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决策论坛
    未来城市交通及其对未来城市发展影响
    彭宏勤,张国伍
    2020, 20(1): 2-5. 
    摘要 ( )   PDF(288KB) ( )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快速推进交通的智能化发展. 新技术、新理念快速改变着人民的出行行为、交通模式和交通形态. 交通技术的发展对交通方式、效率、安全性及供需关系产生着重要影响. 本次论坛以“未来城市交通及其对未来城市发展影响”为主题,介绍了未来交通科技及发展,说明了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对提高交通规划与管理水平与搭建城市交通智能治理平台的巨大支持作用,探讨了未来运输服务高品质需求的内涵,提出了提升运输服务品质的主要方向,介绍了基于社会学与人因工程学道路安全研究方法及其进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Epsilon 约束法的高速铁路客票多目标定价研究
    李雪梅,曹慧卓
    2020, 20(1): 6-11. 
    摘要 ( )   PDF(343KB) ( )  

    高铁客票定价是多目标定价问题,既要保障旅客福利,又要增加企业合理利润. 以企业利润和旅客福利作为高铁定价目标,考虑旅客差异和不同运距情境下的多种运输方式竞争,研究高铁客票多目标定价. 结合Epsilon约束法构建双层规划模型,根据分层序列思想分解多目标问题,设计松弛算法得到纳什均衡解,由解对应的目标值得到帕累托边界,确定多目标定价最优决策. 计算结果表明,对比量价波动和目标值改进,多目标定价适合票价改革要求,时间敏感型客票和短途客票有较高涨价空间,多种运输方式竞争影响定价实施效果. 将 Epsilon 约束法应用于求解高铁客票定价多目标问题,有利于优化客运企业与旅客利益,为铁路部门提供高铁客票定价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论坛
    轨道交通网络级联失效影响范围研究
    熊志华,姚智胜
    2020, 20(1): 12-18. 
    摘要 ( )   PDF(486KB) ( )  

    轨道交通系统因多因素干扰引发客流集中、车站拥挤,并相继传播至周边车站,形成级联失效. 把握拥挤在轨道交通网络的传播范围,是减少交通突发事件影响的基础. 基于轨道交通拥挤传播机理分析,将物理结构、网络初始交通状态、客流量融合进耦合映像格子模型 (Coupled Map Lattice,CML)中,通过历史客流数据量化参数,构建轨道交通拥挤传播模型,展开3 种不同情景下拥挤传播过程分析. 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轨道交通车站的初始状态、耦合系数对拥挤传播影响显著,网络结构对拥挤传播范围的影响并不明显. 根据网络结构、初始值和耦合系数,可以掌握拥挤传播规模,识别拥挤车站的影响范围,有助于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纯郊区轨交线对房价的影响分析
    李俊芳,刘志钢,胡华
    2020, 20(1): 19-26. 
    摘要 ( )   PDF(572KB) ( )  

    为探索利用房价利益返还实施郊区线的可行性,针对郊区线对房价的影响展开研究. 将郊区线各实施阶段影响范围外房价设为参照组分析房价增值与否,并与市郊线进行对比. 对经典的特征价格模型进行改进,将房价的差值作为因变量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分析房价增值规律. 东京都案例结果表明,郊区线会引起地价增值,但力度弱于市郊线. 郊区线在公告期到市中心单位时间节省引起的地价增值最大;地价增值影子价格随实施阶段的推移依次下降,且郊区线下降程度更甚,其增值效果的稳定性比市郊线弱;郊区线到郊区副中心单位时间节省引起的地价增值更稳定;到市中心单位时间节省带来的各圈层地价增值在公告期表现出明显的递远递减规律. 研究结果为决策者提供了定量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托运人在不同时空下的选择行为差异揭示
    诸立超,刘昭然
    2020, 20(1): 27-32. 
    摘要 ( )   PDF(318KB) ( )  

