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决策论坛
    城市交通规划、建设与综合管理的复杂系统分析——“交通7+1论坛”第二次理事会会议记实
    张国伍
    2006, 6(3): 1-6 . 
    摘要 ( )   PDF(1785KB) ( )  
    随着我国城市化、机动车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大城市的交通拥堵,为城市经济、居民生活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交通7+1论坛”第二次理事会会议围绕城市交通规划、建设与管理主题,以北京市为案例,分析了北京城市交通的现状、问题与趋势,阐述了构建新北京交通体系的目标和战略措施。针对城市交通结构、公交优先、信息技术、需求管理等问题,探讨了应用复杂系统理论方法解决交通问题的思路与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交通系统与信息技术
    奥运交通规划研究
    刘小明,荣建,陈艳艳,杨孝宽
    2006, 6(3): 7-10 . 
    摘要 ( )   PDF(1074KB) ( )  
    北京工业大学承担的“十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奥运交通规划”系统地总结了以往大型体育活动的经验教训,为北京市制定了奥运交通战略规划、奥运交通规划、奥运智能交通系统规划,系统地提出了奥运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奥运交通需求弹性预测方法及仿真评价方法。本文扼要介绍了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高速公路中的匝道控制与双能力现象
    田宗忠
    2006, 6(3): 11-20 . 
    摘要 ( )   PDF(2354KB) ( )  
    既有研究已经论证高速公路独有的运营特点,包括双能力现象。双能力现象表明,高速公路在自由运行(非排队式)条件下比在排队条件下具有更大能力。在孤立的匝道区,双能力现象的存在,决定了匝道控制在减缓高速公路和匝道交通延迟的效率。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微观仿真模型(VISSIM)是否能够在分析现象有关特征的基础上,校准复制双能力现象。本文指出,微观模拟模型用于研究匝道控制延误评价时,必须具有再现双能力现象的能力,否则就会得到错误的结论。本文发现大多数微观模拟模型,例如VISSIM,尽管使用了传统的跟弛理论,但不能自动展示双能力现象。然而,如果在VISSIM中使用一组特殊的编码参数就能再现双能力现象。利用VISSIM模型,本文分析了匝道控制和双能力现象的特征,发现匝道控制减小了双能力值的差距,尤其是采用排队政策时。由于高速公路在自由运行状态下的能力难以评佑,本文建议可用有排队状态下的能力值来代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理信息系统与卫星和车载无线通讯在地震波前实时报告中的应用
    贾旭东
    2006, 6(3): 21-28 . 
    摘要 ( )   PDF(1690KB) ( )  
    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和无线通讯技术的先进性使得车载通讯成为现实,它可以用来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作出有效快速的反应。本文探讨了一个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地震预警软件包,即“南加利福尼亚州地震监视眼(SCE)”。地震监视眼是SCE紧急事件防御系统的核心模块,可以对地震的波面进行评估,并通过卫星或者车辆内部无线通信技术提供给人们(包括行驶路上的人们)地震预报。本文探讨的地震监视眼由两个因素分支组成:地震模拟和外界运用。地震模拟编译已记录的地震数据和实时数据流,通过TCP/IP协议与外界进行实时连接。外界运用系统包含地震数据处理服务器,实时跟踪服务器,视角客户应用程序,它可以显示从地震中心到外延地区的实时波振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向奥运的交通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
    梁艳平
    2006, 6(3): 29-33 . 
    摘要 ( )   PDF(1171KB) ( )  
    在确立面向奥运的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目标的基拙上,设计了信息服务平台的体系结构,采用兼顾信息中心与移动信息终端之间信息负载平衡的设计方案。根据服务时象、应用目标、硬件性能的不同,分别对中心系统以及移动信息终端系统的功能进行了详细设计,并对各模块的功能进行了详细描述。文章可为面向奥运的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与移动信息终端产品的功能定位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时交通信息估计与预测系统在美国的发展概况
    林勇,李建新,刘学军
    2006, 6(3): 34-40 . 
