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决策论坛
    运输需求与成本不确定下的枢纽港选择
    赵旭,许航,刘娇
    2020, 20(3): 1-5. 
    摘要 ( )   PDF(337KB) ( )  

    针对轴辐式网络中的枢纽港选择问题,在集装箱航运网络中,考虑运输需求与成本的不确定,根据数据变化规律,构建多个模型. 根据轴辐式网络的运输环节,使用成本函数表征枢纽港间运输成本,构建枢纽港选择的确定性模型;基于此,针对航运需求的离散特性,构建需求不确定的随机模型进行枢纽港选择;基于运输成本难以预测的特点,结合实际数据,使用极小极大值法构建成本不确定的枢纽港选择模型;然后,结合两者构建运输需求与运输成本同时不确定的枢纽港选择模型. 采用欧洲集装箱运输网络实际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求解各因素不确定下枢纽港选择的最优方案,并针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为班轮公司优化航线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享自动驾驶汽车经营策略优化分析
    田丽君,刘会楠,许岩
    2020, 20(3): 6-13. 
    摘要 ( )   PDF(510KB) ( )  

    研究共享自动驾驶汽车(SAV)与普通汽车共存背景下,SAV公司如何根据运营目标优化经营策略并影响通勤者出行方式选择. 假设高速公路上存在一定数量的独驾通勤者,无车通勤者在SAV和地铁之间进行权衡. 分析固定需求和弹性需求下,SAV公司追求系统总成本最小或系统净收益最大和利润最大时的最优经营策略,即SAV票价和容量,进而得到均衡时模式划分情况,SAV最优发车数,系统总成本或系统净收益,以及公司利润等指标. 算例对均衡结果进一步验证发现,SAV公司垄断经营会收取较高的票价,提供容量较小的车型. 在系统最优情形下,SAV公司无法获得正利润,需要政府补贴运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轨道交通与城市协同发展的空间差异性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白同舟,蔡乐,朱家正,林旭
    2020, 20(3): 14-19. 
    摘要 ( )   PDF(374KB) ( )  

    为识别轨道交通与城市协同发展程度的空间差异性,以及不同空间范围内城市发展水平对轨道交通客流影响的差异性,引入描述空间集聚特征的莫兰指数Moran's I 建立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将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发展水平和站点客流空间集聚分布特征作为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协同程度判断标准,划定若干研究区域,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WR 模型研究两者空间相关性和城市发展因素对轨道交通客流的影响. 实证研究表明: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发展水平与站点客流协同程度较高的区域,城市发展水平对站点客流影响更大;将城市发展因素对站点客流影响程度进行排序,密度高于交通便捷程度、功能多样化程度和发展紧凑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论坛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和扩展置信规则库的交通运输业环境治理成本预测
    叶菲菲,杨隆浩,王应明,蓝以信
    2020, 20(3): 20-27. 
    摘要 ( )   PDF(488KB) ( )  

    针对交通运输业中环境治理成本规划问题,提出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和扩展置信规则库(EBRB)的环境治理成本预测模型. 基于DEA模型对环境治理投入产出历史数据进行有效性分析,量化EBRB中每条规则的可靠度,建立考虑规则可靠性的EBRB模型,用于预测交通运输业的环境治理成本. 根据2004—2017 年我国各省份交通运输业环境治理实际数据验证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模型的准确性高于现有环境治理成本预测方法,可为相关决策者提供一个模型支撑和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BWM 的中欧班列客户需求偏好异质性研究
    李青林,彭其渊,郭经纬,汤银英,张卓
    2020, 20(3): 28-32. 
    摘要 ( )   PDF(359KB) ( )  

