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决策论坛
    中国未来综合交通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交通高层论坛会议纪实
    贾顺平
    2010, 10(6): 1-10 . 
    摘要 ( )   PDF(1952KB) ( )  
    本次论坛以“中国未来综合交通建设与发展”为主题,涉及区域综合交通规划、低碳模式下的交通发展,以及智能交通技术进展及应用等专题. 回顾了“十一五”综合交通的发展历程,展望了“十二五”综合交通的发展前景. 提出在继续完善交通运输通道建设的基础上,重点要加强综合交通网络和枢纽的规划建设. 同时,针对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交通运输结构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民用航空、水运、智能交通以及城市交通的发展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指出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了发展的目标和思路,为中国未来综合交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论坛
    城市交通与管理——中国城市交通科学发展之路
    刘小明
    2010, 10(6): 11-21 . 
    摘要 ( )   PDF(2209KB) ( )  
    交通在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一个便捷、高效、畅通的交通系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交通问题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多重矛盾的集中反映,不同的交通问题,不能简单地用一种模式去套用,必须结合城市自身的特点,选择科学发展之路. 本文在总结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症结及根源所在,并结合国际城市交通发展经验,按着人文、科技、绿色、“低碳”等先进理念,提出了我国城市交通发展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交通系统与信息技术
    基于ACP方法的城市轨道交通平行系统体系研究
    宁滨,王飞跃,董海荣,李润梅,文丁,李莉
    2010, 10(6): 22-28 . 
    摘要 ( )   PDF(1115KB) ( )  
    针对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中亟待解决的安全、高效、可靠运行等关键问题,运用复杂系统研究中的人工交通系统、计算实验和平行执行(ACP)方法,提出了基于ACP方法的城市轨道人工交通平行系统体系研究. 通过对传统仿真软件的分析,指出了建立动态、整体、真实的城市轨道人工交通系统研究体系的必要性;详细描述了城市轨道人工交通系统的构建方法和计算实验流程方案;最后,通过平行执行对各种方案进行综合评估,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形成一套自下而上的城市轨道交通平行控制和管理方法. 城市轨道交通平行系统体系的研究,对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铁路框架体系的研究
    史天运,王英杰, 李平
    2010, 10(6): 29-33 . 
    摘要 ( )   PDF(944KB) ( )  
    数字铁路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RS)、信息系统、物联网、虚拟化、信息集成等技术,研究中国铁路基础设施、移动装备及铁路环境的数字化,实现铁路服务资源和运力资源的全面管理和直观展示的新一代铁路信息系统. 它是在现有铁路信息系统基础上的改造和完善,对于提升铁路管理、服务的水平和形象,保证运输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分析了数字铁路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提出了数字铁路总体框架和标准体系,并对其中铁路地理信息平台进行了结构设计,对于建设数字铁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种基于迭代学习的自适应交通信号控制方法
    郑一辰,张毅,胡坚明
    2010, 10(6): 34-40 . 
    摘要 ( )   PDF(1211KB) ( )  
    迭代学习控制作为数据驱动控制的一个分支,经历二十多年的发展,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际应用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文以交通信号系统为被控对象,利用迭代学习控制和模糊理论的核心思想,设计基于数据驱动的信号交叉口自适应控制器,使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信号控制的关键规则采用模糊迭代理论,通过迭代学习使得信号控制策略适应交通流的不断变化,通过模糊理论处理交通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从而避免对复杂交通系统的建模,发挥了数据驱动的无模型控制优势. 最后,使用基于VISSIM的仿真平台对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进行验证. 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迭代学习自适应交通信号控制方法的控制效果优于定时控制和感应控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信号交叉口混合交通秩序度模型
    刘金广,刘小明,孔庆峰,于泉,荣建
    2010, 10(6): 41-47 . 
