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决策论坛
    交通外在经济效益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交通7+1 论坛”第四十七次会议纪实
    彭宏勤,张国伍
    2017, 17(4): 1. 
    摘要 ( )   PDF(1176KB) ( )  

    交通网络设施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人流、物流、能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主要载体,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高铁战略通道建设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战略需求,有利于我国资源安全保障,有利于开拓国际产能合作市场,有利于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和资源型城市转型.高铁建设拉动产业经济发展,所打造的通道和枢纽经济,为实现高铁与区域经济、国土开发融合发展创造条件.交通外在经济效益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和完善可为国家政策出台,为投资决策、规划决策、组织管理及管制调控等提供科学的支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破产模型的出租车合乘定价方法
    卢雨婷,李登峰,胡勋锋
    2017, 17(4): 7-12. 
    摘要 ( )   PDF(1487KB) ( )  

    作为一种缓解打车难及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出租车合乘越来越普遍. 为了更合理地为出租车合乘定价,依据出租车的载客数量,在将出租车的一次载客过程分为若干阶段的基础上,为其中的合乘阶段建立了破产模型. 通过深入分析这一情境所对应破产模型解应满足的特点,利用Talmud 法则来求解该模型,由此提出了一种出租车合乘定价方法. 算例分析表明,由该方法确定的合乘费用具有随着合乘人数和距离增加而增加,但增幅减缓的特点,从而提高了出租车司机和乘客参与多人合乘和长途合乘的积极性. 研究结果可为相关部门制定出租车合乘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路客运小件货物快运包仓定价研究
    孙熙安,成瑞利
    2017, 17(4): 13-18. 
    摘要 ( )   PDF(1363KB) ( )  

    网上购物快速发展,促使从事网购商品配送的快递物流企业对公路客运中的小件货物快运提出了包仓运输需求.对多家公路长途客运站调研发现,已经开展公路长途客运小件货物快运业务的车站,均没有合理的小件货物快运包仓定价方法作为指导,而是凭经验定价.已有文献,也都是从专事货运的企业为背景展开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小件货物包仓快运业务的参与方,从参与方的视角梳理了包仓运输定价博弈流程.在此基础上,运用鲁宾斯坦恩-斯塔尔议价模型等方法,结合小件货物快运的实际,构建了小件货物包仓快运定价模型,并通过计算实例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论坛
    中低收入人群居住地与出行选择行为研究综述
    陈坚,李和平,钟异莹,赵翰林
    2017, 17(4): 19-26. 
    摘要 ( )   PDF(1262KB) ( )  

    中低收入人群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典型特征的一类特殊群体,而居住与出行是生活质量的核心要素,开展中低收入人群居住与出行选择行为系统综述,对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改善交通出行环境具有基础作用.本文主要从居住地选择与满意度评估、出行选择行为、居住地与交通出行关联性三个层面,对中低收入群体居住与出行选择行为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特征指标、分析模型、存在不足进行分析评述.总结发现:相关研究对象上缺少针对中低收入特定人群,研究方法将居住和出行划分为两个系统,宏观空间布局模型与微观行为分析模型相互独立,测量指标以可直接观测的外在变量为主,居民内在主观感受变量考虑不足.最后,提出了未来中低收入群体居住与出行选择行为一体化研究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港口建设对区域经济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
    李电生,董培根,王伟
    2017, 17(4): 27-32. 
    摘要 ( )   PDF(1392KB) ( )  

    沿海港口建设作为基础设施领域的重要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直接和间接的作用.为了考察港口建设与区域经济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将港口建设投资作为模型中技术无效项的核心解释变量,通过实证分析表明,我国沿海港口建设投资对区域经济技术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且不同时段、不同地区的港口建设对区域经济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别.在港口建设规划与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将区域经济技术效率因素和不同港口群之间的发展差异特征考虑在内. 关键词: 交通运输经济;技术效率;随机前沿方法;港口投资;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连片特困地区可达性与贫困程度的空间耦合模型
    戢晓峰,李武,郝京京
    2017, 17(4): 33-39. 
    摘要 ( )   PDF(1589KB) ( )  