    摘要 ( )   PDF(1718KB) ( )  
    介绍了美国联邦公路局(FHWA)支持的动态交通分配(DTA)研究项目的发展概况。FHWA启动DTA项目的目标是研发一套可实际应用的实时交通信息估计与预测系统(TrEPS),其中提供的交通估计与预测信息可用于动态交通管理,以满足智能交通系统(ITS)的信息需要。讨论了DTA项目,ErEPS在FHWA的战略规划和美国国家ITS体系结构中的地位,ErEPS的用户,以及其研究、开发、实施概况;提出了在我国发展类似系统的一些建议,包括实现ErEPS原型的本地化、引入各向异性交通流模型及混合交通仿真法以改善TrEPS的性能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
    复杂网络理论与城市交通系统复杂性问题的相关研究
    高自友,赵小梅,黄海军,毛保华
    2006, 6(3): 41-47 . 
    摘要 ( )   PDF(2198KB) ( )  
    首先综述了当今关于小世界网络、无标度网络以及复杂加权网络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从城市交通系统的角度出发,指出了综合利用复杂网络理论、动态系统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及交通科学和工程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探索城市交通网络的时空复杂性及其演化机理,揭示交通流的演化过程,缓解和预防交通拥堵,指导交通实践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是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的大问题。并进一步指出了一些今后关于城市交通网络复杂性问题的研究主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YLK-I型车站列控中心系统的研究
    卢佩玲,孟令韬,张新民,逢增文
    2006, 6(3): 48-52 . 
    摘要 ( )   PDF(1374KB) ( )  
    车站列控中心是中国列车控制系统(CTCS)的地面设备之一,是铁路运行速度提高到200km/h的关键控制设备。本文在介绍CTCS结构和车站列控中心与其它关键信号设备连接的基础上,以TYLK-Ⅰ型车站列控中心系统为例,对其系统结构、主要功能及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和实现。车站列控中心根据调度命令、进路状态、线路参数等产生进路及临时限速等相关控车信息,通过有源应答器及轨道电路传送给列车。多次测试表明,TYLK-1型车站列控中心完全能够满足在既有线提速到200km/h的条件下对列车实行安全控制的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杂网络的时空建模法
    赵小梅,高自友,黄海军
    2006, 6(3): 53-57 . 
    摘要 ( )   PDF(1273KB) ( )  
    提出了一种复杂网络模型的新机制,在网络生长的过程中新节点的加入是使其预期的效用最大。其中,效用不仅考虑其连接的利益,同时也考虑建立连接的地理信息。我们深入分析了地理位置信息引入对网络度分布、簇系数和匹配方式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该建模机制能够得到各种不同拓扑结构的复杂网络,包括随机网络、小世界网络、无标度网络等。并且地理信息对网络的匹配方式有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供应商选择问题的不确定性模型及遗传算法
    雷中林,何世伟,Sohail S. Chaudhry
    2006, 6(3): 58-63 . 
    摘要 ( )   PDF(1533KB) ( )  
    供应商选择问题是物流领域内的一个重要问题,其目标函数就是在包括送达时间、原料质量和服务水平等的约束下使总花费最小。传统的确定性模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其约束条件的随机性和模糊性,需要应用不确定性模型来更准确地描述和给出最优解。论文应用了不确定性模型描述这类供应商选择问题,这个不确定性模型就是一类特殊的机会约束规划模型,此类机会约束可以转化为相应的等价类,这样不确定性模型就可以转化为确定性模型,然后设计了解决这类问题的遗传算法。通过实例计算表明,不确定性优化模型及遗传算是解决供应商选择等这类不确定性智能商业问题的有效办法,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有侧向驶入、驶出单车道及多车道的非平衡交通流模型
    张培雷,吴晓层,简金宝
    2006, 6(3): 64-70 . 
