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决策论坛
    大数据与智慧物流—— “交通 7+1 论坛”第三十七次会议纪实
    张国伍
    2015, 15(1): 1-10. 
    摘要 ( )   PDF(1248KB) ( )  

    大数据所涉及的信息量规模巨大, 大数据技术使得人类认识世界的思想及方法发生变革.智慧物流是利用集成化、智能化、移动化技术,使物流系统具有思维、感知、学习 、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的某些问题的能力, 它包含了智能运输、自动仓储、动态配送及智能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处理等多项基本活动, 为供方提供最大化的利润, 为需方提供最佳的服务, 同时也应实现消耗最少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从而形成完备的智慧物流综合管控体系.论坛的主题是大数据与智慧物流,面向大数据技术在智慧物流领域的应用问题, 着重研讨大数据背景下智慧物流体系、理论和方法, 推动我国现代物流行业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论坛
    中国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及相关性分析
    于江霞
    2015, 15(1): 11-16. 
    摘要 ( )   PDF(1637KB) ( )  

    分析 1996–2011 年中国整体和四大经济地带的公路交通发展, 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及其相关关系.得出基本结论, 公路交通发展的空间布局差异显著, 呈现出与经济发展类似的地带性空间分布特征; 公路交通发展空间差异长期范围内呈增长趋势, 各区域内差异是导致整体空间差异过大的主要原因 ;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低于交通建设发展的空间差异, 由于政策的引导, 近年呈现降低趋势, 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主要来自于区域间的差异, 影响程度将近 70%; 公路交通空间差异及区域经济空间差异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加强公路交通发展区域均衡性能够降低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长距离通道客流结构及高速铁路运营策略研究
    朱宇婷,毛保华,王永亮,刘路
    2015, 15(1): 17-22. 
    摘要 ( )   PDF(1564KB) ( )  

    以经济性、快速性、便捷性、舒适性及安全性为衡量指标,建立乘客出行广义费用函数;结合非集计理论和方法,构建中长距离通道客流分担率模型.并以武汉—广州客运通道为例,分析不同时间价值下客流结构的变化情况,发现普通铁路更加符合旅客的出行偏好,其客运分担率高于45%.最后,以利润为指标,对高速铁路运营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普通铁路与高速铁路之间的竞争关系,高速铁路运营利润及铁路总利润难以同时达到最优;当以高速铁路运营利润最大为目标时,高速铁路票价和旅行速度分别为275 元和325km/h;当以铁路总利润最大为目标时,高速铁路票价和旅行速度分别为350元和300km/h.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生长曲线的中国铁路网生命周期判定
    王宇,帅斌,李季涛
    2015, 15(1): 23-29. 
    摘要 ( )   PDF(1882KB) ( )  

    运用生长曲线理论对中国铁路网演化(1949–2020 年)的生命周期进行判定,旨在得到铁路网在时空演化中的周期性变化和生长规律.根据调整拟合优度最大隶属原则,将中国铁路网演化曲线逐步融合划分成为4 个生命周期.选择四个典型的生长曲线模型,对每一个生命周期的曲线进行拟合识别,得到中国铁路网演化生命周期遵循Logistic 模型的生长规律和每个生命周期的生长曲线公式及参数.研究表明,中国铁路网演变遵循连续形生长曲线特征,分别为萌芽期(1949–1969 年),发展期(1970–1988 年),调整期(1989–1998 年)和繁荣期(1999–2020 年后),每一个生命周期都遵循着发生、成长到成熟的生长特征.目前中国铁路网处于第四生命周期中的成长期,周期结束时间约为2023 年,里程将达到12.537 万km.相关部门应当根据铁路网演化生命周期的生长规律,在不同生长阶段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指导和促进中国铁路网顺利过渡到下一生命周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海上运输关键节点安全评价研究
    吕靖,王爽
    2015, 15(1): 30-36. 
    摘要 ( )   PDF(1424KB) ( )  

    海上运输关键节点安全评价研究是保障我国海上运输通道安全的重要环节,为科学全面评价我国海上运输关键节点的安全状况,本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引入投影寻踪方法构建安全评价模型,通过遗传算法求解,对关键节点的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并挖掘相关海峡的主要安全威胁.评价结果表明,涉及我国重要物资如石油、集装箱运输的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曼德海峡及苏伊士运河的安全水平相对较低,而且印尼地区的龙目海峡、巽他海峡及望加锡海峡的安全状况也相对较差.评价结果为我国制定保障海上运输安全措施及做出相关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提高我国海上运输安全性与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分形期权理论的船舶投资决策研究
    李电生, 张圣泽
    2015, 15(1): 37-42. 
    摘要 ( )   PDF(1389KB) ( )  