    某一因素对托运人选择行为的影响会随着空间和时间变化. 既有研究多关注特定空间或时间的托运人选择行为,较少进行横向(空间)和纵向(时间)比较. 为探索托运人选择行为差异及变化规律,采集不同时空的5 个数据集,构建多类线性或非线性效用函数的多项 Logit 模型及混合Logit 模型. 结果表明:在空间维度,某一地区托运人选择行为与其他地区显著不同;在时间维度,伴随货运业快速发展,货运方式选择模型适用年限呈缩短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交通系统与信息技术
    基于视频的交叉口排队过程感知及预测
    余志,黄柳红,李熙莹,栗波,邹兵
    2020, 20(1): 33-39. 
    摘要 ( )   PDF(494KB) ( )  

    在研究交叉口排队过程中,全面、精细地感知及预测方法一直是难点. 传统的排队过程感知方法缺乏不同排队阶段的精细感知和关联,无法得到全面、精细的交通参数. 对此,提出一种基于视频、分阶段感知再关联的排队过程感知及预测方法. 该方法包括3 部分:第一,通过目标检测和边缘检测提取道路和车辆信息;第二,对道路和车辆边缘信息进行卷积融合,检测排队区域和排队长度;第三,利用车辆位置重构和KCF跟踪等方法感知并关联不同排队阶段,重构并预测交叉口车辆运行轨迹,得到精准到车辆个体的排队车辆数和停车延误等参数. 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检测正确的情况下,平均95.7%的排队车辆轨迹重构结果是准确的;并且在实际应用场景测试中,在不同车流量和光照条件下均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速场景相邻前车驾驶行为识别及意图预测
    张海伦,付锐
    2020, 20(1): 40-46. 
    摘要 ( )   PDF(495KB) ( )  

    相邻前车的驾驶行为会影响后车,因此先进的辅助驾驶系统需具备识别前车驾驶行为的能力. 对高速场景下相邻前车换道行为进行研究,分别提出双层连续隐马尔可夫模型—贝叶斯生成分类器(CHMM-BGC),以及基于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Bi-LSTM)的行为识别模型和意图预测模型. 采用自然驾驶数据集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测试验证. 实验分析表明:基于Bi-LSTM的行为识别模型相较于双层CHMM-BGC在平均识别率上提升了11.24%,两种行为识别模型均可在相邻前车换道过程的早期阶段识别换道行为;考虑相邻前车与周围环境车辆的交互作用,可使模型具有预测性,两种意图预测模型均可在车辆换道时刻前预测到驾驶人换道意图. 模型仿真计算时间可满足系统的实时性需求,为本车驾驶人预留出反应时间,为预测周围车辆行驶轨迹研究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贝叶斯建模的轨道占用识别方法
    郭子明,蔡伯根,姜维,王剑,上官伟
    2020, 20(1): 47-53. 
    摘要 ( )   PDF(441KB) ( )  

    识别列车所在轨道,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必不可少的功能. 提出一种数字轨道地图辅助的基于贝叶斯建模的轨道占用识别方法. 首先,在考虑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与方向相关测量误差的基础上进行地图匹配,采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处理速度测量值,通过加权求和的方式对GNSS与速度信息进行融合,获得列车沿轨道方向的一维位置;其次,对列车位置假设进行贝叶斯建模,计算在给定GNSS与速度测量的前提下所有可能的位置假设的概率;最后,与设置的假设概率阈值进行比较,对不同的识别结果进行分类. 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贝叶斯建模的轨道占用识别法能够减少剔除小概率假设所需的距离,与垂直投影法相比,该方法可以对列车所在轨道做出更确定的判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分层COX 模型的跟驰反应延迟时间生存分析
    张彦宁,郭忠印,高坤,孙智
    2020, 20(1): 54-60. 
    摘要 ( )   PDF(359KB) ( )  

