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决策论坛
    交通发展中的技术及技术含量的判断
    王庆云
    2019, 19(6): 1-5. 
    摘要 ( )   PDF(292KB) ( )  

    交通运输与技术是需要深入探究的系统工程问题. 从技术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角度入手,解读了新技术的应用与交通运输发展的关系;系统分析了交通运输中的技术、技术含量、技术含量判断方法等,指出新技术的应用要以提高运输效率和质量为目的;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分析,得出交通运输系统的关键技术主要体现在交通基础设施、运输工具、装载设备、运输组织管理和服务水平等5个方面.最后简要介绍了交通运输领域部分新技术的应用情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同配送对城市货运交通系统的效益研究
    陆华,袁敏,刘玉霞,杜志平
    2019, 19(6): 6-12. 
    摘要 ( )   PDF(543KB) ( )  

    从城市GDP、交通基础设施、货运量、货运车辆调度、能源和环境6 个要素出发,构建城市货运交通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比实施共同配送前后对城市货运交通拥堵、运输费用及货运系统节能减排的效益变化,寻求解决路径. 以济南市为例,确定模型参数及方程,动态仿真实施共同配送的效益. 结果表明:随着载货率提高、平均运距的增长,实施共同配送的边际收益呈递减趋势,配送时间的昼夜错峰调整也有显著影响;在决策区间载货率[70%, 80%]、平均运距[70, 80] km、配送时间昼夜比例[6∶4,7∶3]下,共同配送总体效益最优;节能减排效益仍存在挖掘的潜力,通过提高新能源货运车承担的货运比重,每20%的增加将带来货运系统节能减排平均30%的降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老年人出行行为的公交票价补贴政策研究
    姚恩建,闫峥,郇宁
    2019, 19(6): 13-19. 
    摘要 ( )   PDF(405KB) ( )  

    北京市现行的老年人公交免费政策在保障老年人日常出行的同时,诱发了老年人无谓出行、高峰出行、冒乘出行等问题. 针对不同出行目的、出行距离及出发时刻下老年人出行行为偏好,基于北京市第五次综合交通调查数据,构建多场景下老年人出行方式选择MNL (Multinominal Logit)模型,分析错峰优惠、阶梯式津贴等补贴政策对多方式分担率的影响,并从公共交通运能利用率、政府补贴和老年人公交支出等方面评价政策效果. 结果表明:相对现行政策,两种政策均可有效调节老年人出行行为,前者能够缓解政府财政补贴压力,但造成老年人公交支出的上升;后者侧重保护老年人群的社会福利,对行为的引导效果更显著,但仍需大量的财政补贴投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论坛
    考虑道路属性特征的中观排放模型研究
    吴克寒,赵一新,唐夕茹
    2019, 19(6): 20-25. 
    摘要 ( )   PDF(327KB) ( )  

    准确地对机动车排放污染进行量化评估是机动车排放控制策略制定的前提. 为提高模型计算精度,提出低速行驶比例的概念,用于描述车辆在路段上行驶时瞬时速度的分布特征. 在传统的VSP分布排放模型的基础上,纳入更多的中观影响因素,包括路段平均速度、路段长度、道路等级和低速行驶比例,采用多元回归方法构建一种新型的中观排放模型. 经比对,所建排放模型相对于传统VSP分布排放模型精度更高. 所建模型考虑的新增影响因素均较易获得,故可应用于城市大规模交通路网的排放计算,对提高城市路网排放计算精度,辅助机动车排放控制策略制定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智能体模拟的浮动式停车价格实施效果研究
    秦焕美,郑飞,刘卓,刘姝莉
    2019, 19(6): 26-31. 
    摘要 ( )   PDF(365KB) ( )  