    船舶作为航运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其前期的投资决策分析至关重要.一直以来,船舶投资风险价值的计算是困扰人们的问题之一,实物期权理论与B-S定价模型的发展为其提供了一个解决办法.但B-S 定价模型中最重要的假设条件是资产价格波动符合正态分布,这与现实差距较大.本文以分形分布条件代替B-S定价模型中正态分布的假设,建立起分形期权定价模型,并利用BDI价格指数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证明BDI对数收益率序列的H指数大于0.5,说明BDI收益具有较强记忆性,呈现尖峰胖尾特征.在此条件下,以传统B-S定价模型计算出的船舶投资实物期权价值大于分形期权价值,说明其高估了船舶投资的管理柔性价值,这会使投资者产生盲目乐观心理,进而增大投资决策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航运企业投资对码头运营效率的影响研究
    李丹,栾维新, 片峰
    2015, 15(1): 43-48. 
    摘要 ( )   PDF(1863KB) ( )  

    随着港口投资结构多元化、航运企业向综合物流商转变,“港航合一”成为航运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研究航运企业投资对码头的影响能够为码头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先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沿海集装箱码头2008–2012 年间的运营效率进行测度,其次依据投资结构将我国沿海62 个集装箱码头进行分组,最后重点分析投资结构与码头运营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有航运企业投资的码头运营效率普遍高于无航运企业投资的码头,两组码头的纯技术效率相差较小,而规模效率相差较大.航运企业参与码头建设经营可以实现自有船舶挂靠自有码头,提升码头设施的利用率,从而提升码头的规模效率,有利于码头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交通系统与信息技术
    电动汽车行驶里程与电池SOC 相关性分析与建模
    毕军,张家玮,张栋,程勇
    2015, 15(1): 49-54. 
    摘要 ( )   PDF(1544KB) ( )  

    为解决电动汽车驾驶员里程焦虑问题,并为车辆行驶里程预测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方法来探讨电动汽车行驶里程和电池SOC之间的关系.首先对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删除、插值和平均处理,再对电动汽车行驶里程和电池SOC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建立模型,利用递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参数进行辨识.利用北京市运营物流电动车的数据对建立的模型及参数辨识结果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基于数据驱动预测行驶里程的方法是可行的,所建立的行驶里程与电池SOC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强化学习的汇流瓶颈区可变限速策略研究
    段荟,刘攀,李志斌,汤斗南
    2015, 15(1): 55-61. 
    摘要 ( )   PDF(2057KB) ( )  

    为提高高速公路汇流瓶颈区的通行效率,本文结合强化学习无需建立模型,具有智能学习的特点,对瓶颈区的可变限速策略进行了优化,首次提出了基于Q学习算法的可变限速控制策略.策略以最大化系统总流出车辆数为目标,通过遍历交通流状态集合,尝试不同限速值序列进行自适应学习.以真实路段交通流数据搭建了元胞传输模型仿真平台,通过将其与无控制和基于反馈控制的可变限速策略进行对比,对Q学习策略的控制效果进行评价.通行时间的降低和交通参数的变化表明,强化学习控制策略在提高汇流瓶颈区通行效率和改善交通流运行状况方面具有优越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时空轨迹跟踪的交通流特性参数检测分析
    任建强,陈阳舟,辛乐,石建军
    2015, 15(1): 62-68. 
    摘要 ( )   PDF(1991KB) ( )  

    基于视频的交通流检测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广泛采用的低位摄像机,提出了一种交通流特性参数的检测分析方法.首先基于三级虚拟检测线和自适应更新率局部背景建模来快速提取车辆特征点并消除活动阴影对提取精度的影响;然后基于Adaboost(Adaptive Boosting, 自适应增强)分类器实现特征点按车分组,并在跟踪过程中根据运动特征相关度消除分组误差,获取高精度的车辆轨迹;进而自动生成多车道轨迹时空图并提取各车道交通流的多种特性参数.实验结果验证了算法的高效性;同时,自动生成的多车道轨迹时空图也为更多的交通信息获取和更深入的交通流特性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视频检测的黄灯期间驾驶员行为研究
    李娟,周靖,林园,王清华
    2015, 15(1): 69-74. 
    摘要 ( )   PDF(1635KB) ( )  

