程度,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与门控循环神经网络(GRU)组合并融合注意力机制的换道意图识别模型。首先,筛选和平滑处理车辆轨迹数据,将车辆轨迹数据分为向左换道、向右换道及直线行驶3类,构建换道意图样本集。其次,构建融合注意力机制的 CNN_GRU模型,识别换道意图样本集,考虑到行驶过程中车辆之间的交互性,将被预测车辆和周围车辆的位置和速度信息作为模型的输入,经过CNN层特征提取的特征作为GRU层的输入,经过注意力机制层对不同的特征增加不同的权重系数,利用 Softmax 层识别换道意图。最后,选用 NGSIM 中 US-101 数据集的轨迹数据验证融合注意力机制的 CNN_GRU模型性能, 同时,与LSTM、GRU、CNN_GRU及CNN_LSTM_Att等模型进行对比分析。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模型车辆换道意图识别整体准确率达到97.37%,迭代时间为6.66 s,相比于其他模型准确率最多提高9.89%,最少提高2.1%。分析不同预判时间下的意图识别,模型可在车辆换道前2 s 内均能识别换道意图,准确率在89%以上,表现出良好的识别性能。
    城市交通运行状况对机动车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冯海霞, 王兴渝, 咸化彩, 刘新华, 李健, 宁二伟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2, 22 (4): 167-175.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2.04.019
    摘要352)      PDF (2328KB)(264)    PDF(English version) (545KB)(52)   
    为定量分析不同城市交通运行状况对机动车碳排放的影响,利用高德平台提供的拥堵延时指数(Congestion Delay Index, CDI)数据,在分析我国交通拥堵城市时空分布特征以及CDI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基于速度的CO2排放因子,利用VISSIM模拟不同交通运行状况时的交通量, 实现不同交通运行状况下机动车碳排放的估算。结果显示:交通拥堵城市分布具有空间依赖性和聚集性,在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形成两个高聚集中心;CDI具有明显的周期性(7 d)波动规律,且受天气和人类活动等的影响较大,疫情打破了此规律;城市交通运行状况(CDI)对机动车CO2排放有较大的影响,当交通处于轻度拥堵时(CDI为1.582),交通高峰期我国城市机动车年排放的CO2总量约为0.77亿 t,是畅通状态下的4.51倍;当交通保持基本畅通时(CDI为1.35),交通高峰期我国城市机动车CO2年排放总量可减少0.29亿 t;当交通达到中度拥堵时(CDI为1.909),交 通高峰期我国城市机动车CO2的年排放增加0.22亿 t;当处于交通严重拥堵时(CDI达2.394),交通高峰期我国城市机动车CO2的年排放总量可达1.33亿 t。改善城市交通运行状况,可大幅度降低机动车的CO2排放量。
    智能网联卡车车队混合流通行能力分析方法
    秦严严, 朱宜文, 朱立, 唐鸿辉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2, 22 (4): 275-282.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2.04.031
    摘要210)      PDF (1724KB)(203)    PDF(English version) (506KB)(44)   
    智能网联卡车车队有望成为网联自动驾驶率先应用的场景之一,本文针对智能网联卡车车队混合交通流通行能力开展研究。首先,以智能网联卡车车队、人工驾驶卡车及人工驾驶小汽车构成的随机混合交通流为研究对象,考虑智能网联卡车车队规模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混合交通流中10种跟驰行为类型,理论推导其概率表达式,进而构建智能网联卡车车队混合交通流通行能力的通用性分析方法。然后,考虑实际交通流运行中卡车分布的随机性,将智能网联卡车车队混合交通流分为优势流、随机流和劣势流3种态势,以此提升混合交通流通行能力分析方法的普适性。最后,选择实测数据标定的跟驰模型进行案例分析,验证理论分析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智能网联卡车比例提高或其车队规模增大均有利于3种态势混合交通流中车辆转换系数及相对熵的减小,从而可有效提升混合交通流通行能力。不同智能网联卡车比例条件下,智能网联卡车车队随机分布最优车队规模为2~4辆,同时,优势流、随机流和劣势流3种混合交通流通行能力依次递减。研究结果揭示了智能网联卡车车队混合交通流通行能力提升的内在机理,为未来智能网联卡车车队的运营管理提供方法支撑。
    城市轨道交通差异化票价和补贴优化
    汪晴, 邓连波, 许景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2, 22 (5): 26-36.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2.05.004
    摘要369)      PDF (2220KB)(236)    PDF(English version) (700KB)(45)   
