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决策论坛
    未来城市交通技术发展与创新 ——“交通7+1论坛”第五十二次会议
    彭宏勤,张国伍
    2018, 18(5): 1-4. 
    摘要 ( )   PDF(2468KB) ( )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城市交通系统中涌现出“共享交通”“需求响应式出行服务”“无人驾驶”“城市交通大脑”等新兴的交通工具、服务模式和管理手段,未来交通系统将面临创新发展的机遇,并对传统交通行业带来巨大挑战.本次论坛以“未来城市交通技术发展与创新”为主题,分析了预约交通系统的发展前景,探讨了超级交通仿真系统的相关核心技术,分析了无人驾驶的发展、挑战及仿真技术,说明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智慧发展中的作用与运用要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变权可拓物元和证据理论的收费公路PPP项目风险预警
    潘琰,毛腾飞
    2018, 18(5): 5-11. 
    摘要 ( )   PDF(3509KB) ( )  

    “风险”是影响PPP项目顺利落地和高效运行的重要因素,适时掌握其风险状况对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针对收费公路PPP项目,在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构建其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设计了一套基于变权可拓物元和证据理论的风险预警模型.首先,采用变权可拓物元理论进行建模,计算不同专家视阈下的项目风险综合关联度,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基本信度函数;然后,运用折扣系数法对其进行修正,采用证据理论合成修正后的基本信度函数,得到最终预警结果.以F省某收费公路PPP项目为例进行风险预警,验证该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收费公路PPP项目风险预警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动态定价的共享汽车自适应调度策略
    王宁,舒雅静,唐林浩,张文剑
    2018, 18(5): 12-17. 
    摘要 ( )   PDF(3393KB) ( )  

    汽车共享在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的同时,也能有效缓解私家车快速发展带来的交通拥堵等问题.但由于用户出行随机性的特征,汽车共享供需平衡的解决成为关键问题.价格优惠激励的用户自适应调度作为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被提出,在450份用户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动态定价对消费者取还车行为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利用自动控制原理以系统不平衡指数作为控制变量,构建动态定价机制下共享汽车自适应调度模型.最后,本文以上海汽车城运营的EVCARD汽车分时租赁项目为案例,证明基于动态定价的自适应调度策略可使得系统不平衡指数下降4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铁运营安全监督系统奖惩机制优化研究
    李科宏,张亚东,郭进
    2018, 18(5): 18-25. 
    摘要 ( )   PDF(5359KB) ( )  

    针对我国高速铁路委托运输管理模式下,高铁运营安全监督系统尚未形成有效的奖惩机制等问题,运用演化博弈论来分析国家铁路局、高铁公司和委托路局三方在高铁运营安全监督过程中的决策,通过对系统静态演化博弈模型进行优化,分别建立了基于动态奖励,动态奖惩和优化动态奖惩场景的系统演化博弈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理论证明,结合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和验证了3种场景下模型存在均衡点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优化动态奖惩场景下,国家铁路局的安全监管率下降的同时,高铁公司的安全监督率和委托路局的安全投入率都得到了有效提高,使三方在长期博弈过程中达到最优状态.本文对于完善高铁委托运输管理制度,提高运营安全水平,有很强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论坛
    中国—东盟综合交通优势度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
    陈小红,张协奎,陈诗淼,张练
    2018, 18(5): 26-31. 
    摘要 ( )   PDF(2363KB) ( )  

    综合交通优势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耦合关系,以中国—东盟为研究区域,选取综合交通网络密度、基础设施质量水平、综合交通可达性等指标,构建综合交通优势度多属性决策模型.运用ArcGIS网络分析技术,定量分析综合交通网络的地域空间特征;进一步解析综合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机制,分析两者的空间发展格局.结果显示:综合交通优势度区域差异明显,但与区域经济耦合度较高,且呈正相关关系;综合交通优势度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度差异显著,且大部分国家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水平相对落后,综合交通优势度普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不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港口与运输方式及陆港联合选择的巢式Logit模型
    蒋晓丹,范厚明,张琰雪,陈志蔚
    2018, 18(5): 32-37. 
    摘要 ( )   PDF(3421KB) ( )  