    摘要 ( )   PDF(1054KB) ( )  
    混合交通是我国城市信号交叉口最为显著的交通特点之一. 为了便于研究混合交通信号控制策略,并进行混合交通流仿真,从信号交叉口“时空资源”有效利用角度,提出了信号交叉口混合交通秩序度的概念,并建立了混合交通秩序度模型. 从信号交叉口的“空间资源”利用角度,建立行人自行车聚集群与机动车冲突区域模型;从信号交叉口的“时间资源”利用角度,建立行人自行车与机动车冲突时间模型,可以作为优化混合交通信号控制策略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最后,以混合交通秩序度和机动车延误作为评价指标,通过仿真的方法,对实际交叉口进行了混合交通信号控制策略优化,经过方案比选得到一个优化控制方案. 研究结果表明,以混合交通秩序度和机动车延误为评价指标优化的控制方案,比以往单一考虑机动车为评价指标优化的控制方案,效果得到明显改善,更能够表征我国信号交叉口混合交通流的运行状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非下采样Contourlet变换的交通图像融合方法研究
    马文佳,曲仕茹
    2010, 10(6): 48-52 . 
    摘要 ( )   PDF(1633KB) ( )  
    电视监控是智能交通监控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对视频交通图像处理进行车辆、行人、环境等的监控. 根据非下采样Contourlet变换具有多分辨率、多方向性和平移不变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非下采样Contourlet变换的多聚焦交通图像融合方法. 融合策略采用低频系数取平均,高频系数基于邻域、兄弟和父节点信息的区域特征衡量取最大值法. 将本文的方法与小波变换、脊波变换及Contourlet变换相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取得了更好的融合效果,提高了图像质量,满足智能交通监控系统的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
    具有模糊参数的运输问题的费用时间最小化实例研究
    CHAKRABORTY Ananya,CHAKRABORTY M.
    2010, 10(6): 53-63 . 
    摘要 ( )   PDF(1163KB) ( )  
    在实际应用中,经济和环境等因素的变化使得运输问题中的供给、需求以及单位运输成本难以确切地衡量. 同时,运输时间的最小化也较为重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在运输供给、需求和单位运输成本为模糊量的情况下,最小化运输时间和成本的方法. 用具有非精确参数的多目标线性规划对此类问题建模. 针对不精确性,应用了模糊参数规划,并用全局规划求解此多目标问题. 最后,应用实例证明算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诱导信息下的路径选择行为模型
    高峰,王明哲
    2010, 10(6): 64-69 . 
    摘要 ( )   PDF(938KB) ( )  
    本文为诱导信息下的驾驶员路径选择行为提出了一种基于决策场理论和贝叶斯理论的推理、预测、判断和路径选择决策的交互仿真模型. 首先,由贝叶斯推理理论建立诱导信息和以往出行经验共同作用下的路况动态更新模型;进而将其与基于决策场理论的动态路径选择模型相结合,构成诱导信息下的路径选择行为交互模型. 通过诱导信息下的路径选择行为动态模拟,获取诱导信息对路径选择行为的量化影响效能值. 仿真分析显示,诱导信息可信度、出行经验、路径固有偏好、决策速度/质量和路线选择标准是影响驾驶员对诱导信息做出响应的关键因素. 分析结果表明,决策场理论与贝叶斯理论相结合能较好地解释驾驶员路径选择行为的动态特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出行链活动类型识别研究
    杨扬,姚恩建,岳昊,刘宇环
    2010, 10(6): 70-75 . 
    摘要 ( )   PDF(780KB) ( )  
    基于支持向量机理论对出行链活动类型的识别方法进行了研究. 首先对居民出行的时间序列位置信息做数据预处理,提取出行链的出行过程和活动地点信息,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提取活动的备选类型;然后从出行链和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因素提取活动类型识别的特征,形成特征向量作为分类器的输入,并建立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两两分类器,采用分类器投票的方法从备选集中选择活动的类型;最后利用模拟数据和交叉验证的方法对两两分类器进行训练检验,分别从高斯径向机核函数和多层感知器核函数的角度分析活动类型识别率. 结果表明:在两两分类中,高斯径向机核函数的最高识别率为99%,最低识别率为62%;多层感知器核函数的最高识别率为97%,最低识别率为54%.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速度一致性的高速公路出口安全评价
    郭唐仪,邓卫,LU John
    2010, 10(6): 76-81 . 
