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决策论坛
    基于绩效评价的出租汽车经营模式比较
    姚志刚,耿曙光,王伯卿
    2017, 17(3): 1-6. 
    摘要 ( )   PDF(1140KB) ( )  

    鉴于“公车公营”和“个体挂靠”两种经营模式存在较大争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进行出租汽车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以车辆数、能耗和从业人员数为投入指标,以运营里程和客运量为产出指标,根据投入导向的BCC模型计算陕西省140 家出租汽车企业的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以企业绩效值为因变量,经营模式为自变量进行Tobit 回归,发现经营模式对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均有显著影响;Kruskal-Wallis 检验结果显示,两种经营模式的规模效率差异显著,纯技术效率差异不显著,在既定产出指标下“个体挂靠”企业的规模效率比“公车公营”高4.46%.结果表明,有必要根据不同的政府管制目标分类选择出租汽车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收费公路PPP 项目运营期收益调节的期权价值分析
    蔡晓琰,周国光
    2017, 17(3): 7-11. 
    摘要 ( )   PDF(1145KB) ( )  

    收费公路PPP 项目在项目运营过程中,CPI 的变化影响项目的收益.在项目谈判阶段,分析CPI 对项目收益的影响方式,依据PPP 项目的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原则,对 CPI 影响下的社会资本收益不足或超额收益设定收益调节方法,能保障政府和社会资本双方收益、实现双方共赢.本文研究CPI 对收费公路PPP 项目运营期间收益的影响,提出能体现PPP项目投资回报机制的收益补偿和超额收益分享要求的应对CPI变化的收益调节模型,并用实物期权理论评价模型的期权价值.实证表明,收益调节模型能保障社会资本在收费公路PPP 项目运营中的收益,并可以为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理决策提供参考,实现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地铁停车换乘的区域差异性停车收费策略
    曹弋,杨忠振,左忠义
    2017, 17(3): 12-18. 
    摘要 ( )   PDF(1484KB) ( )  

    为了鼓励公众尽可能多的采用地铁及停车换乘(P&R)方式出行,从而缓解城市中心区的交通拥堵,研究区域差异性停车收费策略.针对大连市西安路商业中心及外围区域主要地铁站,开展停车来源与停车费用调查、P&R意向性调查及沿线地铁、公交与小汽车客流调查.基于随机用户均衡理论,构建包含地铁、公交、小汽车及P&R共4 个选择肢的Logit 模型,并利用调查数据进行参数标定.通过调整不同区域的停车收费价格,得到停车费用与P&R及全程小汽车出行比例的关系曲线.通过案例,分析了区域差异性停车收费的效果.研究表明,提高中心区停车费将使全程小汽车出行比例显著降低;降低外围区停车费将使P&R出行比例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迁居居民活动—出行行为选择机理研究
    何保红,何彦,王雨佳,张翔
    2017, 17(3): 19-25. 
    摘要 ( )   PDF(1776KB) ( )  

    迁居居民日常活动—出行模式不仅是短期决策下的行为响应,更是长期生活中习惯、态度等因素的作用结果.本文基于时间地理学和计划行为理论,应用迁居居民活动日志调查数据,从外部时空制约和行为习惯两个方面考虑迁居居民出行行为的动态调整过程,构建了迁居居民活动—出行行为选择机理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在迁居事件作用下,居民活动—出行行为发生了巨大调整.具体而言,居民活动—出行调整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层级决策序列,通勤活动的调整优于非通勤活动,且会制约着非通勤的安排,进而影响到不同类型的非通勤活动间的交互关系.其次,居民行为选择还受过去态度及偏好的正向引导作用,习惯影响次之,且迁居前各行为间存在的交互模式会进一步传递到现活动安排中,主要凸显在非通勤上.与此同时,外部时空制约和主观因素同时作用于现出行行为上时,外部制约会通过态度或习惯的影响来调整活动和出行模式,以维持或重构日常生活支持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论坛
    交通运输、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 ——基于PVAR 模型
    蔡婉华,叶阿忠
    2017, 17(3): 26-31. 
    摘要 ( )   PDF(1427KB) ( )  

    选取2000—2014 年中国30 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面板协整检验和PVAR模型实证,研究了交通运输、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全国范围内交通运输、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且两两之间的互动效应呈现倒U型;高经济区的碳排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交通运输和碳排放对经济增长存在单向影响关系;低经济区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明显,碳排放随着经济增长和交通运输水平提升显著增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铁联运规模效应和枢纽拥挤效应的联动分析
    唐继孟,孙全欣,张桐
    2017, 17(3): 32-38. 
    摘要 ( )   PDF(1691KB) ( )  