    为获取连片特困地区综合交通可达性与贫困程度的空间耦合特征,基于空间截面数据,构建了因子分析—熵权多维贫困测度模型、综合交通可达性评估模型和空间耦合协调模型,并以滇西边境山区为例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整体空间上,贫困程度表现出由中心向外围扩散的模式,呈现南部高于北部、边缘高于中心的空间特征;综合交通可达性空间分异显著,可达性值呈“偏左正态分布”,并在主要节点形成了“Y字型”综合交通可达性优势带;贫困程度与综合交通可达性的耦合协调水平两极化特征明显,中心区域及边缘地带上的空间耦合关系显著,协调发展水平较高;其他县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偏低,交通基础设施的扶贫效应有待发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集装箱码头铁水联运装卸设备协同调度
    常祎妹,朱晓宁,闫柏丞,王力
    2017, 17(4): 40-47. 
    摘要 ( )   PDF(1466KB) ( )  

    集装箱码头铁路作业区是开展集装箱铁水联运的主要场所,其效率将影响集装箱铁水联运的整体效率,因而,建立了以装卸过程总完成时间最短为目标的龙门吊、集卡和场桥的协同调度问题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既考虑了装卸同步,又考虑了龙门吊间的干扰和安全距离、龙门吊和场桥走行时间及缓冲区等现实约束,并考虑了集卡堵塞问题.为了求解模型,设计了改进的多层遗传算法.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证明了考虑集卡堵塞问题是有必要的,并给出了50 个和100 个集装箱的设备最佳配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交通系统与信息技术
    车辆换道行为建模的回顾与展望
    陆建,李英帅
    2017, 17(4): 48-55. 
    摘要 ( )   PDF(1411KB) ( )  

    微观交通仿真工具在智能交通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换道模型则是微观交通仿真工具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将换道模型按其应用分为自动巡航控制模型与计算机仿真模型.系统回顾了计算机仿真模型中的换道决策模型与换道执行模型.换道决策模型主要包括:规则模型、离散选择模型、人工智能模型、马尔可夫模型、生理—心理模型及生存模型;换道执行模型主要包括:运动波混合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 针对各个模型分别阐述了其研究对象、模型结构、参数标定及其模型的应用.最后,展望了换道行为建模未来的研究方向,为建立适合中国的换道模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虚拟信号控制的交叉口群协调方法研究
    成卫,李卓,袁满荣,欧思嘉
    2017, 17(4): 56-62. 
    摘要 ( )   PDF(1689KB) ( )  

    为降低环形交叉口的平均延误时间,提高交叉口群车辆通行效率,以环形交叉口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虚拟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概念,对到达环岛的交通流进行错时分离,其次应用数解法提出主路径车流双向绿波协调控制方案,建立了基于主路径车流双向绿波协调控制的交叉口群相位差模型,最后利用VISSIM 仿真软件对云南省曲靖市珠江源大道与建宁东路环形交叉口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虚拟状态下主路径车辆通过环形交叉口数由66.36 提高至88.69 辆/100 s;车辆在环形交叉口平均停车次数为0.57 次,较实际降低了10.9%;车辆平均延误时间较实际降低了23.8%;建立的交叉口群相位差模型能够较好地改善各个交叉口的延误效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CACC 渗透率条件下的混合交通流稳定性分析
    秦严严,王昊,王炜,万千
    2017, 17(4): 63-69. 
    摘要 ( )   PDF(2023KB) ( )  

    未来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CACC)车辆和传统车辆混合交通流的稳定性决定了CACC技术对交通拥堵、能耗排放的改善程度.鉴于此,研究不同CACC渗透率时这种混合交通流的稳定性.应用基于轨迹数据标定的IDM (Intelligent Driver Model,IDM)模型和由加州伯克利PATH实验室实车测试验证的CACC 模型分别作为传统车辆跟驰模型和CACC车辆跟驰模型.依据传统车辆在扰动下的稳定性,确定高稳态速度和低稳态速度,并考虑两种车型相对数量、相对位置的随机性,设计数值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高稳态速度下,不同CACC渗透率时混合车队均整体稳定;在低稳态速度下,当CACC渗透率较小时,车队整体不稳定,CACC渗透率需达到50% 以上时,才有可能使得混合车队由不稳定转变为稳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叉口指路标志信息有效性量化模型研究
    邵海鹏,慕伟,叶益翔
    2017, 17(4): 70-75. 
    摘要 ( )   PDF(1395KB) ( )  