    驾驶员的反应延迟时间是驾驶员跟驰行为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跟驰模型中的重要参数之一. 为分析延迟时间与车辆运动状态、光照条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延迟时间的概率分布,通过实车实验得到跟驰行为延迟时间自然驾驶数据,采用Kaplan-Meier 方法进行延迟时间单因素分析并构建延迟时间分层COX模型. 结果表明:驾驶员跟驰反应延迟时间生存函数受前车加速度,前车加速度变化状态影响显著;前车加速度与延迟时间风险函数之间的关系随时间变化,需采用分层COX模型建模;前后车相对距离每增大10 m,延迟时间风险函数取值减小6.03%;前车由变速运动变为匀速运动时,延迟时间风险函数取值减小35.39%. 研究给出延迟时间风险函数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可应用于跟驰模型参数优化与微观驾驶行为仿真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GMM-CHMM 的城市道路换道行为识别
    徐婷,温常磊,张香,李宝文,王健,张亚坤
    2020, 20(1): 61-67. 
    摘要 ( )   PDF(367KB) ( )  

    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是提高车内乘员安全性的主动安全系统之一,将车载参数和车辆位置参数相结合,提出一种能够应用到ADAS的城市道路换道行为识别模型. 在西安城市道路环境中进行实验,采集18 位驾驶员的9 个车载实时参数数据,以及前后车辆间的相对速度、相对距离、相对角度,提取412 个换道行为单元和824 个车道保持行为单元,共 88 992 条数据.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表明,方向盘转角、转向角速度、相对安全距离比在换道行为和车道保持行为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在这3 个特征参数的基础上,建立混合了高斯混合模型(GMM)和连续型隐马尔可夫模型(CHMM)的识别模型,用部分样本对模型效能评价. 结果表明,混合模型对换道行为的识别精度为93.6%,具有良好的识别效果,可以很好地应用到 ADAS.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多标记像素匹配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道路提取
    杨蕴,李玉,赵泉华
    2020, 20(1): 68-74. 
    摘要 ( )   PDF(558KB) ( )  

    针对高分辨率遥感图像道路提取方法存在提取不完整和误提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标记像素匹配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道路提取方法. 将待提取图像由RGB颜色空间转换到 Lab颜色空间,选取与照明强度弱相关的色相特征作为初始匹配项. 以矩形框的方式标记不同类型的道路,利用t 检验法剔除其匹配项的异常值,从而确定阈值来匹配道路像素点,利用局部纹理算子对匹配结果进行筛选. 利用道路区域的形态特征对匹配结果进行优化处理. 为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对不同传感器获取的高分辨遥感图像进行测试,与现有道路提取方法进行对比. 定性和定量精度评价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对不同类型道路的提取具有较高的精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半监督哈希算法的交叉口交通状态识别
    张立立,王力,赵琦,张玲玉
    2020, 20(1): 75-82. 
    摘要 ( )   PDF(472KB) ( )  

    准确辨识交叉口交通状态是实施有效交通控制策略的前提. 传统交通状态识别方法是利用占有率、排队等统计数据设计指标实现状态识别,存在只能从单一角度刻画交叉口交通需求的问题. 对此,提出基于半监督哈希算法的交叉口交通状态识别方法. 从原始数据丰富特征入手,构建交叉口有效检测区域的图像化模型;将交叉口交通状态识别转化为图像搜索问题,利用监督哈希算法实现基于部分标签信息的图像搜索,进而得到交叉口的交通状态;最后,利用仿真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 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识别精度和速度上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多源轨迹数据的城市交通状态精细划分与识别
    邬群勇,胡振华,张红
    2020, 20(1): 83-90. 
    摘要 ( )   PDF(576KB) ( )  