    公铁联运最主要的优势就是采用轴辐式网络结构实现规模经济,降低货物的运输成本,货运量越大,规模效应越明显;另一方面,过多的货物在枢纽集结会造成枢纽拥挤,增加货物在枢纽的停留时间,从而降低了公铁联运的竞争力.本文分别采用与流量相关的分段成本函数和M/M/c的排队模型来描述公铁联运的规模效应和拥挤效应,建立了非线性的整数规划模型,用于综合分析规模效应和枢纽拥挤效应对公铁联运的影响.采用混合禁忌搜索算法求解本文的模型,该算法具有较好的收敛效果.最后,分析了铁路服务固定成本、公路运输成本、货物运到期限和枢纽能力对公铁联运竞争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Lotka-Volterra 的城市客运走廊机动化交通方式竞争模型
    慈玉生,赵家发,吴丽娜
    2017, 17(3): 39-45. 
    摘要 ( )   PDF(1434KB) ( )  

    为了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本文在考虑城市客运走廊内 3 种不同类型的居民出行群体的基础上,以Lotka-Volterra 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的宏观竞争模型.并分析了不同交通方式的竞争强度及不同群体出行规模对模型的稳定性与演化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交通方式的竞争强度和不同出行群体的规模比例是影响交通方式间竞争激烈程度与其竞争结果的重要因素.当竞争较为激烈时,最终只有竞争力相对较强的交通方式能在市场中存在;在竞争较为缓和的情况下,两种方式能在市场中共存.最后本文提出从调节交通方式竞争强度和改变不同类型居民出行比例两个方面来平衡两种方式间的竞争,以此优化城市客运走廊中交通结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绕城高速公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停车换乘设施选址模型
    王花兰,刘宇成,李子健
    2017, 17(3): 46-52. 
    摘要 ( )   PDF(1223KB) ( )  

    绕城高速公路与市区交通网络车流交换具有不同于其他公路的特征,其与城市轨道交通P&R设施选址要求亦不同.以绕城高速公路特征为切入点,在分析停车换乘设施选址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停车换乘需求、停车换乘可靠性和建设用地需求3 类7 项 P&R设施选址评价指标.运用物元评价方法,建立了绕城高速公路与城市轨道交通P&R 设施选址物元评价模型,利用熵权法为各指标赋予权重,通过综合关联度把待选址站点分为优、良、中、差4 个等级,选择在综合评价等级“优”的轨道交通站点附近设置P&R设施.所建模型应用在西安市绕城高速与城市轨道交通P&R设施选址中,结果表明,在西安绕城高速与轨道交通P&R设施选址中,主要制约因素是用地限制,和实际情况吻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城市客运结构优化的城市轨道交通定价方法研究
    刘美银,王建伟
    2017, 17(3): 53-59. 
    摘要 ( )   PDF(1441KB) ( )  

    票价直接影响乘客出行方式选择和城市客运结构.在比较交通方式相对优势度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城市综合交通乘客出行时间最少,整体系统结构优化为目标,构建了城市客运系统整体出行时间最小的双层规划模型,并进行算例分析,验证模型的可操作性.算例表明,调整城市轨道交通票价情况下,随着票价降低,选择城市公共汽车和私人小汽车出行客流转移到城市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逐步增加,整个系统广义出行成本降低,系统总出行时间减少.城市客运系统结构中各交通方式优势的发挥受票价影响,在城市轨道交通票价制定时,应优先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以增强客流分担率,最大可能发挥其运能大和系统出行时间少的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交通系统与信息技术
    临近交叉口的车辆跟驰换道行为研究
    丁建勋,郑杨边牧,张梦婷,龙建成
    2017, 17(3): 60-66. 
    摘要 ( )   PDF(1710KB) ( )  

    临近交叉口的车辆往往呈现出复杂多样的跟驰换道行为.基于二维最优速度 (OV)交通流模型,本文构建了一个改进的双车道车辆跟驰换道模型,以刻画交叉口前路段上的车辆跟驰换道机制及车流宏观特征.借助模型分析了换道车辆比例、换道期望参数和跟驰安全距离等对交通流宏观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换道车辆比例对通过停车线的进口道流量有负面影响,换道行为越多,进口道流量越小.换道期望参数越大,换道成功率越大;当道路拥堵时,增大换道期望会减少进口道流量.增大安全距离,容易提升换道成功率但会减小进口道流量,同时促使拥堵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个体出行数据的公共交通出行链提取方法
    翁剑成,王昌,王月玥,陈智宏,彭曙
    2017, 17(3): 67-73. 
    摘要 ( )   PDF(1609KB) ( )  