    中欧班列沿线运输能力短缺现象日益严峻,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偏好能为高效利用现有运输能力提供参考. 采用最佳—最差方法(Best Worst Method, BWM)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对中欧班列客户需求偏好进行研究,并对结果进行二阶聚类分析,揭示客户需求偏好异质性.BWM结果显示,运输成本是中欧班列客户整体最偏好指标,相比于运输成本和运输时间,并结合铁路运输自身特点,可靠性最适合中欧班列发展为其特色. 二阶聚类结果显示,将运输服务质量与运价相结合,可以在满足客户异质性需求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中欧班列现有运输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一般均衡的城市交通公平模拟研究
    张晨楠,郑吉阳,杨赞
    2020, 20(3): 33-38. 
    摘要 ( )   PDF(381KB) ( )  

    为探究城市均衡状态下不同收入群体面临的交通公平问题,建立城市空间一般均衡模型. 从多主体模拟的视角出发,构建企业、个人的选址决策模型,采用仿真模拟方法探讨交通公平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为交通公平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研究发现:不同群体的通勤损失存在明显差异,高收入群体在空间选择上优先于低收入群体,占据交通优势区域;低收入群体不仅需要接受较低的工资水平,还需承受更高的通勤损失. 劳动力水平差距和通勤速度对不同群体的通勤损失存在异质性影响. 当劳动力水平差距扩大时,低收入群体不仅面临劳动力贬值,还将承受更大比例的通勤损失;公共交通出现拥挤、维护等低效情况时,低收入群体的通勤损失将明显增加,进一步扩大群体差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交通系统与信息技术
    基于3DCNN-DNN 的高空视频交通状态预测
    彭博,唐聚,蔡晓禹,谢济铭,张媛媛,王玉婷
    2020, 20(3): 39-46. 
    摘要 ( )   PDF(572KB) ( )  

    为使用高空视频识别和预测道路交通状态,提出基于三维卷积神经网络—深度神经网络(3DCNN-DNN)的交通状态预测方法. 将道路切分为D 个路段,每个路段视频片段时长 m s,基于典型3DCNN结构C3D识别路段视频片段交通状态;建立道路? 个历史时段、D 个路段的交通状态矩阵Φ ,将道路交通状态预测问题转化为以Φ 为输入,有限交通状态为输出的分类问题,构建基于DNN的短时交通状态预测模型原型;建立交通视频数据集,对DNN预测模型原型的隐藏层数量、神经元数量及训练批大小进行测试优化,提出有4 隐藏层,各层神经元数量为64/128/128/64,训练批大小为64 的优化模型DNN*.测试结果表明:C3D视频交通态识别平均F1 值为95.71%,DNN*道路交通状态预测准确率为91.18%,比DNN线性分类、KMeans 、KNN、SVM和线性分类分别高6.86%、57.85%、62.26%、26.47%、43.14%;C3D能提供准确的交通状态矩阵,3DCNN-DNN可有效识别和预测道路视频交通状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网联环境下基于混合深度学习的交通流预测模型
    陆文琦,芮一康,冉斌,谷远利
    2020, 20(3): 47-53. 
    摘要 ( )   PDF(546KB) ( )  

    为适应未来智能网联环境下精细化交通流预测需求,提出一种基于混合深度学习 (Hybrid Deep Learning, HDL)的车道级交通流速度预测模型. 模型以智能网联系统强大的数据采集和计算能力为基础,采用集成经验模态分解算法将原始速度序列分解为多个固有模态函数分量和残差分量,并将所得分量重构为模型输入;利用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和注意力机制,构建深度学习模型框架;为检验模型预测精度和可靠性,选择北京市二环路多个连续车道断面速度数据进行算法验证. 结果表明,HDL模型在不同车道均有理想的预测结果,单步和多步预测精度均显著优于对比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时延特性建模的多断面短时交通流预测
    刘小明,田玉林,唐少虎,尚春琳,魏路
    2020, 20(3): 54-60. 
    摘要 ( )   PDF(505KB) ( )  