    摘要 ( )   PDF(803KB) ( )  
    速度差与安全性有着直接的关系。传统方法以集计的运行速度差 作为速度一致性指标,容易陷入生态学谬论的误区,并且会高估道路的安全性能。本文比较了几种常用速度一致性评价方法的优劣,采用85位单车速度差85 作为出口匝道速度一致性指标,解析了85 ≥ 的关系。通过雷达对沪宁高速和南京绕城高速出口减速车道、匝道上半部以及匝道下半部单车速度的调查,得出连续路段的运行速度差 、85位单车速度差85 以及85位速度变化率85 R,验证了85 约为 的1.42~2.02倍,表明使用85 或者85 R作为速度一致性评价指标是更加可靠合理的。最后通过速度差以及速度差变化率大小分级,用三种方法综合判定了37个出口匝道的安全等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实测数据的列车坡道阻力修正模型研究
    丁勇,周方明,柏赟,李瑞杰,毛保华
    2010, 10(6): 82-88 . 
    摘要 ( )   PDF(934KB) ( )  
    为了使列车运行仿真计算结果与实测的列车运行数据更接近,确保仿真系统能够切实有效地分析研究铁路运输生产实际,通过对比研究牵引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实测的数据之间的差异,识别出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了计算误差与坡道类型及列车编组之间的影响关系. 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测试,提出了基于测试结果对列车坡道阻力计算模型进行修正的方法与模型. 对修正计算模型和原始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修正后的计算模型与实测数据更加吻合,平均计算误差从14%降低到5%. 目前,该模型已成功应用到内燃牵引货运列车节能优化操纵指导系统,取得了良好的实用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双层规划的动态腹地二级港口物流网络优化
    计明军,贺茂英
    2010, 10(6): 89-94 . 
    摘要 ( )   PDF(850KB) ( )  
    以港口为节点的区域物流与其所在地区的区域经济相互影响、协调发展. 本文研究了二级港口物流网络问题,即港口之间的海上航线系统以及各个港口与其经济腹地之间的集疏运系统的二级网络. 在动态腹地条件下,构建以区域港口群总运输成本为上层优化目标,以个体港口的经济效益为下层目标的双层规划模型. 模型反映了港口竞争力、腹地划分以及运力配备的动态性,因此更接近港口实际. 为有效求解模型,利用Kuhn-Tucker理论将双层规划问题转化成单层规划模型,并且应用算例对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最后通过Matlab对模型进行了求解. 数值结果表明,双层规划模型及求解方法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国民航空中交通量长期预测技术研究
    王世锦,隋东,胡彬
    2010, 10(6): 95-102 . 
    摘要 ( )   PDF(887KB) ( )  
    全国民航空中交通量的长期预测是空中交通管理部门制定空域规划方案的重要依据. 本文基于GM(1,1)模型和最小二乘法原理,首次提出了空中交通流量灰组合长期预测模型;同时根据我国民航1985~2008年的飞机起降架次的历史数据,研究了时间序列预测、回归预测以及神经网络预测三种常用预测方法对中国民航空中交通量进行预测的适应性;通过分析我国民航空中交通量数据的特点以及各种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灰组合预测模型在上述各种预测模型中预测精度最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用汽车拥有量非线性时空组合预测模型
    邓文,胡思继
    2010, 10(6): 103-108 . 
    摘要 ( )   PDF(868KB) ( )  
    基于时空理论,结合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对中国民用汽车拥有量进行预测. 首先,根据国内外汽车发展经验,利用灰色Verhulst模型拟合中国汽车拥有量的发展规律,并初步估计中国未来20年汽车拥有量;然后,根据关联理论筛选出与民用汽车拥有量关系密切的若干个社会经济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这些指标进行降维,提取出几个主要的彼此不相关的综合指标,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建立民用汽车拥有量预测模型,并再次估计中国未来20年汽车拥有量;结合上述两个模型的优点,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非线性组合预测模型. 2003~2007年数据证实该非线性组合预测模型具有更强的可靠性和预测精度. 最后利用该非线性组合预测模型对中国未来20年的民用汽车拥有量进行预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道路负荷与公平性的单向交通组织优化
    龙东方,史峰,王英姿
    2010, 10(6): 109-114 . 
