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决策论坛
    交通发展研究与特大城市交通综合治理——“交通7+1论坛”第四十六次会议纪实
    彭宏勤,张国伍
    2017, 17(2): 1-6. 
    摘要 ( )   PDF(1168KB) ( )  

    交通拥堵、机动车乱停乱放、交通污染排放是城市交通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基于大数据的城市交通运行状态分析系统为拥堵点筛查、拥堵原因分析、交通拥堵预报、交通拥堵治理及政策效果分析提供有力支持.制定完善的停车法律才能实现停车问题的根本解决.严格停车执法、规范停车管理、提高停车设施利用效率,实现停车违法行为综合治理.基于OBD能耗计量器具和交通大数据平台,深入分析机动车污染排放形成机理,研究掌握能耗排放感知、能源计量数据质量控制、能耗排放建模等核心技术,建立交通节能减排检测统计平台,提高交通能耗排放数据核算精度,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混合选择模型的汽车共享选择行为研究
    鞠鹏,周晶,徐红利,张俊婷
    2017, 17(2): 7-13. 
    摘要 ( )   PDF(1230KB) ( )  

    为了深入分析出行者的汽车共享选择行为,首先以技术接受模型和计划行为 理论为框架,将对汽车共享选择行为具有影响的心理因素整合到传统的离散选择模型之 中,形成混合选择模型.然后,基于南京市的实证调查数据,运用混合选择模型对出行者的 汽车共享选择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出行者对于汽车共享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 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等心理态度潜变量对其选择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混合选 择模型比传统不带潜变量MNL模型对实证数据具有更高的拟合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闭合通勤链中基于博弈的小汽车拥有者出行方式选择研究
    张思佳,贾顺平,麻存瑞,李军
    2017, 17(2): 14-20. 
    摘要 ( )   PDF(1402KB) ( )  

    从个体出行方式选择决策机理入手,以演化博弈理论为基础,基于出行链构建了考虑回程因素的闭环通勤出行选择决策模型.模型中考虑了个体对去程与回程两次出行感知程度的两类影响因素,模拟了回程过程的3 种不同情境,研究回程加入不同活动情境下对整个闭合通勤链出行选择决策的影响,并将考虑回程因素的决策结果与仅考虑单次出行的结果进行对比,证明了考虑回程因素的必要性.最后,以北京市典型通勤OD为例,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仅考虑去程时,小汽车方式优势凸显;而考虑回程因素时,回程过程中加入的不同活动将影响个体闭环出行链出行选择决策结果,小汽车将不再成为人们出行的最优选择,定制公交的优势不容小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论坛
    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承载力及协调性评价
    傅成红
    2017, 17(2): 21-27. 
    摘要 ( )   PDF(1793KB) ( )  

    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综合交通系统是其基础条件.在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承载力、协调性的结构模型后,讨论了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建模特点及带非阿基米德无穷小参数DEA模型求解思路.用DEA模型定义了综合交通系统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潜在需求的承载力,以及系统协调效度、发展效度、综合效度.考虑各运输方式投入产出机制的共性与差别,利用DEA方法对输入输出数据去量纲处理的特点,选取了有别于一般的输入输出指标进行评价.以海西城市群为例的评价结果反映出的变化规律与实际情况一致,表明模型构建及指标选取有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潜在类别模型的高铁旅客市场细分
    乔珂,赵鹏,文佳星
    2017, 17(2): 28-34. 
    摘要 ( )   PDF(1513KB) ( )  

    对高速铁路旅客市场进行细分是应用收益管理理论的重要环节.基于京沪高铁的客票数据,选取年龄、性别、出行日期、出行距离、购票方式和提前购票时间6 类外显变量作为分类指标,采用潜在类别模型进行高速铁路旅客市场的细分.首先将外显变量概率参数化后代入模型进行建模并利用Mplus 软件进行模型求解,模型拟合的AIC 和BIC 等指标表明,当潜在类别为3 类时模型具有较好的效果.然后根据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对所有数据进行潜在聚类分析,分类正确率达到93%左右,表明分类结果合理,3 种类别的旅客在提前购票时间、出行距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潜在类别模型的引入可以为我国高速铁路收益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换乘效率对城市轨道交通分担率的影响研究
    朱宇婷,戎亚萍,赵欣苗
    2017, 17(2): 35-40. 
    摘要 ( )   PDF(1747KB) ( )  