    在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制定合理的停车价格对缓解停车难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基于多智能体的建模方法,结合典型城市商业区停车调查数据搭建仿真环境,通过编程实现停车过程中的行为决策规则,建立浮动式停车价格下的路内停车模拟平台,并对浮动式停车价格的实施效果进行研究. 模拟结果表明,浮动式停车价格策略的实施不仅使路内停车资源的利用更为均衡,区域内车位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停车寻泊时间有所减少,还提高了周边道路上车辆运行速度. 本研究可以为提高停车效率、缓解区域道路交通拥堵提供一定决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时间和能耗权重的密集停车场调度策略
    冉文学,杨礼凡,王艳,刘森
    2019, 19(6): 32-37. 
    摘要 ( )   PDF(399KB) ( )  

    平面密集停车是一项全新的停车方案,利用四向移载设备配合停车托盘来实现密集停车功能. 为研究其调度问题,利用改进最短路径算法求解平面密集停车场内任一车位上车辆出库调度的综合最短路径. 不同客户对时间和费用的偏好不同,电机空载和满载时能耗不同导致调度成本不同,故引入时间权重和能耗权重两项指标建立数学模型. 通过仿真模拟,实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车辆调度模型可用于密集停车场的出库调度,在保证车辆调度出库时间合理的基础上节约能源消耗、降低成本,实现了经济环保的目标.本研究对智能平面密集停车场的推广应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交通系统与信息技术
    基于UTAUT 的无人驾驶公交乘客接受度模型
    陈坚,李睿,傅志妍
    2019, 19(6): 38-44. 
    摘要 ( )   PDF(398KB) ( )  

    为解决无人驾驶公交缺少乘客接受度定量描述方法的问题,在整合型技术接受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使用意向及使用行为探讨乘客接受度,构建了无人驾驶公交乘客接受度模型.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各因素对无人驾驶公交使用意向及使用行为的作用大小. 最后将模型应用于重庆市公交出行者的实例分析中,结果表明,感知风险(-0.89***)和个人创新性(0.72***)对无人驾驶公交使用意向最为显著,而使用意向对使用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0.98***),并分析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对各影响因素调节作用的显著差异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形态检测与深度学习的高空视频车辆识别
    彭博,蔡晓禹,唐聚,谢济铭,张媛媛
    2019, 19(6): 45-51. 
    摘要 ( )   PDF(551KB) ( )  

    为了准确提取广域场景道路交通信息,本文融合形态检测与深度卷积网络,提出了无人机视频车辆定位及车型识别方法. 首先,基于形态检测建立候选目标提取算法,并构建了含244 520 个无人机视频车辆样本的深度学习图像基准库;然后,通过增加卷积层、池化层及调整网络参数等方法对AlexNet 进行重构,提出了改进模型AlexNet*;最后,建立了基于候选目标提取算法与AlexNet*的车辆识别方法. 验证分析显示:AlexNet*的图像分类F1 均值达 85.51% ,优于AlexNet(82.54% )、LeNet(63.88% )、CaffeNet(46.64% )、VGG16(16.67% ) 及 GoogLeNet(14.38%);本文车辆识别方法对小汽车及公交车的正检率、重检率和漏检率均值分别达94.63%、6.87%、4.40%,可有效识别无人机视频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车辆协同巡航控制系统设计改进与试验评价
    华雪东,阳建强,王炜
    2019, 19(6): 52-60. 
    摘要 ( )   PDF(604KB) ( )  

    为提高交通流运行的机动性、稳定性,对车辆协同巡航控制(CACC)系统进行了改进设计. 基于经典Newell 模型提出了考虑CACC的改进跟驰模型,分析了所提出的CACC改进跟驰模型的动力学特性,给出了CACC改进跟驰模型的线性稳定性条件,并对由CACC车辆和非CACC车辆组成的非均匀车队的不同无线通讯拓扑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 通过数值试验进一步研究了在起步、刹车和意外事件的情况下,CACC车辆的存在对交通流动力学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设计CACC跟驰系统的模型参数取值后,CACC车辆的存在一方面可以提高交通流运行的机动性与稳定性,另一方面可以使交通出行更加的安全和舒适. 此外,由于不同车队中CACC车辆的无线通讯拓扑结构会影响交通流的机动性与稳定性,对于 CACC车辆的无线通讯拓扑结构应慎重的设计与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ACC 车头时距与混合交通流稳定性的解析关系
    秦严严,胡兴华,何兆益,冉斌
    2019, 19(6): 61-67. 
    摘要 ( )   PDF(441KB) ( )  

