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论坛
    奥运交通的启示与奥运后交通
    —第四届中国交通高层论坛纪实
    贾顺平
    2008, 8(6): 1-15 . 
    摘要 ( )   PDF(4811KB) ( )  
    本次论坛以“奥运交通的启示与奥运后交通”为主题,结合北京2008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总结奥运交通经验,并探索奥运后交通的发展。回顾了奥运召开前交通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交通战略计划、运行计划、服务计划的研究与制定过程,总结了奥运召开期间交通组织与控制、各种应急保障措施的经验与不足,提出了奥运后交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设想。涉及到交通设施的建设与优化、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公交运行保障、场馆人流组织疏散、信息技术应用等各个层面,为相关大型活动的交通组织与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殊需求下的运输
    北京奥运会交通运行及其启示
    刘小明,郭继孚, 孙壮志
    2008, 8(6): 16-24 . 
    摘要 ( )   PDF(2331KB) ( )  
    奥运会交通筹备和运行工作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前期需要做好奥运会交通需求分析、交通设施、交通组织管理的规划和设计工作,赛时需要考虑奥运会运行的特殊要求,组织安排好各客户群体的集散运输服务,同时协调好赛事交通和社会交通。本文分析了北京奥运会交通需求,从基础设施建设、运输服务及管理政策等方面介绍了北京奥运会交通筹备工作。从奥运指挥体系、场馆交通、道路交通、公共交通等方面阐述奥运会期间北京交通的运行状况。最后,结合北京交通发展,提出了奥运交通对北京今后交通发展的主要启示和奥运会后交通发展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奥运场馆车辆交通组织与仿真
    于春全,张晓东,王江燕,黄迪,周悦
    2008, 8(6): 25-31 . 
    摘要 ( )   PDF(1749KB) ( )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各比赛场馆需要对服务于贵宾、技术官员、运动员和注册媒体等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的车辆进行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借鉴国外历届奥运会经验,北京奥组委主持开发了奥运车辆交通仿真模型,场馆交通运行模型作为其中一个模块,分析评价了奥运场馆交通运行方案的合理性,为北京奥运赛时交通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本文针对奥运场馆交通需求特点,提出场馆交通组织原则,介绍奥运场馆交通仿真分析方法,包括分析思路和步骤,交通需求分析和评价指标。最后以五棵松场馆群为分析实例,利用VISSIM仿真模型,测试了不同社会背景交通量条件和流线组织方案,从中推荐最优方案,并在奥运期间得到实际应用,运行效果证明了相关方案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奥运期间北京市道路网运行分析
    温慧敏,扈中伟,郭继孚,朱丽云,孙建平
    2008, 8(6): 32-37 . 
    摘要 ( )   PDF(1282KB) ( )  
    对奥运期间北京市道路网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和综合分析,是保障奥运交通运行和总结奥运交通运行特征,评价各类奥运交通保障措施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介绍道路网运行分析的基础——交通拥堵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综合指标和特征指标。结合拥堵评价的综合指标和传统的速度指标,以北京市浮动车系统采集到的大量数据为基础,从拥堵强度、拥堵空间分布、拥堵时间分布、路网速度 “四维”角度,对北京市五环路及其以内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在奥运前、奥运会赛事期间和残奥会赛事期间道路网运行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奥运期间路网整体处于“畅通”等级,各等级道路运行速度明显提高,奥运交通保障措施综合作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道路交通应急区域疏散研究综述
    安实,崔建勋,王健
    2008, 8(6): 38-45 . 
    摘要 ( )   PDF(2026KB) ( )  
    从道路交通分析的角度,对国外道路交通应急区域疏散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区域疏散建模思想、区域疏散交通需求预测方法、区域疏散交通管理与控制策略和已开发的区域疏散规划模型与仿真软件进行系统的综述。进而评述了以往相关研究在区域疏散建模过程中的各种不足,并结合各种区域疏散交通管理与控制措施,提出了构建区域疏散集成交通建模框架的思想,旨在为我国道路交通应急区域疏散交通规划、区域疏散交通预案制定等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奥运会期间北京地铁客流研究
    蒋玉琨
    2008, 8(6): 46-51 . 