    公共交通个体出行信息的提取对掌握公共交通出行的时空特征,改善居民通勤出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从公交刷卡数据、公交定位数据、轨道AFC数据等海量公共交通多源数据的关联匹配与处理方法入手,提出了公共交通出行链信息提取中,换乘关系判断、通勤行为判别及出行起讫点匹配的方法与规则,标定了出行链匹配阈值参数,建立了基于个体出行数据的公共交通通勤出行链提取模型.提取模型的准确度验证表明:出行链结构提取及通勤出行判别的成功率均达到100%,出行阶段起讫点匹配成功率为 87.5%,准确性为97.1%,满足了公共交通出行特征提取的需求.该方法为公共交通通勤出行判别及基于个体的微观通勤出行时空特征的深入分析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车路协同下考虑绿波协调的公交优先控制
    胡兴华,朱晓宁,隆冰
    2017, 17(3): 74-82. 
    摘要 ( )   PDF(2201KB) ( )  

    在绿波协调控制交叉口群中,为分析公交优先控制对后续交叉口群的扰动,基于车流运行时间偏移分布,以概率期望描述了交叉口各相位绿时左端和右端时长变化引起的后续交叉口群在绿波带内、绿波带间的延误变化;采用组合优化的方法,以交叉口群在车速引导下的公交通行效益优化为上层模型,以交叉口群在公交优先控制下的延误优化为下层模型,对公交引导车速和信号控制参数进行协同优化.通过算例分析表明,公交优先控制模型有效提升了交叉口整体通行效益,最大化减小了对周边交叉口群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行驶速度波动的进口单放绿波协调控制模型
    荆彬彬,鄢小文,吴焕,徐建闽
    2017, 17(3): 83-90. 
    摘要 ( )   PDF(1860KB) ( )  

    考虑车队实际行驶速度在一定范围随机波动的特性,分析了满足车队队首车辆高速与队尾车辆低速行驶时均不受阻的约束条件,给出了相应的速度波动百分比计算公式,并以双向绿波带宽之和最大为一级目标,以速度波动百分比之和最大为二级目标,建立了一种绿波协调控制目标规划模型,并设计了序贯式算法及遗传算法求解该模型.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能够较好地考虑行驶速度波动的特性,能够直接生成适于行驶速度波动的协调控制方案,能够使更多的车辆处在绿波带宽之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SOGA 的VISSIM 仿真模型参数标定方法
    杨艳芳,秦勇,努尔兰·木汉
    2017, 17(3): 91-97. 
    摘要 ( )   PDF(1667KB) ( )  

    微观交通仿真模型是对交通系统进行管理、控制和优化的重要试验手段和工具,而微观交通模型的参数标定是确保微观交通仿真模型能真实、直观地反映交通流运行情况的必要前提.针对遗传算法(GA)的不足,提出了基于自适应正交遗传算法(SOGA) 的微观交通仿真模型参数标定方法.选取应用较为广泛的VISSIM 仿真模型作为基础平台,给出了该优化方法中染色体的编码解码、适应度函数和自适应正交交叉算子的详细设计.最后将算法应用到北京市荣华中路与荣京西街交叉口模型参数标定中,通过与GA 算法、正交试验法对比,SOGA算法得到的适应度函数值为19.43,优于其他标定算法的适应度函数值;同时,SOGA 算法迭代时间比GA 算法少了40.5%,验证了SOGA 算法在 VISSIM参数标定上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区交叉口行人流元胞自动机模型
    付连宁,邹难
    2017, 17(3): 98-104. 
    摘要 ( )   PDF(2267KB) ( )  