    为评估换乘效率对轨道交通分担率的影响,引入拥挤感知系数、环境修正系数及换乘次数惩罚系数,将客观换乘时间转化为感知换乘时间,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轨道交通分担率模型.利用北京市第4 次出行调查数据对该模型进行标定,探讨了轨道交通网络换乘效率改善对不同出行距离乘客分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换乘次数、换乘走行时间、换乘等待时间及换乘环境的改善能够有效地提高轨道交通的分担率,尤其是对中短距离乘客的影响巨大;换乘拥挤是影响中长距离乘客选择轨道交通的重要因素,当换乘通道通过能力及换乘站台容量较小时,拥挤感知系数快速增加,严重降低轨道交通网络的分担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交通系统与信息技术
    基于改进优化速度函数的跟驰模型研究
    杨龙海,赵顺,徐洪
    2017, 17(2): 41-46. 
    摘要 ( )   PDF(1620KB) ( )  

    为了探究车辆跟驰中车头间距与速度的关系函数,采用高精度车载GPS 设备获取了大量基于时间序列的车辆跟驰数据,根据实测车头间距—平均速度关系构建了改进的优化速度函数.对原优化速度函数和改进的优化速度函数进行了参数标定,并对两个函数进行了微观向宏观交通参数的推导,结果表明,改进的优化速度函数能更好地描述车辆跟驰中微观和宏观交通参数之间的关系.最后对基于两种函数的全速度差跟驰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基于改进的优化速度函数的跟驰模型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辅路缓冲的快速路紧急疏散最优控制
    何胜学
    2017, 17(2): 47-53. 
    摘要 ( )   PDF(1788KB) ( )  

    针对紧急疏散中单向需求激增的情况,提出利用地面辅路缓冲容纳部分疏散车流,从而降低快速路疏散的整体时空风险.基于宏观交通流模型建立了快速路疏散车流演化方程,明确了上匝道车速对主线车速的影响,从而实现经典宏观交通流模型对路网状态演变处理的一致性.针对由下匝道、地面并行道路和上匝道构成的地面辅路行程时间的二分特征,建立了相应的离散时间的流量演化方程.辅路系统方程不仅可以刻画地面辅路疏散车流的主要特征,而且能与已有快速路的状态演化系统实现无缝结合.数值分析表明,利用匝道控制和辅路分流两种手段可以实现系统整体时空疏散风险的最小化控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交叉口可靠性的公交优先信号配时优化模型
    乔文鑫,王锭
    2017, 17(2): 54-59. 
    摘要 ( )   PDF(1332KB) ( )  

    公交信号优先被广泛应用于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等方面,但是,公交信号优先经常会破坏路网,从而导致交叉口可靠性降低.因此,交叉口可靠性是交通信号设计中需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针对单点交叉口提出了基于可靠性的公交信号优先配时优化模型,将人均延误最小化作为目标函数,将交叉口相位清空可靠度指标作为一个重要约束条件,该模型在优化信号配时的过程中不仅降低了人均延误,并且保证了交叉口的可靠性.本研究将该优化模型应用于单点交叉口,通过分析影响参数得到:仅提高可靠性要求,延误时间会非线性增加;若一味地降低总延误会导致低可靠性.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将传统模型与本研究模型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本研究所提出模型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移动导航数据的信号配时反推
    谭墍元,尹凯莉,李萌,郭伟伟,王力,黄怡斌
    2017, 17(2): 60-67. 
    摘要 ( )   PDF(1633KB) ( )  

    在交通管理和评价时,信号配时对监测评价路口运行状态,评价路口配时方案至关重要.但是,大范围的实时信号配时方案的获取尚缺乏简明有效的途径.本文提出两种基于移动导航数据计算固定配时路口信号配时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在不考虑驾驶员驾驶行为差异性时,得到路口红灯和车均延误的关系模型,从而计算某相位的红灯时长. 另外一种方法是基于车辆通过停止线的时间,结合本文提出的上升梯度法,得到某阶段红灯时长.本文通过实际的路口案例计算,将预测结果和已知路口的信号配时比较,表明此方法计算得到的红绿灯时长准确度较高,为后续进行路口运行状态和通行能力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速路可变限速与匝道控制协同优化策略
    周浩,胡坚明,张毅,孙瑞
    2017, 17(2): 68-75. 
    摘要 ( )   PDF(1870KB) ( )  

