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钱学森与管理科学
    成思危
    2002, 2(2): 1-6 . 
    摘要 ( )   PDF(440KB) ( )  
    着重介绍了钱学森院士的学术思想及他对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的重要论述,论述了在钱学森院士的学术思想指导下,对如何建立中国的管理科学的途径做了深刻的分析,以倡导和提高人们对管理科学及系统工程在组织管理方面的作用和认识,他提倡要从系统上整体上考虑和分析问题,推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以及如何坚持结合国情实际发展管理科学等都作了详细论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决策纵横与分析
    中国加入WTO后铁路运输业面临的
    机遇 、挑战和对策
    傅志寰
    2002, 2(2): 8-10 . 
    摘要 ( )   PDF(2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分析
    杨华龙, 蹇令香, 孙光圻
    2002, 2(2): 11-13 . 
    摘要 ( )   PDF(251KB) ( )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026,Chin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
    — 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东、中、西部开发策略
    李隽业
    2002, 2(2): 14-18 . 
    摘要 ( )   PDF(298KB) ( )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开发时至今日虽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原因,经济带各地区的发展极为不均衡.论文从实证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就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协调发展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交通发展与技术
    遗传算法在货物配送问题中的应用
    关伟,王万平,于绪利
    2002, 2(2): 19-23 . 
    摘要 ( )   PDF(302KB) ( )  
    应用遗传算法(GA)来解决起终点固定的货物配送问题(可抽象为起终点固定的TSP问题,以下简写位ST-TSP).针对问题的特性设计了编码方式和适应度函数,并借鉴GA研究TSP问题的方法设计了选择、交叉和变异算子,试验结果数据显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搜索性能和录棒性.此外,论文还开发了基于Visual C++语言和MapX控件的实用物流货物配送软件平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化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关积珍
    2002, 2(2): 24-31 . 
    摘要 ( )   PDF(528KB) ( )  
    根据智能化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实践,具体介绍讨论了航班动态信息显示系统(FIDS),交通旅客引导信息系统(PIDS),城市道路交通诱导信息系统等项目过程的实施和体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运输系统(ITS)与城市交通
    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胡 卉, 申金升,黄爱玲
    2002, 2(2): 32-95 . 
    摘要 ( )   PDF(260KB) ( )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能源日益短缺,交通拥挤程度日益加剧,“可持续性交通”的概念就这样产生了.“可持续性经济增长”已经成为了全球共同关注的词汇,论文中提到的“可持续性交通”也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组成环节.在许多大中城市,机动车
    的尾气排放已经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智能运输系统ITS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的产生正符合了改善环境、节约能源的要求对于我国发展可持续交通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
    交通发展与旋进原则
    王浣尘
    2002, 2(2): 36-37 . 
    摘要 ( )   PDF(186KB) ( )  
    论文建议在交通运输发展战略规划中应用一种系统方法论一螺旋推进原则方法论,形成交通旋进战略规划论,阐述其必要性,并指出了相应的主要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拥挤条件下公交系统的拟动态均衡配流模型
    高自友, 任华玲, 林兴强
    2002, 2(2): 38-45 . 
    摘要 ( )   PDF(464KB) ( )  
    论文考虑了由于公交线路运营能力不足造成的车站排队拥挤现象,在此基础上构造了拥挤条件下公交系统的拟动态均衡配流模型.该模型可自动估计不同时段内拥挤条件下的公交流量和车站的乘客排队,特别是在非常拥挤的情况下(即乘客需求超过公交网络运营能力)也能够进行流量分配,并确定车站的乘客排队长度.因此,该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公交网络的拥挤效应.所给算例说明了不同需求条件下该公交均衡配流模型的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铁路货物列车编组计划的半定量分析及满意度
    张玲, 杨友涯
    2002, 2(2): 46-53 . 