    摘要 ( )   PDF(1477KB) ( )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作为最主要交通方式之一的北京地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编制奥运期间地铁运行图,延长地铁各线运营时间等,为两大奥运赛事期间赛会交通和城市日常交通的顺畅运行提供了保障。本文从时空分布特征角度分析了奥运期间日均客流量,尤其是开、闭幕式等重点日客流特征和各运营线路尤其是紧邻奥运会热点赛事场馆的车站进站量客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奥运会对北京地铁客流的影响与奥运场馆的地区分布密切相关,奥运期间北京中心城区地铁平日客流量变化较小、假日小幅增长,而奥运会热点赛事地区地铁平日客流量呈小幅度增长、假日则大幅度增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奥运国家体育场车辆疏散方案及其实证分析
    邵春福,赵熠,于雷,许娟
    2008, 8(6): 52-55 . 
    摘要 ( )   PDF(998KB) ( )  
    国家体育场作为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成功地承担了开闭幕式和田径赛事任务。本文研究了其停车场车辆的交通疏散问题,制定了疏散方案。首先,分析了国家体育场停车场和泊位布局及车辆疏散的具体条件。其次,通过给定环境的场景和参数设定,对具体的奥运场馆停车场车辆的疏散方案进行了仿真和评价。最后,利用奥运会开幕式的车辆疏散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在仿真中要员和贵宾车辆的总疏散时间为26min,而奥运会开幕式车辆疏散实测结果表明,全部要员、贵宾疏散完毕,共用时27min,从而验证了车辆疏散方案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节假日出行活动模式与个人属性相关性分析
    姚广铮,孙壮志,邵春福,李霞,马壮林
    2008, 8(6): 56-60 . 
    摘要 ( )   PDF(868KB) ( )  
    节假日出行活动与日常出行活动差别较大,从而节假日交通与平日交通相比呈现出明显的不同于平日的特征和规律。本文通过北京市黄金周出行问卷调查结果,构建节假日出行的活动模式,采用交叉列联分析方法探讨节假日活动模式与个人属性相关性,分析个人属性中的性别、职业、年龄、是否拥有小汽车、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所引起的个体活动模式的差异,并对比个人属性对节假日出行和日常出行典型活动模式选择影响的差异。得出个人属性与节假日出行典型活动模式选择的相关性和各属性下的显著影响活动模式,为节假日交通对策的制定提供给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北京奥运公众交通信息服务的探讨
    关积珍
    2008, 8(6): 61-66 . 
    摘要 ( )   PDF(1447KB) ( )  
    2008北京奥运会,面向公众的交通信息服务为奥运交通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提出了北京奥运公众交通信息服务的体系框架,对服务于奥运的北京市道路交通诱导VMS发布系统和北京市公众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进行了系统说明,总结前者在信息来源、系统控制和发布、外场和中心诱导等5方面的主要技术特点,介绍了北京公众出行网的信息发布等5项主要服务内容和“交通眼”5项特色服务项目,最后还探讨了开展公众交通信息服务的有关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奥运前后道路交通运行状况调查与分析
    刘明君,毛保华, 黄宇, 张建鹏, 陈绍宽
    2008, 8(6): 67-72 . 
    摘要 ( )   PDF(1664KB) ( )  
    为了确保第29届奥运会顺畅进行,北京交通部门组织实施了一系列交通需求管制措施。本文首先对北京奥运交通管制措施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基于实际调研数据分析了交通管制对道路交通结构和流量的影响,发现道路非机动车和公交车辆与管制强度成正比,道路流量和负荷度与管制强度成反比。数据分析表明,实施奥运交通管制后,早高峰快速路小汽车比例下降15.68%,公交车比例增长了2.85%;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单车道机动车流量分别降低了18.84%,22.13%,38.5%和24.63%,道路负荷度分别降低59.09%、20.00%、68.75%和6.25%,保证了奥运赛事交通组织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汽车限行对居民出行特征的影响分析
    李春艳,陈金川,郭继孚,王书灵
    2008, 8(6): 73-77 . 
