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决策论坛
    日本中低速磁悬浮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石定寰
    2007, 7(5): 1-4 . 
    摘要 ( )   PDF(1108KB) ( )  
    本文从我国交通运输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对中低速磁悬浮技术的需求背景。回顾了我国在磁悬浮技术领域的研究概况,通过作者组织的对日本磁悬浮技术研究的考察结果,比较了中日两国磁悬浮技术的特点及差异,并就日本磁悬浮技术应用的特点及其在我国推广的前景提出了一系列观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论坛
    综合交通信息平台的政府行为型发展模式研究
    许焱,陈智宏,杜勇,王刚,张可
    2007, 7(5): 5-8 . 
    摘要 ( )   PDF(939KB) ( )  
    国内外综合交通信息平台的发展可以大致归纳为三类模式:政府行为型、政府建设-企业运营型、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型。本文以北京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及相关信息服务系统为实例,在分析其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综合交通信息平台政府行为型发展模式的建设机制、运营机制、服务机制、可持续发展机制以及优缺点、适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交通拥挤外部成本衡量方法研究
    罗清玉, 隽志才, 孙宝凤,贾洪飞
    2007, 7(5): 9-12 . 
    摘要 ( )   PDF(977KB) ( )  
    拥挤收费的主要原因是拥挤外部成本的存在。城市道路交通拥挤外部成本的定性、定量分析是城市道路拥挤定价的基础。文章首先分析了城市道路交通拥挤的产生机理,即出行者忽视拥挤负外部性的存在而盲目加入拥挤队伍;然后明确了城市道路交通拥挤外部成本的构成:额外时间成本、环境污染成本、交通事故成本和燃油消耗成本,并研究其定量计算方法;最后应用实际数据进行了计算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可操作性。该项研究为实施城市道路拥挤收费等交通需求管理策略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公路运输的适应性测度模型及应用
    侯德劭 晏克非 贾强  柳伍生
    2007, 7(5): 13-17 . 
    摘要 ( )   PDF(1135KB) ( )  
    从适应性的基本概念出发,应用协同学中有序度理论与方法构建了区域公路运输系统协调度测度模型,包括功效函数、协调函数和协调度评判方法,建立了区域公路运输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该理论对1996年至2004年山东省公路运输系统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公路运输系统在整个时间内适应性较差,原因是社会经济-公路设施-运输三个子系统的发展不协调,子系统内人口规模、第一产业比例、客货站场投资与规模等序参量的协调度贡献率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交通系统与信息技术
    信号交叉口行人定时控制方法研究综述与展望
    邵春福 陈晓明
    2007, 7(5): 18-23 . 
    摘要 ( )   PDF(1280KB) ( )  
    行人交通作为一种健康、可持续性交通方式值得大力提倡。行人信号控制是保障行人和机动车安全、高效地通过交叉口的有效手段。本文综述行人定时信号控制研究的方法、技术和主要成果,给出行人信号配时设计步骤。在此基础上,展望行人信号控制研究发展动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在中国城市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张国华 黎明 王静霞
    2007, 7(5): 24-30 . 
    摘要 ( )   PDF(1650KB) ( )  
    智能交通系统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费效比最显著的途径。作为国内城市交通系统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公共交通系统,近年来开始出现了大量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方面的应用尝试。本文对我国目前城市投入应用的智能公共交通系统(APTS)的应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我国当前国情,分析了我国智能公交系统未来可能的应用方向,提出了对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改进的技术趋势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移动交通流检测技术探测车样本比例模型研究
    王 力 张 海 余贵珍 范耀祖
    2007, 7(5): 31-36 . 