    可变限速控制和匝道控制是快速路交通控制的主要手段,本文对两者的协同优化策略进行了研究.借助智能车路协同系统强大的信息感知能力,通过引入微观交通流信息,对经典METANET模型进行了改造,构建了可变限速控制影响下的微观METANET 模型,实现了一种新的可变限速控制策略,同时,采用ALINEA算法,对入口匝道进行了优化控制,实现了两者的协同优化.最后,基于实际道路和交通流数据搭建了仿真平台,对微观METANET 模型和协同优化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仿真结果表明,微观 METANET模型具有良好的交通流预测效果,协同优化策略能有效地改善快速路交通流状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双向最大绿波带宽的通用干道协调控制数解算法
    荆彬彬,鄢小文,吴焕,徐建闽
    2017, 17(2): 76-82. 
    摘要 ( )   PDF(1443KB) ( )  

    针对现有数解算法假定绿波设计速度固定取值的局限,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向最大绿波带宽的通用数解算法.首先确定了相邻理想间距的取值空间.其次推导了上行、下行偏移绿信比的计算公式.再次,给出了理想绿灯中心线其上下方绿信比的计算公式. 最后,以双向绿波带宽之和最大为优化目标,以上行、下行绿波设计速度与信号周期为优化变量,建立了最大绿波带宽优化模型.以实例验证文中通用数解算法的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文中通用数解算法能够突破上行、下行绿波设计速度固定取值的局限,能够更易于获得理想的绿波协调控制效果,具有较好的通用性与实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动化码头多AGV 路径冲突的优化控制研究
    张素云,杨勇生,梁承姬,许波桅,李军军
    2017, 17(2): 83-89. 
    摘要 ( )   PDF(1556KB) ( )  

    针对自动引导车(AGV)在自动化码头水平运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路径冲突问题,提出一种将AGV路径容量、安全距离、行驶时间及行驶速度相结合的多参数优化控制模型.Dijkstra 算法规划多条AGV路径,位向量交集运算法检测路径冲突,改进的速度控制策略通过控制AGV在冲突节点处的行驶速度,解决冲突问题.对某自动化码头的 AGV路网进行仿真实验和分析.比较停车策略、速度控制策略和改进的速度控制策略的结果,验证了改进速度控制策略在AGV路径冲突问题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
    考虑双向交通的城市路网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
    施俊庆,李志强,李素兰,毛程远,张欣环
    2017, 17(2): 90-96. 
    摘要 ( )   PDF(1679KB) ( )  

    允许车辆借反向车道超车的双向交通道路是城市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考虑了双向交通道路的车辆行驶规则,研究了无信号控制交叉口的车辆优先通行权分配规则,构建了一个双向交通的城市路网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研究了城市路网交通流的动态特性. 研究结果表明,临界密度随着路网规模的增加而下降,路网交通密度的增加会加速拥堵闭环的形成,换道概率的增加会降低路网车速和缩短局部死锁现象形成的时间,单位时间换道车辆数与换道概率及交通密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行程时间服从混合高斯分布的车队离散模型
    姚志洪,蒋阳升,赵斌,朱娟秀,罗孝羚
    2017, 17(2): 97-104. 
    摘要 ( )   PDF(1839KB) ( )  

    为充分描述异质交通流条件下的车队离散规律,为信号配时优化、公交优先控制提供理论基础.考虑异质交通流条件下车辆行程时间分布特点,采用混合高斯分布拟合车辆行程时间分布.基于此,从流量角度推导了异质交通流条件下车队流量离散模型.通过实际调查数据,分析了下游交叉口到达流率分布与上游交叉口离去流率分布之间的关系,并将本文模型与Robertson 模型、实际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异质交通流条件下的车队离散规律,与Robertson 模型相比,平均预测均方误差减少了27%.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车道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分析与建模
    魏雪延,徐铖铖,王炜,李烨,项昀
    2017, 17(2): 105-111. 
    摘要 ( )   PDF(1953KB) ( )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的客货运输需求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高速公路扩建为8 车道或10 车道的多车道高速公路,而中国目前还没有针对8 车道及以上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展开充分研究.本文研究了整体式、客货分离式和“长途+集散”式3 种断面形式下多车道高速公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构建了3 种横断面形式下的多车道高速公路通行能力计算模型,并借助VISSIM仿真平台进行各断面形式下的交通流运行模拟,运用所得到的一系列速度—流量曲线,对模型中的相关参数进行标定.本文的研究思想与成果,可以从通行能力角度为新建和改扩建多车道高速公路断面布设与组织形式选择提供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短时事故扰动下的逐日路网流量演化模型
    陈玲娟,王殿海
    2017, 17(2): 112-118. 
    摘要 ( )   PDF(2149KB) ( )  