    摘要 ( )   PDF(1119KB) ( )  
    奥运期间小汽车限行政策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北京道路交通拥堵。本文通过措施实施前后收集的居民入户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了限行措施对居民出行特征的影响,研究发现:限行政策实施后,居民总体出行率由1.88次/日降低到1.70次/日,上下学、接送人和工作外出等出行比例明显降低;私人机动车出行强度降低0.07次/(天•辆),乘载率提高0.10人/车;公务车出行强度增加0.70次/(天•辆),乘载率提高0.32人/车;地铁、公交和小汽车出行时耗分别缩短了12 min,8 min和8 min。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常态事件下城市交通的解决方案研究
    严新平,熊伟
    2008, 8(6): 78-84 . 
    摘要 ( )   PDF(1914KB) ( )  
    在所提出的非常态事件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非常态事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包括交通需求、交通行为和路网可靠性等方面,提出应加强非常态交通信息的采集、交通流的诱导及控制,重视实时交通状态的判别以及路网交通流的预测,通过构建城市交通应急管理系统的结构框架并分析其功能流程,指出了建立城市交通应急管理机制的重要性,最后,从理论上和技术上分别探讨了在非常态事件发生的情况下,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应采用何种策略科学地应对。事实表明,研究非常态事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并提高应对非常态事件的能力、降低事后损失,对保障城市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行人仿真在奥运场馆中的应用
    朱娜娜,王江燕,史建港
    2008, 8(6): 85-90 . 
    摘要 ( )   PDF(1497KB) ( )  
    大型活动人员密集、场地条件相对复杂,需要有效的行人交通规划和组织管理方案。2008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对主办方的行人交通组织和规划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介绍了应用仿真工具辅助奥运会期间行人设施和交通组织方案设计的分析方法。在把握行人交通特点和奥运会行人集散特点基础上,采集北京赛事活动中的行人交通流数据,标定模型参数,设计仿真方法。结合仿真结果,综合分析行人设施和管理方案,提出行人设施及行人疏散组织方案的优化建议,并以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国家体育场为例对方法应用进行说明。奥运会期间国家体育场及场馆外围行人交通运行的实际效果证明了相关方案和建议是可行和有效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结构方程的节假日居民出行和活动关联性建模分析
    李霞,邵春福,孙壮志,姚广铮,董春娇
    2008, 8(6): 91-95 . 
    摘要 ( )   PDF(1020KB) ( )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利用现有北京市黄金周出行调查资料,选取影响居民节假日活动和出行行为的8个影响因素作为结构模型的外生变量;以黄金周出行中维持性活动和消遣性活动的3个特征指标—活动持续时间、活动次数、出行时间共6个活动特征指标为结构方程的内生变量。同时以个体为分析单位,考虑个人和家庭的社会经济属性,建立各种活动产生模型,活动持续时间模型以及为从事各种活动的出行时间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外生变量对内生变量的影响,以及内生变量彼此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节假日居民从事各种活动和出行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以及居民的社会经济属性对其从事的活动和出行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急疏散过程建模及其算法研究
    陈岳明, 萧德云
    2008, 8(6): 96-100 . 
    摘要 ( )   PDF(1101KB) ( )  
    实施科学有效的应急疏散策略对提高城市交通应急响应能力、节约救援时间和降低灾害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具有重要的作用。疏散路线的构建和各疏散路口的路网分配问题是应急疏散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描述路网疏散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总疏散时间最小化为目标的疏散模型,并运用庞特里亚金最大值原理获得模型的最优解条件。设计了疏散路线构造算法和路口车辆分配算法,用于引导待疏散车辆迅速地疏散到安全区域。在疏散过程中引入反馈思想,利用实时的路网状态信息对疏散策略进行更新调整。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和算法能较好地对路网进行应急疏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奥运中心区公交信号和VIP车辆紧急优先的设计与实现
    蒋光胜,梁乙朝,关积珍,魏 然,李志恒,宫彦军
    2008, 8(6): 101-106 . 
    摘要 ( )   PDF(1399KB) ( )  
    北京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奥运交通保障措施,交叉口公交信号优先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本文首先介绍了交叉口公交优先和紧急优先的控制逻辑和控制策略,然后讲述了奥体中心区利用射频技术进行交叉口公交车信号优先和奥运VIP车辆信号紧急优先的实现方式和实现过程,简述了海信信号机公交优先和紧急优先信号配置方法;最后,对奥体中心区公交优先和紧急优先的实施效果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并给出了城市公交信号优先方面的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奥运期间北京城市公共交通需求及保障分析研究
    刘常平,李春艳,陈金川
    2008, 8(6): 107-114 . 
