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决策论坛
    考虑收益管理的高铁平行车次动态差别定价
    蔡鉴明,欧阳姗
    2020, 20(5): 1-8. 
    摘要 ( )   PDF(1635KB) ( )  

    基于RP(Revealed Preference)和SP(Stated Preference)调查数据,利用潜在类别模型对高铁旅客进行细分,得到旅客对平行车次不同服务属性,如列车运行时间、发车时段和舒适度的偏好程度,并对其进行量化;引入收益管理,以多列车整体收益最大为目标,构建平行车次动态差别定价模型,并设计模拟退火算法进行求解;最后,通过京沪高铁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与固定票价进行客票销售相比,所提方案能够适应高峰期和平峰期不同客流特点,提高铁路客票总收益,为高铁平行车次灵活定价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停车许可证的动态最优供给策略
    王鹏飞,王安格,关宏志,赵磊,赵鹏飞
    2020, 20(5): 9-14. 
    摘要 ( )   PDF(1347KB) ( )  

    考虑可预约和不可预约公共停车设施共存情况,制定停车许可证动态最优供给策略.构建随机最优控制模型以实现系统总时间损失期望值最小化,利用动态规划原理推导出最优性条件,即哈密尔顿-雅克比-贝尔曼方程,采用一种预设最优值函数方法得到动态最优供给策略的解析解.结果表明:动态最优供给策略为一个反馈控制,即车辆排队时间的函数;依据排队时间是否存在,动态最优供给策略分为两种情况.以北京市国贸地区为例进行蒙特卡洛实验可知:相较停车许可证完全供给策略,动态最优供给策略可节约时间0.45~1.94 min/veh;随着停车许可证用户行为不确定性增加,动态最优供给策略节约时间的平均值上升,变异系数下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论坛
    产业转移背景下西部运输需求的完全分解模型
    左大杰,肖国胜,王孟云
    2020, 20(5): 15-20. 
    摘要 ( )   PDF(1299KB) ( )  

    研究西部综合运输系统需求驱动因素,将产业转移因素考虑在内,对原有包含三大因素的完全分解模型进行改进,构建包含经济总量、运输需求强度、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整体变动等四大因素的完全分解模型,根据2002—2015年统计数据对西部地区综合运输系统需求进行实例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总量增长是西部综合运输系统需求增长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产业转移促进政策的出台,运输需求强度变化和产业转移的影响逐渐显著.在产业转移背景下,西部地区应该根据产业转移发展态势,有针对性地做好综合运输系统布局,创造更好的条件承接产业转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站城融合模式下既有铁路车站城市功能开发体量预测研究
    冯涛,彭其渊,陶思宇,陈昕梅
    2020, 20(5): 21-28. 
    摘要 ( )   PDF(2297KB) ( )  

    针对站城融合模式,提出对既有铁路车站及其影响区域的城市功能开发体量预测方法.考虑车站周边道路交通剩余能力和城市规划中对土地容积率的要求,协调枢纽城市功能和交通功能体量的比例关系,建立铁路既有车站城市功能的体量预测模型,并利用商业求解器对模型求解,得到各业态开发总体量的范围.以重庆沙坪坝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功能开发为例,检验求解结果与实际开发体量的契合度及有效性.分析枢纽交通功能占比和容积率的敏感性,验证模型的适用性.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有效利用道路承载能力,在适应城市整体发展要求的情况下,实现枢纽和土地的一体化发展,为投资者加强土地集约开发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出行特征的用地类型推断方法研究
    张政,陈艳艳,梁天闻
    2020, 20(5): 29-35. 
    摘要 ( )   PDF(1795KB) ( )  

    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推测城市交通小区内用地特征的算法,同时对交通小区内多种用地类型进行预测.选用公共交通出行数据集和网约车出行数据集,融合多种出行方式的出行特征对交通小区内用地特征刻画.提取交通小区内发生强度,吸引强度和产吸差强度3个指标作为模型输入,训练得到基于区域内出行特征双通道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采用网格寻优方法确定最优网络结构.选取北京市六环内交通小区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本文算法能够同时推断交通小区内居住、工作和休闲用地特征,并获得各用地类型在小区内占比分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交通系统与信息技术
    智能网联车辆混行交通流中灯语意图识别模型研究
    梁军,钱晨阳,陈龙,王文飒,赵彤阳
    2020, 20(5): 36-44. 
    摘要 ( )   PDF(2669KB) ( )  