    研究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CACC)车头时距对不同CACC比例下混合交通流稳定性的影响关系,进而为CACC车头时距设计提供参考. 应用优化速度模型(Optimal Velocity Model,OVM)作为手动车辆的跟驰模型,PATH真车实验标定的模型作为CACC车辆的跟驰模型. 基于传递函数理论,推导混合交通流稳定性判别条件,计算关于CACC比例与平衡态速度的混合交通流稳定域. 分析混合交通流在任意速度下稳定所需满足的临界CACC比例与CACC车头时距的解析关系,提出随CACC比例增加的可变 CACC车头时距设计策略,并通过数值仿真实验验证所提可变CACC车头时距策略的正确性. 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提可变CACC车头时距策略下,CACC车头时距随CACC比例增加而逐渐降低,避免取值较大影响混合交通流通行能力的提升;当CACC比例大于35%时,混合交通流在任意速度下稳定.研究结果可为大规模CACC真车实验的实施提供理论设计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乘客流量和节点重要度的地铁站信息查询台优化布置
    徐慧智,赵小红,武腾飞
    2019, 19(6): 68-76. 
    摘要 ( )   PDF(490KB) ( )  

    地铁站多位于地下空间且结构复杂,其内部诱导设施应为乘客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考虑节点重要度,对既有客流量模型进行修正,以区域诱导信息量最大为目标,构建乘客诱导设施布设位置选择模型. 以北京地铁西直门站为例,对地铁站内部诱导设施现状调研,设计调查问卷对诱导设施效能进行分析,运用所构建的选择模型对地铁站信息查询台的布设位置进行求解. 结果表明,西直门地铁站内部的24 个布设位置备选点中,可优选设置7 个诱导设施查询台,使诱导信息有效增量最大. 研究成果可为地铁站内部诱导设施的优化布置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信号控制与交通分配协同模型的自适应IOA 算法
    段力,刘聪健,方炽霖,程紫微
    2019, 19(6): 77-84. 
    摘要 ( )   PDF(469KB) ( )  

    现有求解信号控制与交通分配协同问题的IOA(Iterative Optimization and Assignment)算法,是通过对两个子问题分别求解并迭代至收敛,其收敛速度快,但解的质量仍有待改善. 对IOA 算法改进,提出自适应IOA(Adaptive Iterative Optimization and Assignment, AIOA)算法,提升解质量的同时保持计算速度快的优点. 首先,把迭代过程中路径流量的差分值作为自适应修正项加入信号控制模型的输入参数中,增大解的变异程度,既可加快收敛速度,又可突破IOA寻优范围的局限性;其次,根据目标函数的变化趋势自适应地转入采用黄金分割法的局部搜索,避免解的劣化. 仿真结果表明:AIOA算法将IOA算法与全局最优解的差距平均缩小50.8%,时间成本降低10%,仅为遗传算法的1%;AIOA算法能在短时间内求得满意解,且适用于大规模路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未来城市自动驾驶共享汽车规模研究:以上海为例
    姚晓锐,王冠,杨超
    2019, 19(6): 85-91. 
    摘要 ( )   PDF(451KB) ( )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未来以自动驾驶共享汽车(Shared Autonomous Vehicle, SAV)替代有人驾驶汽车成为可能. 使用SAV满足城市居民机动化出行需求的情况下,研究 SAV的车辆规模. 从上海市300 万手机用户信令数据中提取机动化出行需求,考虑上海市实际路况的影响,建立基于车辆可共享网络的图论模型,将最小车队规模问题转化为有向无环图的最小路径覆盖问题,利用Hopcroft-Karp 算法求解. 求解得到,12.8 万辆SAV可以满足300 万手机用户的机动化出行需求. 研究最大调度时间限制、服务范围限制、交通拥堵对SAV车辆规模的影响,为自动驾驶技术普及后,从城市层面确定SAV的车队规模及相应基础设施规划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
    考虑乘客感知的公交驻站和限流组合策略研究
    陈维亚,卫晓帆,李耀通,张衡鹏
    2019, 19(6): 92-98. 
    摘要 ( )   PDF(437KB) ( )  