    基于学区交叉口上下学时间段家长和儿童混合行人流过街特性,利用元胞自动机建立了学区交叉口行人过街模型.在模型中引入空格参数、方向参数和同向吸引参数,并综合考虑家长和儿童成对组合过街时的行为规则.通过仿真研究在双向行人流不均衡,以及家长和儿童组合比例不同的条件下,行人流速度—时间、速度—密度,流量 —密度的关系,分析家长和儿童组合对过街行人流的影响.结果显示,当行人流中家长和儿童的组合超过一定比例时,会降低行人流过街的平均速度,加速行人流的拥堵,使得系统的临界密度值有所下降,并对行人流平均速度和流量在临界密度点的变化趋势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种考虑交叉口因素的改进元胞传输模型
    姚凯斌,林培群
    2017, 17(3): 105-111. 
    摘要 ( )   PDF(1847KB) ( )  

    为使元胞传输模型(Cell Transmission Model, CTM)适用于城市道路环境下的交通流仿真,以流量守恒定律和宏观基本图为基础,推导出使用交通流密度描述元胞动态特征的迭代公式,克服了基本CTM中所有元胞长度必须相等的局限性.同时提出了基于车道功能和信号相位的进出口路段和交叉口内部的元胞划分方法,并根据停车线处的放行流率动态调整受信号控制元胞的发送流率,由此提出了考虑信号控制的改进CTM. 最后,分别使用该CTM和VISSIM软件对一个包含2 个交叉口的城市道路进行仿真,并对比分析输出结果.实验表明,两者输出的交通流密度曲线吻合度高,对信号控制交叉口交通流的排队和消散特征的描述十分接近,与此同时,改进CTM显著地减小了计算开销和用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GPS 与图像融合的智能车辆高精度定位算法
    李祎承,胡钊政,胡月志,吴华伟
    2017, 17(3): 112-119. 
    摘要 ( )   PDF(2129KB) ( )  

    车辆自定位是实现智能车辆环境感知的核心问题之一.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定位误差通常在10 m左右,不能满足智能车辆的定位需求;惯性导航系统成本较高,不适于智能车辆的推广.本文在视觉地图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GPS 与图像融合的智能车辆定位算法.该算法以计算当前位置距离视觉地图中最近一个数据采集点的位姿为目标,首先运用GPS信息进行初定位,在视觉地图中选取若干采集点作为初步候选,其次运用Oriented FAST and Rotated BRIEF (ORB)全局特征进行特征匹配,得到一个候选定位结果,最后通过待检测图像中的局部特征点与候选定位结果中的三维局部特征点建立透视n 点模型(Perspective-n-Point, PnP),得到车辆当前的位姿,并以此对候选定位结果进行修正,得到最终定位结果.实验在长为5 km的路段中进行,并在不同天气及不同智能车辆平台测试.经验证,平均定位精度为11.6 cm,最大定位误差为37 cm,同时对不同天气具有较强鲁棒性.该算法满足了智能车定位需求,且大幅降低了高精度定位成本.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
    心理因素影响的公交方式选择行为模型
    陈坚,傅志妍,钟异莹
    2017, 17(3): 120-126. 
    摘要 ( )   PDF(1243KB) ( )  

    为解决已有城市公交方式选择行为模型无法定量描述心理因素对选择行为的影响,分析了计划行为理论在公交方式选择行为的适用性.基于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3 个心理因素变量决定公交方式出行行为意向的理论框架,构建公交方式选择行为结构方程模型.确定模型中心理因素变量对应的具体测量变量,并提出模型的求解方法和参数检验标准.最后,将模型运用于重庆和成都的实例分析中,共回收有效问卷790 份. 计算结果表明,3 个心理因素变量对重庆和成都公交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意向解释度分别为72%和66%,其中知觉行为控制因素的影响最大,且心理因素变量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有限理性下考虑出发时间选择的网络交通流演化
    刘诗序,陈文思,阎昊,关宏志
    2017, 17(3): 127-135. 
    摘要 ( )   PDF(1450KB) ( )  

    假设出行者出发时间与路径选择随历史出行信息的更新而不断调整,研究网络交通流逐日动态演化规律.考虑出行者有限理性,基于累积前景理论,建立了出行者出发时间选择、时间间隔权重更新、路径选择及路径行程时间分布更新模型.通过数值实验表明:出行者对历史理解行程时间依赖程度对每个出发时段的稳定的流量分布无显著影响,但是对路径流量演化有显著影响;当出行者对历史理解行程时间的依赖程度大于等于0.90 时,考虑出发时间选择的路网流量演化最终能达到稳定状态;从系统的整体效率来看,当出行者对历史理解行程时间的依赖程度在[0.90,0.95]时,有限理性下的交通分配结果优于完全理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改进VIKOR 算法的现代有轨电车线网规划研究
    卫振林,宋太春,张翔
    2017, 17(3): 136-142. 
    摘要 ( )   PDF(1270KB) ( )  