    为使混行交通流下智能网联车辆(Connected and Automated Vehicles, CAV)实现对人工驾驶车辆(Human-driven Vehicle, HV)前照灯灯语意图(Vehicle Headlights Intention, VHI) 的识别,弥补车对车(Vehicle to Vehicle, V2V)和鸣笛意图识别技术的不足,更好地与HV交互沟通,提出CAV对HV的VHI识别模型.模型包括:灯光感知、光数据处理、VHI识别3个模块,灯光感知模块通过RGB(Red-Green-Blue, RGB)和HSV(Hue-Saturation-Value, HSV)颜色空间感知前照灯(Vehicle Headlights, VH),采用KLT(Kanade-Lucas-Tomasi Tracking,KLT)和车辆匹配算法定位跟踪发出灯语的HV;光数据处理模块采用光通道增益算法计算光辐射通量变化; VHI识别模块基于双层隐马尔可夫模型(Double-layer Hidden Markov Model,DHMM)辨识VH 闪烁次数和HV行驶状态,实现VHI识别.在3种灯语示意典型场景下的实验结果表明:1 s内 VH感知准确率为96.8%,定位跟踪精度小于1°,VHI识别率为96.6%,满足混行交通环境下 CAV对HV驾驶意图的识别要求,基本保证实时性,为混行交通流中CAV自动驾驶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区公路驾驶视觉信息量计算方法研究
    孟云伟,陈磊,刘博航,陈炳阳,潘晓东
    2020, 20(5): 45-50. 
    摘要 ( )   PDF(1819KB) ( )  

    为解决山区公路中驾驶视觉信息量难以量化的问题,对驾驶视野图像进行分割,根 据HSV颜色模型,提取视野图像的色调、饱和度、亮度值,再结合车速值,在驾驶视觉心理负荷的基础上,提出山区公路路域环境下的驾驶视觉信息量计算方法.通过实车实验,进行数据采集,并验证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在半郁闭型空间行驶时,接收的视觉信息量最大;在郁闭型空间中,接收的信息量最小.计算结果与被试实际感受具有一致性,说明本文提出的驾驶视觉信息量计算方法具有可行性,可为路域环境的合理布设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信令数据的出行强度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雷方舒
    2020, 20(5): 51-55. 
    摘要 ( )   PDF(1679KB) ( )  

    为探究城市交通出行强度影响因素及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本文从土地利用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出发,分析包括土地利用混合指数,职住混合率熵指数,公共交通站点 500 m覆盖率,路网可达性等17个指标与出行强度的相关关系;基于相关系数和拟合优度分析,提取7个与出行强度强相关指标,基于所识别指标构建北京市中心城区出行强度多元回归模型.模型结果表明,职住混合率熵指数对出行强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公共交通站点覆盖率对出行强度的影响比道路网密度和可达性更为明显.此外,给出单一土地利用/交通基础设施指标对出行强度拟合结果的离群特征分析方法,用于评估不同区域基础设施供给与交通出行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源数据融合驱动的居民出行特征分析方法
    苏跃江,温惠英,韦清波,吴德馨
    2020, 20(5): 56-63. 
    摘要 ( )   PDF(2206KB) ( )  

    结合传统抽样调查数据和交通大数据,研究多源数据融合驱动的居民出行特征分析方法.根据传统入户抽样调查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车辆拥有、人口,以及手机信令数据分析出行频次分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获取居民初步出行特征;基于手机信令、IC、AFC、GPS 等大数据,通过出行时间分布、OD分布和出行方式结构对居民的出行特征进行综合矫正分析;最后,以广州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对比研究传统抽样调查和多元数据融合分析方法可知,传统抽样调查居民出行漏报率为30%,每天出行2次的比例相差39.5%,全方式非通勤出行比例、晚高峰公交和地铁出行比例分别相差7.4%、8.1%和12.6%.结果表明,多源数据融合驱动的居民出行特征分析方法,在总量上有效挖掘居民出行的沉默需求,在时空分布上起到了“削峰填谷”的作用,是一种研究居民出行特征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平行流交叉口行人过街控制策略研究
    安实,宋浪,王健,杨璐
    2020, 20(5): 64-71. 
    摘要 ( )   PDF(1943KB) ( )  

