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考虑碳排放的长大货物多式联运路径优化
    王娟, 程玉丽, 杨雨菡, 张英贵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4, 24 (4): 1-11.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4.04.001
    摘要693)      PDF (1887KB)(521)   
    长大货物具有外形轮廓尺寸大、重量大和价值昂贵等特性,运输过程中不可拆解。多式联运逐步成为长大货物运输的首选方式,路径决策是其联运组织的核心。本文引入能耗因子,设计长大货物多式联运在途运输、改造和换装过程碳排放量计算公式,统筹考虑长大货物装后轮廓尺寸、限界、桥梁承重能力和节点换装能力等制约因素,兼顾运输路段改造,以最小化长大货物联运成本和碳排放量为优化目标函数,构建考虑碳排放的长大货物多式联运路径优化模型,设计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和精英保留策略的长大货物多式联运路径优化算法,提出一种考虑碳排放的长大货物多式联运路径决策方法。计算结果表明:相比传统遗传算法和自适应遗传算法,本文方法的目标函数优化程度均高于20%,成本优化程度均高于12%,碳排放量优化程度均高于22%,所提方法优势显著。采用本文方法编制的长大货物联运路径方案能有效兼顾多式联运成本和碳排放,为长大货物多式联运路径优化提供强有效的决策支持,助力大件物流降本增效和“双碳”目标的实现。
    氢燃料电池公交研究文献综述及展望
    刘涛, 郭家新, 韩莹, 唐春艳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4, 24 (5): 1-13.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4.05.001
    摘要489)      PDF (1708KB)(315)    PDF(English version) (807KB)(5)   
    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的使用有助于减少碳排放和促进交通运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系统梳理了氢燃料电池公交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分别从发展氢燃料电池公交的可行性与前景,氢燃料电池公交系统评估及与其他公交方式的对比分析,氢燃料电池公交的社会接受度,氢燃料电池公交的规划与运营管理,以及氢燃料电池公交的安全性分析这5个方面,对国内外氢燃料电池公交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研究发现:由于氢燃料电池公交目前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关于其可行性、系统评估和社会接受度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关于其系统规划与运营管理和安全性分析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我国虽然在氢燃料电池公交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但目前已处于世界前列;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氢燃料电池公交在我国正快速发展。基于文献综述内容,本文进一步分析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后续研究的建议。研究认为:可以从降低氢燃料电池公交成本,提升氢燃料电池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氢燃料电池公交社会接受度,以及加强氢燃料电池公交安全管理这4个方面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尤其需要加强氢燃料电池公交电池技术革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运行安全保障的研究。未来氢燃料电池公交将在旅游景区运输、大型体育赛事交通运输、城市交通运输及城际长途运输等交通运输场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学术界和工业界应主动结合氢能产业和交通运输发展的相关政策要求和实践需求,针对氢燃料电池公交发展的重点与难点,持续开展深入研究,共同助力氢燃料电池公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网联车辆环境下城市道路交通流分段协同控制方法
    蒋贤才, 郭子豪, 宋成举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4, 24 (6): 47-62.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4.06.005
    摘要358)      PDF (3810KB)(287)    PDF(English version) (3338KB)(9)   