    为研究不同群体,即一般群体和特殊群体(老年人、残疾人、学生)的票价方案和补贴问题,本文考虑不同群体的差异性,以各群体的票价折扣率和列车开行间隔为决策变量,构建基于群体差异化的运营补贴优化模型,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优化各群体的票价折扣率、企业的服务水平及政府的补贴额度,确保各群体获得合适的补贴,实现公共交通出行的公平性。综合考虑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能力约束、政府财政约束及不同群体票价折扣率约束,设计了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求解算法。以长沙地铁2号线为例,分析比较不同群体的票价折扣率,提出基于列车运行计划的福利票价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一般群体不享受折扣,残疾人4折优惠,老年人2折优惠及学生6折优惠,交通特殊群体的出行比分别提升了1.06%,2.86%及1.94%。政府在实施补贴政策时,可以通过不同群体的票价福利措施和企业的服务水平确定补贴额度。
    货车驾驶人驾驶行为与行车安全研究进展
    覃文文, 李欢, 李武, 谷金晶, 戢晓峰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2, 22 (5): 55-74.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2.05.007
    摘要436)      PDF (2527KB)(223)    PDF(English version) (1042KB)(68)   
    驾驶行为是影响交通安全最活跃的因素,在“人-车-路”复杂环境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为了深入理解货车驾驶人驾驶行为规律和行为风险性,本文聚焦货车驾驶人驾驶行为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对货车驾驶人的驾驶行为风格、行为风险性及其与行车安全的关系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梳理和分析。首先,利用构建的文献检索策略,筛选出38篇相关文献,并结合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模型,对生成的4个研究主题,即货车驾驶人驾驶行为辨识,危险驾驶行为与行车安全,货车碰撞事故致因分析及驾驶安全风险评估进行总结;其次,针对数据源、特征工程及建模方法等分析要素,构建了适用于任意研究主题的通用研究路径,并重点归纳了目前研究主题在数据源、变量选择方法、研究地点及建模方法等关键要素的研究进展;最后,分析和探讨了货车驾驶人驾驶行为与行车安全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描述、解释、关联及应用的角度提炼该领域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认为:有必要将驾驶状态特性、车辆运行状态及道路交通状况等多维特征变量进行多源信息融合,开展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双驱动的驾驶行为研究;需加强研究山区公路环境下货车与其他类型车辆之间的交互作用机制,从“人-车-路”视角分析货车碰撞事故致因;需进一步完善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等高新智能自动化环境下的货车驾驶人驾驶行为与行车安全关系研究;拓展面向驾驶安全的货车驾驶人驾驶风险评估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框架。研究 成果将为货车事故治理、公路货运平台监控及道路线形设计等应用场景提供重要依据,并有助于相对全面地理解货车驾驶人驾驶行为与道路行车安全的交互作用机理。
    客货共运下机场线列车运行计划与货运分配方案协同优化
    李竹君, 柏赟, 陈垚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2, 22 (5): 154-163.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2.05.016
    摘要291)      PDF (2258KB)(137)    PDF(English version) (860KB)(20)   
    机场线具备利用富余能力开展城市货运服务的潜力。针对机场线客货共运问题,基于客货共载和货运专列两种货物运输形式,以考虑仓储、装卸及列车运行成本的货运净收益最大为目标,构建列车运行计划与货运分配方案协同优化模型,综合决策货运专列的编组停站方案、时刻表和货单分配。为快速求解模型,设计一维搜索算法对货运专列开行数量进行寻优。通过允许货运专列编组为0,保证搜索过程目标值单调递增,并利用Gurobi求解给定货运专列开行数量下的子问题。基于某市机场线案例结果表明,在不影响客运服务前提下,本文方法选择性满足货运需求,增加运营收益。相较于站站停模式,优化列车停站方案可增加5.2%的净收益;相较于固定编组模式,灵活编组在不同货运量和时效要求下可增加5%~35%的净收益,且时效要求较高时,灵活编组优势较为明显。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