    为刻画托运人对港口、运输方式及陆港的联合选择行为,将港口费用、等待时间、班轮频率、货物价值、单次运量、运输成本、运输及通关时间、准班率、陆港服务作为效用变量,构建港口选择位于上层、运输方式及陆港选择位于下层的巢式Logit模型.基于辽宁部分城市集装箱托运人的RP/SP调查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和检验.结果表明,低运量倾向选择公路运输,托运人对多式联运的运输成本、运输及通关时间比公路运输的更重视,对公路运输的准班率比多式联运的更重视,陆港服务对多式联运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巢式Logit模型比MNL模型具有更优的统计学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地铁站点多方式接驳范围的接运网络配流模型
    张思佳,贾顺平,王瑜琼,李军,张桐
    2018, 18(5): 38-45. 
    摘要 ( )   PDF(4576KB) ( )  

    以接运地铁站点的多方式接驳网络内出行者接驳方式选择行为为研究对象,改进既有接驳时间费用的计算方法.本文考虑地铁站点不同接驳方式的接驳范围对出行者选择行为的影响,建立基于Logit-SUE的多方式接驳网络配流模型,并通过算例证明了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而分析出行者对路径阻抗感知系数θ、接驳距离增加系数β和共享单车停车位设置距离l?bike对配流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θ越大,配流结果随机性越弱,实际阻抗越小的接驳方式选择概率越大;β越大,接驳距离越长,步行方式选择概率越小,自行车方式选择概率先增大后减小,而公交方式选择概率则逐渐增大;l?bike越大,自行车方式选择概率越小,公交和步行方式选择概率则越大,且随着β的逐渐增大,l?bike对自行车接驳方式选择概率的影响程度先增加后减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交通系统与信息技术
    ATIS渗透率对有限理性用户行程可靠性的影响
    魏庆琦,肖伟
    2018, 18(5): 46-52. 
    摘要 ( )   PDF(4236KB) ( )  

    鉴于行程时间可靠性是累积前景择路模型参考点设置的首要依据,采用先进交通信息系统(ATIS)引导此类用户择路能否显著改善路径、OD和系统行程时间可靠性成为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对此,本文构建了基于双参考点累积到达时间价值择路模型与ATIS引导下路径行程时间最可靠择路模型的多类用户均衡网络,以研究随机退化路网中ATIS渗透率对双参考点有限理性用户行程时间可靠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对路径、OD和整个系统而言,通畅时,高渗透率能提高系统可靠性,并增加可靠性曲线的稳定性;但拥堵时,一定比例的渗透率能增加可靠性值,而高渗透率反而可能降低部分用户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互联网数据城市快速路地点安全分析方法
    张兴强,刘雪,朱艺焱,宋勇刚,王欣,王学媛
    2018, 18(5): 53-59. 
    摘要 ( )   PDF(3745KB) ( )  

    现有的城市交通安全分析主要考虑人财物的直接损失,却忽略了事故产生的交通延误等间接损失,同时也较少利用互联网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本文建立了基于互联网文本数据的城市交通事故属性模型,采用模糊系统聚类法划分事故交通影响等级,构建了基于绝对事故次数、损害后果和交通影响的等效事故次数模型,并将其应用于累积频率曲线和K-means聚类的城市快速路地点安全组合评价方法中.北京市快速路地点安全评价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可有效地将互联网安全文本数据应用于城市交通安全分析中,分析结果可为城市交通安全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出租车运营数据和POI数据的出行目的识别
    罗孝羚,蒋阳升
    2018, 18(5): 60-66. 
    摘要 ( )   PDF(3991KB) ( )  