    针对基于路段的城市交通状态分析方法的不足,本文利用公交车和出租车轨迹数据提出了城市交通状态精细划分和识别方法,实现城市交通状态分析.对两种轨迹点的速度值和空间位置值分别进行归一化处理,以此为属性数据,通过迭代计算轮廓系数确定k 值完成轨迹点聚类,结合二次处理方法对类簇进行拆分和融合以划分道路交通状态;在特征级建立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实现交通状态速度值计算;以归一化后的速度值为属性数据,通过聚类将样本分为4类对应4种城市交通流状态层级.实验表明,本文方法能够实现道路交通状态精细划分,能有效地识别出道路局部位置的交通状态,进而可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比功率的自动驾驶交通流油耗分析
    秦严严,王昊,何兆益,冉斌
    2020, 20(1): 91-96. 
    摘要 ( )   PDF(343KB) ( )  

    鉴于油耗与节约能源和车辆尾气排放直接相关,探究自动驾驶车辆对油耗的影响. 以手动驾驶车队与自动驾驶车队为数值仿真对象,在交通震荡环境下设计数值仿真实验. 对车队的车辆数量,车队初始速度,以及自动驾驶车辆的车间通信延时做参数敏感性分析. 基于机动车比功率的油耗评价模型,对仿真结果进行统计;相比于手动驾驶车队,计算自动驾驶车队平均油耗率的降低. 从交通流稳定性角度考察油耗降低与稳定性状态转变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研究结果表明,自动驾驶车辆对油耗的降低幅度与车队初始速度有关,与交通流稳定性之间存在定性的影响关系,交通流的平稳性有利于显著改善车辆油耗降低的幅度. 研究结果可为大规模自动驾驶背景下的油耗控制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
    考虑不对称性的地铁旅客支付及受偿意愿研究
    陈欣,罗霞,刘春禹,刘永红
    2020, 20(1): 97-103. 
    摘要 ( )   PDF(423KB) ( )  

    支付意愿与受偿意愿是交通评价及服务水平优化的关键输入参数,但现有关于地铁系统的研究及实证多未考虑两者间的不对称性. 针对这一问题,依托成都地铁旅客路径选择SP 数据,基于非集计模型,构建并标定了对称同质偏好、不对称同质偏好、对称异质偏好、不对称异质偏好等异构模型;分别从个体及总体水平求解,对比换乘走行时间、换乘等待时间、换乘次数和拥挤乘车时间的支付意愿与受偿意愿. 结果表明,受偿意愿与支付意愿的不对称性在总体水平大小及个体间异质性方面皆有体现,参数分布假设对不对称异质偏好模型支付意愿与受偿意愿求解结果影响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Q-learning 的定制公交跨区域路径规划研究
    彭理群,罗明波,卢赫,柏跃龙
    2020, 20(1): 104-110. 
    摘要 ( )   PDF(471KB) ( )  

    考虑城市大客流通勤者跨区域出行需求,结合城市公交线网中乘客出行密集、客流走向规律等特点,提出一种跨区域定制公交的搭乘方案. 通过改进的Q-learning 模型对公交线路进行优化,为城市通勤者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出行服务. 通过综合路段拥堵状态、乘客需求及居民小区位置,设定了Q-learning 强化学习的奖惩函数,提升定制公交区域路径的直线系数、满载率、通行时间. 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改进方法能够降低通勤者跨区域通行的旅行时间,有效提高髙峰时段定制公交线网的通行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定制出行的儿童通学方式选择行为研究
    郝京京,张玲,吴小龙,杨晓泉,刘澜
    2020, 20(1): 111-116. 
    摘要 ( )   PDF(362KB) ( )  

    为系统获取考虑定制出行后儿童通学方式选择的行为模式,在系统选取影响儿童通学方式决策变量的基础上,集成结构方程模型和离散选择模型,提出儿童通学方式选择的混合选择模型(HCM),以云南省昭通市为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构建的HCM模型相比结构方程模型和离散选择模型具有更高的拟合优度,更适用于儿童通学方式选择行为分析;与小汽车出行方式相比,行为意向对家长选择定制出行方式的影响更大,定制出行方式的普及更多取决于家庭的接受和依赖程度;时间和成本并非是家长选择定制出行方式的首要考虑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短时交通流预测的广域动态交通路径诱导方法
    韩直,徐冲聪,韩嵩乔
    2020, 20(1): 117-123. 
    摘要 ( )   PDF(439KB) ( )  