    为了预防公交“串车”现象,提高乘客感知满意度,基于预测控制提出一种考虑公交乘客动态感知的驻站与限流组合策略. 建立以公交线路上总乘客感知等待时间最小为优化目标的预测控制决策模型,运用差分进化算法求解目标站点的最小驻站时长和限流人数. 建立元胞自动机仿真模型,对比不考虑乘客感知的驻站、限流、驻站—限流策略与考虑乘客感知的驻站—限流策略的控制效果. 通过5 组情景实验,对比了考虑乘客感知和不考虑乘客感知的驻站—限流策略对线路乘客到达率和下车比例波动性的适应性. 实验结果表明,考虑乘客感知的驻站—限流策略更有利于减少乘客感知等待时间,对线路乘客到达率和下车比例波动性具有较优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可靠性最短路的实时定制公交线路优化研究
    申婵,崔洪军
    2019, 19(6): 99-104. 
    摘要 ( )   PDF(361KB) ( )  

    为实时优化定制公交线路,提出一种基于可靠性最短路的线路优化方法,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中,可以高效的将乘客送达目的地. 对可靠性最短路进行问题描述,建立可靠性时空网络;给出求解可靠性最短路的算法步骤,构建乘客和定制公交运营商总成本最小的目标函数,采用禁忌搜索算法对问题进行求解;最后,以某市定制公交路网进行实例分析. 结果表明:与最短路线路方案比较,所提方法更接近于实际运营;在高峰时段,交通拥堵的情况下,所提方法可以提高车辆的可靠性,提升定制公交线路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向多目标站的灵活型公交路径优化调度模型
    孙继洋,黄建玲,陈艳艳,魏攀一,贾建林
    2019, 19(6): 105-111. 
    摘要 ( )   PDF(358KB) ( )  

    在已知乘客需求量、车辆载客容量和站点间行程时间的条件下,将车辆的运行时间和乘客出行时间最小化作为目标,构建面向多目标站的灵活型公交路径优化调度模型. 该模型采用引力模型进行车辆路径初始化,采用启发式算法对车辆路径进行最优化求解. 根据仿真案例结果发现,在乘客需求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和不确定性时,模型仍能满足所有乘客需求,且车辆总行程耗时较为稳定,系统进行路径优化计算耗时较小,验证了模型及算法的实用性. 研究结果表明,面向多目标站的灵活型公交路径优化调度模型能够最大程度满足乘客需求,并在企业成本、乘客时间成本与需求响应方面达到最大平衡,在实际交通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时空热度的共乘匹配问题建模及求解
    郭羽含,于俊宇
    2019, 19(6): 112-122. 
    摘要 ( )   PDF(738KB) ( )  

    在共乘匹配问题中,考虑时空热度对共乘车主收益的影响,构建了以共乘收益和共享路线百分比为优化目标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启发式多进程进化算法用于求解. 算法根据历史数据采用三次样条插值法和复合辛普森求积法得到预计订单的时空热度,从而预估车主共乘收益. 在进化算法中,根据差异度自适应选择不同的交叉策略,以达到搜索深度和广度的自动平衡. 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与最优化算法(匈牙利算法)比较,在以相同效用矩阵作为输入条件时,本文方法可在较短时间内得到高质量的解,且在处理大规模实例上效果明显,能够高效求解共乘匹配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出租车共乘线路规划研究
    张玺君,张祺瑞,张丽娟,王晨辉
    2019, 19(6): 123-128. 
    摘要 ( )   PDF(439KB) ( )  