    黄灯政策问题已成为道路交通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开发了基于视频处理技术的交叉口检测系统,自动采集黄灯期间的交通数据,包括黄灯启亮时车辆到停止线距离、速度、加速度和黄灯结束后车辆的通过情况,建立黄灯期间的驾驶员“停车/行进” 决策行为模型和“抢黄灯”行为结果模型.利用北京市“闹市口大街—宣武门西大街”和“中关村东路—成府路”的视频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两个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误差分别为8.6%和2.5%.实验结果表明,视频检测技术和驾驶员行为模型能够应用于交叉口的控制管理,本文提出的模型与方法可为相应交通管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上游信号的交叉口延误计算
    王进,邹志云,葛欢,周志浩
    2015, 15(1): 75-80. 
    摘要 ( )   PDF(1743KB) ( )  

    延误是交叉口交通设计和信号优化的重要评价指标.针对传统延误计算仅考虑单个交叉口的不足,本文构建了综合考虑上下游交叉口交通运行参数的延误计算模型. 模型以交通波理论为基础,综合考虑了上下游交叉口的相位相序、绿灯时长、流向流量、路段长度及相位差等因素,通过计算下游交叉口队尾时空点在各相位的演变构建队尾时空多边形,计算队尾时空多边形的面积即可得到下游交叉口计算车道组的停车延误,将其加上加减速延误最终得到交叉口信号控制延误.示例分析表明,该模型与VISSIM 和 SYNCHRO等软件相比,延误计算精度较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GPS数据的出租车路径选择行为研究
    杨扬,姚恩建,潘龙,赵楠
    2015, 15(1): 81-86. 
    摘要 ( )   PDF(1451KB) ( )  

    出租车路径选择行为研究对于剖析城市交通流时空分布规律及交通流分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北京市出租车调度系统采集的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数据,本文首先通过旅程数据提取、地图匹配及双向扫除算法,构建车辆路径选择行为分析所需的RP(Revealed Preference)数据.其次,在综合考虑道路网络条件和交通条件对驾驶员路径选择行为影响的基础上,构建基于PSL(Path-Size Logit)模型的出租车多路径概率选择模型.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出租车驾驶员更倾向于选择旅行时间短、转向次数少、主干路和次干路比例较高的路径.同时,文中所提出的路径选择行为建模方法,对于提高GPS数据的使用价值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冰雪条件下的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
    赵韩涛,聂涔,李静茹
    2015, 15(1): 87-92. 
    摘要 ( )   PDF(1699KB) ( )  

    利用元胞自动机,建立了冰雪条件下城市道路单车道和双车道交通流微观模型.针对冰雪条件下驾驶员出于安全考虑降低车速、保持较大车间距的现象,细化了元胞尺寸,引入反映不同冰雪条件的速度因子参数和间距因子参数.通过数值模拟,得出了正常天气和冰雪天气下的车辆速度、密度、流量间的关系曲线,并分析了不同冰雪条件对交通流的影响.研究发现,中雪条件下的车速波动程度及范围最大;基本图显示冰雪条件对于临界密度、最大流量等参数影响较大;冰雪条件下的亚稳回滞现象不明显,未出现换道频率局部最大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互通立交匝道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张智勇,郝晓云,吴文斌,王东
    2015, 15(1): 93-99. 
    摘要 ( )   PDF(2093KB) ( )  

    匝道是互通立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运行速度的匝道设计理念是目前公路及互通立交一种新的设计思路.本文以互通立交匝道小型车辆的运行速度为主要研究目标,通过分析互通立交匝道运行速度的影响因素,制订正交实验方案,运用车载高精度 GPS 设备,采集了北京市4 座互通式立交共14 条匝道车辆连续运行速度数据.根据其中 10 条匝道的数据,按照车辆在互通立交匝道上的运行速度特性将匝道分为三段:减速段、匀速段、加速段,构建互通立交匝道各个分段运行速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预测模型,并使用另外4 条匝道的实测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在 5%以内,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
    依赖随机参考点的网络均衡配流模型
    张玺,刘海旭,陈玲娟,杨达,蒲云
    2015, 15(1): 100-105. 
    摘要 ( )   PDF(1612KB) ( )  