    为提升车辆通行效率,以预测型诱导策略为基础,以排队长度作为交通诱导的约束条件,利用小波神经网络短时交通量预测预知路段堵死事件发生路段,通过广域诱导时空边界条件对事件路段进行节点分级和诱导周期长度界定,进而建立广域诱导模型;对事件区域路网进行分区,进一步确定该模型诱导起点位置,引入基于路径尺度的Logit 路径选择模型作为诱导路径选择方法,通过流量迭代分配方法实现路网负载均衡. 通过实例验证,该诱导方法能有效地缓解道路交通拥堵,提高路网通行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到达车站的步行时间对老年人公交选择的影响
    刘建荣,郝小妮
    2020, 20(1): 124-129. 
    摘要 ( )   PDF(329KB) ( )  

    公共交通是老年人重要的出行方式,到达车站的步行时间是公交服务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出发地到车站的步行时间表征车站可达性,基于陈述性偏好调查数据,利用随机系数Logit 模型研究步行时间对老年人公交选择行为的影响. 研究表明:随机系数Logit 模型比传统的多元Logit 模型具有更高的拟合度. 随机系数Logit 模型的效用函数中,车内时间系数为非随机变量,步行时间系数为随机变量;性别、年龄、是否拥有电动车、教育程度、月收入是否大于3 000 元、是否经常使用公交等个人统计学属性,以及老年人对身体状况的主观感知、老年人对体育活动的态度等心理因素,对老年人步行时间价值具有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出行环境的居住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
    钟异莹,邵毅明,陈坚
    2020, 20(1): 130-136. 
    摘要 ( )   PDF(409KB) ( )  

    为解决居住满意度缺少定量涵盖出行环境的问题,从出行环境、地理区位、社区环境、住房条件4 个维度提取居住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构建涵盖5 个潜变量、21 个测量变量的居住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描述出行环境对居住满意度的影响及相互作用关系. 结果表明:出行环境、地理区位、社区环境、住房条件对居住满意度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理区位对出行环境也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各维度总的影响效应呈现出地理区位(0.913),出行环境(0.877),社区环境(0.748),住房条件(0.532)依次递减的趋势,但出行环境对居住满意度的直接影响最大,其值为0.887.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LSTM 神经网络的降雨天旅行时间预测研究
    王志建,李达标,崔夏
    2020, 20(1): 137-144. 
    摘要 ( )   PDF(460KB) ( )  

    降雨给城市道路行程时间的计算和预测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以出租车GPS数据为研究对象,在考虑降雨数据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基于非最小路段的行程时间计算方法,建立基于LSTM(Long Short-Term Memory)循环神经网络的行程时间预测模型进行算法验证. 最后,以北京市中关村西区出租车行驶的10 d 的GPS数据进行方法验证. 结果表明,加入降雨特征预测的结果比未加入降雨特征拥有更高的准确率. 并与应用较为广泛的BP 神经网络和 SVM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满足数据精度的前提下,本文应用的算法和预测模型有较高的训练速度和预测可靠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人口效益的城市路网OD 矩阵推算模型
    裴玉龙,高维
    2020, 20(1): 145-151. 
    摘要 ( )   PDF(577KB) ( )  

    交通分布数据获取难度大、成本高,是制约交通工程师开展交通预测的主要因素. 为提高效率、降低工程实践中的预测成本,对城市路网OD矩阵可预测性展开研究. 描述3 种交通分布推算模型并以广州为例,给出交通流概率分布及发生量概率分布. 通过回归分析及残差分析探究发生量与人口、经济的关系,提出考虑人口效益的靶向双联模型(称为TDM模型). 根据误差分析验证4 种模型准确度,并将模型应用于深圳市. 结果表明:交通流及发生量概率分布具有高度异质性,遵循Zipf 定律;发生量与人口、经济相关性强,拟合优度为0.87; TDM模型精度略低于重力模型,但高于其他两种模型,且在深圳市推算效果良好. 综合预测精度、成本和效率,TDM模型更适合预测城市道路交通分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速公路收费站车道类型设置问题建模与求解
    林培群,梁韫琦
    2020, 20(1): 152-159. 
    摘要 ( )   PDF(451KB) ( )  