    为了精确度量交叉口指路标志信息的有效性,结合人机系统理念,综合考虑驾驶人在指路标志信息理解、判断及决策过程中的信息需求、认知规律及心理预期,分析影响信息有效性的主要因素,选取信息需求满足程度、信息关联强度、信息适量程度、信息理解难易度及驾驶人心理预期作为标志信息有效性的量化指标,建立交叉口指路标志信息有效性量化模型.运用模型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模型量化数据能够精确表征交叉口指路标志信息的有效性,同时可以全面体现影响指路标志信息有效性的主要因素,进而为更加合理地设计、设置指路标志提供参考及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双向光流约束的特征点匹配车辆跟踪方法
    卢胜男,李小和
    2017, 17(4): 76-82. 
    摘要 ( )   PDF(2057KB) ( )  

    针对复杂交通场景中动态光照变化、目标尺度变化和部分遮挡等因素带来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点的稳定可靠的车辆跟踪方法.针对运动车辆高速行驶时具有较大帧间运动的特点,构造KLT算法的金字塔模型,根据前向和后向跟踪偏移量,对稳定性较差的特征点进行剔除.同时,采用SURF特征匹配算法对目标特征点集进行更新和校正.最后,利用特征点之间的位置信息,确定目标的尺度和旋转变化因子,从而实现当前帧中目标区域的定位.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车辆跟踪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复杂场景中目标形变和部分遮挡等问题,对尺度和旋转变化也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轨道交通客流拥堵传播研究
    张琦,肖文锦,潘刚
    2017, 17(4): 83-89. 
    摘要 ( )   PDF(1672KB) ( )  

    随着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发展,客流拥挤己成为大城市轨道交通常态.本文基于元胞自动机建立轨道交通大客流拥堵传播仿真模型,研究通勤大客流情景下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与区间拥堵状态传播问题.该仿真模型克服平均场理论的局限,通过建立局部交互的演化规则反映大客流传播过程中车站与车站间、车站与列车间的交互作用,定义列车满载率作为传播强度的衡量指标.从网络层、线路层和车站层构建指标,定量分析大客流拥堵传播规律.结果表明,本文模型可用于分析可预见性的大客流,预测客流在轨道交通网络中的传播规律,为客流控制策略的制定和评价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驾驶模拟器运动系统对跟驰行为平稳性影响分析
    时恒,涂辉招,高坤
    2017, 17(4): 90-96. 
    摘要 ( )   PDF(1735KB) ( )  

    跟驰过程中跟驰车速、跟车间距的波动性表征了驾驶员跟驰行为平稳性.利用 8 自由度高逼真驾驶模拟器,通过开启关闭运动系统构建动静态模拟器,分析运动系统对不同跟驰状态下驾驶员跟驰行为平稳性的影响.动态模拟器相对于静态模拟器对比结果表明:加速跟驰状态下,跟驰车速、跟车间距平稳性分别提高了12.5%和27.4%;减速跟驰状态下,跟驰车速、跟车间距平稳性分别提高了27.4%和22.9%;稳定跟驰状态下,在跟驰车速为10 km/h、40 km/h 和80 km/h 时,跟驰车速平稳性分别提高了30.7%、22.2%和 17.6%,跟车间距平稳性分别提高了23.6%、37.9%和17.0%.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在跟驰车速为40 km/h 的稳定跟驰状态下,跟驰车速和跟车间距在动静态模拟下的平稳性存在显著差异;加速跟驰状态下,动静态模拟器下驾驶员跟车间距平稳性存在显著性差异;减速跟驰状态下,动静态模拟器下驾驶员跟驰车速平稳性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成果为开展驾驶模拟实验的动静态模拟器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
    城市轨道交通BOT 项目补偿数量仿真模型
    吴贞瑶,帅斌,胡鹏
    2017, 17(4): 97-104. 
    摘要 ( )   PDF(1399KB) ( )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成本较高,而票价相对较低,为了激励私营企业进入,在采用BOT模式时,政府需要实施一定数量的补偿.本文在项目社会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提出了私营企业和政府部门双方的投资基准条件,通过区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参数,构建了资金补偿数量的蒙特卡洛仿真模型,并以北京地铁4 号线为例,分析得到了该BOT项目的最优补偿数量和不确定性参数对私营企业、政府部门双方净现值的影响程度.该方法可应用于政府部门的补偿决策,并可推广应用到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动态定价的煤炭调运方案优化研究
    张政,韦伟,史芮嘉,许奇,毛保华
    2017, 17(4): 105-110. 
    摘要 ( )   PDF(1661KB) ( )  