    摘要 ( )   PDF(1783KB) ( )  
    第29届奥运会期间,北京交通面临来自大量的赛时观众、游客出行的奥运需求以及城市自身的交通需求,交通形势严峻。做好赛时交通供给的主要方式之一—城市公共交通的保障工作成为奥运会顺利进行的前提。本文在研究常规和赛时需求管理政策下的公共交通客流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其客流在高峰日和开闭幕式的时间分布与场馆周边、大型集散枢纽和通道的时空分布特性,分别针对公共(电)汽车、轨道交通和出租汽车提出公共交通系统交通保障方案,运用公交模型核算赛时城市公共交通运力供给能力,证明公交系统有足够的服务水平和能力,满足奥运举办和城市运行的交通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奥运交通诱导VMS信息发布的研究
    关积珍,郑长青,朱雪良,刘金坤,王义生,乔 梁,计燕翎
    2008, 8(6): 115-120 . 
    摘要 ( )   PDF(1567KB) ( )  
    北京奥运期间,通过VMS发布信息进行交通诱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奥运期间发布的路况动态量化信息向出行者提供了路段的实时状态和奥运主要路线的行程时间。本文主要就基于交通流实时检测的奥运交通诱导VMS信息发布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奥运交通诱导VMS信息发布的逻辑结构,然后提出了基于采集的基础数据进行诱导信息VMS发布的数据处理流程和数据处理分析的具体方法,并对VMS发布的交通诱导信息的自动生成模型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了计算路段行程时间和平均速度的断面中心法和路段中心法,并给出了模型和算法在奥运交通诱导VMS发布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在北京奥运会中的应用和评价
    王书灵,陈金川,郭继孚,李春艳
    2008, 8(6): 121-126 . 
    摘要 ( )   PDF(1483KB) ( )  
    交通需求管理(TDM)已成为保障奥运会期间突增交通需求的必要手段。本文在综合奥运会交通需求特性和对比往届奥运会TDM政策要点的基础上,从控制机动车使用、设置奥运专用道、公共交通保障、错时上下班及人性化保障等5个方面阐述TDM政策在北京奥运会中的应用,并从政策综合性、可操作性、接受程度及政策实施效果等4个角度对该TDM政策进行效果评价。数据表明:TDM政策的实施使道路交通流量下降22.5%,早高峰路网平均车速提高28.5%,122报警量下降,公共交通客运量大幅上升,且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达45%以上,有效均衡了交通需求,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通限行政策下出租车运行特征分析
    宋俪婧,张德欣,陈金川,安居,苏印
    2008, 8(6): 127-131 . 
    摘要 ( )   PDF(1282KB) ( )  
    通过常规阶段和奥运期间对出租车运行特征的监测与对比分析,研究奥运期间在交通限行背景下出租车出行规律和特征,评价出租车客运系统供给能力和运行效率,研究影响交通特征变化的有关因素,从而为今后大型活动的交通保障工作积累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奥运期间出租车出车率达到92.26%,日均客运量较赛前增加19.2%,出租车空驶率由赛前的46.05%降低到37.06%;76.31%的受访者认为出租车运行速度较赛前有明显提高,而仅28.85%的受访者认为出租车候车时间明显变短,出租车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高清视频的北京奥运快速路交通综合检测系统
    刘 静,关积珍,胡建军,宋卫红,吴 迪,周志强
    2008, 8(6): 132-137 . 
    摘要 ( )   PDF(1831KB) ( )  
    高清视频技术在交通检测中的应用是目前发展的热点领域。北京奥运快速路建立了基于高清视频的交通综合检测系统,实现了对快速路出入口的综合监测、交通流信息采集和多业务应用。本文介绍了基于高清视频技术的北京奥运快速路交通综合检测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对系统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描述,给出了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对所实现的主要功能进行了分析说明,讨论了交通流综合检测系统的信息处理流程,并从集成的体系框架、功能模块集成和数据集成、应用创新等方面阐述了北京奥运快速路交通综合检测系统建设的集成化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后奥运时期北京交通发展政策分析
    毛保华
    2008, 8(6): 138-145 . 