    为了有效获取出租车乘客出行目的,提出了一种基于出租车运营数据和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的出行目的识别方法.构建了基于乘客出行特征和下车所属POI点类别的乘客出行目的识别模型,该方法从出行特征及乘客下车点最终可能到达的目的地所属POI点类型两个方面确定乘客的出行目的.为了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及实用性,对成都地区展开了出租车出行调查,并利用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了精度验证.结果发现,相比于现有的利用出行特征推断出行目的的方法,本文提出的决策树+POI(II)能够提高最终识别准确度15.76%.最后,将所提方法应用于成都 1周的实际运营数据中,成功地识别出219 942名乘客的出行目的,说明该方法能够应用于实际数据量较大的出行目的识别.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作为出行调查的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信号控制交叉口机动车绿灯间隔—安全可靠度曲线簇
    江泽浩,潘飞,汪涛,杨晓光
    2018, 18(5): 67-74. 
    摘要 ( )   PDF(4526KB) ( )  

    为了提高信号控制交叉口(以下简称为“交叉口”)的安全性,提出一种基于安全可靠度的交叉口机动车绿灯间隔计算方法,并绘制面向工程应用的绿灯间隔—安全可靠度曲线簇. 首先,对经典的交叉口绿灯间隔计算方法进行了归纳;其次,推导出基于安全可靠度的绿灯间隔计算方法公式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再次,基于Monte Carlo算法模拟反应时间与车辆减速度的交互过程,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根据模拟结果,绘制了典型交叉口宽度 (15~35 m)、车辆运行速度(15~40 km/h)及安全可靠度(50%~95%)取值下的交叉口绿灯间隔—安全可靠度曲线簇.结果表明:经典的交叉口绿灯间隔计算方法的核心缺陷在于未考虑车道组内车辆行为参数的随机性;交叉口绿灯间隔受多个因素影响且服从正态分布,绿灯间隔对反应时间(32.46%)及车辆减速度(24.68%)的敏感性最强.将安全可靠度引入绿灯间隔计算过程中,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概率论的计算思路与方法,另一方面为定量地分析交叉口绿灯间隔的安全性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在线地图交通态势分析的路网拥堵状态识别
    张建旭,郭力玮
    2018, 18(5): 75-81. 
    摘要 ( )   PDF(3809KB) ( )  

    为了实现道路网实时拥堵状态识别,以在线地图的历史延时指数为基础,用相邻路段有效拥堵状态发生时间顺序、持续时间阈值和流向流量关系识别传播性拥堵,用拥堵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阈值识别单路段系统拥堵,由此确定特定周期内的系统拥堵路段集合Nmax.以其集合范围内相邻路段时刻t的延时指数,以及其邻近拥堵持续时期的皮尔逊相关系数计算传播性系统拥堵程度值DtS;以非传播路段时刻t延时指数计算DtS?;综合前两者得到路网系统拥堵综合程度DtN,并找出该周期内的极限拥堵程度量化值.用Nmax内路段实时延时指数和实时拥堵路段数与极限拥堵状态对应的数值进行比较,计算实时拥堵程度的量化值.经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反映路网系统拥堵形成的规律,实现路网实时拥堵状态的快速识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网络级联失效抗毁性研究
    刘朝阳,吕永波,刘步实,李倩,吕万钧
    2018, 18(5): 82-87. 
    摘要 ( )   PDF(3691KB) ( )  

    城市轨道交通各条线路和车站相互连接,联系紧密,其中的节点故障会在网络迅速传播,造成较大范围的拥堵,影响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营.本文首先结合轨道交通特性,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级联失效现象进行分析.采用改进的边权函数来分析节点状态变化,进而产生流量的重分配.接着,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级联失效模型,并以网络失效规模和破坏程度两个指标对其进行评估,仿真了级联失效过程并分析了不同失效策略下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级联失效抗毁性.最后,以北京市轨道交通网络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对轨道交通网络的合理规划、结构优化及运营安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带时间窗的地铁配送网络路径优化问题
    周芳汀,张锦,周国华
    2018, 18(5): 88-94. 
    摘要 ( )   PDF(3681KB) ( )  