    为解决平行流交叉口行人与机动车冲突问题,考虑行人与机动车在冲突点为寻找间隙穿越的交替穿插的抢行博弈过程,重新设计行人过街信号相位方案,提出人车搭接相位行人过街模式;考虑行人专用相位过街模式,给出两种行人过街模式的信号控制策略;构建优化模型,并对模型等价变换,降低计算复杂度.结果显示:常规交叉口处于高饱和状态时,两种行人过街模式下平行流交叉口分别降低了73.8%、50.3%的车均延误,故人车搭接相位过街模式效益更优;人车搭接相位过街模式与不考虑行人过街模式相比,交叉口车均延误仅增加 0.6~3.8 s⋅ pcu-1 .研究成果可为平行流交叉口行人信号配时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强化学习的城轨信息发布策略研究
    贾飞凡,蒋熙,李海鹰,于雪峤
    2020, 20(5): 72-78. 
    摘要 ( )   PDF(1815KB) ( )  

    通过信息发布影响乘客选择行为进而改变路网客流分布,是从需求侧缓解拥堵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提出基于强化学习的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发布策略生成方法,根据路网各区间客流满载率提取系统状态,再根据系统状态在学习器生成由各OD推荐路径组成的信息发布动作,对乘客进行信息发布;通过发布信息后路网系统状态变化,评估获得实施信息发布动作的奖励值.依托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分布动态仿真系统,使用 Q- learning 算法进行训练,获得最优信息发布策略.以实际路网为例进行算例验证,通过对比有无信息发布情景得到,在有信息发布情景下路网客流拥堵情况得到了较大缓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可变车道的交叉口左转公交优先方法
    陈永恒,李婉宁,吴场建
    2020, 20(5): 79-85. 
    摘要 ( )   PDF(2198KB) ( )  

    为减少左转公交在信号交叉口的延误,提高通行效率,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公交预信号的可变公交车道(VBAL)控制方法.提出VBAL的渠化模型及主预信号控制模型,利用车辆累积曲线图示法以现状的单左转(SLTL)方案为基准,将VBAL方案与双左转(DLTL)方案比较;建立左转公交和直行车辆延误变化量的计算模型,并进行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VBAL 方案能够在有效降低左转公交延误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直行车辆延误的增加.最后,实例分析证明了VBAL方法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网联数据的电动车快速充电影响因素分析
    杨烨,谭忠富,焦港欣
    2020, 20(5): 86-92. 
    摘要 ( )   PDF(1660KB) ( )  

    基于北京市私家电动汽车网联数据,按照充电行为类型提取车辆行程,并对行程中影响快速充电行为的潜在因素进行细致分析;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显著性影响因素识别,结果表明,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出行距离、出行时间等因素显著影响电动汽车的快速充电行为;最后,基于显著影响因素建立模型,对私家电动汽车快速充电行为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和可靠度.本文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优化私家电动汽车的充电行为,提高充电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对称残差U型网络的路网交通流量数据修复
    代亮,梅洋,李曙光,钱超,汪贵平
    2020, 20(5): 93-99. 
    摘要 ( )   PDF(2392KB) ( )  

    针对路网交通数据采集过程中,采集设备稀缺或故障等原因造成路网交通流量数据缺失问题,提出基于对称残差U型网络(Residual U-Net,RU-Net)模型的大规模路网交通流量数据修复方法.通过将路网交通流量数据网格化和时序通道化操作,构成可供卷积操作的张量数据格式;利用RU-Net编码解码能力,对交通流量数据进行编码;在解码过程中保持失真度较小,使模型学习到交通流量数据内部多因素耦合特性.通过残差学习使交通流量数据编码后的信噪比提升,压缩率降低,提升模型修复精度.实验结果表明,RU-Net模型能够利用交通流量特性学习历史和非故障采集点数据与待修复数据的映射关系,在不同数据缺失率,不同缺失模式下,高效地完成对大规模路网交通流量数据的修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
    基于多模型融合的电动汽车行驶里程预测
    胡杰,翁灵隆,覃雄臻,杜玉峰,高长斌
    2020, 20(5): 100-106. 
    摘要 ( )   PDF(2222KB) ( )  