    为研究事故扰动下日变交通路网流量在出发时刻和选择路径上的时空演变规律,以出行经验学习更新路网理解阻抗,基于准点到达概率最大和到达前景最大分别调整计划出发时刻和出行路径.并在出行当日根据出发前各时段的实时信息再次更新路网阻抗,重新调整出发时刻和路径获得实际出行选择.从而建立考虑出行日信息更新的逐日路网流量演化模型.采用算例验证模型,结果表明:在路网无事故情形下,考虑出行日内调整,路网流量变化震荡缓和,但达到稳定所需时间长;事故发生在稳定前,会影响最终平衡态流量分布,而事故发生在稳定后,则不影响;考虑出行日调整会加大路网在事故发生后几日的流量震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Optima 的实时在线交通流预测方法研究
    李颖宏,潘佳琪
    2017, 17(2): 119-125. 
    摘要 ( )   PDF(1609KB) ( )  

    目前城市道路交通流预测主要是基于物理模型、数理统计特性并融合部分智能预测算法来实现的,而对于一些影响预测效果的重要交通因素,诸如FIFO 原则、交通信号控制方案等在现有的预测方法因无法很好地引入和描述而忽略.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Optima 系统实现的实时在线交通预测方法,通过建立路网模型、需求模型及初始OD 矩阵获取路网实时状况,并通过构建关联数据库实现实时路网模型信息、交通信号控制信息的有效对接,依据TRE算法预测路段进出口的累积流量并结合模型分配值、历史数据实现实时在线交通预测.以北京市望京区域为例进行仿真验证,通过误差分析,获得了较为理想的预测效果,验证了该预测方案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贝叶斯框架下快速公交的站间运行状态推断
    胡继华,梁嘉贤
    2017, 17(2): 126-135. 
    摘要 ( )   PDF(1823KB) ( )  

    站间行程车速是度量快速公交运营服务和乘客体验的重要指标.由于红绿灯、行人过街等影响,快速公交车速分布往往呈现多峰现象,很难利用单一分布描述.本文建立了贝叶斯框架下基于多相站间车速的高斯混合模型,利用可逆回跳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方法推断快速公交站间运行状态,包括状态个数和各状态权重、速度均值和方差.以广州市快速公交为例,展示了该模型可很好地拟合多相车速数据,合理划分快速公交运行状态.发现广州市快速公交在早晚高峰容易衍生出新的运行状态,对于车速低于25 km/h 的走廊,其运行状态个数较多,且更容易随时段发生变化,符合实际调查结果.可见本文提出的模型能有效地分析快速公交的速度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同伴群动态交流分组的行人仿真模型研究
    何民,韩智泉,于海宁,樊冬
    2017, 17(2): 136-141. 
    摘要 ( )   PDF(1551KB) ( )  

    朋友、家人等社会群体结伴出行的同伴群在行人流中常占有较高比例.由于交流需求,同伴群趋于肩并肩行走以横向成排或接近浅V 型的形态前进.在现有研究中,基于社会力的同伴群行人微观仿真模型对这一现象的描述最符合实际.本文观测发现,随着人流密度的增加或同伴群成员数量增多,同伴群通常动态呈现前后分组、横向成排空间形态,这是每个同伴群成员为寻求一个合适的行走位置,对满足交流需求和降低前进阻力权衡决策后呈现的自组织现象.本文提出动态交流分组模型对同伴群成员个体决策机理进行刻画,在此基础上,通过仿真实验分析同伴群对行人流动力学特性产生的影响.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模型较好重现了同伴群随密度和人数增加的动态分组现象;同伴群的存在会降低行人流速度,但其影响强度随人流密度的增加而减弱;同伴群动态交流分组模型的引入会提升仿真行人流的通行效率,使之更加接近真实行人流的运动特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铁车厢内乘客站立位置选择行为研究
    史芮嘉,毛保华,丁勇,刘路
    2017, 17(2): 142-147. 
    摘要 ( )   PDF(1573KB) ( )  