    近年来,我国城市不断增加的机动车保有量,引发了严重的城市交通问题,当前急需引进新的交通方式,以减少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环境.相比昂贵的地铁系统,现代有轨电车满足价格合理、绿色环保、方便快捷的城市要求,逐渐在各大城市推广使用.考虑到其建成后难以改动的特点,则做好线网规划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某一具体城市线网规划为背景,通过建立现代有轨电车线网方案优选的指标体系,兼顾主客观因素,运用蒙特卡洛和熵值赋权的组合赋权方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提出了基于改进赋权方法的 VIKOR模型,对城市有轨电车线网规划方案进行优选,为现代有轨电车提供合理的线网规划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OpenStreetMap 的城市自行车网建模与多判据路径规划
    宋青,李晓磊,李猛
    2017, 17(3): 143-149. 
    摘要 ( )   PDF(2187KB) ( )  

    自行车交通是一种健康、绿色、环保的交通出行方式,合理地规划自行车出行路线对于满足骑行者多元化出行需求、构建安全规范的城市交通出行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对真实骑行者路径选择行为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OpenStreetMap 的城市自行车网络的构建方法及基于其上的多判据自行车路径优化的数学模型,并给出了求解该模型的一种基于聚类的最优多判据路径规划方法.实验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及方法能够生成满足骑行者真实需求的多判据路线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轨道交通多交路模式下中间折返站能力分析
    陈垚,毛保华,柏赟,李竹君,陈志杰
    2017, 17(3): 150-156. 
    摘要 ( )   PDF(1400KB) ( )  

    在城市轨道交通大小交路开行方案下,中间折返站能力为线路运输能力的关键因素.本文分别针对中间站站前折返与站后折返,根据列车折返作业流程,分析列车在中间站的最小间隔时间,建立列车间隔时间的计算模型;并考虑列车接发车作业与折返调车作业之间的冲突,分析有作业干扰情形下的车站能力.案例表明:小交路列车开行比例越高,车站的发车能力越小,但不发生作业干扰时,大小交路开行方案对车站能力的影响较小;而在有产生作业干扰情形时,站后折返能力损失可能达30%以上,要高于站前折返.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有必要合理安排通过列车在中间折返站的到站时间,以减少作业干扰、避免线路能力损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客流需求的城际列车时刻表模型改进研究
    李得伟,丁世顺,张琦,李姗
    2017, 17(3): 157-164. 
    摘要 ( )   PDF(1839KB) ( )  

    列车时刻表的编制是铁路旅客运输组织的关键问题,如何优化时刻表,最大限度缩短旅客的旅行时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然而,既有基于客流需求的时刻表优化模型大多数假设列车顺序固定或不允许列车间任意越行,离实际尚有一定差距.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最小化旅客在站等待时间和在车旅行时间的线性加权为优化目标,综合考虑列车停站、区间运行、安全间隔、列车容纳能力等约束,在定序无越行和定序有限越行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更一般的非定序任意越行混合整数二次规划模型,并利用 ILOG CPLEX分别进行求解.最后,以某城际高铁为例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的非定序任意越行模型求解质量最好,且能有效减少旅客全程旅行时间,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路侧公交专用车道模式下右转交织长度建模
    陈永恒,谌垚,徐扬,白乔文,汪昆维,刘鑫山
    2017, 17(3): 165-171. 
    摘要 ( )   PDF(1682KB) ( )  

    在设置路侧公交专用道的交叉口处,可通过划定交织区的方式允许右转车辆借用一定长度的公交专用道通行.合理规划公交车与右转车的交织区长度有利于提高借道右转的通行效率,减少在交织区前的排队车辆数从而降低道路混乱程度,保障公交车的专用路权.本文分析了公交站点影响下的公交车车头时距分布,建立了右转车穿越交织区长度计算模型,并结合实际调查数据进行了算例分析和模型验证.研究成果可为公交优先条件下的交叉口空间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动态规划的轨检车波形数据里程偏差修正研究
    孙膑,徐鹏
    2017, 17(3): 172-177. 
    摘要 ( )   PDF(1699KB) ( )  