    摘要 ( )   PDF(741KB) ( )  
    为了提高支路的利用率以缓解城市主干道的拥堵,本文从道路负荷与公平性的角度出发,确定单向交通组织优化方法. 建立了以路段饱和度超限量和车辆绕行系数最小化为目标的双层规划模型,其中上层模型通过优化支路的单向方案以使目标值最小,下层模型按照用户均衡分配准则进行配流. 进而设计了求解模型的模拟退火算法,在算法每一步迭代时,从当前达到一定拥堵程度的支路路段集中选择其一调整单向组织方案. 算例结果表明,单向交通组织可以降低路段饱和度超限量,缓解干道路段的拥堵,但随着绕行系数比重的增大,路段饱和度超限量的优化能力逐渐减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古诺假设的高峰期公交系统优化模型
    刘鼎,黄海军,李华民,田琼
    2010, 10(6): 115-120 . 
    摘要 ( )   PDF(732KB) ( )  
    基于古诺模型假设,在高峰期乘客交通选择行为的基础上,研究公共交通系统的优化问题. 建立模型时,假设公交车辆的发车间隔时间由公交公司决定,车次总数由乘客的均衡班次选择行为所致. 弹性需求下,考虑乘客的早到成本和车内拥挤成本,在均衡班次选择行为的基础上,建立了高峰期公共交通系统的社会净收益最大化模型,得到了公交系统实现的最优运量和最佳班次数. 在古诺寡头市场条件下,以公司利润最大为目标,确定了公交系统的发车班次间隔. 研究发现,公交系统的公司数目会对系统表现造成影响,如果缺乏政府管制,可能出现恶性竞争,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公交价格组合策略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孙广林,王健,胡晓伟
    2010, 10(6): 121-127 . 
    摘要 ( )   PDF(1040KB) ( )  
    城市公交价格系统是由公交出行者、运营者、管理者三个主体构成的多变量、多反馈、非线性的复杂系统,不同价格组合策略对利益主体的影响不同. 由公交主体在系统中的作用将公交价格系统分为公交供给子系统、公交企业收益子系统、公交需求子系统三个子系统. 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城市公交价格系统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图和流图,以及公交价格系统动力学模型. 通过提高或降低公交补贴标准、公交车辆供给、公交服务价格三个指标值,形成不同公交价格组合策略方案. 在高、低两种经济发展水平背景下,以哈尔滨市公交企业为对象分五种情境对公交价格组合策略方案进行仿真,得出政府补贴、公交企业利润,以及乘车等待时间的变化趋势. 选择社会福利和资金利用比指标,评价不同公交价格组合策略实施的效果. 公交价格组合策略分析,为城市公交价格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拟合优度度量的交通方式选择决策树结构研究
    温惠英,曾文创
    2010, 10(6): 128-132 . 
    摘要 ( )   PDF(690KB) ( )  
    Nested-Logit(NL)模型是交通方式划分的最重要的模型之一,在分析公共交通和个人交通划分方法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根据人们在选择交通方式过程中首要考虑因素的不同,构造了不同于公共交通和个人交通的虚拟交通方式——高费用和低费用虚拟交通方式,并分析其内相关性. 在两个交通方式选择决策树结构都存在相关性和合理性的情况下,提出基于拟合优度度量比较两者的优劣,从而选定交通方式选择决策树结构. 根据实例旅客出行调查数据,利用SAS软件实现两个交通方式选择决策树结构的拟合度度量分析. 结果表明:基于拟合优度度量选定的高费用和低费用虚拟交通方式比公共交通和个人交通的虚拟交通方式更接近实际调查值,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快速路上机动车比功率分布特性与模型
    宋国华,于雷
    2010, 10(6): 133-140 . 
    摘要 ( )   PDF(1210KB) ( )  
    在交通油耗和排放模型的研究中,利用机动车比功率(VSP)分布刻画交通状态成为了最新研究需求. 然而,现有交通工程还缺乏对常见交通参数与VSP间关系的认识,更缺乏利用交通参数求解VSP分布的模型. 为了研究交通状态对VSP分布的影响,本文利用大量城市快速路上的浮动车数据,建立了其不同行程速度下对应的VSP分布. 经分析,发现了VSP分布与平均行程速度之间的规律性特征:当平均行程速度大于20 km/h时,VSP分布近似于正态分布;分布均值为以该速度匀速行驶时的VSP值;分布标准差可表达为平均行程速度的幂函数. 基于以上发现,提出了利用平均行程速度的VSP分布数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进行机动车油耗测算. 通过与实测油耗的对比分析,VSP分布模型可以有效用于机动车油耗测算. 本研究指出了利用数学模型描述不同交通状态下VSP分布的可能性,该模型可有效地与交通数据或模型结合,实现油耗和排放的实时量化评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驾驶员偏好的最优路径选择
    韦增欣,陈进来,罗朝晖
    2010, 10(6): 141-144 . 