    在加快推进ETC应用服务的背景下,以收费站运营成本与用户延误成本之和最小为目标,结合排队论,建立收费站车道类型设置优化模型. 提出一种自然数编码的遗传算法用于模型求解. 以广州市机场收费站为例,求解高峰时段两种不同ETC使用率下的车道类型设置优化方案,并利用VISSIM 软件对优化方案与原方案进行仿真对比. 此外,分析了机场收费站全天的车辆到达规律,讨论不同车辆到达率与ETC使用率下的车道组合方案. 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有效地缓解收费站拥堵,合理控制成本,对收费站车道改建与收费员排班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速列车周期性开行方案优化模型与交叉熵算法
    付慧伶,胡怀宾,武鑫
    2020, 20(1): 160-165. 
    摘要 ( )   PDF(378KB) ( )  

    中国高速铁路不同车站之间,旅客对乘车时间、频次、直达与中转等列车服务要求的异质特征明显. 如何在一个周期内(如1 h 或2 h)用有限的列车起讫点和停站方式组合,满足多样化客流需求是制定周期性列车开行方案所面临的问题. 建立整数规划模型,确定一个周期内大站停、隔站停多个层级列车的起讫点、停站、开行频率和编组,保证站间直达率,满足旅客异质需求. 模型从按特定规则生成的备选列车集合中优选列车,同时决策其开行频率,实现列车开行成本最低. 针对问题特点设计交叉熵算法,与CPLEX软件的实例求解结果和计算效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有效求解大规模实际问题,列车开行方案服务指标较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带时间窗的多行程交换箱甩挂路径优化
    彭勇,高鹤
    2020, 20(1): 166-174. 
    摘要 ( )   PDF(676KB) ( )  

    针对市区—近郊的同城物流配送系统,为尽可能降低物流运输成本的同时提高客户满意度,研究带时间窗的具有多行程的交换箱甩挂运输问题. 在配送系统中,配送车辆从配送中心出发将货物运往各个客户点,由于道路条件的限制,客户点分为只允许小型卡车配送的限制点客户和卡车或带交换箱拖车的整车都可为其配送的灵活点客户. 在客户时间窗和多行程的约束条件下,建立以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的基于交换箱甩挂的路径优化模型,提出装箱算法与遗传算法混合的启发式求解算法. 算例验证了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为带交换箱的甩挂车进行物流配送提供一定的决策指导和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件杂货码头连续泊位调度与货场分配
    李俊,刘志雄,张煜
    2020, 20(1): 175-182. 
    摘要 ( )   PDF(434KB) ( )  

    件杂货装卸作业本身的复杂性导致其码头作业组织较集装箱码头更为复杂. 采用两阶段分层方法求解件杂货码头连续泊位调度与货场分配问题. 第1 阶段考虑泊位等级、潮汐动态、货物水平运输距离,以水平运输周转量最小为目标构建连续泊位调度模型,确定船舶靠泊位置;第2 阶段考虑作业线间作业量均衡和最小化所有作业线的最大作业完工时间构建货场分配模型,缩短船舶在港作业时间. 针对构建模型分别设计求解方法,提出两种不同调度策略确定船舶进港顺序. 最后通过算例试验,在验证方法有效性的同时对不同策略下调度方案进行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数据挖掘的危险货物运输风险驾驶行为聚类分析
    王海星,王翔宇,王招贤,李学东
    2020, 20(1): 183-189. 
    摘要 ( )   PDF(457KB) ( )  