    所建立模型明确考虑了随机参考点作为累积前景理论(CPT)描述出行者有限理性路径选择行为的补充,将其定义为随机最短行程时间和可接受系数的乘积.假设出行者遵循路径累积前景最大化原则进行路径选择,建立相应的随机均衡条件及等价的不动点模型.然后,给出基于Probit 加载和相继平均法(MSA)的启发式算法,并在小型网络上验证所提出的模型和算法.算例结果表明,依赖随机参考点的交通流模式能够较为真实地再现出行者在路径选择时,同时考虑行程时间均值及随机波动的有限理性行为.对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基于CPT得到的路网均衡状态基本上不受行程时间随机波动程度变化的影响,当出行者调整出行时间预算时,均衡状态将随之发生改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复合交通网络的若干特性研究
    卫振林,甘杨杰,赵鹏
    2015, 15(1): 106-111. 
    摘要 ( )   PDF(1683KB) ( )  

    针对北京市三环内实际交通网络,分别构建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和由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叠加形成的城市复合交通网络模型.基于复杂网络理论,采用Matlab 计算节点度、聚类系数、平均路径长度、介数和节点紧密度等指标,分析了其分布规律,然后对这两个网络模型的统计特征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它们都具有一定的随机网络模型和无标度网络模型的小聚类系数特征,叠加后的城市交通网络直径和平均最短路径减小,平均度、聚类系数和节点紧密度都有不同程度增加,使整个路网的可达性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网络承载力变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节能减排视角下的公路运输周转量空间计量研究
    姚宝珍, 沈飞, 姚锦宝, 王文思, 王爽
    2015, 15(1): 112-117. 
    摘要 ( )   PDF(1448KB) ( )  

    针对公路运输面临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势,提出一种公路运输周转量的空间计量模型来分析公路运输周转量的空间相关性.首先,用空间自相关Moran指数法检验中国省域公路运输周转量的全域空间依赖性,然后,利用公路运输周转量的局域空间相关性检验确定空间集群效应高的地区.在此基础上,构建公路运输周转量的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分析省域公路运输周转量的影响因素.通过情景假设考察空间集群效应高的地区,公路运输周转量减少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以及其对全国节能减排效果的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行计划约束下的动态可达性分析与计算
    郭建媛,贾利民,秦勇
    2015, 15(1): 118-122. 
    摘要 ( )   PDF(1350KB) ( )  

    在城市轨道交通中,随着各条线路的末班车按运行计划逐站完成载客任务,路网上OD两点间的可达路径逐渐变少,直至两点间不可达,这样的路网服务能力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称为动态可达性.本文研究运行计划约束下的路网动态可达性计算方法,以支持末班车开行的优化,实现搭乘末班车出行乘客目的地可达的最大化.本文首先分析了末班车开行带来的动态可达性,给出了最晚可达时间、路径可达性、OD可达性定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末班车开行下路网可达性的计算方法与最晚可达时间求解的递归算法.最后,以路网可达性最大为目标,将可达性计算方法应用于末班车换乘衔接优化.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可达性计算方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岭回归—BP 神经网络的管制工作负荷预测方法
    温瑞英,王红勇
    2015, 15(1): 123-129. 
    摘要 ( )   PDF(2076KB) ( )  

    基于空中交通复杂程度刻画管制工作负荷是当前空中交通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采集了厦门空管站的雷达数据,计算得出10 个空中交通复杂性评价指标数值,通过共线性诊断发现复杂性指标间存在较强的多重共线性.在利用岭迹图对复杂性评价指标进行筛选的基础上,建立岭回归—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对管制员工作负荷进行预测,并通过实测陆空通话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岭回归—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收敛速度快、训练时间少;组合模型的均方误差、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绝对相对误差等4项性能指标都相对较小,预测精度较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闭排队网络的军用飞机多机种(型)出动架次率研究
    杨甫勤,齐二石,刘洪伟,朱明珠
    2015, 15(1): 130-136. 
    摘要 ( )   PDF(1533KB) ( )  