    纯电动汽车行驶里程预测是驾驶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为解决现有预测算法模型精度低、相对误差大的问题,本文采用融合片段回归与单点分类的机器学习方法对行驶里程进行预测.以真实车辆各项状态参数、环境信息等作为输入,通过聚类和过滤封装式特征筛选,提取最优特征集合,并基于行驶片段样本量选择预测方法,通过对环境温度和电池健康状态(SOH)进行分层耦合提高片段回归预测精度,通过单点分类和片段回归预测模型融合优化最终预测结果.行驶里程测试集预测结果中均方根相对误差(RMSRE)为0.035,平均相对误差为1.71%,能够精确稳定地实现行驶里程预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态管理模式下路侧停车泊位占有率预测方法
    赵聪,朱逸凡,李兴华,杜豫川
    2020, 20(5): 107-113. 
    摘要 ( )   PDF(1886KB) ( )  

    城市停车已逐步实现信息化和动态化管理,本文对动态管理模式下大范围路侧泊位占有率预测方法进行研究.在收集美国旧金山492万条停车交易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可同时提取数据空间关联和时序趋势特征的卷积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LSTM Network,ConvLSTM),分别构建考虑停车费率和时限动态变化的有政策模型,和没有动态管理信息输入的无政策模型.结果显示,有政策模型的训练效率和预测精度会显著提升.在政策平稳阶段,两种模型均能够有效预测泊位占有率;在政策发生变化时段,无政策模型的预测误差出现激增,但有政策模型的预测误差依然保持平稳,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很好地应对动态管理模式下停车需求的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强制性换道的空间特征对分流区交通流的影响
    钟异莹,陈坚,邵毅明,李睿
    2020, 20(5): 114-120. 
    摘要 ( )   PDF(2300KB) ( )  

    为研究车辆在多车道分流区的跟驰换道行为,将强制性换道划分为激进型和保守型.在考虑驾驶员换道需求与空间位置关系的基础上,量化两种强制性换道行为的转换条件,并给出车辆强制性换道规则;对跟驰模型中的减速度参数进行优化,建立多车道下分流车辆的跟驰换道模型;采用实际数据标定模型中关键参数,并验证模型的可行性.仿真结果表明:分流车辆的横向空间分布对交通流的干扰具有显著性影响;当分流车辆集中在最左侧车道时,中间2车道的运行速度波动明显,折减量最大时达到51.4%,恢复稳定所需时间更多;通过 4组实验场景发现,分流车辆的合理空间分布对交通流运行速度有较大的改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轨道交通突发客流拥堵消散演化机理研究
    蒋阳升,刘纹滔,姚志洪
    2020, 20(5): 121-127. 
    摘要 ( )   PDF(2098KB) ( )  

    为保证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在突发客流条件下能够安全高效运营,本文基于元胞自动机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突发客流拥堵传播模型.分析突发客流量拥堵传播过程,采用状态参数集反映车站拥挤程度的多样化差异,定义更为准确合理的客流量元胞自动机演化规则.以成都市轨道交通部分线网为例,仿真设置不同量值的突发客流,研究线网客流状态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突发客流量增加,客流状态从区域拥堵演化至线拥堵的速度减缓,从线拥堵演化至点拥堵的速度保持不变或略有加快.此外,大量突发客流会引起拥堵消散速度的减缓,造成更大时空范围的区域性拥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混合深度学习的地铁站进出客流量短时预测
    赵建立,石敬诗,孙秋霞,任玲,刘彩红
    2020, 20(5): 128-134. 
    摘要 ( )   PDF(1867KB) ( )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多站点短时客流量预测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将卷积神经网络 (CNN)与残差网络(ResNet)相组合的预测模型(ResNet-CNN1D).模型将原始客流量数据作为输入,利用二维 CNN 与 ResNet 组成深层神经网络,捕捉站点间的空间特征,同时利用一维 CNN捕捉客流量的时间依赖.最后,基于参数矩阵,将时间和空间特征进行加权融合,完成对目标时段中多个站点进出客流量的同时预测.采集青岛市地铁3号线刷卡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 结果表明,相比现有传统的预测模型(ARIMA,SVR,LSTM,CLTFP,ConvLSTM),本文 ResNet-CNN1D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精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向自组织平衡的共享电动汽车调度优化方法
    姚恩建,何媛媛,金方磊,卢天伟,潘龙
    2020, 20(5): 135-141. 
    摘要 ( )   PDF(1355KB) ( )  

