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决策论坛
    学科、学会和杂志工作回顾与总结
    ——总结经验 勤奋工作 办好杂志
    张国伍
    2003, 3(2): 1-3 . 
    摘要 ( )   PDF(4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如何提升我国交通运输应用理论研究水平
    王庆云
    2003, 3(2): 4-7 . 
    摘要 ( )   PDF(441KB) ( )  
    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交通运输的理论、方法,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经济环境下,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它已经显得格格不入,要求我们要有新的理论作指导来完成交通运输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任务。应用已成熟的市场经济理论,分析和解释我国的交通运输现象,从而建立和完善我国交通运输学科的理论体系,是我国交通运输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交通领域的应用理论,应以交通领域中真实的现象为出发点,用经济理论推出我们的假设,然后将假设解释到我们的交通领域,形成交通理论,以此来指导并建立我国交通运输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北京奥运交通规划》的几点认识
    郭继孚
    2003, 3(2): 8-10 . 
    摘要 ( )   PDF(363KB) ( )  

    分析了奥运交通客流及其组织的特点,介绍了历届奥运会交通组织的经验与教训;论文结合奥运交通的要求,简介了北京奥运期间城市交通规划的基本思想和实时设想;从公共交通发展计划、交通需求管理、交通组织的安全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搞好奥运交通组织,确保实现“最出色奥运会”目标的具体措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交通系统与技术
    智能集散型城市交通流信息集成总体方案简介
    张涛,蔡朝辉,宋靖雁,封加波
    2003, 3(2): 11-17 . 
    摘要 ( )   PDF(627KB) ( )  
    城市交通流信息集成是ITS(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衔接和融合各个交通业务系统的泛平台性支撑作用。博康集团公司联合清华大学共同提出的“智能集散型城市交通流信息集成总体方案”深入研究了交通流信息的功能需求和相关集成技术定位,依托基于MAS(多智能体系统)技术的智能集散型交通信息平台,从信息的采集、处理、发布各个层面提供了全方位的交通流信息集成解决思路。本方案技术领先,实用性强,在深圳市已获成功应用,全国推广态势良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交通系统中ATIS的开发模式研究
    任洪涛
    2003, 3(2): 18-22 . 
    摘要 ( )   PDF(508KB) ( )  
    说明了智能交通系统的概念和组成,阐述了当前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和智能交通系统中先进的交通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智能交通系统中需要应用的GPS,GIS和集群通信系统,并详细说明了当前我国先进的交通信息系统的主要开发模式,即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进行车辆自动定位,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交通信息中心的操作平台,采用集群通信系统作为通信手段,并认为这将成为我国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中ATIS开发的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诱导条件下驾驶员路径选择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
    李振龙
    2003, 3(2): 23-27 . 
    摘要 ( )   PDF(444KB) ( )  
    交通诱导是交通管理者、驾驶员等交通参与者之间的一个博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驾驶员根据所拥有的信息修正自己的行为策略以提高盈利,从而构成交通又到演化中的宏观结构与驾驶员的微观行为之间互相影响的自组织现象。本文应用演化博弈论对交通诱导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诱导条件下驾驶员选择行为的演化模型,并对其进行分析以求为建立实用的诱导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智能交通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路及内容探讨
    崔艳萍,唐祯敏,武旭
    2003, 3(2): 28-31 . 
    摘要 ( )   PDF(372KB) ( )  
    中国的交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在分析我国交通运输系统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智能交通发展战略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智能交通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路和技术路线,提出了在研究智能交通发展战略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国内外ITS发展情况、各种运输方式发展战略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
    民航信息化中期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与研究
    党亚茹,高峰
    2003, 3(2): 32-37 . 
    摘要 ( )   PDF(558KB) ( )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建设工程,中国民航在“十五”期间投资60亿元推进民航信息化建设。因此迫切需要对发展规划的实施进行定期检查,并随时根据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修订,保证信息化“十五”建设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目前国内对信息化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信息化的测度,本文在分析现有有关信息化评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设计了民航信息化建设中期评估指标体系和具体评价指标,使之达到可操作的层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共交通区域运营组织与调度系统研究
    邹迎,李建国
    2003, 3(2): 38-42 . 
    摘要 ( )   PDF(417KB) ( )  
    首先提出了区域运营组织与调度的概念。并对支持区域运营组织与调度的关键技术即运营作业计划自动编织系统的开发,车辆运行定位、监控系统及其支持平台的开发,公交区域运营辅助调度系统和乘客信息服务系统的开发等应用系统及支持平台做了进一步描述。在论文最后,对运营组织与调度区域化的效益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交叉口信号模糊线控制模型研究
    陈丕刚
    2003, 3(2): 43-46 . 
    摘要 ( )   PDF(316KB) ( )  
    在基于系统分析与协调的原理上,提出了多交叉口的信号模糊线控系统模型,模型分为用于控制单个交叉口的第一级模糊控制单元与协调主干道的协调级控制单元。前者对采集到的数据先进行模糊化,再根据模糊控制规则进行模糊判决,从而实现对各个方向的信号配时;后者根据基于紧急值下的系统协调原理对各个路口的总的信号周期进行协调,从而达到系统整体优化的目的。仿真结果表明,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剩余最大化条件下的道路拥挤收费研究
    程琳,王炜,邵昀泓
    2003, 3(2): 47-50 . 