    常规出租车运行模式效率低,增加了城市的拥堵. 针对兰州市出租车搭载率低和行驶路线规划不合理等问题,设计一种以最高搭载率、最短行驶距离为目标的函数,考虑出租车的容量限制、车辆行驶距离限制及上下车人数约束等问题的共乘模式. 建立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出租车共乘线路规划模型. 通过采用锦标赛选择策略、站点片段交叉设计和站点监督式变异等操作对模型进行求解. 最后用兰州市出租车历史轨迹数据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运用设计的出租车线路规划模型及改进的遗传算法,能够快速地得到优化路径,实现多辆出租车的规划路径满足最高搭载率及最短距离的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稳定匹配的路径选择行为研究
    贾富强,李引珍,杨信丰,马昌喜
    2019, 19(6): 129-134. 
    摘要 ( )   PDF(327KB) ( )  

    为了证明是否能用双边匹配理论研究出行者路径选择行为,构建了以出行者和路径为主体的二部图,从图论的角度证明了所构建二部图的稳定匹配是路径选择的最终结果,且稳定匹配存在纳什均衡,可以用来分析出行选择行为. 在综合考虑出行者阻抗和路径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不考虑流量和通行能力影响与考虑流量和通行能力影响的两类多目标优化模型,使用线性加权法转化为指派模型,利用匈牙利算法进行求解. 结合数值算例说明所建模型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算例结果表明,两类模型的路径选择结果均满足用户均衡原理,可以在此方法的基础上建立对应的交通分配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分类决策树的城市内部迁居人群通勤时间预测模型
    吴静娴,杨敏,韩印
    2019, 19(6): 135-140. 
    摘要 ( )   PDF(403KB) ( )  

    针对迁居个体长距离、长时间的通勤现象,以南京迁居人群通勤出行多源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迁居人群个人家庭属性、迁居属性、建成环境属性及通勤属性,建立迁居人群通勤时间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各属性对通勤时间的影响. 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 回归确定决策树模型入选变量和通勤时间离散值,利用C4.5 算法建立迁居人群通勤时间决策树,以决策树结构揭示不同背景下迁居个体通勤时间模式特征. 结果显示,相较于个人家庭属性,职住同区、通勤出发时刻、住房类型、通勤距离、通勤方式及社区至主干道的便捷程度对迁居个体通勤时长的影响更为显著,侧面反映社区微观建成环境优化政策更利于提升迁居个体通勤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轨道交通高峰线路客流协同控制方法
    李登辉,彭其渊,鲁工圆,王坤,吴正阳
    2019, 19(6): 141-147. 
    摘要 ( )   PDF(361KB) ( )  

    在线路客流控制中,需同时考虑各个车站控流方案的可执行性与协同性. 采用 Fisher 最优分割法确定合理客流控制时段,基于此建立以乘客总等待时间最少和旅客周转量最大为目标的线路客流协同控制线性规划模型. 基于成都地铁2 号线AFC数据进行实验,针对协同控流与非协同控流方案,以及不同客流控制时段划分方案下的协同控流方案进行对比实验. 算例中:协同控流方案在旅客周转量下降约1.0%的情况下,乘客总等待时间减少约 56.7%;基于Fisher 最优分割法确定的时段划分方案中协同控流方案在乘客总等待时间方面最优,并具有很好的可执行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可变编组动车组运维一体化帕累托前沿分析
    付建军,张星臣,王志美
    2019, 19(6): 148-155. 
    摘要 ( )   PDF(369KB) ( )  