    摘要 ( )   PDF(1278KB) ( )  
    为解决移动交通流检测技术中无法合理确定出探测车样本比例的问题,提出了既满足交通流参数估计需求又达到一定路网覆盖率的探测车样本比例综合模型,该模型包括定位误差、探测车数据上传间隔、数据分析时长、路段交通流特性、路段长度、道路类型等多个影响因子,论证了在探测车数据无误差情况下路段平均速度估计时探测车占交通流的比例与其他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VISSIM仿真数据表明利用该模型确定的探测车样本数据可有效实现路段平均速度估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boosting 算法的交通事件检测
    孙熙,李夏苗
    2007, 7(5): 37-41 . 
    摘要 ( )   PDF(1105KB) ( )  
    提出一种新颖的基于boosting模糊分类的交通事件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Boosting方法和遗传算法以迭代形式获取一组模糊规则及规则对应的权值,分类器以加权投票方式进行分类决策。运用Matlab 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交通事件检测算法利用较少样本数据即可快速实现交通事件检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
    基于统计特性的城市快速路交通流状态划分
    关伟,何蜀燕
    2007, 7(5): 42-50 . 
    摘要 ( )   PDF(1845KB) ( )  
    目前交通流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为高速公路,与其相比,城市快速路交通流则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交通科学是一门实证科学,本文在实证数据的基础上,首先对城市快速路交通流速度概率分布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在不同密度条件下速度概率分布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在流—密平面中将交通流划分为自由流、谐动流、同步流和堵塞4个稳态相位,并具体讨论了各个相位的性质,定量标定了每个相位的区域范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微观仿真的匝道控制算法的比较评价
    WINYOOPADIT Sarintorn
    2007, 7(5): 51-62 . 
    摘要 ( )   PDF(2582KB) ( )  
    高速公路匝道控制是一种通过限制进入高速公路车辆数来有效改善高速公路拥堵的交通控制方法。本文通过微观交通仿真对无匝道控制、定时控制及三种广泛应用的匝道控制算法(ALINEA、FLOW、Stratified Zone)进行比较评价。仿真采用AIMSUN NG软件,以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太平洋快速路的仿真模型为基础测试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基本的匝道控制可使路网能力比无控制时提高40%。就路网和高速公路主要线路能力而言,在正常的和高的交通需求条件下,ALINEA算法优于其他算法,Stratified Zone在提高入口匝道能力方面最优。就匝道入口能力而言,ALINEA算法的匝道入口能力最低,FLOW算法比Stratified Zone算法略优。本文用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评价不同算法的道路使用者效用。结论还表明,匝道控制可使高速公路路网和入口匝道能力达到平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道路网瓶颈识别及容量一体化均衡配置模型与方法
    焦海贤,胡迎鹏,刘以舟,公维勇
    2007, 7(5): 63-67 . 
    摘要 ( )   PDF(1145KB) ( )  
    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虚拟路网的容量均衡分析模型和方法。以虚拟路网(节点及路段)的交通负荷(V/C)为特征变量,采用虚拟路网PA反推技术与交通均衡配流组合模型,辨识路网的真实瓶颈点(段、区域),获得路网供需“均衡容量匹配参数”。以此匹配参数为准则,诊断现有路网的系统性缺陷。为评估城市干道路网与交通需求的宏观匹配水平、制定缓解交通拥堵对策和路网容量一体化均衡配置与改造,提供了新的系统分析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节能问题及方案研究
    刘海东,毛保华,丁勇,贾文峥,赖树坤
    2007, 7(5): 68-73 . 
    摘要 ( )   PDF(1371KB) ( )  
    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影响列车运行能耗的因素包括列车的牵引制动性能、列车重量、限速、线路条件、信号闭塞方式以及列车的操纵方式等,通过对相关条件的改变,可以实现列车节能的目的.论文通过案例设计与系统模拟,重点研究了线路条件对城市轨道交通节能的作用.文中分别从曲线(特别是小半径曲线)、坡道(分上、下坡道)以及列车重量等方面对能耗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节能坡的节能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到适合不同区间条件下的节能坡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行道行人服务水平评价方法研究
    谭丹丹,王炜,陆建,边扬
    2007, 7(5): 74-79 . 