    车辆临近交叉口的变道行为会制约交叉口通行效率的提升。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网联车辆环境下城市道路交通流分段协同控制方法(SegmentedCooperativecOntrolMethodfor Urban Road Traffic Flow, SCOM-URTF),该方法采用双层优化模型,实现路段功能区动态划分和路段—交叉口交通流的协同优化。上层模型设计了一种分车道速度诱导错位变道策略(Misaligned Lane-changing with Separated Lane Speed Guidance, ML-SLSG),通过纵向空间错位排列促成左转和右转车辆的快速变道,最小化车辆变道区长度,并均衡车道组交通流量;下层模型以最小化车均延误为目标,基于动态规划法协同优化网联车辆的轨迹与交叉口信号配时参数。仿真结果表明,ML-SLSG策略能有效缩短变道长度,在低、中和高这3种交通负荷下,本文提出的车辆纵向轨迹优化模型能使交叉口车均延误减少5.9%~8.0%,且与信号配时协同优化后,车均延误可再降低3.7%~22.8%。与同类方法对比研究表明,SCOM-URTF更适合多种驾驶行为相互协调的交通环境。敏感性分析显示,更高的CAV渗透率和道路限速有助于降低车均延误;增大交叉口间距可在初期减少车均延误,但达到临界点后会出现延误反弹,而轨迹与信号的协同优化能有效遏制延误的反弹。
    考虑动态交互作用的智能车辆轨迹预测
    温惠英, 张昕怡, 黄俊达, 许鹏鹏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4, 24 (4): 60-68.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4.04.007
    摘要357)      PDF (2177KB)(254)   
    在多车交互的动态场景中,智能车辆需要具备对周围车辆未来轨迹的预测能力,以实现安全高效行驶。本文提出一种考虑邻车动态交互作用的轨迹预测方法。首先基于目标车辆及周围车辆的历史轨迹信息,构建动态时空关联图,作为交互特征提取模块的输入,再运用图注意力机制获取历史时域上可变的交互特征参数;其次,将目标车辆历史时域信息与可变的交互特征参数融合,嵌入时间注意力机制得到上下文向量,再通过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解码输出目标车辆的未来轨迹;最后,运用CitySim数据集对本文模型进行训练及验证,又采用CQSkyEye数据集对模型进行迁移性实验。结果显示:模型在5s的预测时域上均方根误差为0.82m,与其他预测模型的最优结果(0.96 m)相比,精度提升15%,并且可以提前2s对车辆轨迹进行准确预测;对于迁移性能,本文模型相比其他模型有一定优势,在改变图构建的距离阈值参数后,5s预测时域上的均方根误差为6.43m,对比其他模型最优结果(12.41m),精度提升48%。
    考虑城市与群体异质的新能源车激励策略有效性研究
    翁剑成, 周慧缘, 张梦媛, 于江波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5, 25 (1): 2-14.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5.01.001
    摘要356)      PDF (2998KB)(280)   
    制定针对城市低碳发展阶段和居民特征的差异化政策,是优化激励策略和促进居民转向绿色出行的重要途径。本文综合考虑空气质量、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和充电设施成熟度等因素,选取4种类别典型城市的异质性居民人群,量化评估新能源车激励策略的有效性;利用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DA)模型分析社交媒体热点数据,设计用户调查问卷;构建潜在类别有序Logit模型(LCOL)定量分析不同城市类别下潜在类别人群对车辆电动化激励策略的偏好程度,辨识不同策略的核心作用群体。结果表明,即时效应激励,例如,限行豁免和大额财政补贴,更能有效提升新能源车接受度较低居民的购车意愿,接受度较高的居民对常态化低额补贴更为敏感。在城市类别维度上,相较新能源车渗透率高的大城市(60%),渗透率较低的中小城市居民在政策激励下,购买新能源车概率为65%,更具提升潜力;充电设施欠缺的城市,优化充电设施可显著提升居民购车意愿,减少1min寻电时间,概率提高1%,但在充电桩覆盖率高的城市,效果有限;机动车限号的大城市,实施新能源车限行豁免政策时,居民购车概率提高3.5%。定量化的研究结论可为不同城市新能源车推广策略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和科学度量参考。
    城市道路智能网联车辆轨迹鲁棒控制方法
    刘美岐, 金楷然, 李雅澜, 郭戈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4, 24 (4): 31-40.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4.04.004
    摘要347)      PDF (2586KB)(291)    PDF(English version) (3020KB)(8)   