    煤炭坑口价格的变化与市场供求有重要联系.本文在煤炭坑口价格动态定价的基础上,以煤炭产地和消费地间的煤炭调运量为决策变量,以煤炭流通过程中的总费用最小化为目标,分别构建了煤炭调运系统优化模型和考虑消费者竞争的煤炭调运优化模型,设计了遗传算法和Floyd 算法相结合的求解算法.以我国内地煤炭调运问题为案例,分析了价格变化特性、可调出量与消费量比例等因素对煤炭调运方案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消费者竞争时煤炭流通广义费用更低;随着煤炭可调出量与消费量比的增加,动态价格较固定价格的煤炭流通广义费用下降更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可预知事件的城市轨道交通乘务轮转计划优化调整
    黄志远,周峰,张在龙
    2017, 17(4): 111-117. 
    摘要 ( )   PDF(1632KB) ( )  

    城市轨道交通乘务轮转计划是在充分考虑乘务员正常的夜间休息、休息日休息、休假等因素的基础上,合理安排乘务员一定阶段内的每日值乘任务.但在某日乘务轮转计划执行前,仍然会发生乘务员临时请假、临时调动等可预知事件,此时就需要对现有乘务轮转计划进行优化调整.调整以在满足任务调整需求条件下乘务员阶段任务最均衡为目标,且调整的幅度越少越好.考虑休息日、工作量、任务连乘等约束条件,以调整后所有修改乘务任务序列的总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乘务轮转计划优化调整模型,并设计基于贪婪算法和禁忌搜索算法的启发式算法进行求解.算例表明,求解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调整后乘务轮转计划的均衡性,达到了优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扰条件下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实时调整问题研究
    邓念,彭其渊,占曙光
    2017, 17(4): 118-123. 
    摘要 ( )   PDF(1512KB) ( )  

    高速铁路列车在日常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干扰的影响,导致列车偏离计划运行图,需要及时调整列车运行图.本文主要针对由干扰导致的区间能力全失效情况下的列车运行图调整问题进行研究,构建列车运行调整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该模型在满足车站和线路能力约束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取消列车的数量和列车晚点时间加权求和量.模型还阐述了提高列车终到正点率对列车运行调整结果的影响.最后以京沪高铁为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列车总晚点时间不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列车终到正点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车流量波动的列车编组计划与车流径路综合优化
    严余松,户佐安,李宵寅
    2017, 17(4): 124-131. 
    摘要 ( )   PDF(1608KB) ( )  

    在铁路日常运输组织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考虑这些因素对车流组织工作的影响至关重要.在列车编组计划优化中,考虑车流量的波动性,假设其服从一定的概率分布,根据事先给定的置信水平,按照机会约束规划理论,考虑车站和线路能力限制等约束,以车流集结总消耗、改编额外总消耗和总走行消耗之和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基于车流量波动的列车编组计划与车流径路综合优化模型,设计基于随机模拟的改进分枝定界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研究表明:考虑车流量波动情况下的列车编组计划最优方案鲁棒性较强,而且随机参数的模拟规模越大,最优方案的稳定性越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路网动态转向建模与优先选择研究
    徐广宁,王印海,曾自强
    2017, 17(4): 132-137. 
    摘要 ( )   PDF(1474KB) ( )  

    确立网络表述方式是在城市路网中建立路径规划系统的基础工作之一.在不牺牲计算效率的前提下,网络表述方式既要能灵活反映出车辆在交叉口中所能进行的转向动作,又必须保证这些转向动作不会造成交叉口的安全隐患与通行效率的下降.针对这一需求,提出了一套面向决策点的网络表述方法,并在其数据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扩展现有的Dijkstra 最短路搜索算法,在不改变以最短路为优化目标的前提下,以次优选择方式实现了干道优先和非左转优先的转向选择.以现实交通网络为模型,通过一系列实验验证算法在静态路径规划中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算法以提高0.5%额外总出行成本的前提下,同时降低了11%的支道选择和21%的左转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排序选择模型的游客拥挤感知分析
    韩艳,武鑫森,杨光
    2017, 17(4): 138-144. 
    摘要 ( )   PDF(1787KB) ( )  