    基于地铁乘客在车厢内站立位置选择行为设计问卷并调查,引入信效度分析判断问卷及其结果的可靠性,分析乘客在车厢内站立位置的选择偏好和对座位的需求程度.针对乘客从车厢两端和车厢中部车门上车两种情景,将车厢内部站立区域划分为6 部分,建立考虑乘客出行距离和车厢内立席密度的乘客站立位置选择基线—类别Logit 模型,采用调查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并验证.研究表明,模型标定结果与调查数据较为吻合,可较好地刻画乘客的选择行为.此外,乘客对车门前区的选择概率随车厢内立席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坐席区域和侧边区域则相反;乘客出行距离较长时,乘客选择坐席区域的概率对车厢内立席密度的变化更为敏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扣除系数法在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中的适应性
    张守帅,田长海,闫海峰
    2017, 17(2): 148-153. 
    摘要 ( )   PDF(1174KB) ( )  

    针对扣除系数法在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上存在的问题,对其适应性进行分析.从需求的角度分析高速铁路通过能力与既有线的差异,明确了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概念.分析扣除系数法的思想本质并从3 个基本假设入手分析其思想本质上的适应性.对扣除系数法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并提炼出其方法本质即时间占用的重叠关系,归纳出了4 种基本情况,采用算例对其方法本质进行验证,结合高速铁路特点,对其方法本质存在的3 个问题进行概括.研究证明了原有的扣除系数法已不适应我国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计算,并在最后给出了进一步研究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的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DEA-CCR 模型的列车运行线效率计算方法研究
    江峰,张智豪, 倪少权,吕红霞,余大本,潘金山
    2017, 17(2): 154-159. 
    摘要 ( )   PDF(1146KB) ( )  

    列车运行线作为构成列车运行图的基本单元,其效率反映列车运行图编制质量.定义列车运行线效率为其反馈技术指标与占用运输资源的赋权比,给出各影响因素的计算方法;针对其相对性特点,基于DEA-CCR模型构建全图列车运行线效率计算模型并求解.以成遂线石板滩—新桥线路所列车运行图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客观计算列车运行线效率,算例中动车组列车运行线效率均值为0.961 1,高于普速列车均值0.909 5;全图上行方向列车运行线效率均值为0.944 2,高于下行方向均值0.933 7,说明列车运行线效率与铺画优先级及始发时刻可调整度有关,并提出了改善列车运行线效率的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居住区共享泊位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及算法
    姚恩建,张正超,张嘉霖,薛飞,罗烨堃
    2017, 17(2): 160-167. 
    摘要 ( )   PDF(2272KB) ( )  

    对于缓解城市停车难问题,基于泊位共享的理念充分挖掘现有私人或者专用停车位资源以供社会车辆停放的方法成为一种新的思路.由于共享车位可利用的停车时段通常具有严格的时间窗约束和片段化特征,导致共享车位资源在实际运营中难以得到高效利用.本文旨在通过设计优化配置算法,以提高共享泊位利用率为目标,将居住区泊位拥有者愿意出租的停车时段与停车需求进行匹配,从而实现共享车位的高效利用.首先,基于具有颜色约束的加权顶点着色问题,建立共享车位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其次,针对以上NP-C问题,分析蚁群算法的路径选择及信息素更新策略并设计求解算法;最后,根据居住区泊位空闲特性设计仿真实验,并与“先到先服务”的停车位资源配置方法对比,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优化方法可以将泊位利用时长提高11.8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规则物流园区功能区块布局模型与算法
    孙刘诚,孙焰,郑文家
    2017, 17(2): 168-175. 
    摘要 ( )   PDF(1570KB) ( )  

    物流园区功能区块的合理布局对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作业效率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假定物流园区是矩形的理想情况下,本文基于栅格数据结构,构建了以运输成本最小为目标的不规则物流园区功能区块布局的集合划分模型,并引入了栅格图像矢量化技术,用于提取布局形成后的图像拓扑结构,获得路网信息,然后设计了基于割树技术的变邻域搜索算法进行求解.最后以某物流园区为例,通过 MATLAB编程计算得出布局方案,验证了本文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网络效率的日变路网脆弱性识别方法
    张玺
    2017, 17(2): 176-182. 
    摘要 ( )   PDF(1546KB) ( )  