    针对车辆控制系统的执行器延迟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导致的智能网联车队性能不稳定甚至系统失稳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强鲁棒的信控路段智能网联车辆轨迹优化控制方法。首先,构建三阶车辆控制系统动态模型,以优化乘坐舒适性、安全性、车队平稳性、燃油经济性和交通延误为目标,以闯红灯和不安全的车间距离为惩罚,以速度和加速度上下界为约束,以前方交叉口信号变化为系统反馈,设计车辆轨迹控制器以提升受控车辆的运行效率。其次,将车辆轨迹控制器构建为最小—最大模型预测控制问题,针对执行器延迟和不确定性的最坏情况优化成本函数得到控制输入,以改善受控车队的稳定性。然后,采用迭代的庞德里雅金极大值原理进行求解,将控制问题离散化并将不确定参数划分为多个连续区间,找出最坏情况进行迭代计算,正向求解状态变量并逆向求解共轭变量,以提高控制问题的求解效率。仿真结果表明,该轨迹控制方法在信控路段和无信控路段均表现良好,有效应对随机的执行器延迟和外部车辆的干扰,如信号参数的改变、人类驾驶车辆的剧烈变速和小幅度的轨迹偏差。本文提出的鲁棒控制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优越性,能够显著改善乘坐舒适度(75.7%)并减少燃油消耗(18.4%)。
    车网互动场景下电动网约车运营与充放电动态调度策略
    牛振宁, 安琨, 马万经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4, 24 (4): 50-59.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4.04.006
    摘要341)      PDF (1977KB)(194)   
    利用电动网约车的集中性和灵活性,结合车网互动(Vehicle-to-grid,V2G)技术,使得车辆可以在电网负荷高峰期间为电网提供应急和需求响应服务。本文旨在评估电动网约车车队参与V2G系统的潜力和效益,并对网约车的订单分配、空车调度、充放电调度方案进行动态决策。首先建立时间—空间—能量三维网络刻画车辆调度问题,并通过滚动时域优化模型最大化网约车车队的期望收益,进一步设计可行弧筛选算法降低模型规模,求解车队动态调度决策。以上海市嘉定区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电动网约车动态调度策略可以较好地满足出行订单需求,通过空车调度平衡未来的出行需求和供给。在电网需求应急响应时段,可调度10.3%的闲置车辆参与放电,参与车辆平均收益可达104.8元·h-1,有助于减少车辆的闲置率,提升车辆净收益,应对运输服务市场逐渐饱和的问题。
    基于动态轨迹规划的自动驾驶车辆协同换道方法
    刘淼淼, 刘晓晨, 朱明月, 魏泽平, 邓辉, 姚民坤, 吴思霖, 李昂, 石赞, 龚筱萸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4, 24 (5): 65-78.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4.05.007
    摘要341)      PDF (2891KB)(581)   
    传统的多车协同缺乏对目标队列和换道车辆信息的有效利用,为考虑动态信息变化对换道过程的影响,本文提出基于动态轨迹规划的自动驾驶车辆协同换道控制方法。首先,针对自动驾驶环境下单车进入车辆队列的研究场景,提出基于实时动态信息的协同换道控制框架,在考虑换道车辆与目标队列车辆的合作以及换道行为给目标队列带来影响的基础上,构建非换道期间和换道期间的纵向协同控制模型;之后,在换道车辆发出换道请求并满足换道触发条件后,考虑队列纵向协同目标,根据纵向速度变化动态规划每一时刻的期望轨迹,提出基于正弦曲线的动态换道轨迹规划方法,得到安全和可靠的轨迹曲线,并采用模型预测控制的轨迹跟踪控制算法,实现实时轨迹跟踪;最后,通过搭建Prescan-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设计多组不同速度工况下的仿真实验,以及设置传统基于前车—跟随策略的控制算法与本文的控制策略进行对比,综合分析换道触发时间、队列稳定时间和速度波动幅度这3项指标,验证本文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协同换道控制策略和传统方法相比,队列的平均稳定时间缩短了34%,队列的速度波动幅度保持稳定,并在不同相对速度的工况下,均能够实现车辆安全和高效地换道 。
    雾天网联车辆跟驰模型构建及行为影响分析
    黄岩, 李海军, 闫学东, 段克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4, 24 (4): 41-49.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4.04.005
    摘要335)      PDF (1719KB)(313)    PDF(English version) (1571KB)(12)   
    网联车辆(ConnectedVehicle, CV)已从微观驾驶行为方面被证实其能有效改善雾天交通安全,但鲜有建立微观跟驰模型来模拟CV车辆在雾天的跟驰轨迹。本文根据雾天CV车辆的交通信息获取模式和跟驰行为特征,在雾天智能驾驶人模型的基础上,构建考虑车头时距因子、遵守因子和权重因子的雾天网联车辆智能驾驶人模型(Fog-related Intelligent Driver Model of Connected Vehicle, FIDMCV)。为评价FIDMCV模型的有效性及评估CV车辆在雾天的交通影响,选取累计碰撞时间倒数和交通量作为分析指标,并建立不同CV车辆渗透率和领车减速度的数值仿真场景。在进行数值仿真前,针对关键参数遵守因子和车头时距因子的取值进行敏感性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随着CV车辆渗透率的增加,混合交通流能更有效地改善雾天交通安全,但会导致雾天车辆跟驰间距增加,从而减少道路交通量,降低交通效率。CV车辆在高风险场景下(6 m·s-2减速度)的碰撞时间倒数值减少比例为14.3%,在中低风险(4m·s-2和2m·s-2减速度)场景中为5.6%和6.3%,因此CV车辆在高风险场景下的交通安全改善作用更显著。本文提出的FIDMCV模型能有效再现雾天CV车辆的交通安全改善作用和跟驰间距增加特征,可用作雾天CV车辆的微观仿真工具。