    摘要 ( )   PDF(552KB) ( )  
    现实生活中,驾驶员往往依据自身偏好来选择路径,对不同的路径属性有不同的要求,且对其属性值存在一个可接受范围,而不是一个精确值. 本文对存在驾驶员偏好的最优路径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能够综合反映驾驶员偏好的最优路径选择方法. 首先基于可能度和区间数相离度的多属性决策方法,建立驾驶员偏好与路径属性总偏差最小的优化模型,并解出路径属性权重;其次算出各路径的综合属性值,建立路径间的可能度矩阵及其排序向量,据此选出最优路径;最后以算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给出的路径选择方法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短期记忆的单义标志重复间距研究
    徐婷,孙小端,贺玉龙,王军雷
    2010, 10(6): 145-149 . 
    摘要 ( )   PDF(1350KB) ( )  
    交通标志的重复间距直接影响其实施效果,设置过于密集增加驾驶员的脑力负担,浪费社会资源. 设置过于稀疏,起不到预期的效果.本文从驾驶安全性和驾驶员短期记忆特性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公路单义标志的重复设置间距. 采用室内模拟舱实验的方法,选取42名驾驶员,对单义交通标志进行驾驶员短期记忆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建立驾驶员短期记忆衰减指数模型. 根据研究,在认读后的前35s内记忆衰减大于4%,记忆正确性超过50%;在35秒后衰减小于3%,记忆正确率下降为50%以下. 将此结果应用于公路单义标志的重复设置过程,根据驾驶员不同运行速度,定量给出公路单义标志的重复设置间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铁路编组站列检作业微观仿真建模与分析
    李季涛,王宇
    2010, 10(6): 150-155 . 
    摘要 ( )   PDF(1104KB) ( )  
    为研究列车到达不均衡性、编组辆数和列检工作组织对编组站到达场待检时间、列车技术作业时间和列检人员利用率的影响,提出了基于编组辆数的列车接入时间、制动机试验时间和技术检查时间的表示方法,应用统计分析理论对列检作业的各项时间指标进行数量建模,建立了基于Arena的铁路编组站列检作业微观仿真模型. 仿真分析发现,列车到达不均衡性和列检工作组织是影响待检时间和列检人员利用率的主要因素,列检工作组织对技术作业时间有显著性影响,编组辆数对待检时间、列检人员利用率和列车技术作业时间影响均不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RP/SP联合数据的市郊铁路出行行为分析模型
    赵丹,邵春福,孙壮志,刘剑锋
    2010, 10(6): 156-162 . 
    摘要 ( )   PDF(1331KB) ( )  
    城市范围的扩大以及铁路运输业的改革促使市郊铁路逐渐向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融合. 将市郊铁路引入城市公交体系的目的,是使其成为中心城与卫星城之间长距离运输的主要通勤方式,确保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实施,避免城市“摊大饼”式扩张. 本文以北京市郊铁路沿线居民出行SP和RP调查数据为依托,通过出行行为分析,建立三种模型:基于RP数据的模型,基于SP数据的模型及RP/SP联合数据模型;对比三者计算和检验结果,可知RP/SP联合数据模型利用了RP数据的可靠性,修正了SP数据的偏差,更加可靠有效;结果也证明降低票价的政策可显著提高市郊铁路分担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基尼系数的公路网分布均衡性评价研究
    何祎豪,范炳全,董洁霜,梁超
    2010, 10(6): 163-168 . 
    摘要 ( )   PDF(848KB) ( )  
    建立以公路网面积密度和运输密度为指标的公路网分布均衡性评价指标体系. 将基尼系数原理与公路网分布均衡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公路网分布均衡性评价模型,并以温州市域公路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温州公路网布局正由低水平的绝对均衡向更高水平的不均衡方向发展,当前路网分布相对合理,但高等级公路分布存在显著的不均衡现象;公路网布局与区域交通运输强度分布的协调性得到明显提高,当前公路客运密度分布处于相对平均状态,公路货运密度分布处于绝对平均状态. 研究结果基本符合温州公路网发展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FCM聚类的复杂交通网络节点重要性评估
    王力,于欣宇, 李颖宏, 李正熙
    2010, 10(6): 169-173 . 