    基于游客拥挤感知机理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意愿调查法对游客旅游线路特性、拥挤感知度和不同拥挤状态下的游客时空分布意向进行调查,定量分析不同旅游阶段信息、客流密度等因素对游客拥挤感知度的影响,基于排序选择模型,建立游客拥挤感知模型,并进行局部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出行前(查询旅线信息方式等)、景区游览阶段(拥挤信息发布内容、景点停留时间等)的旅游信息变量对游客的拥挤感知度具有显著影响;景点停留时间每增加1 min,游客拥挤感知度为2、3、4 的概率分别增加0.3%、增加1.1%、减少1.3%,研究可为旅游信息合理发布和游客合理分流提供基础数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交叉口不同饱和度的路网动态分区方法
    徐建闽,鄢小文,荆彬彬,王宇俊
    2017, 17(4): 145-152. 
    摘要 ( )   PDF(1663KB) ( )  

    为了便于信号控制策略的实施,针对路网中不同状态的交叉口,考虑子区内交叉口的同质性和关联性,提出了基于不同拥挤程度的路网动态分区方法.首先考虑相邻交叉口的交通关联度和相似度,建立了路网动态分区模型;然后结合谱图理论设计了动态分区算法,根据特征向量元素,对路段、交叉口的拥堵程度进行划分;最后提出了动态子区划分评价准则.算例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既能有效地保证相关性较强的交叉口划入同一子区,又使得各子区内部路段的拥堵程度比较均衡,有利于各种不同拥挤程度的子区信号控制方案的选择和实施,对于交通信号控制方案的设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个体对通勤时间的态度和偏好视角下的职住空间失调
    何明卫,赵胜川,何民
    2017, 17(4): 153-158. 
    摘要 ( )   PDF(1287KB) ( )  

    研究职住空间失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对职住分离的态度和偏好,并有助于在制定政策时考虑通勤者更真实的需求和期望.本次研究采用理想通勤时间和实际通勤时间的匹配程度来度量职住空间失调,并以昆明市为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通勤者认为他们的职住空间是失调的,有41.04%的通勤者遭受重度空间失调.进一步,基于序次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了职住空间失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出行方式、居住区位、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有无小孩对职住空间失调有显著影响.同时,由于个体对通勤时间的态度和偏好的异质性,更长的通勤时间并不总是意味着职住空间更加失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换乘约束下城市多方式交通分配模型与算法
    汪勤政,四兵锋
    2017, 17(4): 159-165. 
    摘要 ( )   PDF(1629KB) ( )  

    基于超网络理论构建了可换乘条件下城市多方式交通系统的超网络模型,同时基于所建超网络,在考虑出行者的换乘规律和换乘行为等因素下,定义了可行超路径. 将超网络的路段划分为行驶路段、换乘路段、上网路段和下网路段等4 类,考虑出行时间、货币费用及舒适度感受3 种因素,建立各类路段的广义费用函数及超路径广义费用函数. 基于超路径费用,定义了有效超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多方式交通系统的随机平衡分配模型,并且提出了换乘约束下有效超路径和最短可行超路径的搜索算法.最后,通过一个数值算例说明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GERT 网络的应急救援关键路段识别
    李彦瑾,罗霞,车国鹏,曹祎
    2017, 17(4): 166-172. 
    摘要 ( )   PDF(1498KB) ( )  

    为了及时识别出突发事件下城市道路的关键路段,以构建最短应急救援路径,本文提出了一套完整流程.首先,针对路网在应急条件下的贫信息环境特征,设计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行程时间估算方法.然后,考虑救援人员的应急心理和经验选择行为,构建面向广义阻抗的GERT(Graph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网络模型.最后,运用 Dijkstra 算法获得救援路径完成关键路段识别.以成都市某区域实际交通网络为算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2 种模糊算子估算路段行程速度,其绝对误差为2.722 km/h,精度较高;与传统关键路段识别方法相比,GERT网络模型能更好地反映行程时间和路段拥挤度对路径选择行为的影响(拟合度80.95%),并将重要度识别技术从路网降低到路径层面,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确定信息下应急救援路径选择模型
    段满珍,陈光,董博,李珊珊
    2017, 17(4): 173-181. 
    摘要 ( )   PDF(1383KB) ( )  