    摘要 ( )   PDF(538KB) ( )  
    对铁路货物列车编组计划系统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方案的优选从车小时计算拓宽到多方位控制;将开行直达列车的3个条件应用到对整个方案进行分析,给出了新的概念,从而界定了满意解集合;将方案的优化从求“最优解”转换为求“满意解”,并提出了满意度的评价公式及方案的稳定性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确定动态交通分配中路段行驶时间方法的研究
    袁振洲
    2002, 2(2): 54-58 . 
    摘要 ( )   PDF(306KB) ( )  
    在分析和评述现有路段行驶时间函数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路段行驶时间由在非拥挤部分的走行时间和排队部分的走行时间2部分构成的思想,最后给出了计算非拥挤部分走行时间的关键因素,即交叉口车辆排队长度的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道路动态信息采集系统结构设计
    安实, 王健
    2002, 2(2): 59-62 . 
    摘要 ( )   PDF(250KB) ( )  
    道路交通动态信息采集系统既是ITS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ITS其它应用系统建设的基础.从系统构成、系统输入输出、系统功能单元、系统信息流程等方面对道路交通动态信息采集系统框架进行了总体设计;针对多种动态交通信息采集系统共存的现象,进行了应用框架设计;并以广州市为例设计了道路交通动态信息采集系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通运输系统重大专题论述
    东方物流与西方Logistics
    王庆云
    2002, 2(2): 63-66 . 
    摘要 ( )   PDF(268KB) ( )  

    东方物流与西方Logistics在理念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东方物流理念强调从供给方向需求方的转移,注重物流的物理性移动,而西方Logistics理念则强调对供应链全过程的管理.本文试图通过对东方物流的产生背景、基本理念及运作方式与西方在二战后被经济界和企业家引用的Logistics的思想进行比较,探讨经济全球化之后东西方如何在供应链管理上进行融合,形成经济物流(Economic Logistics).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市场经济与综合运输交通体系论坛
    系统理论“调试”综合运输
    — 访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委员会副理事长张国伍教授
    郎 兵
    2002, 2(2): 67-69 . 
    摘要 ( )   PDF(2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信息科学与通信工程
    综合智能运输电子信息系统技术框架
    穆世强
    2002, 2(2): 70-74 . 
    摘要 ( )   PDF(357KB) ( )  
    综合智能运输系统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实现传统运输系统(包括公路运输系统、铁路运输系统、航空运输系统、河海以及管道运输系统等)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论文在分析综合智能运输电子信息系统的基本内容和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提出了发展我国综合智能运输系统的策略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通领域研究生培养
    公路运输业向第三方物流涌入的动因分析
    冯君霞, 隽志才
    2002, 2(2): 75-79 . 
    摘要 ( )   PDF(331KB) ( )  
    介绍了物流及第三方物流的概念,以及我国应用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对公路货运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和概括.从价值链角度对公路货运业涌入第三方物流的动因进行分析.最后对公路货运业涌入第三方物流提出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研究
    丁晓琳
    2002, 2(2): 80-86 . 
    摘要 ( )   PDF(442KB) ( )  
    论文研究目的是指在充分利用由工业固体废弃物转化为可循环的再生资源基础上,努力寻求替代资源的渠道,尽可能地保护既有的、静态的地下资源,使其消耗量最大限度地减少,直至逐步实现接近一次资源零消耗的目标.
    论文通过对国内外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测算,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源、产生量及其特征、规律和存在的问题,并采用相关与回归分析法对
    其综合利用量进行了预侧.另外,对于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效益现状加以分析,并对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效益的指标进行探讨,指出其不完整性,进而提出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在理论探讨上做了初步尝试.
    最后, 在上述研究基础之上,提出对于提高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效益的几点建议,第一,加强资源消耗与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系统控制;第二,解决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效益评价的不完整性;第三,增加科技投入和实现规模经济;第四,树立资源消费与再生
    利用的连锁观、系统观;第五,实现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与控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