    摘要 ( )   PDF(1584KB) ( )  
    在Zhang模型的基拙上,研究了有侧向驶入、驶出的单车道和多车道的情形,给出了这些情况下的非平衡交通流模型及相应的Godunov型有限差分格式。这些模型是Zhang的非平衡交通流模型在更广的范围内的应用与推广,它们和Zhang的模型具有同样的优势:不但克服了LWR模型和PW模型的缺陷,而且能够对现实交通流做出较好的预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速度密度特性的元胞自动机城市交通流模型
    李洪武
    2006, 6(3): 71-74 . 
    摘要 ( )   PDF(1041KB) ( )  
    针对城市道路路段上车流的流量和密度之间的特性,对道路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进行了改进,使CA模型能够较好模拟城市道路交通流。提出了网格动态调整算法,该算法根据模型模拟的路段流量和密度计算车辆平均通行距离,并以此距离动态调整CA模型的格子长度,按照城市道路路段上车辆速度的统计分布规律,以路段的车流速度密度模型输出作为下步模拟的平均车速,通过车辆速度的分布范围确定车辆加速减速的概率,对模型车速进行更新。选择500米长的城市主干道上的一条车道,利用本文改进的CA模型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在车速为30-65公里/小时范围内,能较好模拟城市道路上车流的运行特性。改进后的CA模型,适用于对城市道路上中速车流运行状况的模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信号交叉口混合交通流干扰影响及其计算方法研究
    钱大琳,蒋海峰,黄迪,赵春龙,杨露平
    2006, 6(3): 75-78 . 
    摘要 ( )   PDF(1198KB) ( )  
    运用概率统计、混沌时间序列中小样本数据方法,分析了干扰对混合交通流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扰不影响交通速度的随机性,但是会降低混合交通的速度,而自行车群的干扰对机动车运行速度的影响大于单辆自行车,并且机动车车头时距在自行车周期性干扰下,对运行特性将由随机性变为混沌特性;接着从微观角度提出了干扰的计算方法。这些研究结论将为科学地进行交通管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交车辆配置量计算方法研究
    冯树民, 陈洪仁
    2006, 6(3): 79-81 . 
    摘要 ( )   PDF(900KB) ( )  
    城市公交车辆的配置量是提高公交发展水平的首要因素.在对国内外城市公交车辆配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城市公交车辆总体配置方法。引入时段配车的概念,分析推导得到公交线路的既满足服务质量,又保证配车数最小的一般配车方法。从公交企业的效益和公交乘客出行两方面分析公交车辆配置的影响,以公交企业支出的费用与乘客出行时间(经舒适程度修正)加权和最小为目标建立公交线路车辆配置的优化模型,举例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种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测算的方法
    郭瑞军,王永亮,郑明明
    2006, 6(3): 82-84 . 
    摘要 ( )   PDF(916KB) ( )  
    以环形交叉口为研究对象,调查其高峰小时交通量,并以交织段的通行能力测算方法——沃尔卓普公式为基础,以瓶颈交织段的通行能力决定整个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为整体思想,提出计算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新方法——交织段流量限制法,并对大连市二七广场环形交叉口作了交通调查及通行能力计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通事故前照灯散落物抛射模型研究
    林庆峰,许洪国,任有,王维旭
    2006, 6(3): 85-88 . 
    摘要 ( )   PDF(1093KB) ( )  
    交通事故现场遗留散落物对事故再现分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干燥沥青路面进行不同车速下的汽车前照灯模拟碰撞试验,应用VC2000PC加速度计实时测量车辆运动参数,通过分析散落物碎片分布场的形态,选择性提取前照灯碎片分布场的特征参数,构建对应事故再现模型,并对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系统协调评价探讨
    林国鑫,陈旭梅
    2006, 6(3): 89-92 . 
    摘要 ( )   PDF(1247KB) ( )  
    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系统协调衔接,建设一体化公共交通,是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是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本文对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系统协调的内涵、层次、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系统协调体制、技术、效益三方面评价指标的定义,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速公路绿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袁黎,陆键,项乔君,宋国森
    2006, 6(3): 93-96 . 