    针对现有交通流预测方法未充分考虑多断面车流演变规律,提出基于时延特性建模的时空相关性计算方法. 该方法采用对不同断面、不同时刻交通流的分布相似性度量,对输入的车辆到达数据序列进行切割构建时空相似度矩阵,得到相邻断面之间的时延参数. 基于时延特性建模,将多断面之间的流量信息进行融合,使用长短时记忆(LSTM)网络进行流量预测. 通过对实际路段数据的预测和结果分析,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行为识别的智能车纵向决策研究
    曹波,李永乐,赵凯,朱愿
    2020, 20(3): 61-66. 
    摘要 ( )   PDF(433KB) ( )  

    针对智能车纵向决策问题,提出基于环境车辆偏离车道程度识别运动模式的方法;构建动态环境车辆横纵向轨迹预测模型,并求解;构建保持、先行、避让在内的决策集,提出基于预测轨迹的单个车辆决策方法,并基于所有动态环境车辆的决策结果在加速、减速和匀速3 种结果中做出综合决策. 实车实验表明:在直行、换道和转弯运动模式下轨迹预测平均误差分别为0.11,0.29,0.80 m,预测精度较高;复杂动态环境下,本文提供的纵向决策信息提升了智能车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车流异质性的信号交叉口疏解车辆跟驰模型
    王益,荣建,周晨静,高亚聪,刘思杨
    2020, 20(3): 67-74. 
    摘要 ( )   PDF(593KB) ( )  

    为客观地描述绿灯期间交叉口进口道异质疏解车流的跟驰行为,基于实测数据验证全速差模型发现,其加速度、速度、车间距的仿真结果存在较大误差. 考虑不同车型车辆性能和驾驶员驾驶行为差异,基于4 种跟驰情景,即小客车跟驰小客车(car-car),小客车跟驰公交车(car-bus),公交车跟驰小客车(bus-car),公交车跟驰公交车(bus-bus),建立考虑车流异质性的车辆跟驰模型. 结果表明,改进模型的性能提升明显,较全速差模型,速度和跟驰间距的均方根百分比误差(RMSPE)分别下降了15.29%,22.32%,更符合交叉口进口道异质疏解车流的跟驰行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平行流交叉口信号控制策略及效益分析
    安实,宋浪,王健,杨璐
    2020, 20(3): 75-82. 
    摘要 ( )   PDF(502KB) ( )  

    为解决平行流交叉口左转多次停车问题,实现同一相位放行左转、直行和右转车流的同时,所有流向车辆最多停车一次,对平行流交叉口进行设计,提出两种设计方案,对比已有方案,选择左转右置的平行流交叉口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优劣. 根据车流运行特征,以车辆不存在二次停车,车车不冲突作为约束条件,建立优化模型,并进行效益分析. 结果显示,与传统经典十字交叉口控制相比,平行流交叉口使通行能力提升60%以上,车均延误下降约 70%. 本文提出的控制策略,在不牺牲车辆权益的情况下,能消除左转和直行冲突,提升交叉口通行能力,为平行流交叉口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交叉口双站台的BRT 优先控制研究
    张鹏,汪鹏飞,孙超,李文权
    2020, 20(3): 83-88. 
    摘要 ( )   PDF(345KB) ( )  

    为解决交叉口因BRT优先影响其他车辆通行问题,提出基于交叉口双站台的BRT 优先控制方法. 给出交叉口BRT双站台设置方法,对比分析BRT在交叉口单、双站台的平均延误. 根据BRT发车时刻、交叉口信号配时、BRT平均车速、交叉口间距及站台停靠时间等,制定 BRT站台预停靠方案和行车时刻表. 为确保BRT按照预停靠站台及时刻表运行,采用BRT车速引导与信号配时双重补偿修正BRT 实际离站时刻与时刻表的偏差. 以常州BRT 1 号线为例,对应用本文方法的5 个交叉口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BRT在每个站台实际离站时刻偏差范围为±5 s、±10 s、±20 s 时,本文优先控制方法显著减少BRT停车次数和延误,提高了BRT整体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网约车数据的城市区域出行时空特征识别与预测研究
    张政,陈艳艳,梁天闻
    2020, 20(3): 89-94. 
    摘要 ( )   PDF(430KB) ( )  