    迅速有效的震后交通疏散及道路管制措施对降低地震损失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定义路网疏散连通度和安全行驶路线,对不确定信息条件下救援疏散和路径选择问题进行描述.将避难点分配、路径规划、车辆容量,以及不确定通行能力作为该问题约束条件,确立了以公交疏散问题为基础的应急救援车辆路径选择模型.考虑到模型仿真的局限性,转化为相同发车间隔下的公交均衡调度问题进行求解.以唐山抽象路网和人口分布为基础进行仿真实验分析,结果表明:不确定信息条件下选择安全救援路径,当救援车辆途中遇阻时,只需调整交叉口转向策略即可顺利通行,保证了救援调度工作的稳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递配送车辆路径优化研究
    麻存瑞,柏赟,赵欣苗,曾玮
    2017, 17(4): 182-187. 
    摘要 ( )   PDF(1211KB) ( )  

    考虑到快递配送和物流配送的异同,在物流配送路径优化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符合快递配送路径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设计了一种采用自然数编码,综合考虑快件数量、车辆载重、车辆容量等约束的解码方式的遗传算法.通过一个拥有20 个配送点的快递配送案例,验证本文所构建模型和算法能够得到合理配送路径和各个配送点的服务时刻. 最后通过灵敏度分析和四轮厢式货车算例验证表明:当前情况下,研究快递配送路径优化时,快件数量、快递员最长配送时间和各配送点的作业时间必须考虑;当前快递配送车辆的载重和容量满足当前需求,无需更换载重和容量更大的配送车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分子动力学的车流运行动态特性及其模型
    曲大义,李娟,刘聪,刘冬梅,贾彦峰
    2017, 17(4): 188-194. 
    摘要 ( )   PDF(1350KB) ( )  

    车辆跟驰行为受前导车和道路环境等的影响,将车辆抽象成相互作用的分子,基于分子动力学构建相互作用势函数,建立基于相互作用势函数的分子跟驰模型.采集试验路段不同点位的交通流样本,从视频中获得所需数据,并对加速度波动特性进行分析. 将车辆运行状态分为常态行驶,起动加速和减速停车3 种,根据实测交通数据对3 种车辆运行状态进行模型参数标定,同时对分子跟驰模型进行稳定性分析验证,结果表明,相对于经典GM模型,分子跟驰模型稳定性更好,对实际交通状态拟合程度更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客运班轮动态船队规划数学模型及其求解方法研究
    齐钧,王丽铮,苏绍娟
    2017, 17(4): 195-200. 
    摘要 ( )   PDF(1244KB) ( )  

    通过对定期客运班轮运输特点分析,构建出能全面反映运量增加显著和运量增加缓慢情况下的运力更新、运力闲置、运力购置的多目标动态船队规划数学模型,模型根据绿色的定义给出了技术、经济、环保性目标函数.其数学模型具有大规模、离散和整数的特点,计算速度随着船舶数量和船型的增加以指数形式递增,造成“维数灾”难题.采用混沌初始化、维更新、非支配档案更新及基因交换对多目标离散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改进使其适用于大规模动态船队规划,最后通过实例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并得到了相应的船队规划结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BADA 模型的飞机持续爬升运行减噪效果研究
    许跃凤,胡荣,张军峰,张菲菲
    2017, 17(4): 201-206. 
    摘要 ( )   PDF(1681KB) ( )  

    随着中国民航业的快速发展,机场周边噪声污染不断加剧,改进飞行程序来缓解噪声影响因其研究周期短、应用性强等特点,成为当前研究热点.本文概述了CCO的定义、特点,分析其飞行剖面,简述了基于BADA的航空器性能模型和机场噪声评估模型;并以广州白云机场VIBOS离场方向为例,运用MATLAB编程计算噪声并绘制噪声等值线图,从噪声影响时间、面积及区域形状等方面对比传统离场程序和CCO离场程序的噪声影响效果.结果表明:CCO离场程序可有效减少噪声影响时间,且在高噪声等级下降噪效果更佳;CCO离场程序可有效减少噪声影响面积;CCO离场程序可改变噪声等值线形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机场子区划分的机场网络交通拥挤传播预测
    李善梅,赵元棣
    2017, 17(4): 207-213. 
    摘要 ( )   PDF(1577KB) ( )  