    摘要 ( )   PDF(1286KB) ( )  
    近年来,环境绿化在公路建设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而且具有防眩、防护、生态保护的能力。为了充分分析、评价已建公路的工程绿化状况,对高速公路绿化工程进行分析评价,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但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处在仅仅描述、考察的阶段,尚未有固定的模式与方法来评价公路绿化的优劣。为此,本文通过对绿化功能分析、主成分分析和专家筛选的方法,同时结合我国江苏公路绿化的具体情况,提出了高速公路绿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校园交通稳静化行为意向研究
    金键
    2006, 6(3): 97-99 . 
    摘要 ( )   PDF(795KB) ( )  
    重点探讨校园交通稳静化问题,对3所大学校园内教职工及学生组共计371人进行了校园交通影响调查,结果表明:两组人群对机动车在校园内路边停车及行驶态度无差异(P>0.05),反对意见较明显;对是否限制机动车校园路边停放及行驶的稳静化措施两组亦无差异(P>0.05),显示支持倾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论坛
    城市交通政策的可持续性研究
    陈海波,王璇,毛保华
    2006, 6(3): 100-112 . 
    摘要 ( )   PDF(5471KB) ( )  
    交通政策具有长期性、多样性和反馈性的特征,系统动力学是定量描述交通政策可持续性分析和评价的有效方法。以北京市为例,根据北京市2002年的交通数据至2020年的规划目标,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了交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系统,研究了北京市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最后评价了北京市交通政策的可持续性。还提出了一些北京市交通发展政策,并分析了这些政策的仿真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交通方式转化的规律及经济学解释
    王春才,赵坚
    2006, 6(3): 113-116 . 
    摘要 ( )   PDF(1350KB) ( )  
    城市居民的出行交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交通方式不仅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而且,它们之间还会因为某些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转化。这种转化通常会对城市交通系统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根据不同交通方式的特性,从出行的不同维度的特性出发,找出不同的出行维度与各交通方式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交通方式之间转化的原因及其规律。并运用相关经济学理论,进一步给出不同交通方式之间转化的经济学解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物流运输系统与电子商务
    客运专线工务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探讨
    王艳辉,秦勇,贾利民
    2006, 6(3): 117-121 . 
    摘要 ( )   PDF(1270KB) ( )  
    围绕客运专线工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展开了研究。从客运专线线路维修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客运专线工务管理信息系统较目前既有线应用的工务管理信息系统应进一步增强的功能。在对系统设计目标和开发时应遵循的原则进行论述的基拙上,对系统的需求进行了详细探讨,认为客运专线工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管理包括静态信息管理、动态信息管理、工务地理信息管理和工务辅助决策支持管理四部分内容。最后对系统的体系结构、功能和应用模式进行了详细描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武汉长途汽车客运站的布局研究
    黄正东,沈建武,程建权,刘学军
    2006, 6(3): 122-127 . 
    摘要 ( )   PDF(1935KB) ( )  
    近十几年来,人口增长、建成区快速扩张以及经济发展使交通需求迅猛增长,导致我国许多大城市现有的客运站从布局和功能上都不能适应新的需求。对客运站布局模式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分析。结合武汉市的空间发展,对现状及规划客运站点分布进行了分析评价。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新旧客运站点布局的出行效率进行了定量评估。同时,本文对实施该方案所面临的关键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公路货运站场布局评价
    陈桃生,姚新胜,张若倩
    2006, 6(3): 128-131 . 
    摘要 ( )   PDF(1046KB) ( )  
    介绍了多元统计分析中主成分分析法在公路主枢纽货运站场布局评价中的应用。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基本原理和SPSS11.5统计软件相结合,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实例研究表明,该方法合理可行,从而为相关决策管理部门决策提供科学根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案例分析
    全球价值链下的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研究
    王建平,汤文仙
    2006, 6(3): 132-137 . 
    摘要 ( )   PDF(2952KB) ( )  
    国际上最新发展起来的全球价值链理论,为研究当前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如何参与经济全球化并在其中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有用的分析工具和方法。本文对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以及全球价值链下的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概括性探讨,分析了不同产业升级方式下的一些内在行为和外在表现。最后,基于我国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出了全球价值链下的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升级战略的政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