    针对共享电动汽车运营中出现的站点车辆供需不平衡及人工调度成本过高等问题,提出面向自组织平衡的共享电动汽车调度优化方法.利用共享电动汽车站点选择行为数据,构建用户取车站点选择MNL(Multinominal Logit)模型,分析用户的站点选择行为;构建面向各站点车辆供需自组织平衡的站点间车辆调度优化方法,即通过车辆动态折扣策略引导用户改变默认的最近取还车站点,在运营结束后以运营企业的调度总成本最小为目标,建立人工调度优化模型并应用禁忌搜索算法求解;最后,选取北京市海淀区部分共享电动汽车站点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优化方法与无动态折扣策略相比,调度总成本降低了 4.5%,人工调度成本降低了21.1%,人工调度任务数减少了8.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区间重叠的多运营商公交调度优化
    宋现敏,张明业,姜景玲
    2020, 20(5): 142-147. 
    摘要 ( )   PDF(1527KB) ( )  

    为解决多运营商在重叠区间的公交线路调度问题,在分析重叠区间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双层规划模型.上层模型代表政府机构,目标为使公交乘客总出行时间最小,变量为公交线路分配方案;下层模型代表运营商,目标为各运营商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变量为运营线路的公交车发车间隔.应用NSGA-II算法(Elitist 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 求解模型,并在长春市南关区北侧区域的公交线网进行案例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网络中公交乘客的总出行时间降低了5.93%,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公交线网差异化计程票价多目标优化
    李雪岩,祝歆,李静
    2020, 20(5): 148-155. 
    摘要 ( )   PDF(1669KB) ( )  

    为获取更加接近实际城市公交线网的票价策略,将出行者的社会互动行为与后悔心理引入广义费用,提出线路客流OD矩阵均衡算法;分别以交通管理部门利润最大化及出行者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以公交计程票价、发车频率、私家车停车费为变量,建立固定需求下公交线网差异化计程票价多目标优化模型.引入集群智能多目标优化算法求解,并应用于Mandl 标准公交线网.研究发现:以线路里程为标准,差异化计程票制可以有效降低出行成本;依据帕累托最优解调节票价,可以促进出行者选择行为向优势均衡转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适用复杂劣化趋势的轨道不平顺鲁棒建模方法
    杨雅琴,徐鹏,李晔,孙全欣
    2020, 20(5): 156-162. 
    摘要 ( )   PDF(1836KB) ( )  

    为准确描述各种条件下轨道不平顺复杂劣化过程,本文基于最小描述长度准则,建立一套动态检测数据驱动的轨道不平顺劣化自适应分段建模方法(Minimum-DescriptionLength-Based Rail Track Deterioration Adaptive Segmentation Framework, MDL-RTDAS),将维修作业导致轨道状态劣化过程突变的识别问题转化为模型选择问题,并设计求解算法.根据昌福高速铁路下行方向 K21+184~K220+308 路段近 5 年的历史动态检测数据,验证 MDLRTDAS 的有效性;从识别准确度,模型拟合的残差和容忍检测数据异常干扰方面验证了 MDL-RTDAS 优于同类模型. 结果表明:在缺乏完整、准确维修作业信息的情况下,MDLRTDAS能够克服检测数据异常的干扰,感知劣化趋势变化,自动识别出维修作业造成的轨道不平顺劣化趋势突变,将劣化过程准确分段;相比于同类模型,MDL-RTDAS能更精确、有效地实现轨道不平顺劣化过程的自适应分段建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Panel Data的山地城市立交基本段通行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周约珥,龚华凤,赵聪霄,徐小童,黄博亚
    2020, 20(5): 163-168. 
    摘要 ( )   PDF(1563KB) ( )  

    通过统计学分析,基于重庆市主城区不同立交基本段采集的交通流与道路线型等数据,建立Panel Data(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山地城市立交基本段通行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通行能力与主要影响因素间的数学关系,对主要影响因素的敏感度排序.结果表明:竖曲线半径、设计速度、圆曲线半径、大车比例是影响山地城市立交基本段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其 中,竖曲线半径对通行能力的影响最大,敏感度最高,为20.66%;道路坡度由于影响权重较小,被大车比例取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改进密度聚类算法的交通事故地点聚类研究
    黄钢,瞿伟斌,许卉莹
    2020, 20(5): 169-176. 
    摘要 ( )   PDF(1821KB) ( )  