    飞机多机种出动架次率是衡量飞机作战效能的重要指标,本文对空军场站军用飞机多机种(型)出动架次率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飞机出动回收过程的描述,基于排队理论建立多服务器多服务率的飞机多机种(型)出动回收网络模型,并采用扩展后的平均值分析对飞机出动能力进行了求解.通过解析计算,给出飞机多机种(型)出动架次率曲线,分析架次率与飞机数量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平均队长、利用率等系统性能指标,识别出制约飞机多机种(型)出动架次率提高的因素.最后通过蒙特卡洛仿真对构建的回收网络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飞机多机种(型)出动网络模型及其算法适合应用于实践中,并且有助于对空军场站飞机多机种(型)出动能力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GRA 与KPCA 的LSSVM 物流需求预测
    耿立艳
    2015, 15(1): 137-142. 
    摘要 ( )   PDF(1350KB) ( )  

    为降低物流需求建模中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结构复杂性、进一步提高LSSVM对物流需求的预测精度,提出一种基于灰色关联分析(GRA)与核主成分分析(KPCA)的LSSVM预测方法.首先利用GRA找出物流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利用KPCA提取主要影响因素的非线性主成分,消除因素之间的多重相关性;最后,将提取出的非线性主成分作为LSSVM的输入变量,构建物流需求预测模型,并采用改进粒子群 (IPSO)算法调整LSSVM参数.运用该方法对我国物流需求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减少了LSSVM输入变量个数,简化了LSSVM结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物流需求预测精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支持向量机回归的航班延误预测研究
    罗赟骞,陈志杰,汤锦辉,朱永文
    2015, 15(1): 143-149. 
    摘要 ( )   PDF(2080KB) ( )  

    针对航班延误难以预测的问题,采用支持向量机回归方法建立航班到港延误预测模型.首先,采用相空间重构理论计算到港延误的延迟时间、嵌入维数和最大 Lyapunov 指数,发现到港延误时间序列存在混沌特性;将航班到港延误时间序列进行相空间重构,并结合执飞该航班的航空器在上游机场的离港延误构建模型的输入向量;其次,将粒子群算法、差分进化算法和遗传算法进行比较,用于选择最优的模型参数,实验表明,差分进化算法能够以较高概率获得最优的预测模型;最后,比较该模型、单一因素预测模型和相关向量机预测模型的航班延误预测性能.结果表明,该模型的预测性能明显优于另外两种模型,能够有效预测航班延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多重“分解—集成”策略的物流货运量预测
    周程, 李松
    2015, 15(1): 150-158. 
    摘要 ( )   PDF(2013KB) ( )  

    货运量预测是制定物流政策和决定物流基础设施布局的重要依据.针对受多因素影响的货运量预测具备较强非线性和模糊性特征,提出一种基于趋势分解和小波变换的多重“分解—集成”预测方法.利用趋势分解将货运量分解为趋势项和非趋势项,通过小波分解将非趋势项进一步分解成低频项和高频项,分别建立预测模型,选用相加集成得到货运量预测值.实证表明,“分解—集成”的预测策略将非平稳货运量分解为相对平稳的子序列组合,降低了问题复杂度,有效提高了预测性能,与传统的趋势分解预测模型和小波分解预测模型相比,多重“分解—集成”预测模型精度更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类动态车辆路径问题模型和两阶段算法
    饶卫振,金淳,刘锋,杨磊
    2015, 15(1): 159-166. 
    摘要 ( )   PDF(1732KB) ( )  

    针对一类动态车辆路径问题,分析4 种主要类型动态信息对传统车辆路径问题的本质影响,将动态车辆路径问题(Dynamic Vehicle Routing Problem, DVRP)转化为多个静态的多车型开放式车辆路径问题(The Fleet Size and Mixed Open Vehicle Routing Problem, FSMOVRP),并进一步转化为多个带能力约束车辆路径问题(Capacitated Vehicle Routing Problem, CVRP),基于CVRP模型建立了DVRP模型;然后,在分析DVRP 问题特点基础上,提出两阶段算法,第一阶段基于利用K-d trees 对配送区域进行分割的策略,提出了复杂度仅为O(nlogn)的快速构建型算法,第二阶段通过分析算法搜索解空间结构原理,设计混合局部搜索算法;最后,基于现有12 个大规模CVRP标准算例,设计并求解36个DVRP算例.求解结果表明了模型和两阶段算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路网应急疏散理想与保守疏散时间流研究
    马毅,严余松
    2015, 15(1): 167-172. 
    摘要 ( )   PDF(1397KB) ( )  