    动车组运用和检修是铁路运输生产的重要过程,占据很大的成本比例. 为与客流需求相匹配,在未来实现跨线动车组列车在某些枢纽站组合和分解存在可能,充分考虑组合动车组类型一致性,动车组在不同运行线进行重联与分解的接续条件,动车组进行一二级修的里程和时间标准等,以动车组的正常接续和空走接续时间里程费用、一二级维修作业费用、动车组运用费用和动车组接续时间费用之和最小及动车组空走费用占比最小为双目标,构建基于可变编组条件下的动车组运用和维修一体化模型方法.应用改进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求解,将目标值进行帕累托前沿分析,发现两者很难同时达到最优.模型的计算结果体现了动车组担当长编组运行线任务前后的组合和分解过程,同时也进一步分析了在动车组类型归一化或者动车组维修地点不受限情况下动车组运用数量的变化,反应了相关运行参数对结论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状态矩阵的铁路枢纽列流图编制方法
    王保山,骆晖,刘海东
    2019, 19(6): 156-162. 
    摘要 ( )   PDF(473KB) ( )  

    针对铁路枢纽网络结构复杂、列流图绘制工作难度大的特点,研究铁路枢纽列流图的自动编制算法. 根据铁路枢纽内车站连接方向多,列流线在站内交错衔接疏解困难的特点,为车站接入点引入状态矩阵,利用状态变量记录列流线在车站区域的分布状态. 以列车类型作为一级排序,相同类型按列流径路从长到短的次序铺画列流线,借助指示线段实现列流量的标注. 采用所提算法开发了枢纽列流图编制软件,基于枢纽网络图和列车流矩阵,通过人机交互定义车站及连接线布局,实现列流线的快速编制与信息标注. 通过实例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分位速度的城市突发事件交通影响等级划分方法
    何雅琴,容煜伦,柳祖鹏
    2019, 19(6): 163-167. 
    摘要 ( )   PDF(322KB) ( )  

    城市交叉口是突发事件发生的集中区域,突发事件发生后容易引发区域性拥堵,交通管理部门难以直观地对突发事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建立一种定量的评价突发事件对交通影响等级的方法,对交通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级别的应急措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基于水波学原理,利用交通影响系数概念,融合分位速度建立了交通影响等级阈值模型. 利用样本数据建模得到交叉口附近车速与位置关系,并对速度与空间位置关系曲线,以及交叉口各方向流量比进行整合分析,得到交叉口的交通影响等级阈值. 利用文献中的案例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划分的等级与事故现场实际描述是一致的. 研究结果可以为交通应急管理部门快速响应,采取合理有效的应急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速路与邻接交叉口分散换道和速度引导方法
    庞明宝,安少怡
    2019, 19(6): 168-175. 
    摘要 ( )   PDF(512KB) ( )  

    研究车路协同城市快速路与邻接交叉口主线分散换道和速度引导自适应控制方法. 对高饱和度入口匝道与邻接交叉口,提出主线分散换道自适应控制方法,依据合流区上游不同车道密度制定换道规则,以主线流量最大化为目标确定邻接交叉口相位相序;对出口匝道存在超长排队,提出主线速度引导自适应控制方法,依据主线上游车辆目的地确定速度引导策略,以出口匝道需求与通行能力相匹配为目标确定出口匝道关联相位优先权. 采用元胞自动机模型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与非协调控制、传统协调控制、车路协同交叉口自适应控制相比,区域流量分别提高17.38%、5.52%、10.06%,总时间消耗分别下降35.86%、 26.21%、17.39%.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行程时间可靠性的城市冷链末端配送站选址研究
    尹小庆,莫宇迪,董陈晨,林云
    2019, 19(6): 176-183. 
    摘要 ( )   PDF(712KB) ( )  

    城市冷链“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时效性对冷链产品货损率和客户满意度影响很大,因此提升城市冷链末端配送时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恶劣的城市交通环境及高度分散的客户常导致配送时效性难以提升. 从行程时间可靠性角度出发,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提出一种城市冷链末端配送站选址方法. 先利用复杂网络理论构建城市冷链末端需求点网络模型,充分考虑行程时间可靠性;再利用社团检测方法,对冷链末端客户进行阶段性聚类;然后,利用度中心性和强度中心性进行选址决策;最后,对选址方案进行配送时效性评估. 通过模拟构建城市冷链末端物流需求点网络并进行选址决策,表明所提方法准确有效,能充分保证配送时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混合下单模式下在线餐饮订单配送优化模型
    曾庆成,马佳慧,张晓琳
    2019, 19(6): 184-190. 
    摘要 ( )   PDF(452KB) ( )  