    摘要 ( )   PDF(1347KB) ( )  
    人行道是城市步行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水平直接决定出行者对步行出行方式的选择态度。与传统的机动车服务水平以交通流运行状况作为评价指标不同,本文从行人步行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行人主观感受与道路物理设施和交通流运行状况等客观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人行道行人服务水平的评价方法。在大量调查数据基础上,利用SPSS软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检验确定了人行道行人服务水平主要影响因素,并以主要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建立了人行道行人服务水平评价模型,提出了人行道行人服务水平等级划分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非集计选择模型的长春市居民出行数据分析
    富晓艳,隽志才,宗芳
    2007, 7(5): 80-84 . 
    摘要 ( )   PDF(1002KB) ( )  
    传统的四步骤模型中的出行生成模型是预测研究范围内每个交通小区的出行发生次数和出行吸引次数,直接将居民的出行次数简单的按交通小区进行集计处理,并没有充分考虑每个人的出行次数,难以反映个人和家庭的社会经济等因素对居民个人出行次数的影响。本文根据2003年吉林省长春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利用非集计模型建立居民个人的出行次数选择模型,并应用相关统计软件对模型进行标定,进而分析居民个人的出行次数,从而求得居民个人出行次数的期望值,初步尝试探索非集计模型和四步骤模型的综合应用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出租车OD数据的出租车出行特征分析
    李艳红,袁振洲,谢海红,曹守华,吴先宇
    2007, 7(5): 85-89 . 
    摘要 ( )   PDF(1310KB) ( )  
    出租车在城市客运交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出租车OD数据分析一般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出租车出行特征、出行时间分布及出行空间分布的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并以苏州市为例,结合40万余条OD数据,对比分析了工作日、节假日(周末)以及特殊节日(五一黄金周)出租车的出行特征,为出租车运营及城市交通管理提供定量的决策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P调查在交通方式选择模型中的应用
    王方,陈金川, 张德欣
    2007, 7(5): 90-95 . 
    摘要 ( )   PDF(1302KB) ( )  
    国外已经广泛使用的SP调查方法在我国交通领域还鲜有应用,因此,本文首先介绍了交通SP(Stated Preference)调查和RP(Revealed Preference)调查的不同,并阐述了前者相对于后者的优越性。交通方式选择模型中,采用RP调查标定时间价值参数,通常会由于数据相关性较强而产生误差,进而影响到整个四阶段模型的精度。本文在构架交通方式选择模型的基础上,指出行为时间价值参数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其不易准确衡量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以北京市市域交通模型为例,利用SP调查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足够的数据,从而准确地标定了时间价值参数,提高了模型的精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仿真求解快速路出口附加车道及渠化合理长度
    王振报,郭南,李金山
    2007, 7(5): 96-101 . 
    摘要 ( )   PDF(1457KB) ( )  
    城市快速路出口附加车道及其渠化长度的合理设置对于提高出口通行能力和减少出口对快速路交通流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菱形立交先入后出式出口进行数据收集,利用该数据标定和验证VISSIM微观仿真模型,建立城市快速路菱形立交出口仿真模型。通过仿真试验,对其结果分析得出城市快速路菱形立交出口附加车道长度及其渠化长度建议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种改进模拟退火的配送路线选择算法
    臧学运,谢祥,关忠良
    2007, 7(5): 102-105 . 
    摘要 ( )   PDF(924KB) ( )  
    合理的配送路线可以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启发式的最优路径选择方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模拟退火算法收敛速度慢的缺点,提出采用退火过程的导引知识(即上次退火过程节点的分布情况)作为下次选择节点的依据,从而提高模拟退火算法的速度。分别针对不同的配送节点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导引知识的模拟退火算法能够获得更快的收敛速度,更快得到最优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泥混凝土路面系统强度评定方法
    葛洪海,许金余
    2007, 7(5): 106-109 . 