    为应对人们日益增加的货物需求与货车进城难题,提出整合地铁网和道路交通网,形成以地铁列车和城市配送车辆为载体的地铁配送网络.考虑列车开行时间表、客户服务时间窗、城市配送车辆容量等限制条件,构建带时间窗的地铁配送网络路径优化模型,综合优化地铁列车班次的客户分配、出站点的客户分配及末端配送路径.设计随机变邻域的迭代搜索算法(ILS-RVND)进行求解,以成都市地铁3号线运输货物为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地铁配送网络配送成本低,准时性高,配送车辆行驶距离短,能满足比货车单独配送更精准的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连接性的路网划分算法
    卢守峰,陶黎明,江勇东
    2018, 18(5): 95-102. 
    摘要 ( )   PDF(5479KB) ( )  

    针对传统K均值聚类算法在非均质路网划分应用中的不足,将路网连接性融入算法,解决其在路网划分应用中聚类结果不连续的问题.先使用最大最小距离算法确定初始聚类中心和路段差异性,并以聚类评价指标ANSK确定K值;然后统计连续时间间隔下路网划分结果的动态频数,合并和拆分不稳定的“噪声”路段,提高划分子区内路网的紧凑性.最后,基于现实路网中的车牌照自动识别实测数据,对改进的聚类方法进行了验证.将算法得到的划分效果与K均值聚类算法和Ncut算法进行对比,并对子区做宏观基本图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K均值聚类算法在保证自身原有聚类优势下,可以有效实现连接性约束下的路网划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服务水平的公交车能耗评价方法
    徐龙,刘莹,张建波,吴克寒
    2018, 18(5): 103-110. 
    摘要 ( )   PDF(4323KB) ( )  

    以北京市公交运营和能耗数据为基础,从车型、速度、满载率和公交专用道等角度量化分析了公交服务水平与公交能耗的特征关系.研究发现,公交运行速度与百公里能耗存在负相关关系,公交满载率和百人百公里能耗也存在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不同车型中,单机车的百公里能耗比双层车低约30%~40%,但单机车的百人百公里能耗却比双层车高约5%~15%.设有公交专用道的路段百公里能耗明显低于无公交专用道的路段.最后,以运行速度和满载率为主要参数构建了基于服务水平的公交能耗模型,并应用此模型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在满载率超过60%时,人均百公里能耗下降缓慢;当平均速度低于40 km/h时,不同车型的公交车提高行驶速度可以有效的降低人均能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快速路车速离散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刘莹莹,李健,陈小鸿
    2018, 18(5): 111-120. 
    摘要 ( )   PDF(6240KB) ( )  

    车速离散性是影响城市快速路运行效率与安全的重要特征指标.本文采用上海车牌识别系统采集的个体车速数据,使用车速方差作为特征指标,在随机基本图框架下对车速离散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发现,个体车速方差较集计车速方差数值偏大,整体稳定于5~15 km/h;随密度增大而小幅下降,可分为稳定型、递减型、抛物线型和集群型4类. 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辨识了车速离散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车道数和匝道类型等.本文拓展了交通流基本图理论,对提升城市快速路安全和效率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改进KNN算法的城轨进站客流实时预测
    郇宁,谢俏,叶红霞,姚恩建
    2018, 18(5): 121-128. 
    摘要 ( )   PDF(3801KB) ( )  