    针对交通需求特征识别和需求预测问题,构建改进的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城市区域内出行需求识别与预测组合模型,快速识别城市区域内出行需求特征并对需求做出预测. 构建城市交通小区尺度内的空间和时间维度下的主要出行需求特征分布挖掘辨识方法,以及数据集在不同时间尺度下时间维度出行特征构建及预测方法. 利用北京市三环内网约车出行订单数据,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对不同时间窗口下的区域出行需求特征进行辨识和预测,取得较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
    城市交通控制中的数据采集研究综述
    王殿海,蔡正义,曾佳棋,张国政,郭佳林
    2020, 20(3): 95-102. 
    摘要 ( )   PDF(368KB) ( )  

    过去几十年来,城市交通控制技术为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和日益复杂的管理目标有了长足发展. 作为城市交通控制策略制定和控制算法设计的基础,交通数据决定了城市交通控制的适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 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交通控制能力的提升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本文回顾交通控制系统中数据采集与参数估计的基本方法,分析评述检测数据方法从固定式无标识数据、移动式检测数据到固定式有标识数据的演变,指出它们给交通参数估计带来的变革. 结合20 世纪末出现的移动式检测技术,分析评述了对应的两种交通参数估计方法,即基于概率论的方法和基于交通流激波理论的方法给交通控制带来的影响. 针对近年来出现的固定式有标识检测数据,分析其对城市交通需求估计及交通控制策略参数估计研究带来的新任务. 最后,分析指出我国未来交通控制研究的三个方向:一是城市交通控制系统的信息范围已扩展到区域和路网层级,二是交通参数估计研究的重点随着数据采集方式的演变已转向提高参数估计的实时性与精度等领域,三是交通参数研究理论与实践存在差异,如何结合我国城市交通系统运行中检测环境差异导致数据误差率的变化,交通流到达规律的变化,道路上不同种类交通流间的交叉干扰等实际应用因素,使方法与模型能有效地指导我国复杂的交通控制实践是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客流空间分布的地铁列车节能时刻表优化方法
    冉昕晨,陈绍宽,陈磊,贾文峥
    2020, 20(3): 103-110. 
    摘要 ( )   PDF(551KB) ( )  

    客流变化引起的列车质量变化是影响地铁列车能耗与节能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考虑地铁线路客流空间分布差异,研究耗散型再生制动能利用方式下的列车节能时刻表优化方法. 结合各区间载荷差异和列车运动方程,建立以净能耗最小为目标的时刻表优化模型,通过适度优化计划停站时间、区间运行时间和折返时间协同多列车牵引、巡航、惰行和制动过程的时空分布,设计二分法和粒子群算法对模型求解. 以北京地铁某线路进行实例研究,结果表明,优化模型能有效协同多列车的节能运行,考虑客流空间分布差异比假定列车载荷为常数能进一步提升节能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地铁—货车联运的物流配送路径优化
    周晓晔,崔瑶,何亮,马小云,王思聪
    2020, 20(3): 111-117. 
    摘要 ( )   PDF(504KB) ( )  

    为应对配送车辆引起道路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提出地铁与货车联合运输. 在不改变地铁运行方案的前提下,利用地铁非高峰时段开展货物配送;考虑地铁剩余运能、货车容量、最大行驶距离、客户服务时间窗等限制条件,以配送距离最短为优化目标,构建基于地铁—货车联运的物流配送路径优化模型. 通过地铁配送路径设计不规则二维矩阵编码结构,使用改进自适应遗传算法求解. 以某市地铁货物运输为例,验证模型和算法的实用性、有效性. 结果表明,地铁—货车联合配送距离短,在客户时间窗范围内送达比例高,有效提高客户满意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分区优化的高铁车站通过能力提高方法
    李晓娟,杨阳,韩宝明,菅美英
    2020, 20(3): 118-124. 
    摘要 ( )   PDF(366KB) ( )  