    交通事故特征受地域分布影响显著,本文对交通事故特征进行优化聚类研究.基于 2019年无锡市交通事故数据,调用开放地图接口地理编码解算事故地点经纬度,使用密度聚类算法对事故地点与事故原因进行密度聚类.传统的密度聚类算法依赖距离阈值和样本数阈值的准确输入,为解决这一局限,建立一种自适应搜索距离阈值和样本数阈值的密度聚类模型,并与原始聚类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优化算法在参数确定上更加智能,对簇的划分更加准确,对噪声点的识别更加合理.通过机器学习中轮廓系数计算方法计算模型得分,证明了该算法在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地理位置聚类中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常动态货物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
    李晟东,吕红霞,吕苗苗,徐长安,倪少权
    2020, 20(5): 177-184. 
    摘要 ( )   PDF(1993KB) ( )  

    为使铁路行车组织符合日常货流动态变化,本文提出编制日常动态货物列车开行方案,以确定货物列车开行的始发终到站、开行数量、编组内容和开行时段.基于编组计划、运行图等基本运输计划构建列车时空网络,以车流走行费用,列车运营费用,车流延误费用之和最小为目标;考虑车流径路唯一,节点流量平衡,列车开行数量,车流中转时间等约束,构建整数规划模型.为提升算法的求解效率,增加解的个体数目实现算法的并行性,引入多邻域移动准则,设计改进的模拟退火算法进行求解.以蒙华铁路实际数据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证明了本文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向航班延误的停机位实时指派优化模型
    姜雨,胡志韬,童楚,刘振宇,陈丽丽,张洪海
    2020, 20(5): 185-190. 
    摘要 ( )   PDF(1731KB) ( )  

    为解决航班延误造成机场停机位占用冲突问题,在对延误等级进行划分的基础上,以最小化机坪冲突概率,旅客变更登机口步行距离和指派至远机位的旅客数为目标,构建停机位实时指派的多目标优化模型,设计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求解.利用我国某大型机场的实际运行数据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在机位占用冲突得到成功化解的基础上,旅客变更登机口的平均步行距离减至102.9 m,指派至远机位的旅客数减至0人;所提出的停机位实时指派模型在保证机坪安全运行的前提下,能有效优化旅客乘机体验,提升机坪运行效率,为繁忙机场停机位资源调度提供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需求响应的集装箱班列时刻表优化及 Benders分解算法
    江雨星,牛惠民
    2020, 20(5): 191-198. 
    摘要 ( )   PDF(1442KB) ( )  

    充分考虑集装箱货物与集装箱班列在时间和数量方面的匹配关系,以集装箱货物送达目的站的总延误最小为目标,构建集装箱班列时刻表优化的线性混合整数规划模型.采 用Benders分解算法将原问题分解为确定集装箱货物与班列匹配方案的主问题,以及优化班列时刻表的子问题,通过求解子问题的对偶模型不断产生主问题的割平面.为克服割平面有效性较低的缺点,设计改进策略,使每次迭代产生多个割平面同时添加至主问题中.最后,通过算例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改进策略的运用有效提高了算法的计算效率,利用模型及算法得到的班列时刻表与集装箱货物的数量、时间分布之间具有较好的匹配性,制定的班列时刻表很好地响应了用户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游览船运营特征的航道通过能力评价方法
    翁金贤,廖诗管,付珊珊,王亚力
    2020, 20(5): 199-204. 
    摘要 ( )   PDF(2278KB) ( )  

    为构建客货船舶协同动态运行控制技术体系,以经典航道通过能力模型为基础,构建基于游览船运营特征(发船高峰性和航线集中度)的航道通过能力模型.根据黄浦江游览核心区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数据,对所提出的航道通过能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文航道通过能力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价研究区域的实际航道通过能力.游览船发船高峰时期与现有航线规划条件下,黄浦江游览核心区航道通过能力(76艘/h)趋近饱和状态;当过境船到达超过69艘/h时,建议海事相关部门采取“错峰”航行等相关政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多旅行商问题的应急设施服务区划分模型
    赵星,吉康,申珂
    2020, 20(5): 205-211. 
    摘要 ( )   PDF(1689KB) ( )  

    基于多旅行商问题,增设集散中心需求及应急服务设施资源容量约束条件,以最小化遍历区域内全部集散中心的综合旅行时间成本为优化目标,构建一种应急设施服务区划分模型,确定各应急设施的服务区范围.设计一种复合算法求解模型,首先基于P-中值选址模型的优化理念,形成初始方案;继而加入禁忌搜索算法,结合LKH求解器对模型进行迭代优化求得最优解.基于宁波市北仑区实际拓扑网络进行案例分析,验证了模型和求解方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订单拆分的线上到线下连锁门店配送优化模型
    辛禹辰,施胜男,杨华龙
    2020, 20(5): 212-217. 
    摘要 ( )   PDF(1705KB) ( )  