    针对实时进站客流数据的高维数、多噪声、波动频繁等特征,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 K最近邻(K-nearest-neighbor, KNN)算法的城轨进站客流实时预测方法.首先,通过对分时客流数据的相关性分析,确定表征客流特征的状态向量;其次,结合数据特性改进近邻样本的模式匹配过程,利用关键点法去除原始序列中的噪声扰动,并引入动态时间规整算法实现考虑序列形态的相似性度量;再次,根据样本间流量差异引入距离权重和趋势系数,推演未来时段的进站量,实现滚动的实时预测;最后,依托广州地铁客流数据仓库对预测模型进行精度分析. 结果表明,对于全网159个站点,5 min粒度下全天分时进站量预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的均值为11.6%,能够为路网状态监控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AFC数据的城轨路网客流OD在线动态估计
    蒋熙,贾飞凡,冯佳平
    2018, 18(5): 129-135. 
    摘要 ( )   PDF(4184KB) ( )  

    路网实时客流状态是城市轨道交通日常运营组织科学决策的主要依据,而精准地在线估计客流OD是前提条件.本文分析了准实时AFC数据接入条件下客流OD在线动态估计问题及其特点,提出了将机器学习与递归贝叶斯相结合的客流OD动态估计方法;构建了基于LSTM的客流OD状态转移模型,以及LSTM模型嵌入下的客流OD递归贝叶斯估计模型;针对客流OD状态变化的非线性、不确定性特点,提出基于粒子滤波算法求解客流OD递归贝叶斯估计问题.面向LSTM模型嵌入所形成的客流OD状态转移三阶马尔科夫过程,对一般的粒子滤波算法进行高阶扩展,研究了算法的实现.最后用实例对本文提出的方法进行了验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极限学习机的公交行程时间预测方法
    宋现敏,刘明鑫,马林,夏英集
    2018, 18(5): 136-142. 
    摘要 ( )   PDF(3981KB) ( )  

    以公交车GPS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基于极限学习机方法的公交站点间行程时间预测模型.依据GPS数据在站点附近的特征表现,定义了公交车到站临界点,并分析了临界点处车辆的5种运行状态;提出了公交车到站时刻估算方法,进而得到公交车行程时间数据;通过分析公交车行程时间数据内在特征,确定了极限学习机模型关键参数及其纬度;最后,以长春市88路公交车GPS数据为基础进行了方法验证.结果表明,所用ELM方法预测误差约为11%,并与应用广泛的BP神经网络、RBF神经网络、SVM进行对比分析,发现ELM方法在满足精度前提下拥有更快训练速度与预测可靠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据驱动的电动汽车充电站选址方法
    杨珍珍,高自友
    2018, 18(5): 143-150. 
    摘要 ( )   PDF(4935KB) ( )  

    电动汽车在缓解能源压力和环境污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充电不方便成为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合理布局电动汽车充电站位置,本文提出一种数据驱动的电动汽车充电站选址方法.利用海量的移动位置数据提取潜在的交通需求位置,包括出发点和目的地;将地图划分为等间隔的网格,将潜在的交通需求位置与网格关联,统计每个网格内的交通需求量,需求量大的网格作为电动汽车充电站选址的候选位置.实证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精准定位潜在用户需求量大的位置,为电动汽车充电站选址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提箱同步的进口箱堆存策略研究
    周思方,张庆年
    2018, 18(5): 151-157. 
    摘要 ( )   PDF(445KB) ( )  

    翻箱问题一直是影响集装箱码头堆场作业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优化卸船箱的堆存顺序是降低进口箱提箱翻箱率的重要基础.对集装箱码头的历史作业日志进行数据挖掘,提取客户的提箱行为特征,并定义了客户提箱行为同步性特征的度量方法——客户提箱行为同步度.利用客户提箱同步特征对卸船箱进行分组,对卸船箱的提箱时间区间进行估计并据此判断其提箱次序.按照同组靠近堆放的原则,以最小压箱数为优化目标建立了箱位指派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新的堆存策略在降低翻箱率和减少平面箱位占用率两个方面比码头现有堆存策略有较大改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旅客出行意图的航线潜在价值计算模型
    徐涛,徐召朋,卢敏
    2018, 18(5): 158-163. 
    摘要 ( )   PDF(3526KB) ( )  