    摘要 ( )   PDF(2295KB) ( )  
    奥运会作为世界最有影响的活动受到承办国的普遍而高度重视。本文在讨论当前北京交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北京奥运会交通组织的成功之处;根据北京市未来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需求,结合北京市提出的交通发展目标,分析了在后奥运时期交通发展的基本思路;针对如何确保北京城市社会与经济的运行秩序,促进北京城市朝着国际化大都市发展,不断扩大北京乃至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这个目标,指出了北京交通需要注意的问题,即进一步明确中心城区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的地位、通过对交通外部性来深化认识社会公平性等,最后提出了近期建设与管理中的一些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
    输入输出模型与冲击波分析在排队和延误预测中一致性研究
    易平,田宗忠,赵强
    2008, 8(6): 146-152 . 
    摘要 ( )   PDF(1233KB) ( )  
    简单输入输出模型与冲击波分析是研究交通瓶颈问题的两种常用方法,本文着重分析两者的一致性。在数学推导中考虑到达需求与流出率的变化时,两者对于排队和延误的预测结果是一致的。在不同的交通和边界条件下,两者在拥堵形成至消散的任意时刻所得排队长度,拥堵时间等结果均是一致的。以往认为两种方法不一致的研究忽略了一些与背景交通密切相关的基本因素。实例分析说明正是这些基本因素使得这两种分析方法在不同流量-密度关系下都具有一致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西”地区煤炭外运新通道研究
    邵俊杰,柏赟,毛保华
    2008, 8(6): 153-160 . 
    摘要 ( )   PDF(2140KB) ( )  
    “三西”煤炭外运通道是我国铁路煤炭运输的最主要通道,在该地区煤炭运输能力紧张的状况下,研究和建设布局合理的煤炭运输新通道对于保证我国煤炭供应、平衡全国煤炭供需矛盾以及提高煤炭利用效益等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华西北既有铁路煤运通道的总体布局和运行状况,对“三西”地区煤炭外运的北、中、南通路集疏运布局和12条干线主要技术标准、运量、运能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了该地区煤炭铁路外运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对比分析了煤运新通道南北两线方案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通道及其集疏运系统的建设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机场专线站点布设模型及求解方法
    吴晓,周一鸣,魏中华,刘小明
    2008, 8(6): 161-166 . 
    摘要 ( )   PDF(1242KB) ( )  
    机场与城市内部交通的衔接规划是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机场与城市内部交通衔接规划存在的问题,建立一个高效的衔接系统是十分必要的。针对这个衔接系统的特征,从发展公共交通的角度考虑机场与市区之间的衔接关系,处理机场与市区衔接的问题。机场巴士和机场轨道交通的专线站点的布设和规模设计对解决整个衔接问题和提高衔接系统的效率起着关键作用。以现有公交换乘枢纽布局选址方法为基础,以旅客出行总时间最小为目标,建立了各类机场专线站点的布设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的计算方法对其进行求解。运用此模型,可以得出规划机场专线站点数目及其规模的合理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轨道交通站台形式设计方案研究
    惠伦
    2008, 8(6): 167-173 . 
    摘要 ( )   PDF(1577KB) ( )  
    站台形式方案设计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北京轨道交通亦庄线宋家庄站的特点,阐述了一岛两侧双线、一岛一侧双线、一岛一侧三线等3种站台形式方案的基本设计概况,并从候车条件、折返能力、列车出入段条件、车站规模等方面对这3种方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对比研究。最后,从岛式站台站前折返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站台客流组织方案对站台宽度和列车停站时间的影响等角度,提出了一岛两侧双线是适合于采用岛式站台、站前折返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起点站的站台形式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维修性的机车变流器设计研究
    狄威
    2008, 8(6): 174-178 . 
    摘要 ( )   PDF(1165KB) ( )  
    根据现代电力电子技术集成化发展趋势,在分析机车车辆维修性及其与可靠性的关系基础上,按机车车辆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设计的要求,提出了提高交流牵引机车变流器维修性的基本措施,并结合国内外电气化铁路实例对变流器的模块化、系列化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变流器模块化和系列化设计对提高其维修性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通过上述措施可有效提高维修效率、减少维修费用、改善维修人员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