    针对在线餐饮订单量激增及订单到达非均匀分布导致的调度不合理与资源浪费等问题,提出顾客提前下单与动态实时下单相结合的下单模式,研究此模式下订单配送优化. 考虑在线餐饮订单配送优化具有的动态VRP和多回程VRP属性,以最小化配送成本为目标,建立带有软时间窗的整数规划模型. 设计基于插入算法和2-opt 邻域搜索的混合启发式算法求解模型. 通过算例,分析提前下单顾客比例、提前下单时长等因素的影响. 结果表明,单个因素的增加会降低配送成本,当两者同时增加,因系统达到饱和使配送成本不升反降,因此要调整措施使顾客下单情况与系统配送能力相适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境供应链网络海外仓的鲁棒性选址模型及算法
    燕晨屹,王喜富,员丽芬
    2019, 19(6): 191-198. 
    摘要 ( )   PDF(387KB) ( )  

    新经济形态下,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多种人为和自然因素导致商业供应链的生存环境日益严峻. 跨境供应链网络作为典型的时效性和运营环境等都具有极大不确定性的复杂网络,研究其鲁棒性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场景. 首先阐明了跨境供应链网络的内涵,认为海外仓的选址优化是控制网络鲁棒性的重要手段;随后基于最小最大后悔值构建了海外仓的鲁棒性选址模型,利用情景松弛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 算例分析结果证明,所构建的海外仓鲁棒性选址模型及算法适用于跨境供应链网络情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半开放式的多配送中心纯电动车辆路径优化问题
    马冰山,胡大伟,陈希琼,胡卉
    2019, 19(6): 199-205. 
    摘要 ( )   PDF(441KB) ( )  

    电子商务促使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采用多配送中心模式优化车辆的配送路径,纯电动汽车逐渐替代了传统的燃油配送车辆,以改善生态环境. 结合多配送中心联合服务模式的特点和纯电动物流车辆的行驶特征,构建带时间窗的半开放式多配送中心纯电动车辆路径优化模型,设计蚁群算法对其求解. 算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半开放式的多配送中心联合服务,能合理利用相关物流资源,改善车辆路径,降低物流费用,但需要寻找合适数量和位置的配送中心进行联合,才能达到节约成本的最佳效果;相比单配送中心,多配送中心联合服务提供了更多潜在的较低价格的充电点,在配送中心补充电量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物流成本.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集卡提箱预约配额与场桥配置的联合优化
    李娜,边展,徐奇,靳志宏
    2019, 19(6): 206-214. 
    摘要 ( )   PDF(791KB) ( )  

    在集卡提箱预约中,集装箱码头场桥配置和预约配额的联合优化是缩短集卡等待时间,提升资源利用率的关键. 针对提箱作业的实际特点,构建了双目标整数规划模型,设计了基于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的求解方法. 当码头需求较少时,采取动态调整随机分配场桥最佳;当码头需求较高时,采取动态调整与按需配置相组合的方式最佳. 以国内某码头为原型,通过不同规模的算例实验,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所提方法可快速生成高质量、多样化的前沿解,实现了场桥资源与集卡作业需求的匹配优化,为码头管理者在资源投入与集卡等待时间的权衡中,提供了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航速优化的多港口泊位协同调度
    杨劼,李婷,白鹏锐
    2019, 19(6): 215-222. 
    摘要 ( )   PDF(436KB) ( )  