    新时期我国交通运输业碳减排的任务与对策
    杜鹏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4, 24 (6): 1-4.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4.06.001
    摘要306)      PDF (1199KB)(388)   
    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0%,在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肩负着碳减排的重任,是落实双碳战略的重要战场之一。本次论坛以“新时期我国交通运输业碳减排的任务与对策”为主题,以双碳战略目标为引领,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的充分利用为切入点,明确交通运输各方式的减排任务和重点减排领域,同时综合考虑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新能源产品替代程度以及未来新技术的经济可行性,探讨重点领域的减排对策和可行路径。
    考虑空间需求不均的模块化公交线路运行方案优化研究
    易洪波, 刘昱岗, 王童语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4, 24 (4): 166-175.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4.04.016
    摘要295)      PDF (2056KB)(219)   
    传统固定容量公交车辆难以应对公交线路上空间分布不均的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引入模块化公交车辆,通过编组与解编的方式实现车队在运行中的容量动态变化,以更贴合需求在空间上的变化。基于运行时空图重构的方法,建立描述模块化公交线路运行方案的优化模型,所构建模型为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MixedInteger-Nonlinear Program, MINLP)模型,模型决策变量包括车队的运行方案以及模块化公交单元的运行方案。为方便求解,采用时间离散化手段,通过一系列方法将所构建的MINLP模型转化为易于求解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xedInteger-Linear Program, MILP)模型,并基于成都市真实公交线路与乘客需求数据进行案例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容量固定式公交相比,模块化公交的应用能够使乘客成本降低11.44%,运营成本降低31.35%,综合降低20.32%的系统总成本。敏感性分析实验结果分析了系统供给与需求变化对系统成本产生的影响。
    航班时刻配置公平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胡荣, 张雨橦, 丁嘉豪, 王怡人, 张军峰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5, 25 (2): 1-15.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5.02.001
    摘要290)      PDF (1969KB)(321)   
    为进一步提高时刻资源配置结果的可行性,减少时刻配置各参与主体间的不平等,大量文献研究航班时刻公平配置。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系统梳理现有航班时刻配置优化中的个体公平性指标和总体公平性目标。首先,概述“公平性”概念的发展历程和度量指标,并从横向/纵向、个体/总体和绝对/相对这3个视角分析航班时刻配置中公平性内涵;其次,从时刻调整数量和时刻偏移量两个维度,梳理对比时刻配置中各参与主体的个体公平性指标;最后,从绝对公平、相对公平和基尼系数的角度,总结航班时刻配置模型的总体公平性优化目标。研究发现:当前主要基于比例原则构建公平性指标,而加权构造法因数据获取困难和主观性强等问题应用受限。有关公平性目标的研究现已较为完善,其中,基尼系数因其能反映全局整体公平性而被广泛应用。基于文献综述内容,本文进一步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后续研究的建议。研究认为:未来应针对定量计算航班价值,拓展公平性研究对象,构建环境公平性指标和评估动态参数影响这4方面持续开展深入研究,助力民航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期刊2025年卷首语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编辑部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5, 25 (1): 1-.  