    车站通过能力是铁路能力的一个关键制约点,本文通过降低咽喉长度对车站作业间隔时间的影响,扩大高铁车站通过能力. 分析车站分区的划分原则及方法,研究车站进路关系模型及作业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 以通过列车数量最大化为目标,考虑车站作业间隔时间,不同作业类型列车比例等约束条件,建立基于分区划分的车站通过能力优化模型及算法. 案例分析表明,不同作业类型列车比例及组合方式对能力的影响较大,分区划分车站咽喉区可有效减少列车作业间隔时间,提高车站通过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ATIS 作用下弹性需求混合交通均衡的效率损失
    余孝军,刘作志,舒亚东
    2020, 20(3): 125-129. 
    摘要 ( )   PDF(246KB) ( )  

    在ATIS 用户和利己用户组成的交通网络中,利己用户遵循用户均衡原则选择出行路径,其目的是最小化自身出行成本;先进出行者信息系统(ATIS)用户遵循系统最优原则选择出行路径,其目的是最小化系统总出行成本. 本文基于ATIS 用户和利己用户路径选择原则的异质性,对弹性需求下该类混合交通均衡分配的效率损失进行探讨. 构建弹性需求下该类混合交通均衡分配的变分不等式模型,界定其效率损失上界. 结果表明,效率损失上界与用户均衡时社会总收益与社会总剩余之比相关,还与用户均衡时路段上ATIS 用户的流量与总流量之比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共享停车的车位租用与分配模型
    孙会君,傅丹华,吕莹,衡玉明,管田超
    2020, 20(3): 130-136. 
    摘要 ( )   PDF(426KB) ( )  

    共享停车作为一种缓解停车矛盾和挖掘停车资源的新思路,其理念与运营策略亟待完善. 共享停车运营平台整合停车资源并从中获利,但需要承担车位租赁成本. 为充分发挥共享停车模式对停车资源调整的灵活性优势,在综合考虑租用车位成本,提供停车服务收入和拒绝用户潜在损失的基础上,以共享停车平台运营商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提出对闲置车位租用与停车请求分配统一决策的整数规划模型,并应用相应指标进行评价. 算例结果表明,所提模型能有效提高运营商的利润与车位周转率,为共享停车平台运营商的决策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预约需求的共享停车平台泊位分配方法
    张水潮,蔡逸飞,黄锐,周竹萍
    2020, 20(3): 137-143. 
    摘要 ( )   PDF(448KB) ( )  

    为解决在预约需求下,考虑预约时刻、时长及延时需求的共享停车分配问题,提出一种共享停车泊位分配模型. 以平台收益和停车步行距离为优化目标,将需求分为基本及延时两种情况,确定停车预约请求的分配策略. 根据模型结构,设计随机解集生成方法,利用蒙特卡洛法确定模型的最优解. 以医院停车场及周边停车场为案例,测试模型. 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服务于共享停车泊位的分配,实现平台收益与满足需求之间的平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港口对腹地城市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刘琳,尹凤
    2020, 20(3): 144-149. 
    摘要 ( )   PDF(286KB) ( )  

    This paper extends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port-city relationship to the spatial dimensions. Using the 2003 to 2016 coastal ports and cities data in China and spatial panel model, this study empiricall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ports on hinterland cities' economic growth.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orts not only create intraregional spillovers, but inter-regional spillovers. The existence of port not only promotes 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city where it locates, but also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economic growth of hinterland cities. The spatial spillover impacts of port hav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2008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he results of subregional test shows that the port around the Bohai Sea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on promoting 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city, but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of the port on hinterland cities are limited in the subregional test.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多类型通勤者的高占有率车道均衡分析
    臧广智,徐猛
    2020, 20(3): 150-155. 
    摘要 ( )   PDF(390KB) ( )  