    针对零售企业线上到线下(Online To Offline, O2O)转型下连锁门店订单分配和配送问题,考虑门店商品种类、库存容量及客户退货等因素,提出只按商品种类而非数量进行拆分的订单拆分策略.以配送总费用最小为目标,构建基于订单拆分的O2O门店配送优化模型;设计包含线上订单就近分配和改进禁忌搜索的两阶段启发式求解算法,采用标准算例库中数据验证模型和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与不拆分订单方法相比,订单拆分能够提高客户订单履约率,各门店商品总库存量不小于客户订单总需求量时,客户订单履约率达到10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时变交通下生鲜配送电动车辆路径优化方法
    赵志学,李夏苗
    2020, 20(5): 218-225. 
    摘要 ( )   PDF(1577KB) ( )  

    依据时变交通路网特点设计基于路段划分策略的行驶时间计算方法,综合考虑客户对生鲜产品最低新鲜度约束,车载限制和电动车电量约束,设计三约束决策因子方法.以配送总成本最小为目标,构建时变交通下电动车城市生鲜配送路径优化模型,根据模型特点设计自适应改进的蚁群算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根据客户生鲜新鲜度要求,客户属性和路网特性,合理安排发车时间,科学规划配送路径,有效避免交通拥堵;通过算法对比,本文模型和算法能够明显降低配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案例分析
    交通可达性与城市经济活动的空间特征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朱宇婷,刘莹,许奇,郭继孚,程颖
    2020, 20(5): 226-233. 
    摘要 ( )   PDF(1954KB) ( )  

    借助开源大数据平台,提出交通可达性及城市经济活动数据采集策略,利用全局常参数和局部变参数回归模型研究北京市六环区域内两者的空间特征.相比于全局模型,局部模型能够较好地刻画交通可达性与城市经济活动间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私人交通可达性呈现以天安门为中心径向递减的多圈层结构,公共交通呈现轨道交通沿线区域高的特点.交通可达性与经济活动匹配度具有空间非平稳性,空间分离和匹配现象并存.西北部、中部区域空间匹配特征显著,东北部、东部区域次之,西南区域空间分离现象最为严重.丰台及良乡等分离区域,宜重视道路及轨道线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未来科学城等私人交通匹配,公共交通分离的区域,可考虑修建轨道线路,并增加公交运营服务水平;中关村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匹配区域,以调整交通运营管理政策为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城市网约车服务对公交使用量的影响
    钟军,林岩,杭宇
    2020, 20(5): 234-239. 
    摘要 ( )   PDF(1215KB) ( )  

    城市网约车服务的蓬勃发展对包括公共交通在内的传统出行方式将产生影响.本文针对公交使用量的影响问题,运用109个城市数据做实证分析,并从网约车进入时长和城市类别做异质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网约车服务进入城市对城市公交使用量有明显的负向影响,且负向影响在超大型城市中更为严重;随着时间推移,网约车服务对公交使用量的负向影响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规律.研究结论揭示了中国城市网约车对公交的影响规律,对交通管理者制定相关政策具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车辆荷载特性影响下的碰撞时间分布规律
    王颖,方志纯,简注清,涂辉招,施能艺
    2020, 20(5): 240-246. 
    摘要 ( )   PDF(1504KB) ( )  

    受车辆荷载特性影响的碰撞时间(Time-To-Collision, TTC),被认为是车辆避撞系统中跟驰过程风险评估的有效指标.本文以车辆类型、超重和超速指标量化表征车辆荷载特性,分解前后车辆不同荷载特性组合的12类跟驰场景.基于动态称重技术获取融合荷载特性的交通流数据,分析车辆荷载特性对自由流交通状态下12类跟驰场景TTC分布的影响,利用KS 检验对比TTC分布的显著性.结果表明:TTC累计频率分布服从指数模型,在5%置信度水平上,跟驰前后车的车辆类型对TTC分布无显著影响;前后车均为超重轻车显著增加了潜在冲突风险,超重增加了轻车跟驰重车,轻车跟驰轻车场景的潜在冲突风险;前后车不超速跟驰场景下,轻车跟驰重车的风险比例高于轻车跟驰轻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