    摘要277)      PDF (761KB)(185)   
    建成环境对共享单车与地铁组合出行的影响关系
    关昊天, 戢晓峰, 李武, 陈方, 邓若凡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4, 24 (4): 200-211.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4.04.019
    摘要271)      PDF (2985KB)(272)    PDF(English version) (2363KB)(5)   
    为探究建成环境对共享单车与地铁组合出行需求的影响,首先,基于12万次的共享单车出行数据,采用空间置信椭圆技术,刻画地铁站点领域内的共享单车集聚特征;其次,建立自行车—地铁骑行集聚缓冲区的量化方法,从密度、交通设施、土地利用、目的可达性以及地铁客流这5个维度评估地铁站点领域内的建成环境属性;最后,引入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拟合建成环境因素与组合出行需求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关系。研究发现,地铁客流和工作场所是影响组合出行的核心因素,展示了明显的阈值效应,商业活动的增加在初期可以增强组合出行的需求,但过高的密度会因交通拥堵导致负面效应;公交站点密度的提升表征了共享单车与公交系统之间的相互竞争,突显了城市交通模式间的复杂互动;进一步,土地利用多样性和人口密度对组合出行的非线性影响,反映了城市规划与居民通勤模式的深层次联系。
    基于脑电通道注意力机制的驾驶行为识别研究
    赵朔, 奇格奇, 李培豪, 关伟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4, 24 (4): 283-291.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4.04.027
    摘要261)      PDF (2129KB)(194)   
    脑电信号以其高时间分辨率等优点成为识别驾驶员认知状态和评估驾驶性能的重要工具。以往研究中,基于脑电识别驾驶行为往往局限于异常驾驶状态,例如,疲劳检测和分心驾驶等,忽略了常规驾驶场景。本文以常规驾驶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驾驶模拟实验同步采集驾驶员在执行加速、减速和转向行为时的驾驶数据和脑电数据,构建基于压缩—激励模块的通道注意力—可分离卷积神经网络,对驾驶员上述驾驶行为进行模式识别,并优化选择跨个体脑电信号通道。结果表明,本文模型在3类驾驶行为识别的准确率达到82%,且在保证预测精度的情况下,将通道数量降低了70%。通过消融实验以及与其他基准模型的对比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对最优通道组合的头皮拓扑位置分析发现,大脑额区和枕区与常规驾驶行为最为相关。研究结果可为从认知角度理解驾驶行为及类脑驾驶决策提供方法依据。
    基于图像序列分析的城市道路交通事故预测
    胡正华, 周继彪, 毛新华, 张敏捷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4, 24 (5): 91-102.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4.05.009
    摘要255)      PDF (3453KB)(610)   
    为进一步提高路网交通事故预测的准确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序列分析的短时交通事故预测方法。首先,使用过采样方法对微信小程序采集的交通事故数据进行插值处理,来消除事故数据内部大范围零值对模型训练准确性的影响;并将其与路网的流量数据及与引发事故相关的属性数据进行融合,得到稳定的时间序列作为模型的输入数据。然后,构建一个具有密集连接卷积的双向ConvLSTM U-Net(BCDU-Net)模型。该模型结合了一组双向ConvLSTM结构,将编码层和解码层的特征进行融合,以更全面地捕捉序列数据中的时空相关性。同时,模型还采用密集连接卷积结构,使特征图在深度方向上相互拼接,确保每一层都能够直接从损失函数中访问梯度。最后,通过将预测结果与实际交通事故数据的比较评价了模型的性能。结果表明,本文模型的预测结果相比全连接长短期记忆网络(FC-LSTM)模型,卷积长短期记忆网络(ConvLSTM)模型和U-Net模型,交叉熵损失函数分别降低了65.96%、15.70%和3.47%,均方根误差分别降低了21.48%、3.13%和1.71%,精确度分别增加了75.06%、11.82%和3.08%。说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在预测城市道路交通事故时具有更好的性能。
    需求不确定下边远群岛海运物流网络选址—库存—路径优化
    吴迪, 韩欣丽, 石帅杰, 藉雪军, 郑建风, 刘保利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4, 24 (5): 268-282.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4.05.025
    摘要253)      PDF (2962KB)(484)   
    为降低岛上物资需求不确定对边远群岛海运物流网络稳定性的影响,本文基于大陆补给港、中心岛及卫星岛3级轴辐式物资配送网络,考虑异质船队、运输组织模式多样性及库存容量限制等现实因素,将中心岛选址数量纳入决策,以系统总成本最小为目标,建立海运物流网络选址—库存—路径优化模型,通过设计嵌入蒙特卡洛模拟邻域遍历算子的遗传—退火集成优化算法,将复杂问题分解为选址与指派、航线分组及路径与仓储优化等多个子问题,并通过内外层算法的交互和迭代实现整个问题的集成优化。以我国南海群岛的实地数据进行实验,分析岛屿数量、密度分布及需求变动对海运网络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岛屿物资需求量分布不变且岛屿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岛屿为聚集分布时的物流网络单位成本比离散分布时相对较低;在岛屿物资需求量分布不变且岛屿分布相同的情况下,岛屿数量变化对物流网络单位成本影响较小;岛上物资需求均值变化对系统各部分成本的影响较大,总成本与均值呈正相关关系;需求波动对仓储系统成本的影响较为明显,但对运输系统成本的影响较小。上述结果验证了本文算法在不同规模群岛情境下的适用性,可为需求不确定下边远群岛海运物流网络的构建与优化提供决策依据。
