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决策论坛
    人民科学家的忠诚——写在钱学森同志归国50周年之际
    2005, 5(6): 1-2 . 
    摘要 ( )   PDF(6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科的创建
    与钱学森的系统科学
    — 纪念钱学森教授回国50周年暨95岁华诞
    张国伍
    2005, 5(6): 3-9 . 
    摘要 ( )   PDF(2315KB) ( )  
    作者回顾了钱学森院士回国后在国防科工委创建中国的“两弹一星”的同时,在中国开创了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学科.介绍了北京交通大学一批交通运输学科教师在深入学习钱老的学术思想和系统工程学术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运输科学与系统工程学科的融合,并于1989年提出了建立中国的“交通运输系统工程”新学科的设计.论文介绍了“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科开创2。多年来取得的12项重要成果.其中最重要的有3项:l.在北京交通大学建立了交通运输系统工程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学科点,开始培养中国第一批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专业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研究生的进程;2.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术团队如何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的支持下,组建了“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3.在中国科协和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的支持下,创建了《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杂志论文高度评价了钱老回国对中国学科建设的深远影响,以及如何将交通运输学科与钱学森院士的学术思想紧密结合而创造了新学科——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5北京?中国交通论坛
    努力工作建设好中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005北京·中国交通论坛”的开幕词
    周干峙
    2005, 5(6): 14-15 . 
    摘要 ( )   PDF(944KB) ( )  

    发言中在祝贺北京交通大学建校109周年的同时,介绍了我国城市交通和区域交通发展现状,我国最近时期交通建设取得的成绩,特别提到电动助力车使用的蓄电池的新发展.并预期今后由于高效蓄电池的发展,我国主要靠汽油的汽车时代会有新的变化发言中特别介绍交通是一门多学科结合的复杂的行业,提出了要在我国建立综合运输体系,分析了城市交通也是综合交通,要加快城市地铁和机道交通的建设,加快新交通工具的研制,号召全国交通运输工作者,努力工作共同把中国综合运输交通体系建设好,为世界交通运榆事亚做出新的贡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通运输系统的创新与发展
    在“2005北京·中国交通论坛”上的发言
    石定寰
    2005, 5(6): 16-18 . 
    摘要 ( )   PDF(1585KB) ( )  
    发言中阐述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特别谈到中国交通可持续发展讨建立中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大意义,并就中央对交通中长期科技发展提出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四点要求做了重点阐述.对交通运输领域的广大青年学子、学入寄予希望和愿望,希望交通行业各位成为创新的重要成员,不断为我们国家交通的发展做出贡敲.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交通问题的政策走向
    在“2005北京·中国交通论坛”上的发言
    邓寿鹏
    2005, 5(6): 19-22 . 
    摘要 ( )   PDF(2479KB) ( )  
    热烈支持“2005北京。中国交通论坛”会议的召开,对论坛采取互动方式非常满意,他首先谈了交通的含义,认为交通就是人和物的位移,“门到门”和“人到人”加起来就是交通.其次介绍了信息化问题,交通信息化包括铁路、公路、水运和民航信息化的建设.第三分析了交通行业的政策走向,提出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打破行业垄断,构造的体制和机制应具有中国的特色,要持续提高创新能力,并提出未来的交通一定要实现网络化、综合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软道、交通和绿色交通在今后一段时期将成为交通科技的创新源头;分析了如何改善交通法制环境和交通领域亚待研究的五个问题,即:交通运输体系、交通体制改革、交通安全、交通路权和交通文明,邓寿鹤教授最后说“今天北京有了中国交通论坛,这是很好的交流平台,可以聚集海内外有关人士纵论中国与北京交通,寻求破解困扰各大城市的‘交通之道”,此外还回答了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提出的有关交通体制以及北京成立交通委实践、试点的意义等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加强首都公共交通建设促进首都公共交通事业发展
    在“2005北京·中国交通论坛”上的发言
    郑树森
    2005, 5(6): 23-26 . 
    摘要 ( )   PDF(2031KB) ( )  
    首先介绍了北京公共交通(不包括地铁)组织的发展,为了推动首都公共汽车运输的发展,适应北京发展的新形式,2004年9月将北京公共交通总公司改制为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目前总客运量每年在以一个多亿的速度递增.他特别对目前北京公交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公共交通的定位,公共交通票制票价长期不变,改革落后,整体服务质量不高,缺乏吸引力表现为运行效率不高,公共交通的车辆状况不佳,舒适性比较差,奋共交通信息化服务水平不高等相应分析了北京公交的发展战略、措施,其中包括:①对现有奋交线网进行科学合理的调配、优化;②在车辆更新方面2005年已投入了30多亿元,明后年到奥运会前大约还要继续投入40-50亿元;③在电子信息服务方面,要在调度指挥中心、服务热线、公交网络、电子站牌等方面加大投入;④票制、票价改革已有方案与政策;⑤在公交场站设施改造方面已着手进行优化设计施工与改造;⑥在提高员工素质、改善服务方面要加大投入,现已制定了迎奥运创建文明行业三年工作规划,正在组织实施.最后在回答代表提问时强调奋交在总的公益性特点之下,运营市场化也是不可进免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立宜居绿色的城市交通模式
    在“2005 北京·中国交通论坛”上的发言
    刘小明
    2005, 5(6): 27-30 . 