    轨检车在铁路线路状态检测和养护维修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检测数据具有可比性是获取可靠线路状态变化趋势的关键基础,因而也是开展线路状态修的基础.影响检测数据可比性的主要因素是里程偏差.既有研究基于区段上各采样点里程偏移为常数,利用相关分析修正里程偏差.然而,现场生产实践和轮轨关系研究表明,里程偏移量是一个随机变量.本文研究建立了轨检车数据采样点最优配对模型,捕捉每一个采样点的里程偏移量,建立的模型被用来修正某线路的17 次检测数据,修正后的检测数据展示了模型的可靠性和现场应用可行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支线集装箱班轮航线优化设计模型
    杜剑,赵旭,王军
    2017, 17(3): 178-183. 
    摘要 ( )   PDF(1342KB) ( )  

    内支线集装箱班轮航线运营中装卸箱量、装卸效率、航行时间及等泊时间皆具有不确定性,为了同步优化给定挂靠航线的甩箱率与适配船型、准班率与承诺到港时间,需要将上述诸多分布函数进行非线性叠加.对此,本文将对班轮船舶调度的模拟仿真引入模型与算法,仿真航次中包括船舶调节航速以控制到港时间的过程.算例绘制了不确定到港时间的航次仿真示意图,比较了不同甩箱率对应的适配船型、船舶租金与甩箱补偿,帮助验证了文章模型与算法的有效性.通过对比航速调节前后的船舶到港时间分布,发现调节航速有助于控制船舶按时到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带有多重能力等级选择的内陆港选址问题研究
    常征,齐壮,吕靖
    2017, 17(3): 184-191. 
    摘要 ( )   PDF(1665KB) ( )  

    为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内陆港的重复建设,以系统总成本,包括建设成本和运输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并考虑内陆港的通过能力限制,构建了两阶段的带有多重能力等级选择的内陆港选址模型,同时设计遗传算法求解.东北地区的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从系统最优角度出发,还应增设通过能力分别为5 万TEU和15 万TEU的齐齐哈尔内陆港、佳木斯内陆港,并形成由近、中、远距离内陆港群构成的区域内陆运输节点布局.结果同时表明,在选址决策中加入对通过能力的选择,可以使内陆港的布局与内陆地区的运输需求分布更加趋于均衡,减少不必要投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排队论的内河港口水域锚位需求量计算方法
    明力,刘敬贤,杨松
    2017, 17(3): 192-197. 
    摘要 ( )   PDF(1276KB) ( )  

    对内河港口水域锚位需求量进行研究.通过对船舶在内河港口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提炼了港口锚位需求量的影响因素,并采用时间序列方法对影响因素中的关键数据进行预测,运用排队论的方法对锚泊保证率和港口水域锚地利用率进行了计算,在综合考虑锚泊保证率和港口水域锚地利用率的基础上,建立了内河港口水域锚位需求量计算模型,并以某一内河港口为例,对建模方法进行了演绎和验证.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内河港口锚位规划方面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平行跑道运行模式对终端区交通流特性的影响研究
    张洪海,范围,廖志华,蒋京芩
    2017, 17(3): 198-204. 
    摘要 ( )   PDF(1686KB) ( )  

    为提升终端区空中交通运行效率,研究平行跑道运行模式对终端区交通流特性的影响.根据终端区空域结构特点、跑道运行规则,建立了终端区进场动态排序策略、进离场协调策略和航空器跟驰行为模型;选取国内某终端区标准进离场程序SID-STAR和双平行跑道构型,基于NetLogo仿真平台实现了终端区交通流运行仿真,对比分析了独立运行、相关运行和隔离运行典型跑道运行模式下终端区交通流特性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独立运行模式下终端区交通流运行效率较高但流量波动性较大,隔离运行模式下运行效率最低但最稳定;独立运行模式下终端区交通流的拥堵消散最快且延误最小,相关运行模式次之,隔离运行模式下终端区交通流的拥堵消散最慢且延误最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不同空间通勤行为可转移性研究
    刘灿齐,史楠楠,诸立超
    2017, 17(3): 205-212. 
    摘要 ( )   PDF(1352KB) ( )  

    通勤者因地域及个体特征差异造成选择行为显著不同,本文旨在识别这一差异并揭示城市不同空间通勤行为的可转移性.在分析上海市通勤出行行为影响因素基础上,建立融入OD(Origin and Destination)变量的全空间及分OD空间的通勤方式选择模型,依据转移度量指标研究通勤出行模型空间可转移性.结果表明:全空间模型不能准确揭示不同出行空间通勤行为差异,除全空间模型可转移至内环外—内环内出行空间外,其他空间模型均不可转移;此外,各空间通勤者更偏好常规公交、地铁,且不同出行空间通勤者偏好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时空相关性的城市交通路网关键路段识别
    苏飞,董宏辉,贾利民,孙璇
    2017, 17(3): 213-221. 
    摘要 ( )   PDF(2438KB) ( )  