    摘要 ( )   PDF(645KB) ( )  
    网络关键节点的评估与选择对于区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广泛应用的SCOOT/SCATS等区域交通控制系统关键交叉口的选取往往以交通流量大小、节点间距等为参考,较大程度上依赖经验. 本文以节点连接度、节点介数和交叉口高峰小时交通流量为评价指标,应用FCM模糊聚类方法给出交叉口的重要性分类方法,实现城市复杂交通网络的关键节点选择,并以北京市长安街沿线周围交叉口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表明:当聚类数取3、4和5时长椿街路口、府右街南口和和平门路口均呈现出极高的聚集性,且聚类中心体现的交通特性与实际工程中的关键交叉口基本相同. 本文方法可为区域交通控制系统的关键节点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遗传算法的扇区边界尾随间隔管理方法的研究
    孙浩,胡明华,张颖
    2010, 10(6): 174-179 . 
    摘要 ( )   PDF(751KB) ( )  
    针对国内目前实行的完全依据管制员经验生成尾随间隔(MIT)的不足,在现行统计预测和流量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扇区边界尾随间隔管理的方法. 在流量与容量匹配的前提下,基于实际管制的规则和习惯并加以改进,以控制时段内的流量大小为性能指标,建立了以扇区边界尾随间隔的整数规划数学模型和基于遗传算法的尾随间隔算法,同时在模型中提出扇区接收能力等概念,最后通过实例对模型进行实用性验证. 结果表明:执行该尾随间隔管理方法生成的尾随间隔值后,在避免了可能会发生的扇区饱和的同时,最大程度利用了空域容量,并符合实际管制要求,证明该方法实用可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案例分析
    基于模糊积分的区域交通服务水平评价研究
    张烨,贾利民,蔡国强
    2010, 10(6): 180-184 . 
    摘要 ( )   PDF(605KB) ( )  
    随着大城市路网建设的逐渐稳定,服务水平评价结果成为城市交通管理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因而对城市道路交通服务水平(LOS)的评价成为一项重中之重的研究内容.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积分的区域交通LOS评价模型. 该模型能够解决区域交通服务水平中多路段评价结果复合时的非可加性问题,即区域交通服务水平不等于局部路段或路口服务水平的简单之和,可满足区域交通的评价需求. 在现场海量实测数据集的基础上,利用模糊积分用微观评价数值计算中观评价结果,排除了主观约束,并选取北京市典型区域进行了实验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市大型活动交通组织规划研究
    高凤昌,李进,王江燕,黄迪
    2010, 10(6): 185-189 . 
    摘要 ( )   PDF(1225KB) ( )  
    北京市每年举办万人以上的大型活动超过100场,如何保证大型活动交通顺畅,同时减少对城市日常交通的影响,是大型活动能否成功举行的关键,也是交通组织管理者面临的难题. 本文首先从交通角度对大型活动进行定义,分析交通组织的特点和难点;然后提出大型活动交通组织规划的原则和方法;最后以顺义成功举办的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为案例,分析交通组织规划和实施情况,为今后大型活动交通组织规划提供借鉴和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向路基监测的WSN分簇自适应加权融合算法
    沈海燕,冯云梅
    2010, 10(6): 190-194 . 
    摘要 ( )   PDF(593KB) ( )  
    部署在铁路路基监测区域内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由于节点能量和带宽等资源的限制,要求数据的采集、处理、传输满足低能耗、高效率和高可靠性. 本文提出面向智能监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部署策略,在感兴趣的区域内部署尽量多的节点,并根据数量类型、环境特征等因素将网络以簇为单位进行划分. 以簇为单位,采用自适应加权数据融合处理技术,将采集的地温数据按照精度分别乘以权重值再进行平均值处理,有利于降低数据冗余度,提高数据准确度和采集效率. 仿真性能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数据传输效率,降低网络能耗,延长网络生命周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