    高占有率车道是鼓励拼车出行,达到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的重要交通管理方案. 本文建立一个基于高占有率车道的交通系统,加入多类型拼车组织时间通勤者和轨道交通通勤方式的影响. 给出系统用户均衡和系统最优对应的数学规划模型,并证明两种状态的存在性. 设计数值算例,进行用户均衡与系统最优比较. 结果显示,交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管理方案,显著降低低拼车组织时间通勤者的通勤成本. 此外,对高占有率车道长度的分析发现,高占有率车道长度越长,管理方案的效果越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单线纯电动公交车辆柔性调度优化
    唐春艳,杨凯强,邬娜
    2020, 20(3): 156-162. 
    摘要 ( )   PDF(426KB) ( )  

    为解决纯电动公交车因充电错过最佳接续发车班次使公交车数量增加的问题,以公交车辆运营总成本最小为目标,构建允许存在误时发车的纯电动公交车辆柔性调度优化模型,通过最大可能地增加一辆公交车可执行班次的数量,减少车辆使用数量及运营成本. 设计遗传算法求解模型,为提高求解效率,将时刻表按班次发车顺序进行排序,以减少染色体数量. 数值实验结果表明:与纯电动公交车辆刚性调度相比,柔性调度能够极大地减少车辆使用数量;误时上限的取值对公交运营成本影响较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GPS 轨迹挖掘的城市空间动态交互特征研究
    冯慧芳,周丹凤
    2020, 20(3): 163-168. 
    摘要 ( )   PDF(451KB) ( )  

    对城市移动轨迹进行深入挖掘,有助于更加精细地理解城市空间动态交互特征. 以兰州市出租车GPS轨迹为基础,采用栅格方法,分析城市栅格空间的交通出行量. 以栅格为节点,以交通出行量为权重,建立动态有向加权复杂网络. 采用Infomap 算法识别城市社团结构,研究兰州市城市结构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对城市社团识别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 研究表明,休息日和工作日城市动态时空交互存在明显差异. 工作日的城市空间交互距离和范围较大,空间交互更加紧密;休息日的空间交互范围相对较小,分裂程度较大. 高峰期和非高峰期城市空间交互也有不同,城市空间交互随时间动态变化. 研究结果可为政府管理城市,商家运营和居民出行提供决策服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交织的立体综合车场公交调度优化模型研究
    陈建凯,肖亮,覃鹏,何佳利,刘谦,杨雨千
    2020, 20(3): 169-173. 
    摘要 ( )   PDF(300KB) ( )  

    公交调度是公交立体综合车场(简称立体车场)运营中的关键问题. 不同于以往公交调度问题,立体车场公交调度需要同时安排各车的场内停车位置、发车时间与行驶路径. 基于立体车场公交“早出晚进”特征对立体车场调度问题与调度模式进行研究,进一步分析立体车场公交车辆的交织条件;基于整数规划构建以立体车场公交车辆交织次数为目标的公交调度优化模型,求解立体车场公交调度方案. 研究结果表明:立体车场公交调度存在同层集发和异层分发两种调度模式,且异层分发模式优于同层集发模式;此外,车辆交织条件是空间与时间同时发生重叠. 通过案例验证了研究结论的正确性及调度优化模型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多源数据的公交车能耗碳排放测算模型
    徐龙,王力,刘莹,宋国华,李晨旭,翟志强
    2020, 20(3): 174-181. 
    摘要 ( )   PDF(532KB) ( )  