    在日变动态路网背景下,采用传统的静态脆弱性识别方法有可能无法完全辨识路网系统单元的脆弱性,这不利于事件管理规划和应急物资调配工作的开展.为此,以日变路网为研究对象,在单路段关闭情形下,定义了基于网络效率的路网动态脆弱性指标,表示为退化路网动态网络效率与完好路网静态网络效率的相对变化率.提出了基于单路段关闭的日变动态配流模型刻画日变路网流量的非均衡动态演化,并给出了相应算法. 采用提出的指标和模型在实例网络中验证了日变路网脆弱性识别方法的可行性.对比分析了基于动态网络效率和基于静态网络效率的脆弱性识别结果,发现前者的识别率高于后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集装箱流恢复的班轮运输船期恢复模型
    邢江波,钟铭,王天旻
    2017, 17(2): 183-188. 
    摘要 ( )   PDF(1271KB) ( )  

    为降低干扰事件对班轮运输服务的不良影响,本文研究了班轮运输中的船期干扰恢复问题.涉及4 种船期恢复策略:调整航速、缩短在港时间、交换港口挂靠顺序和取消港口挂靠.当采取“取消港口挂靠”策略时,考虑集装箱流恢复问题,建立了船期恢复问题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数学模型,并采用LINGO软件和遗传算法分别对模型进行求解.利用来自中远集装箱公司的实际案例,对模型和求解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和求解方法是正确有效的,能够为班轮公司提供科学的干扰管理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散货与集装箱业务的港口竞合研究
    郭丽彬,李健,邢伟
    2017, 17(2): 189-196. 
    摘要 ( )   PDF(1496KB) ( )  

    针对同时经营散货和集装箱业务的两个港口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问题,考虑港口同时竞争、单业务合作—拥堵成本分担和单业务合作—拥堵成本共担这3 种合作模式,运用古诺博弈的方法,在考虑拥堵成本的情况下,对港口的产量、价格和利润进行了对比. 研究表明:港口之间如果只有竞争没有合作,每个港口都在追求最大的吞吐量;在市场需求稳定的情况下港口同时决策,符合某一条件时吞吐量会增加同时价格会降低;单业务合作—拥堵成本共担比成本分担的情况吞吐量更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机场终端区进离场航班协同排序研究
    张军峰,葛腾腾,郑志祥
    2017, 17(2): 197-204. 
    摘要 ( )   PDF(1919KB) ( )  

    为了缓解繁忙终端区日益严重的空域拥堵和航班延误现状,研究了多机场终端区进离场航班协同优化排序问题.通过深入分析多机场终端空域结构,以及进离场航班运行特征,综合考虑尾流间隔、移交间隔、放行间隔、多跑道不同运行模式下的运行间隔等约束限制,将多机场终端区视为一个系统,引入“外围航班流”概念,以最小化航班延误为优化目标,建立了多机场终端区进离场航班协同优化排序模型,并采用改进的模拟退火算法对所建模型求解.选取上海终端区为研究对象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利用本文提出的优化方法航班总延误比先到先服务策略减少了37.85 %,有效地提高了多机场终端区进离场航班的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扩展摩尔邻域的自由飞行冲突风险研究
    王涛波,王超,田猛
    2017, 17(2): 205-211. 
    摘要 ( )   PDF(1506KB) ( )  

    为解决三维空间中,自由飞行条件下航空器间的飞行冲突风险判定问题,提出了基于扩展摩尔邻域的飞行冲突风险判定方法.首先分析平面摩尔近邻模型的特点,将其扩展至三维离散空间;然后建立水平、垂直飞行冲突风险可能性表格,提出计算三维飞行冲突风险的方法;最后分别用水平、垂直飞行冲突风险分开和同时计算的方法对同一仿真数据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扩展的三维不同层摩尔邻域可以实现空域内航空器的飞行冲突风险的快速计算;水平、垂直飞行冲突风险同时计算的方式可以更快速地解决问题;同时,空间基础单元的间隔选择也会极大影响模型的运算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案例分析
    城市次干路集散功能可靠度量化评价与实证研究
    严亚丹,仝佩,李辉,王东炜
    2017, 17(2): 212-218. 
    摘要 ( )   PDF(1366KB) ( )  