    传统的航线价值计算通常以统计客流量为主,忽略了旅客偏好对航线潜在价值的影响,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旅客出行意图的航线潜在价值计算模型.该模型利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对旅客舱位偏好进行量化,然后引入出行意图的概念将旅客出行行为进行细分,并利用Gibbs Sampling方法实现出行意图的求解,最终达到航线潜在价值计算的目的.在中国民航旅客订票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本文方法获得的2010年航线价值序列与2011年航线价值序列的相似度要明显高于统计客流量的方法,且对排名前5的高价值航线的挖掘准确率可达10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货物运到期限的编组站动态配流优化研究
    李晟东,徐长安,吕红霞,李文新
    2018, 18(5): 164-169. 
    摘要 ( )   PDF(1328KB) ( )  

    运到期限是铁路货物运输组织的关键问题,保障运到期限,对提升铁路货物运输质量与竞争力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编组站动态配流为研究对象,考虑不同货物对运输时效性要求的不同,以车流在站停留时间加权值总和最小为优化目标;采用均值比例分配法将运到期限分配到货物运输编组站作业环节,成为车流最大在站停留时间约束,同时考虑编组去向等约束,建立基于运到期限的编组站调机运用计划与配流计划综合优化模型,设计模拟退火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通过算例分析表明,本文的模型和算法能够有效地解决编组站动态配流问题,同时满足车流的运到期限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资源可用度的编组站配流模型
    薛锋,赵蕾,杨丽蓉
    2018, 18(5): 170-177. 
    摘要 ( )   PDF(4458KB) ( )  

    配流方案是阶段计划的关键内容,在作业中将任务交由可用度较高的资源执行,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计划的兑现率.考虑编组站实体资源的空闲度与可信度,给出了资源可用度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成功配流的自编始发列车数量、车辆在站停留时间、编组站整体资源的可用度,建立了基于资源可用度的编组站配流模型,并通过分层优化方法降低求解难度.算例结果表明:考虑资源可用度的编组站配流模型,其解编系统的资源可用度增幅均在5%以上;编组系统资源可用度的改善更加明显,在时间段3~8增幅约为18.9%.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速列车多区间节能操纵优化研究
    麻存瑞,毛保华,柏赟,王敏,李佳杰,杨彦强
    2018, 18(5): 178-183. 
    摘要 ( )   PDF(3618KB) ( )  

    区间运行时间和操纵方法是实现高速列车节能运行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构建了可调整区间运行冗余时间的高速列车多区间节能操纵模型.考虑到高铁枢纽车站和非枢纽站对列车到达时刻准点性的要求程度不同,模型中增加了枢纽车站的列车到达时刻与列车运行图定到达时刻一致性约束,以及非枢纽车站的列车到达时刻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约束.为了避免解空间中不满足定时约束的不可行解的数量影响算法效率,设计了一种三层编码的遗传算法来求解模型.通过1条包含3个枢纽车站、3个非枢纽车站的高速铁路线路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高速列车多区间节能操纵方法能够保证枢纽车站列车到达时刻不变,非枢纽车站列车到达时刻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变换时,求得多个区间的列车最优节能操纵速度轨迹.与基于牵引—惰行控制方法和单区间节能操纵方法在图定运行时分下的计算结果相比,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节能率分别超过16%和4%.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铁路出发旅客衔接方式选择的复合异质性模型
    朱海,罗霞,刘永红,陈欣
    2018, 18(5): 184-190. 
    摘要 ( )   PDF(3982KB) ( )  