    公交车能耗碳排放强度与车辆、线路和驾驶员有显著相关关系,为精准刻画其能耗碳排放强度特征,整合OBD监测数据、加油(气)数据、运营排班数据等多源数据资源. OBD监测数据和加油(气)数据呈显著的线性关系,证明修正后的OBD监测数据可满足分析要求. 搭建“速度—能耗碳排放强度曲线”测算模型,幂函数关系的拟合优度R2 =0.972 6 为最高. 实证研究发现,平均速度在10~60 km/h 变化时,液化天然气(LNG)车比柴油车能耗碳排放强度高 3.3%~33.7%,双层车比铰接车高2.4%~13.3%;LNG铰接车在不同线路、相同速度下的强度相差9.6%;不同驾驶员在相同线路的能耗碳排放强度可相差24.2%. 模型为各城市基于多源数据开展公交能耗碳排放目标设定提供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移步需求的无桩型共享单车动态调度研究
    李兴华,张昕源,成诚,杨超,王洧
    2020, 20(3): 182-189. 
    摘要 ( )   PDF(427KB) ( )  

    共享单车系统自发的不均衡性导致单车数量分布与用户需求分布之间产生偏移,降低了系统服务能力,需要调度实现再平衡. 现有动态调度算法缺乏考虑起点车辆供给不足,用户在出行过程中“再次”取车的移步需求,难以准确识别用户真实的出行需求分布,降低了调度效果. 本文提出以用户出行选择行为为下层,以调度车辆路径规划为上层的双层规划模型框架,设计结合仿真系统的启发式求解算法. 算例场景基于上海市虹口、杨浦区共享单车历史出行数据搭建,并进行网格化处理. 算例结果表明,模型能有效识别移步需求,提高共享单车的供需匹配能力. 针对各类调度资源配置情况,共享单车的供需匹配率提升18.07%~ 19.89%,提高了共享单车系统的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步行设施内疏散行人拥挤踩踏仿真研究
    岳昊,刘秋梅,武鑫森
    2020, 20(3): 190-197. 
    摘要 ( )   PDF(612KB) ( )  

    建立基于元胞自动机与相互作用力的拥挤行人流仿真模型,研究步行设施内疏散行人流拥挤踩踏现象. 通过单个行人占据多个元胞空间,定义行人刚体部分与弹性部分,实现行人弹性化处理;以行人间拥挤力、摩擦力等相互作用力,描述疏散行人间的相互影响. 模拟再现行人疏散过程中的移动阻滞、相互挤压,以及连续踩踏等现象. 仿真结果表明:通过提高行人吸收系数和抗踩踏系数,能有效控制行人挤伤次数和踩踏行人数量;疏散出口附近区域是拥挤力累积顶区,极易发生踩踏现象,且踩踏现象具有滞后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EEMD-ELM 的航班运行风险混沌预测
    王岩韬,李景良,谷润平
    2020, 20(3): 198-205. 
    摘要 ( )   PDF(643KB) ( )  

    针对航班运行风险可靠预测方案,以某航空公司2016—2018 年航班运行风险数据为基准,通过相空间重构,序列混沌特征的识别,构建基于极端学习机(ELM)的航班运行风险混沌短期预测模型,基于集成经验模态分解(EEMD)阈值降噪方法进行改进;最后,计算风险预测结果,分析不同方式下的预测精度. 结果表明:航班运行风险时间序列具有混沌特征, EEMD方法可抑制序列本征模态函数(IMF)的模态混叠现象;经由EEMD阈值降噪处理后,短期预测结果的修正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值显著下降. 证实本文航班运行风险预测方案可行且有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航路扇区容量需求的交通流动力学推演与预测
    陈丹,尹嘉男
    2020, 20(3): 206-211. 
    摘要 ( )   PDF(405KB) ( )  