    基于整体规划建模的公平性区域货运碳税规划方法
    王宗保, 钟鸣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4, 24 (4): 12-22.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4.04.002
    摘要252)      PDF (2384KB)(149)   
    针对货运碳税政策影响的公平性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整体规划建模的公平性区域货运碳税规划方法。该方法使用双层规划模型,上层模型使用Dagum基尼系数分析货运碳税政策对不同地区制造业区位影响,并据此优化各地区的货运碳税价格,提升政策影响的公平性;下层模型通过改进土地利用—交通整体规划模型,模拟区域中社会经济活动、交通及货运碳排放之间的交互关系。由于决策变量与目标函数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提出一种贝叶斯优化算法求解模型。拓展所使用的土地利用—交通整体规划模型,改进后的模型不仅能一体化分析货运碳税政策对区域货运减排和产业区位的综合影响,而且能在政策制定中考虑不同地区综合运输网络和产业区位的差异,确保政策影响的公平性。以长江经济带为例的研究结果表明,在80元·t-1的货运碳税政策下,不同地区的制造业区位受到的影响差异显著,区域间净差异对总体基尼系数贡献率为74.63%。相比之下,本方法通过差异化区域货运碳税政策,在同等货运减排目标下,有效降低了区域间净差异,将总体基尼系数由0.180降至0.115,较好地平衡了货运碳税政策对长江经济 带各地区制造业区位影响的公平性。
    基于车辆动态行为特征的交通状态识别研究
    李熙莹, 卢美燕, 何兆成, 苏淑妍, 庞淑敏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5, 25 (1): 44-55.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5.01.005
    摘要250)      PDF (2497KB)(177)   
    交通状态识别研究对于预防和缓解交通拥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不仅能够为交通管理提供决策支持,还能有效提升道路的运行效率。传统的交通状态识别方法仅考虑单一的宏观特征参数,忽视车辆变道行为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车辆间相互干扰,导致状态划分空间粒度较粗,状态辨识不够精细化,难以深入分析交通拥堵的成因。对此,本文提出一种无人机视角下基于车辆动态行为特征的交通状态识别方法。首先,该方法结合基于旋转检测框的车辆检测算法(YOLOv8s-OBB)和车辆跟踪算法(BoTSORT)检测和跟踪车辆,解决水平框中背景像素冗余以及车辆框重叠的问题,提取车辆空间方向角和旋转4点坐标等更精准的车辆轨迹数据,并计算微观交通流参数;其次,利用获取的车辆空间方向角和旋转位置信息提出车辆动态行为特征参数,即变道干扰率和车辆方向波动指数;然后,结合宏观的平均速度和交通密度参数,构建多维状态特征空间,应用于实际道路场景的交通状态识别。最终实验结果表明:在旋转车辆目标检测中,该方法的mAP@0.5达到0.987,输出的车辆轨迹数据稳定且连续;在交通状态识别中,在平均速度和交通密度作为宏观特征参数的基础上引入变道干扰率后,状态识别精确度达到0.983;进一步,引入车辆方向波动指数后,状态识别精确度达到0.987。同时,根据状态特征空间表征,可以更加精准地将交通状态划分为4种状态,即畅通态、平稳态、拥挤态和堵塞态,从而可以为车辆动态行为定量化分析交通状态影响,为基于无人机视角的交通状态识别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为智能交通系统提供先进的状态精细感知。
    碳交易价格不确定下冷链多式联运路径优化
    杨华龙, 于果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4, 24 (6): 5-14.   DOI: 10.16097/j.cnki.1009-6744.2024.06.002
    摘要247)      PDF (1744KB)(283)   
    为解决碳交易价格不确定下的冷链多式联运路径优化问题,本文依据现行市场碳交易价格变化特征,运用三角模糊数描述碳交易价格,结合多式联运经营人的风险偏好水平和客户的软硬运输时间窗要求,分别建立碳交易价格模糊可信度函数及客户满意度函数。据此构建考虑运输成本和客户满意度的双目标优化模型,设计模糊自适应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FANSGA-II)。数值算例结果显示,相较于随机均匀分布方法,三角模糊数方法可使优化结果更加稳定,运输成本变异系数可由20.3%降到4.4%左右。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多式联运经营人风险偏好水平与铁路和水路运输方式的占比呈正相关关系,同时,实行碳交易政策后,可以使碳排放量下降至少7%。货物的制冷温度越低,碳交易风险偏好值对运输方式选择的敏感性越高,但当风险偏好值达到某特定值时,选择的运输方式将不再改变。研究结论可为多式联运经营人制定冷链运输方案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