    依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关于次干路功能的阐述,以“支路车流经过次干路汇集向主干路”和“主干路车流经过次干路分散到支路”为研究对象,提出城市次干路集散功能可靠度的概念,作为定量评价次干路功能实现程度的概率测度指标,进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基于郑州市区2 条次干路,采用实地调查的延误、信号配时和交通量数据资料,论证了非饱和情况下,车流由主干路向次干路和由次干路向支路分散,或由支路向次干路和由次干路向主路汇集的相邻交叉口左转延误的不相关性;结合模型分别计算得到各自的集功能可靠度值、散功能可靠度值,与实际交通运行状态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与适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行人自适应行为的弯道几何设计研究
    孙立山,崔丽,宫庆胜,陈艳艳
    2017, 17(2): 219-226. 
    摘要 ( )   PDF(2141KB) ( )  

    针对轨道交通弯道精细化和人性化设计问题,量化行人自适应特性指标及计算原理,采用行人可控实验采集相关数据,并运用基本图原理验证行人可控实验数据;开展弯道行人自适应特性研究,分析了弯道设计对行人自适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弯道角度越大,行人自适应行为的稳定性越强,安全性越高;弯道半径的临界点为7 m,7 m前行人自适应特性随半径增大而趋于一致,稳定性增强,7 m后则降低;角度在[120°,160°] 和半径[4,10]m 范围下的行人自适应特性表现最稳定,效率最高;角度[100°,110°]与170° 和半径[11,15]m 次之;角度90°和半径1 m的行人稳定性最差,最不安全.在客流较大时,建议参考的弯道角度范围为[120°,160°]和半径范围为[4, 10]m.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海市历史城区震后应急救援路网评价与优化
    李健,周漪,刘威
    2017, 17(2): 227-233. 
    摘要 ( )   PDF(1853KB) ( )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自然灾害问题也日渐凸显,作为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的地震正在严重影响着我国城市的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重要的生命线,因此研究震后城市应急救援道路网络连通可靠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历史城区由于其建筑多为老旧平房,抗震性能差,而且城区道路空间局促,在遭遇地震时路网更易堵塞.本文以上海豫园区域路网为例,基于瓦砾堆积模型对震后路段通行概率进行计算,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对路网节点连接可靠度进行计算,对震后路网路段单元和节点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判别关键路段和优化应急医疗救援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路零担货运行业网络结构的国际比较分析
    余兴源,荣朝和,张改平
    2017, 17(2): 234-239. 
    摘要 ( )   PDF(1458KB) ( )  

    公路零担货运业是典型的网络型产业,网络化的运输组织是提升运输效率的关键,而各种内、外部因素与零担货运业网络结构的形成密切相关.本文重点运用产品— 资源—网络(PRN)的运输经济学分析框架,对中国、美国、欧洲公路零担货运行业的网络结构进行了比较,从产业结构、政府管制、商业习惯等角度对三者之间的差异性进行了剖析.通过研究发现,公路零担货运业的网络结构,在受到网络经济内在规律支配的同时,又受到一个国家经济和产业结构、政府管制政策、商业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各国间零担货运业的网络和产品形态、资源结构等产生变异.研究成果对促进公路零担货运业网络化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迁居对家庭日常活动—出行行为交互机理的影响
    何保红,何彦,刘阳,李镇辉
    2017, 17(2): 240-246. 
    摘要 ( )   PDF(1462KB) ( )  

    居住地是家庭成员日常活动的主要起讫点,迁居会导致家庭日常生活空间重组,进而成为影响成员活动安排和出行模式的关键因素.本文以迁居家庭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个体和家庭两个层面分析迁居前后日常活动—出行行为的调整变化,以揭示家庭成员间的交互模式及其内在机理.研究表明:迁居对成员活动—出行行为的影响首先体现在通勤模式调整上,其次是在家务分担上.具体来说,当两个成员均受到职住错位影响时,双方在家务活动安排上交互强烈,家庭内部会通过替代或互助等互动模式来平衡通勤活动所受到的时空制约;当只有一方受到职住错位制约时,双方交互程度进一步降低,家务活动安排上表现出显著性别差异,男方较容易受通勤活动的影响而放弃承担家务活动;当双方均处于职住邻近状态时,双方交互程度最弱,家务活动常采用陪伴或联合等协作方式来完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