    为科学应对交通需求的持续增长,合理进行空域规划,从介观层面刻画交通流动态演化过程,提出航路网络交通流演化模型. 以此为基础,将预测得到的城市对间年度交通总需求量推演到整个航路网络中,实现未来交通需求时空分布的中长期预测;构建航路扇区容量需求预测模型,选取华东地区两个相邻航路扇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对航路扇区容量需求进行有效预测,未来5 年内两个航路扇区容量需求将分别由50架次/h、 39架次/h上升为70架次/h、45架次/h.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案例分析
    基于自然驾驶数据的螺旋匝道(桥) 驾驶人心理负荷分析
    徐进,刘小明,胡静
    2020, 20(3): 212-218. 
    摘要 ( )   PDF(653KB) ( )  

    为得到驾驶人在螺旋型立交匝道路段行车时的驾驶负荷及影响因素,选取4 座山地城市螺旋型立交开展自然驾驶实验,利用车载仪器采集自然驾驶习惯条件下的驾驶人心电信号. 分析心率幅值特征、心率连续差异均方根( RMSSD )整体分布特征,以及其与匝道半径、坡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影响心理负荷的主要因素是车辆行驶环境和匝道曲率变化. 匝道的分、合流鼻端处,以及行车过程中跟车、超车和会车均会使驾驶人心理负荷增大,驾驶人行驶在上坡路段的紧张感高于下坡路段,匝道半径与RMSSD 存在较强的负相关性. 纵坡坡度与心率变异指标之间呈现两种不同的相关关系:不熟练型驾驶人随着坡度增加,RMSSD 呈线性上升的趋势;一般型和熟练型驾驶人表现为中间高两边低的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时间维度下上海市共享单车骑行模式研究
    付学梅,隽志才
    2020, 20(3): 219-226. 
    摘要 ( )   PDF(507KB) ( )  

    基于上海市摩拜单车一个星期的骑行数据,从时间角度深入挖掘骑行数据背后隐藏的行为模式和规律. 统计结果显示,工作日和周末的骑行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工作日呈现两个明显骑行高峰时段,周末的骑行分布则比较均匀. 在区分工作日和周末的基础上,根据骑行行为对每日的骑行者进行分类,每组骑行者均表现出独特的骑行开始时间和骑行时长. 基于周中的一天与骑行开始时间,以及周中的一天与骑行时长这两个组合分别计算赫希曼指数 (HHI),证实共享单车骑行高度的时间规律性;周中的一天与骑行开始时间组合的HHI值具有更大的标准差,显示了共享单车的灵活性. 对共享单车骑行模式的探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市交通系统的持续改善,吸引更多出行者使用绿色交通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家庭属性差异的大学生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研究
    骆晨,李想,钟林峰,胡姗姗
    2020, 20(3): 227-232. 
    摘要 ( )   PDF(297KB) ( )  

    为剖析家庭属性差异对大学生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基于非集计理论,构建家庭属性差异的大学生出行选择多元Logit 模型. 根据四川省2 571 份大学生出行行为调查问卷,运用SPSS 软件标定模型参数,获取影响大学生出行选择的主要家庭属性因素,并进行敏感性分析. 结果表明:家庭平均年收入、经济净流对大学生出行方式选择有显著的影响;以航空运输为参考,家庭平均年收入、经济净流对公路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大于铁路运输;“祖辈替孙辈购买机票”的折扣票务形式可提高大学生选择航空出行的概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乘用车工况构建
    刘昱,吴志新,李孟良,于晗正男,汪洋,贺可勋,安晓盼
    2020, 20(3): 233-240. 
    摘要 ( )   PDF(539KB) ( )  

    依托“中国工况”项目,对我国乘用车行驶工况进行深入研究. 在全国41 个城市采集乘用车共计1 600 万km的行驶数据,收集各城市交通量大数据用于权重因子开发;利用权重因子对采集数据进行加权,获取代表我国驾驶特征的、统一的速度—加速度分布,以其为基准,使用卡方检验选择最优短片段组合作为我国乘用车行驶工况(CLTC). 对比CLTC工况特征与其他典型工况及实测数据GIS加权结果,CLTC工况更符合我国实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