    摘要 ( )  
    水泥混凝土路面系统是由汽车载荷、路面和地基组成的复杂力学系统,在交通工程中参数识别方法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首先将水泥混凝土路面系统简化为弹性地基板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得到了系统在多轮载荷作用下的解析解,在此基础上,将理论计算弯沉曲线和实测弯沉曲线相比较建立了目标函数,通过选代方法建立了一种识别水泥混凝土路面系统若干物理参数方法。根据这种方法,我们能方便的得到路面板的厚度、抗弯刚度和地基反应模量,这些参数在水泥混凝土路面系统的强度评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通过工程实例计算说明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信息熵的居民出行空间分布变化研究
    林 红,李 军
    2007, 7(5): 110-114 . 
    摘要 ( )   PDF(1246KB) ( )  
    在简要分析信息熵原理的基础上提出:相对于OD期望线,信息熵可以从定量的角度更加直观地表征同一城市不同时期居民出行空间分布的变化情况。对广州市不同时期的居民出行空间分布进行实例分析后得出结论:1984年至1998年居民出行空间分布均衡程度提高主要与城市内部功能完善有关;1998年至2005年居民出行空间分布均衡程度缓慢下降主要与城市地域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形态的变化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案例分析
    甘肃省公路交通发展战略研究
    雷鸣涛
    2007, 7(5): 115-120 . 
    摘要 ( )   PDF(1630KB) ( )  
    基于甘肃省特殊的地理区位,通过系统分析甘肃综合交通运输现状、存在的问题、公路交通的特点和在西北地区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历史时期,甘肃省公路交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重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集聚分形的大连城市交通网络演变研究

    郭建科,韩增林, 许妍
    2007, 7(5): 121-126 . 
    摘要 ( )   PDF(1684KB) ( )  
    分形理论已经成为研究城市形态复杂性的有力工具,相对于较多区域层面的城市体系和交通网络的分形研究而言,单个城市内部交通网络的分形研究较少。本文根据1980、1995和2004年大连市基础地图,运用分形理论,采用长度-半径和分支-半径相结合的方法刻画大连城市交通网络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交通网向郊区的推进,大连城市交通网络分形特征在时空尺度上都越来越明显,主城区内外之间的分维差值亦有所减小,网络连通性大幅提高,但具有明显分形特征的无标度区范围无明显变化。这既与大连独特的地形地貌有关,同时表明在大连组团式城市空间格局转变中,主城区发展已由扩容为主转向改造提升为主的功能置换阶段,以主城区为中心的各组团彼此紧密联系,互动发展。文章在此基础上对照已有研究成果体现了分形理论在大连这类港口城市交通网络应用中的特殊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铁路站场拓扑数据生成方法研究与实现
    赵雁,钟雁,王福田
    2007, 7(5): 127-134 . 
    摘要 ( )   PDF(1780KB) ( )  
    本文分析了列车行车组织、列车控制、列车安全预警等综合调度平台运行所需的站场基础数据,提出铁路站场拓扑数据的建立方法、思路和关键算法,并参考铁路站场设备设置规范,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开发了相应的建立铁路站场拓扑数据的工具软件,利用此工具软件生成了铁路综合调度平台所需的站场拓扑数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市地面公共交通线路网现状评价
    王运静 李 强
    2007, 7(5): 135-141 . 
    摘要 ( )   PDF(1689KB) ( )  
    充分发挥地面公交的优势是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的关键之一。选取线路长度、线路网密度、重复系数、非直线系数、站点密度、平均站距、站点覆盖率等指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北京市地面公交线路网进行了现状评价。结果表明,尽管北京市的地面公交比较发达,近年来更是取得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线路长度总体偏大,线路网密度偏低,重复系数大且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明显,80%以上线路的非直线系数超过《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标准,站点密度相对较小,站点覆盖率仍然不能够充分满足居民对公交的方便利用等问题。对现存问题的揭示将为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进一步制定线路优化方案、提高地面公交的运行效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