    鉴于多属性决策中存在的属性偏好和处理两类异质性现象,以铁路出发旅客衔接方式选择问题为对象,对两类异质性的效用表达进行了讨论,构建了能同时描述旅客属性偏好和处理异质性的复合异质性(Hybrid)非集计模型.采用成都东客站SP调查数据进行模型标定,结果表明,Hybrid模型的拟合度优于单一异质性模型.旅客属性处理规则自述结果与Hybrid模型分类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模型对旅客属性处理特征的表达准确.进一步对不同类型旅客属性标定结果的分析显示,Hybrid模型可实现对衔接方式选择行为的精细化描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Nested Logit模型的共享单车选择行为研究
    袁朋伟,董晓庆,翟怀远,许葭
    2018, 18(5): 191-196. 
    摘要 ( )   PDF(3112KB) ( )  

    近两年来,共享单车迅速发展,已有研究较少从微观角度来阐释共享单车的选择行为.本文基于随机效用理论,构建Nested Logit模型,选取出行目的、接驳时间、在车时间、停车时间、费用等出行特征变量,选取下雨(雪)、空气质量、气温、风力等级等天气状况变量,选取年龄、性别、收入等社会经济变量作为效用函数的特征变量,采用D-optimal法设计问卷,在济南市开展共享单车实证调查.基于收集到的样本进行参数标定,找出影响共享单车及其他出行方式选择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对共享单车的乘车费用与接驳时间进行弹性分析,明确了共享单车乘车费用与接驳时间变化对短途出行结构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动态学习的泊位调度方案优化
    王军,郭力铭,杜剑,王美蓉
    2018, 18(5): 197-203. 
    摘要 ( )   PDF(4074KB) ( )  

    泊位调度方案的制定要依据在泊船舶的占用泊位情况及预计在泊时间,确定其他待泊船舶的靠泊位置与靠泊时间.然而,预计在泊时间受水文气象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且影响程度是随时间动态变化的,给泊位调度方案的制定增加了难度.对此,本文采用动态学习方法对在泊时间计算函数进行更新,再基于所得函数对泊位调度方案进行优化.并设计了包含船舶在泊时间动态学习及泊位调度方案优化的并行算法,前者为后者提供更新的在泊时间计算函数,后者的实际执行结果为前者提供学习样本.通过算例对模型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加入动态学习过程,船舶在泊时间的计算偏差得以降低;优化方案的平均在泊时间缩短2.4 h,总成本降低11.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行驶稳定性的山区公路弯道最小半径优化
    岳雷,杜豫川,姚红云
    2018, 18(5): 204-210. 
    摘要 ( )   PDF(4442KB) ( )  

    做好山区公路弯道最小半径指标设计是提升山区公路安全性的重要举措.通过对车辆弯道行驶动力学分析,以事故临界状态为限制建立安全模型,讨论了在不同设计车速下,弯道圆曲线最小半径与超高、横向附着系数等参数的关系,通过Carsim仿真软件验证了安全模型的正确性.理论分析及仿真结果表明,弯道设计应重点考虑避免车辆发生横向侧滑失稳,弯道最小半径与超高、横向附着系数值成反比,与车速呈正比,并与车型参数无关,进而提出山区公路弯道最小半径指标优化建议.在实际设计应用中,还应根据预测弯道最大运行车速值和横向附着系数值对最小半径指标进行校核.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原特长隧道驾驶人动态决策跟驰模型与限速研究
    胡立伟,陈政,张婷,胡澄宇
    2018, 18(5): 211-218. 
    摘要 ( )   PDF(4161KB) ( )  

    为研究高原特长隧道跟驰特性及驾驶人决策行为,优化隧道路段限速值,在云贵高原地区特长隧道进行了实车跟驰试验.基于采集跟驰数据,分析驾驶人在高原特长隧道的驾驶决策行为并得到加减速决策模型;提出隧道跟驰过程中驾驶人局部效用最优概念,通过安全跟驰距离模型、驾驶人感知速度模型及驾驶人决策模型,建立局部最优的驾驶人动态决策跟驰模型,仿真驾驶人在隧道路段上的最优决策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原特长隧道进口段及出口段,驾驶人趋于选择更大的跟驰距离;基于局部最优的驾驶人动态决策跟驰模型,能较好地仿真最优跟驰行为,得到隧道路段最优决策速度并作为最高限速值.本文结论为改善高原特长隧道路段行车安全状态提供了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案例分析
    基于运行工况的旅游城镇小客车排放测算
    李嘉,贺寒辉,彭勃
    2018, 18(5): 219-225. 
    摘要 ( )   PDF(4269KB) ( )  