    为了预测机场进离场交通的拥挤态势,本文从机场网络的角度进行研究.首先针对交通拥挤形成的动态过程,建立了基于出入流率的交通拥挤的定义及其度量;接着,引入多维标度法对机场之间的交通相关性进行定量分析,划分机场子区,以降低网络分析的复杂度及解空间维数;然后,构建了基于Elman 神经网络实现机场子区内多个相关机场的交通拥挤传播预测方法;最后,基于美国机场的实际航班数据对机场网络拥挤传播预测方法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预测结果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和平均绝对偏差较小,明显优于对比算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工况分布的轻型车速度排放修正因子的建立方法
    刘莹,宋国华,何巍楠,程颖
    2017, 17(4): 214-220. 
    摘要 ( )   PDF(1841KB) ( )  

    速度排放修正因子(Speed Correction Factors, SCF)是评估速度变化对车辆排放影响的重要参数.然而,传统的SCF建立方法耗时长、成本较高,且获取的SCF分辨率较低.为了得到高分辨率的SCF,基于北京市大量的实测工况数据和排放率数据,提出了北京市轻型车SCF的建立方法.首先,对采集的工况数据进行60 s 短行程划分及2 km/h行程速度的聚类;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道路类型和速度区间下的比功率分布(Vehicle Specific Power,VSP);然后,结合排放率和建立的VSP 分布,建立不同道路类型、排放标准的各污染物的SCF.经过分析,得出相比传统的SCF建立方法,本文提出的方法更能反映车辆的实际行驶特征、且获得的SCF的速度分辨率更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地域差异的柴油汽车排放清单建立方法研究
    郭栋,王战古,孙宇航,孙锋,赵金宝,杨坤
    2017, 17(4): 221-227. 
    摘要 ( )   PDF(1457KB) ( )  

    柴油汽车排放是目前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结合区域差异建立柴油汽车排放清单是制定相关减排政策的基础工作.首先按照使用用途将柴油汽车划分为7 种车型,选择国III、国IV、国V共3 种排放标准的车辆得到基础排放因子;具体分析不同区域的柴油汽车排放相关影响因素及修正权值,包含环境参数、车速分布、载重系数及劣化系数;结合修正参数建立柴油汽车综合排放因子计算公式及城市柴油汽车排放清单计算模型,以淄博市为例完成了城市柴油汽车排放清单的建立.研究结论表明,本文提出的柴油汽车排放清单建立方法,适用于结合不同城市的环境特征、车辆特征和道路特征定量评价柴油汽车污染排放状况,并为制定具体的柴油汽车污染物排放控制政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案例分析
    针对高频出行旅客的铁路优惠卡设计研究
    汤莲花,刘军,徐行方
    2017, 17(4): 228-233. 
    摘要 ( )   PDF(1387KB) ( )  

    随着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大规模开通运营,铁路旅客运输能力不断提高,不仅为旅客提供了丰富的客运产品,也为铁路进一步提供个性化、差异化产品创造了条件. 本文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丰富的铁路客票种类的基础上,通过问题描述、建立模型和模型求解的步骤,针对具有一定出行频次的旅客,设计铁路优惠卡(如月卡、季卡).在实例验证中,针对3 种典型的优惠卡购买概率分布,得出优惠卡在不同折扣等级下的总价和允许的旅客最多乘车次数,为铁路设计丰富的客票种类和优惠策略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逐日路径演化中出行者信息偏好的实验分析
    尹子坤,关宏志,李涛
    2017, 17(4): 234-240. 
    摘要 ( )   PDF(1849KB) ( )  

    在逐日出行过程中,出行者对各类信息的偏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同出行者对同类信息的偏好也不同.本研究搭建不同信息条件下逐日路径选择实验场景,用信息偏好系数表征不同类别信息对出行者感知时间影响的相对权重,研究出行者信息偏好的演化规律与分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出行个体信息偏好的演化存在3 种类型,出行群体对感知时间的信息偏好系数先震荡增加后逐步稳定,出行个体对感知时间的信息偏好系数在出行群体中成正态分布.与只提供完全历史信息相比,同时提供基于指数平滑法的系统预测信息会降低出行者对感知时间的偏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