    不良驾驶行为(车速过高,车速变化过快等)影响危险货物及车辆的稳定性,是导致危险货物运输事故频发且后果严重的重要原因. 基于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海量数据的分析处理,根据其属性提取8 个驾驶行为量化指标,采用因子分析和模糊C均值聚类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对危险货物运输车辆驾驶员风险驾驶行为的科学聚类. 结果表明,危险货物运输车辆驾驶行为特征可有效聚为急加减速、超速驾驶和变速驾驶3 种行为,且在每种驾驶行为下实现对驾驶员安全等级的分类. 由此可以识别风险较高的驾驶员,这对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有重要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Ant-agent 的自动化码头AGV 控制算法
    兰培真,陈锦文,曹士连
    2020, 20(1): 190-197. 
    摘要 ( )   PDF(505KB) ( )  

    为解决自动化码头水平运输区存在的自动导引车(AGV)路径冲突和道路死锁问题,提高运输效率,将AGV视为蚂蚁智能体(Ant-agent),设定其携带负反馈机制的信息素进入运输路网. 引入拥挤度及拥挤度阈值q ,建立新的状态转移规则;针对节点冲突和路径拥堵,构建解决机制;提出基于Ant-agent 的AGV控制算法,采用两阶段均匀设计试验法确定算法最优参数组合. 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动态路径规划算法对比,所提算法在各运输任务量下的避碰性能、解锁性能和运输效率均有较大提高,可有效地解决AGV路径冲突和道路死锁,提高运输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复杂网络的航班运行风险传播分析
    王岩韬,刘毓
    2020, 20(1): 198-205. 
    摘要 ( )   PDF(508KB) ( )  

    为研究航班运行风险传播机理,基于民航航班运行程序,采集航班运行数据及航空公司、机场、机组、机务、空管等工作表现做为研究样本;采用经验建网法、时间序列相空间重构法和Spearman 相关系数3 种方法,构建面向航班运行风险传播问题的复杂网络,经过计算证实,使用Spearman 相关系数建网效果最佳;对应民航常用控制方法,引入重要度r 、改进感染率β′和改进恢复率γ′概念,提出适用于航班运行的改进SIR 模型,最后对风险网络传播进行动力学分析. 计算结果表明:重要度r =0.4 时,感染节点密度曲线峰值下降10%,达到峰值时间推迟5%;改进恢复率γ′=0.9 时,感染节点峰值降低6%. 证实加入重要度,改进恢复率可有效抑制风险网络传播;说明识别风险网络中对关键节点加以控制,提高风险节点恢复比率和速度,可有效提高航班安全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时间阈值的旅客登机模型及动态登机策略
    任新惠,焦阳,徐小冰
    2020, 20(1): 206-213. 
    摘要 ( )   PDF(529KB) ( )  

    减少登机时间有利于提高旅客体验和航空公司运行效率,故优化基于旅客行为的登机策略尤为重要. 基于旅客登机过程中两个阶段的延时,建立考虑时间阈值的新登机模型;在干扰时间阈值分布的基础上,通过优化算法分配行李,从而使登机时间最小,进一步得到基于不同行李构成的动态旅客登机策略. 通过元胞自动机仿真和现场模拟实验比较动态登机策略的效率. 结果显示:新登机模型能准确反映登机过程,Steffen 次序具有最大的干扰时间阈值和优化空间;本文提出的动态登机策略可以缩短登机时间,使登机效率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多Agent 的通航运力资源协同调度
    张红颖,周子林,李彪
    2020, 20(1): 214-221. 
    摘要 ( )   PDF(536KB) ( )  