    研究应急疏散问题的理想疏散时间流及保守疏散时间流对于估计真实突发事件下的疏散时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构建了理想疏散时间流与保守疏散时间流问题的数学规划模型,并借鉴经典网络流理论的最短路、最长路、最小费用流算法原理,设计了求解理想疏散时间流与保守疏散时间流的两个增广路算法.该算法不但可以求得理想疏散情况及最坏疏散情况下的流量分布,还可以计算出各自对应的理想疏散时间和保守疏散时间,从而识别出应急疏散总时间的范围域.最后通过算例演示了理想疏散时间流及保守疏散时间流的求解过程,并讨论了他们的变化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通勤者路径选择模型
    李小静,刘林忠
    2015, 15(1): 173-178. 
    摘要 ( )   PDF(1299KB) ( )  

    为了全面描述决策者在不确定环境下的出行行为,从价值变化和可靠性变化两个方面研究通勤者的路径选择行为及对待风险的态度,提出了基于累积前景理论(CPT)的通勤者路径选择模型.首先推广了两个参考点的CPT,接着根据不确定理论对行程时间进行预算,给出通勤者参考点估计的统一方法,然后构造通勤者的路径选择模型. 最后在一个测试网络上研究可靠度与参考点及可靠度与累积前景值的关系.结果表明,通勤者的参考点可以根据可靠度要求动态设置.出发时刻相同,出行者可靠度要求较高时,风险较低的路径前景值较大;反之可靠度要求较低时,行程时间平均值较小,虽然风险较高的路径前景值也比较大,这一结论与事实相符合.本文所提出的决策模型能够有效地描述通勤者在随机路网中的路径选择行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停车寻位模型与仿真
    田琼,杨丽,罗婷
    2015, 15(1): 179-184. 
    摘要 ( )   PDF(1920KB) ( )  

    本文在经典的环形城市模型上,基于马尔科夫链建立解析的路边停车寻位模型.分别从系统和驾驶者两个角度,对寻位竞争队列进行描述,依据其马尔科夫特性,推导出停车寻位距离概率密度函数,发现传统的二项分布假设不能反映寻位车辆间的竞争车位行为,揭示了寻位车辆间的竞争是已有理论低估了停车难的原因之一.在数理分析基础上,提出环形城市路边停车仿真模型及算法,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模型的结论,并发现车位被连续占用也是低估停车难问题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路边停车行为的认识,为制定相关车辆停车政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铁乘客对步行楼梯和自动扶梯的选择行为分析及建模
    史芮嘉,丁勇,柏赟,许奇,李明高
    2015, 15(1): 185-190. 
    摘要 ( )   PDF(1511KB) ( )  

    基于北京地铁6 个换乘站客流高峰期乘客对上行方向步行楼梯和自动扶梯的选择行为调查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法计算乘客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的重要度并排序.利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乘客的选择行为模型,并分析乘客选择行为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楼梯高度、扶梯前排队人数、乘客携带行李情况为影响乘客选择行为的重要因素.本文建立的模型可较好地刻画乘客的选择行为,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数据较吻合.此外,扶梯前排队人数少于25 人时,乘客选择楼梯的概率较小,受其他因素影响小;超过25 人后,乘客选择楼梯概率随排队人数的增加显著增加,且乘客负重、楼梯高度越小,影响越明显.不同负重乘客选择楼梯的概率随楼梯高度的变化规律一致,并随楼梯高度的增加近似呈线性下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衔接性协调的地铁换乘站候车客流优化
    白广争,郭进,石红国,杨扬,王秀玄
    2015, 15(1): 191-197. 
    摘要 ( )   PDF(1622KB) ( )  

    研究了高峰时段列车运行的衔接协调对换乘站候车客流量的优化问题.首先分析了换乘站各站台候车客流的组成因素,确定出各运行方向的换乘站台内客流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然后,以时段内换乘站候车客流量的最大值最小为目标,建立优化模型.模型以站台最大可容纳候车人数为约束条件,以各方向列车在换乘站的到达时刻为调整对象,实现了高峰时段换乘站内聚集客流的优化.最后,针对验证案例,设计了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得出了协调较优解,并给出与较劣解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换乘站内的候车客流人数,可为网络化的优化协调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案例分析
    行人干扰对左转车流速度和加速规律影响及量化
    陈亦新,贺玉龙,孙小端,徐婷
    2015, 15(1): 198-204. 
    摘要 ( )   PDF(1780KB) ( )  