    集装箱运输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面临着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和机遇. 将经典的单港泊位调度问题(BAP)拓展到航运网络中的多个港口进行优化研究. 考虑航速直接影响船舶到港时间和能耗,将船舶航速作为决策变量,以所有船舶总的在港成本最小为目标,建立泊位协同调度模型. 依据模型特点,设计改进的遗传算法对模型求解. 通过数值实验验证模型的性能,结果表明:对不同规模的调度问题进行航速优化,有利于降低船舶总的在港成本;依据燃油价格的变化,适时采用不同的航速策略,能够获得更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集装箱船舶贝内配载和堆场装船顺序协调优化
    刘志雄,颜家岚,张煜
    2019, 19(6): 223-230. 
    摘要 ( )   PDF(501KB) ( )  

    针对集装箱船舶贝内配载和堆场装船顺序协调优化问题,以堆场贝位和船舶贝位翻箱次数之和最小为优化目标,考虑堆场装船要求和船舶适航性等多种约束条件,建立数学模型. 鉴于问题的NP特性,提出混合演化策略算法(HES)求解模型,设计二维实数编码,提出基于力矩平衡和逐列装载的解码方法. 基于三点交叉互换的重组算子,单点突变的变异算子和互换的局部搜索策略对算法进行改进. 通过计算证明,对不同规模算例,HES算法均能求解出较优的贝内配载方案和堆场装船顺序.HES 算法与传统演化策略算法(ES)、粒子群算法 (PSO)、基于规则的启发式算法(HA-MBSCC)进行对比,进一步验证了算法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案例分析
    世界集装箱海运网络社团结构研究
    戈佳威,王学锋,万征,黄天荣
    2019, 19(6): 231-236. 
    摘要 ( )   PDF(404KB) ( )  

    从复杂网络的角度,探讨世界集装箱海运网络的结构特性,并提出了海运区块划分的新视角. 根据最新数据,验证海运网络的小世界和无标度特征. 基于模块度理论及分辨率理念,将网络进一步细分形成特征各异的三大海运区域和八大区块. 研究结论为:世界集装箱海运网络度分布符合幂为-8.96 的幂律分布;海运网络分布受海峡、运河等自然地理空间限制,具有显著的地理特征;各海运区块活跃程度不一,可以用航线密度为基础的加权平均度变化衡量;海运区块同样具有小世界和无标度特性,且不受网络规模影响;区域枢纽港的聚类系数普遍趋近0.2,为识别大型中转枢纽港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手机提供拥挤信息的公交路径选择研究
    宋翠颖,关伟,马继辉
    2019, 19(6): 237-242. 
    摘要 ( )   PDF(370KB) ( )  

    在公交网络中,智能手机提供的出行信息可为公交出行乘客提供有效帮助. 在手机提供车内拥挤信息条件下,对乘客的路径选择过程进行模拟,构建乘客出行和换乘两种路径选择模型,包括车内的座位分配过程和在站台的排队过程. 通过仿真计算,比较了提供拥挤信息与不提供拥挤信息条件下车内拥挤程度改善情况,揭示了提供拥挤信息条件下乘客的路径选择规律. 结果表明,手机提供车内拥挤信息可以大幅度降低车内的拥挤程度,有效改善乘客的乘车环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降雨量对OD 行程时间可靠性影响分析
    张琦,陈红,刘至真,张敏
    2019, 19(6): 243-249. 
    摘要 ( )   PDF(396KB) ( )  

    为详细研究降雨量对OD行程时间可靠性的影响,基于Uber 出行共享的3 年美国波士顿10 对OD行程时间数据及WeatherUnderground 网站提供的小时历史天气,构建了OD行程时间高斯混合模型(GMM). 模型参数利用EM法进行求解,K 值根据K-S 检验后的P 值 (大于0.500 0)进行确定,模型分位数利用二分法进行求解. 提出一种基于缓冲指数(BI)的新指标——缓冲指数变化率(BIVR)作为定量评估指标. 结果表明:降雨会降低总体OD行程时间可靠性,降低效果随降雨量提高而增强,但增强效果并不明显;尽管可能性较低,但当降雨处于次要影响因素时可能提高可靠性;小雨天气可视为正常天气;雨天可靠性显著低于正常天气,居民在雨天(除小雨外)出行应预留更多时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