    获取车辆的实际运行工况,是准确进行污染物排放测算的关键工作.以韶山为例,通过调查本地驾驶员和外地驾驶员在不同道路类型上驾驶小客车行驶的逐秒GPS数据,统计分析相应的运行工况分布并导入MOVES模型,采用先按类分解再聚类合计的方法测算污染物排放因子,据此评估交通管理与控制策略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采用MOVES默认的运行工况分布,得出的排放结果将会产生较大误差;相对于外地驾驶员,韶山本地驾驶员平均车速更高,车辆比功率分布更离散,运行工况的差别使得本地驾驶员的污染物排放因子在所有道路类型上全部高于外地驾驶员,景区道路上高出更多;韶山实施游客换乘方案后, 2016年8月各污染物总减排比例为73%~78%.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人群特征的三维约束重力模型研究
    唐艳丽,郑伯红,刘路云,蒋超
    2018, 18(5): 226-232. 
    摘要 ( )   PDF(4346KB) ( )  

    双约束和现有三约束重力模型在不同人群对出行阻抗的认知方面均采取平均化处理的方法,与实际出行情况有明显的差异.针对不同人群对出行阻抗的认知程度不同,提出了基于人群特征的三维约束重力模型改进方法.在出行生成环节中将不同人群分开,设计不同人群的出行量预测算法.在重力模型改进中,按照不同人群对第三维约束的接受程度,对人群出行量进行分类并标定相应的缩放系数.以岳阳市交通分布模型为例,对长距离出行约束进行分析,并分别应用双约束和改进的三维约束重力模型进行计算,结果说明了改进的三维约束重力模型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大数据的城市尾号限行方案设计与评估研究
    张晓阳,徐韬,张宜华,张磊
    2018, 18(5): 233-240. 
    摘要 ( )   PDF(5918KB) ( )  

    为提升城市尾号限行方案设计与评估决策水平,制定了统一规范的设计流程,将出行目的分为基家工作、基家上学、基家购物、基家其他、非基家出行等5类,建立了交通方式划分模型;基于层次分析法以路网运行车速、拥堵里程、改善路段数量、节点改善数量、流量均衡、实施难度等6项指标,建立路网运行评价模型,实现了各评价指标的量化分析.依托重庆主城区交通大数据,以重庆为案例进行了实例验证,结果表明:重庆交管部门根据评估最优方案进行了实施,桥梁限行实施后,实际运行车速和拥堵里程分别为23.8 km/h,171 km;模型预测相对误差分别为2.9%,5.2%;预测精度较高,达到了实际应用要求,可为其他城市尾号限行提供一定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Pearson相关系数的货运车辆能耗模型研究
    蔡静,张明辉,朱宇婷,刘宇环
    2018, 18(5): 241-246. 
    摘要 ( )   PDF(3517KB) ( )  

    根据若干年货运车辆的调查数据,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货运车辆单车百公里能耗的多元回归分析,通过相关程度确定了货运车辆百公里油耗的关键影响因子并量化了影响关系,借助二次回归结果构建单车百公里油耗模型,实现了货运车辆复杂因素下离散型油耗的高精度拟合.同时通过对北京市货运统计能耗对比和典型政策影响的案例分析,验证了对政策影响下各要素变量的响应,明确了车队能耗量化核算的准确度,并得到污染物减排政策下的货运能耗变化特征分析.本文研究为货运行业开展精细化能耗测算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