    中国信号交叉口中,机非干扰现象十分普遍.本文通过实际调查,以无行人影响的左转饱和车流为基础,通过显著分析方法,量化了行人位置(转弯车流内、外侧与距离)、人数对专用左转车流车速的影响,并根据严重程度将影响划分为4 个等级,同时拟合了各级影响下排队车辆起步后的速度时间变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1)行人距车流距离是显著影响因素,而行人人数不是;(2)车流两侧同时有行人对饱和车流造成的影响,与其中较严重的单侧行人影响情况相同;(3)排队车辆在加速过程中的速度变化曲线呈“S” 型,行人对车流影响越严重,车流加速到饱和流所需时间越长,饱和流车速越低,但不影响速度—时间曲线线型——“S”型.这些结论可为科学的交通管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实测数据的终端区空中交通流特性分析
    许炎,张洪海,杨磊,廖志华
    2015, 15(1): 205-211. 
    摘要 ( )   PDF(2014KB) ( )  

    研究机场终端区空中交通流时空特性,为揭示交通流内在相互影响及拥堵机理,优化终端区管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根据实测的空管雷达信息,首先确定目标航段上空中交通流参数的时序分布;然后从交通流参数关系基本图出发,结合终端区空中交通运行方式与管制规则的分析,将空中交通流状态划分为自由流、弱管制干预流和强管制干预流三个阶段;最后,在状态划分的基础上,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建立空中交通流的速度—密度模型、流率—密度模型和流率—速度模型,并以F和T检验对回归模型及回归系数的显著性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交通流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空中交通流特性,且对终端区空中交通时空态势的评估具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功能分析的城市道路网络衔接评价研究
    王京京, 杨友林, 李辉, 王东炜
    2015, 15(1): 212-217. 
    摘要 ( )   PDF(1577KB) ( )  

    城市道路网络中,各等级道路之间衔接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相关道路乃至整个道路网络期望功能的实现.本文以不同等级道路功能分析为基础,提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道路网规划,以交通功能为主要目标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专项规划,以服务功能为主要目标的道路网络衔接规划的总体思路.结合以概率统计为基础的蒙特卡罗算法,分别计算交通功能和服务功能的系统可靠度,以作为不同阶段道路网络衔接的主要评价指标,并探讨道路网络衔接中的越级交叉问题.最后以郑州市某区域道路网络为例,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与适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降雨对城市道路行程速度的影响
    龚大鹏,宋国华,黎明,高永,于雷
    2015, 15(1): 218-225. 
    摘要 ( )   PDF(2084KB) ( )  

    以北京市实时天气数据和基于浮动车的城市道路行程速度、交通运行指数数据为基础,对比分析降雨天气和正常天气的行程速度、指数、降雨量等数据指标.然后从降雨强度、时间段、拥堵等级等角度展开对城市道路运行参数的分析,建立降雨天气速度预测修正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研究得出,在夜间降雨强度达到中雨及以上时,快速路、主干路、次支路的速度下降百分比分别为:8.8%、4.8%、5.9%,分别得出高峰和平峰时降雨强度与行程速度下降之间的关系;得出在全路网不同拥堵等级下降雨强度与行程速度下降之间的关系.最后对速度预测模型进行实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对降雨天气条件下的行程速度进行有效预测,预测的平均误差在5%以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面板数据的宁杭城际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研究
    吴麟麟,张明岩,汪洋
    2015, 15(1): 226-231. 
    摘要 ( )   PDF(1239KB) ( )  

    随着中国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城际交通出行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城际出行者也会不断地重建自己的出行习惯,这就要求建立动态模型研究城际出行者出行行为和预测城际交通需求.本文调查出行者在宁杭城际高铁开通前后两个时期的出行信息,并且引入状态依赖变量表征出行者之前选择结果对之后出行选择的影响,建立了基于面板数据的城际出行方式选择动态模型.模型结果表明,基于面板数据的动态模型比传统的基于出行者单次出行数据的模型拥有更高精度.同时本文根据宁杭城际出行背景设置三组政策变化方案预测出行分担率,结果表明,当选择环境发生变化时,传统模型会高估出行方式分担率的变化程度.以上结论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城际交通的规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