    摘要 ( )   PDF(487KB) ( )  
    在社会剩余最大化情况下,城市道路网络中各个路段的拥挤费用等于相应的社会边际费用,道路拥挤收费可以抵消交通拥挤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拥挤费用等于社会边际费用与用户边际费用的差额。通过拥挤收费使得社会剩余达到最大,同时导致用户剩余的损失,并衍生社会公平性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力模型标定方法及应用研究
    褚琴,陈绍宽
    2003, 3(2): 51-56 . 
    摘要 ( )   PDF(478KB) ( )  
    介绍了重力模型的各种不同形式的标定和检验方法,标定方法有最小二乘法、试算法及其该进方法,检验方法包括t检验法和相对差的检验。通过具体的算例,比较分析了它们不同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从而得出各类重力模型的标定和检验方法的特点。据此得出在我国的现有情况下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快速道路异常事件下路段行程时间的研究
    臧华,彭国雄
    2003, 3(2): 57-59 . 
    摘要 ( )   PDF(241KB) ( )  
    分析了高速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事发路段行程时间构成,提出在上游交通需求大于瓶颈段的通行能力的情况下,事发路段的行程时间由四部分组成,并给出了各部分的计算模型;利用车流波动理论推导出瓶颈处的排队长度,并进一步给出排队车辆数,得出了车辆在瓶颈段上游行驶时间的模型和在瓶颈前排队等待时间的模型。本研究为开发高速道路紧急救援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论坛
    论交通系统一体化
    贺国光,马寿峰
    2003, 3(2): 60-64 . 
    摘要 ( )   PDF(579KB) ( )  
    指出了一体化交通系统是与智能交通系统并行的世界性的发展趋势,论述了交通系统一体化的必要性。提出了从三个方面理解一体化交通系统的内涵:交通系统的一体化是对交通系统资源的整体优化,交通系统的一体化是对交通需求的统一管理,交通系统的一体化体现在交通运输的全过程。指出了交通系统一体化的外延。重点讨论了两个问题:一体化交通系统与智能交通系统的关系问题,ITS与交通工程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把非技术范畴的因素从ITS中分离开来的观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赵坚,杨轶
    2003, 3(2): 65-71 . 
    摘要 ( )   PDF(690KB) ( )  
    试图从一个新的理论视角说明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研究,可以看成是经济学关于分工问题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最基本的经济学问题。目前经济学对于产业间分工与市场规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制度安排促进交通业发展的内在机制,及由此导致的收益递增式经济增长还缺乏深入研究,经济学中还缺乏一个分析经济增长、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制度安排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本文试图以美国19世纪经济发展中,制度安排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有促进了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历史事实,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的理论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绕城高速公路的交通运输枢纽作用
    徐双应
    2003, 3(2): 72-76 . 
    摘要 ( )   PDF(508KB) ( )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绕城高速公路交通运输枢纽作用为目标,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了绕城高速公路交通、运输、配套服务三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提出了发挥绕城高速公路交通运输枢纽作用的关键是必须把交通、运输与配套服务三者结合起来,同步协调发展的重要观点,并初步提出了影响绕城高速公路潜能充分发挥若干问题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路网可靠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熊志华,邵春福
    2003, 3(2): 77-80 . 
    摘要 ( )   PDF(411KB) ( )  
    首先阐述了路网的可靠性在评估其服务水平时起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连通性、旅行时间的可靠性以及通行能力的可靠性等,它们作为衡量路网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连通性虽然仅包括连通、不连通两种情况,但其却是路网可靠性研究的基础;随着道路阻塞的时常发生,旅行时间的可靠性、通行能力的可靠性也用来衡量道路的状况。本文重点围绕这三方面展开讨论,提出了有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案例分析
    铁路货物送达时间的估计与预测
    李夏苗,朱晓立
    2003, 3(2): 81-87 . 
    摘要 ( )   PDF(570KB) ( )  
    货物送达时间是评价运输方式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科学地估计货物送达时间是指定运输组织方案和指定运输合同的依据。通过对铁路四个有代表性货运站的货物送达时间的抽样调查,运用数理统计理论对非直达运输货物的送达时间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到了整车和集装箱货物货物送达时间的回归方程;并相应地提出了货物送达时间的的预测方法。研究结论为预报铁路货物送达时间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陕西省干线公路网发展规划后评价研究
    周伟,向前忠
    2003, 3(2): 88-93 . 
    摘要 ( )   PDF(473KB) ( )  
    从后评价的角度,通过将规划结果与发展实际相对比的方法,从发展预测、规模测算和建设安排三个方面对陕西省干线公路网发展规划的成功度进行评价,并针对评价结果,从规划本身的角度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为以后的公路网规划提供借鉴,以提高其科学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