    彭恺, 李夏苗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2, 22 (6): 68-73.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2.06.007
    摘要330)      PDF (1830KB)(163)    PDF(English version) (473KB)(24)   
    为从财务可持续性角度探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盈亏平衡问题,本文建立了以票款净收入和运营成本为基础的网络运营盈亏平衡模型,定量分析票价率、客运强度、票价优惠策略等要素对运营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不同城市票价率水平差异较大,多数城市体验了初期线网扩张带来的网络化运营红利;但随着网络进一步扩大到市区边缘或郊区,多数城市网络总规模超过300 km后,全网平均客流强度呈下降态势,企业盈利能力有所下降,政府补贴压力增加。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在解决通勤出行中的公益性定位,以及不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和城市政府财政收入的差异,应进一步研究不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下票价水平、线网规模及技术制式、不同线路功能定位的关系,以提高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盈利能力,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生存分析的山区双车道公路超车持续时间模型
    戢晓峰, 戴秉佑, 普永明, 郝京京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2, 22 (6): 183-190.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2.06.019
    摘要220)      PDF (1627KB)(104)    PDF(English version) (509KB)(25)   
    为研究混合交通流条件下山区双车道公路超车行为,确定关键影响因素与超车持续时间的关系。以云南省典型山区双车道公路为例,利用无人机采集超车行为视频数据,提取参与超车行为的机动车轨迹,构建超车行为变量指标体系,分析山区双车道公路超车行为特性;建立基于生存分析的山区双车道公路超车持续时间模型,确定影响超车持续的关键协变量,并分析关键协变量与超车持续时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混合交通流条件下,山区双车道公路平均超车持续时间为10.3 s,平均超车距离为201.3 m,由驾驶员的驾驶风格、较高的行驶速度及复杂的交通流条件共同作用所致;Log-logistic 加速失效时间模型对超车持续时间拟合效果最好,AIC和BIC分别为272.989和265.650,危险函数拐点约为13 s,说明超车行为在13 s前结束的可能性最大;影响超车持续时间的关键变量分别为超车距离和超车车辆与被超车车辆的初始速度差、最大横向距离、是否有对向车、被超车车辆长度和超车车辆类型,影响程度较大的协变量为超车车辆类型和是否有对向车,当超车车辆为货车时,超车持续时间增加了22.9%,当有对向车时,超车持续时间降低了17.8%。
    中国货运结构优化的碳减排效应测度
    诸立超, 刘昭然, 汪瑞琪, 熊强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2, 22 (6): 309-315.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2.06.031
    摘要192)      PDF (1548KB)(161)    PDF(English version) (388KB)(28)   
    管理部门和学界高度重视货运结构优化问题,因为过高的公路货运量导致货运碳排放居高不下,不利于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除货运结构外,货运碳排放受诸多因素影响,但研究者大多仅关注部分重点因素影响,对于货运结构优化的碳减排效应缺乏准确理解。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利用“自上而下”法测算1999—2019年中国货运碳排放量,并构建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变量(如人均GDP)与货运特征变量(如货运分担率)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通过调整不同货运方式使用费用,模拟2030年不同政策刺激情景下货运结构优化的碳减排效应。结果表明:1999— 2019年,社会经济变量对货运碳排放增长的年均贡献度为73%,显著高于货运特征变量;公路、铁路和水路货运分担率变化对货运碳排放增长的年均贡献度分别为1.81%、-0.01%和-0.26%;2030 年公路货运量全部转为铁路或水路货运量的极端情景,难以实现单位GDP货运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65%的标准;增加高碳货运方式使用费用的碳减排效应比降低低碳货运方式使用费用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