    针对并行式多任务条件下的通航运力资源调度效率较低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 Agent 协商的通航运力资源协同调度方法. 构建多Agent 通航资源协同调度框架,建立基于招投标机制的运力资源匹配性模型以提升并行任务处理能力,在匹配性结果基础上设计资源调度策略,最后使用实际运行数据验证本文提出方法的可行性. 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资源调度速率受并行任务数量影响较小,满足实时性需求;相比常用Agent算法所得调度结果,单机日利用率平均提升0.19 h/d,作业时长均方差平均降低0.03 h,能够快速有效地调度通航运力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案例分析
    基于路侧事故判别的公路平曲线车速限制研究
    程国柱,程瑞,徐亮
    2020, 20(1): 222-227. 
    摘要 ( )   PDF(349KB) ( )  

    车速是导致公路平曲线路段路侧事故频发的关键因素,为降低路侧事故率,需进行车速限制研究. 选取8 个路侧事故风险指标进行PC-crash 仿真试验,共收集12 800 条数据. 采用路径分析方法筛选得到显著性风险指标,将其纳入贝叶斯逐步判别分析中,构建对应不同车型的路侧事故判别函数,提出对应不同道路几何设计要素的最高安全车速计算模型. 结果显示:显著性风险指标对路侧事故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车速、圆曲线半径、车型、路面附着系数、路肩宽度、纵坡坡度和超高横坡度;道路线形条件越好,保证不发生路侧事故的最高安全限速值越大;在相同道路设计指标下,小型客车最高限速值大于货车最高限速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合乘的共享自动驾驶汽车选择行为实证分析
    姚荣涵,梁亚林,刘锴,赵胜川,杨澜
    2020, 20(1): 228-233. 
    摘要 ( )   PDF(318KB) ( )  

    共享自动驾驶汽车(Shared Autonomous Vehicles,SAV)是自动驾驶汽车和共享经济相结合的产物,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出行方式. 为探究出行者在考虑合乘的SAV与私家车或公共交通之间的选择偏好,实施了SAV选择意愿调查,并分析了考虑合乘的SAV的潜在用户特征. 基于问卷调查所得有效数据,采用K-Means 聚类法划分了历史出行模式,利用因子分析对性格态度特征进行了分类. 分别对有无私家车人群建立解释变量的参数服从不同分布的混合Logit 模型,并对参数标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出行方式特性非常显著地影响出行者方式选择行为,性格态度特征是影响出行者选择考虑合乘的SAV出行方式的显著因素,且其显著性明显高于性别、年龄等社会经济属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IC 卡数据的公交通勤熵变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李军,郑培庆
    2020, 20(1): 234-240. 
    摘要 ( )   PDF(509KB) ( )  

    建立利用公交IC 卡数据计算公交过剩通勤熵变的框架,对优化城市居民通勤出行距离的难易程度进行定量分析. 结合公交出行的特点,构建基于Wilson 熵模型和双约束重力模型的公交通勤熵变模型;以广州市居民公共交通IC 卡数据为例,对通勤筛选、单元问题及过剩通勤熵变评价等进行探讨. 结果发现,采用约1 km × 1 km的单元格划分是城市公交通勤熵变模型中适合的单元划分方式,公交过剩通勤的熵变能够有效衡量平均通勤距离减少的难易程度和检验改变通勤行为相关政策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人口迁徙大数据的城市对外交通客运方式优势出行距离研究
    项昀,徐铖铖,于维杰,华雪东,王炜
    2020, 20(1): 241-246. 
    摘要 ( )   PDF(335KB) ( )  

    为提高我国城市对外交通中客运多方式协同运行效率,优化客运资源配置,依托人口迁徙大数据,建立量化分析城市对外交通客运方式优势出行距离的方法. 提出用绝对优势出行距离和相对优势出行距离来表征优势出行距离,分别构建城市对外客运方式的绝对优势出行距离模型和相对优势出行距离模型;利用人口迁徙大数据,绘制基于出行距离的客运方式分担率曲线,对优势出行距离模型进行求解. 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对外交通中公路、铁路、航空客运方式的绝对优势出行距离分别为[8, 119] km、[119, 1 594] km和[1 594, 3 000] km,相对优势距离分别为[8, 463] km、[318, 983] km和[2 477, 3 000] km.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