    关键路段通行能力的大小是决定城市道路交通是否畅通的重要因素之一.关键路段的识别为交通规划、居民出行等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撑,对缓解交通拥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城市路网关键路段的识别进行了研究.首先建立了适用于交通路网的空间邻接矩阵;其次以时空相关函数表达不同时间延迟下路段与周边相邻路段交通状态之间的影响程度,并将其作为路段重要性的衡量指标,构建了逼近于理想点的路段重要性度量模型,通过排序实现了对关键路段的识别;最后将模型应用于北京市区域路网,结果证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识别路网的关键路段,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案例分析
    世行和亚开行对中国铁路效益评估的借鉴
    帅斌,黄文成,李美霖,王帅,何凯妮
    2017, 17(3): 222-228. 
    摘要 ( )   PDF(1384KB) ( )  

    我国铁路项目经济效益评估方法存在较多问题,如无法完全涵盖项目产生的效益范围、部分参数指标难以计量等,已无法适应当前铁路行业尤其是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从评估流程及所需指标等方面对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及中国的铁路经济效益评估方法进行总结对比,分析各方法的优缺点并指出我国可借鉴之处.基于此,提出新的适用于我国铁路项目经济效益的评价办法,新方法基于交通预测,更侧重量化由环境因素引起的费用和效益,同时注重项目分配效果和项目周期内的环境、可持续性风险处理等问题,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动自行车事故和车牌使用影响因素分析
    周继彪,郭延永,吴瑶,董升
    2017, 17(3): 229-234. 
    摘要 ( )   PDF(1181KB) ( )  

    为分析电动自行车事故和车牌使用影响因素,采用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方式采集了宁波市862 个电动自行车用户有效样本,利用统计学方法构建了Bivariate Probit (BP)联立方程模型,计算了显著影响因素的边际效应,量化分析了电动自行车事故和车牌使用影响因素效用,并检验了两者之间潜在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BP模型不仅可以识别电动自行车事故和车牌使用的影响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刻画两者之间的潜在联系;两者之间关联系数为-0.475,表明电动自行车车牌的使用可以降低电动自行车事故概率;模型结果显示性别、年龄、驾驶执照、家庭是否拥有小汽车、电动自行车驾龄、法律遵守程度、驾驶行为、危险感知度等具有统计显著性,是影响电动自行车事故和车牌使用的显著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KFAV 的中国铁路货运客户细分方法研究
    张斌,彭其渊
    2017, 17(3): 235-242. 
    摘要 ( )   PDF(1437KB) ( )  

    中国铁路货物运输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客户和货源数量上受到了冲击,需要在客户关系管理及营销等方面不断完善,其中客户细分是精确营销的重要手段.本文提出了基于RFM模型的,新的客户分类KFAV模型,并对货运客户价值进行了计算.之后引入了局部密度值ρ和斥类值δ,对传统K均值(K-means)聚类方法在初始聚类中心选取方面进行了优化.通过搭建hadoop 集群环境,采用spark 计算框架,对选取的大量货票数据进行仿真.仿真结果显示,基于KFAV模型的铁路货运客户细分方法更加具有针对性,并且改进的K均值聚类方法提升了算法的效率,同时基于大数据分析的spark+hadoop 平台极大地降低了客户细分的运行时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约束下的中国航空企业环境效率研究
    张军峰,方虹,方思然
    2017, 17(3): 243-248. 
    摘要 ( )   PDF(1156KB) ( )  

    航空运输企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环境约束治理视角,运用SBM-DEA非期望产出模型研究中国航空企业2012—2014 年环境效率,并借助Tobit 模型分析了影响环境效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12—2014 年期间,整体上中国航空企业环境效率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并且航空企业之间的环境效率差距在逐年拉大. 另外,Tobit 回归分析结果得出当期环境规制与航空企业环境效率显著负相关,而研发投入、航班客座率、货邮运载率、净利润率、滞后1 期环境规制与航空企业环境效率显著正相关.最后,我们从挖掘航空企业自身节能减排潜力、研发投入角度给出了中国航空企业环境效率改进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