    摘要 ( )   PDF(2029KB) ( )  
    主要介绍了两大问题,即:首先分析了生态城市交通的特征,它是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建立宜人居住的城市,对交通结构体系和布局的要求、生态城市要求节约土地和交通资源,交通建设要为运输服务,要解决交通能源,交通拥堵以及环境污染等,研究生态城市交通时,就一定要选择节约化、生态的城市发展的交通运输系统。发言中介绍了绿色交通,提出使用绿色能源,交通不应对城市生态产生危害,实现以人为本、安全、节省、符合大众出行要求,要有利于城市社会未来健康发展的可持续交通运输系统,要构建生态城市,还必须构建生态城市的交通,要对交通进行顶层设计,发展综合运输体系,在顶层设计中应考虑如何节约运输、减少运输需求如建立坑口电站可节约煤炭运输。
    发言中有重点分析了城市交通模式的选择问题,它分析了国际大城市交通发展的五种城市交通模式,即小汽车充分发展的城市;有选择的限制小汽车交通模式;大规模发展轨道交通带动城市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公共电汽车模式以及北京提出的“北京交通要与城市用地匹配的多方式协调的综合交通体系模式”最后强调在城市建设中要考虑城市的可居住性,不一定要搞大的城市,过大的城市不是经济型城市,也不是生态型城市。此外,还回答了来宾提出的交通环境保护和新能源开发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在“2005北京·中国交通论坛”上的发言

    赵文芝
    2005, 5(6): 31-36 . 
    摘要 ( )   PDF(3371KB) ( )  
    介绍了北京市成立交通委员会后她作为首任交通委主任感觉到北京市的交通,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堵”.但是“堵”实际上是现代化、城市化、机动化发展到今天各种矛盾的一个表象,到处堵车,“堵”字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她分析了造成这些堵点的原因.还介绍了两年来北京市交委己完成了建立新dh京综合运输体系的规划,完成了《北京交通发展纲要》的编制工作.分析了北京交通现在存在着四个方面问题.即;1.北京交通城市规划建设和北京交通发展不协调;2.北京公共交通发展滞后且基础非常薄弱;3.北京交通基拙建设不配套,甚至不街接;4.北京交通存在着管理问题.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后对如何解决北京交通问题她提出了首先是确定解决北京交通发展的两大战略,即对城市空间布局必须进行调整,把北京城市功能进行了定位,即国家首都、国际城市、历史城市、宜居城市;其次是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立以执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体系,推行五项政策和七大行动,加快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加强交通法制建设.还介绍了当前北京道路建设情况发言后回答了北京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学院代表提出的发展公交、交通一体化以及北京城市和交通发展成功与失误等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交通发展的有关问题的探讨
    在“2005北京·中国交通论坛”上的发言
    王笑京
    2005, 5(6): 37-42 . 
    摘要 ( )   PDF(3018KB) ( )  
    首先分析了智能交通应产生的效益,并以ITS收费系统为例分析了日本实施自动收费后,所产生的效益以及日本在发展VICS系统所取得的效果。而在欧洲、美国ITS效果就不怎么成功,这是与他们运作方式和社会习惯有关。其次,谈到信息化引起交通管理的变化,运输工具的信息都是单向作用的,作为运营商,按照线网和能力要求考虑问题,制定了运行时间表,乘客和货主就得按网上安排它们的出行和运送。我们已进入ITS发展时代,就要根据用户需求安排网络,以及对整个管理的影响,这说明现代技术带来的变化。第三,谈到建设智能交通如何节省投资问题,举出了北京二环路和三环路可变交通信息板使全屏显示,投资较大,而上海有一个节省投资的理念,在信息板上,不应该有与交通无关的信息,而且要让人一眼就能把交通信息看出来,这说明观念不一样,就确定了智能交通技术运用的不同、投资也不同。第四,谈到交通与社会的关系、制度和社会形态对技术应用也有影响,如中国一个综合交通管理部门,我们就没有必要再使用综合信息平台这项技术了。最后,谈到对智能交通发展过程能否可用数学描述和模型现在尚未解决,请大家继续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交通系统与技术
    城市交通控制与诱导系统智能协作
    杨兆升,陈昕,王媛,蔡长青,唐阳山
    2005, 5(6): 43-46 . 
    摘要 ( )   PDF(2151KB) ( )  
    交通信号控制和动态交通诱导是城市交通管理的两个主要手段,两者智能协作能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效率.本文分析了交通信号控制与动态诱导系统的关联特点,利用多智能体技术和融合技术对其智能协作进行研究,提出城市交通信号控制与交通诱导系统智能协作的结构框架,以交通信号控制执行级智能体为例,介绍分析智能体内在结构和作用机制,并研究了城市交通控制与交通诱导的系统协作模型,实现城市交通控制与诱导系统智能协作和全局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时ITS数据管理现状与需求分析
    耿彦斌,于雷
    2005, 5(6): 47-53 . 
    摘要 ( )   PDF(3346KB) ( )  
    从ITS数据的内涵分析和ITS数据用户的类型识别入手,就当前国内外ITS数
    据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了当前数据管理领域的经验、教训和启示,明确了未来数据管理实践工作的重点;同时,通过分析各类潜在的ITS数据用户的具体职能,将用户需求与对应的ITS数据收集使用情况作了匹配,提出了未来舱够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的数据管理措施和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汽车计算平台技术体系框架研究
    王建平,王晓颖,林坚
    2005, 5(6): 54-57 . 
    摘要 ( )   PDF(1962KB) ( )  
    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计算平台技米框架和标准体系,加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力度,是我国解决汽车产业“空心化”,提升技术竟争力的战略选择.本文根据现代信息和汽车技术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和集成化的发展趋势,在系统分析了汽车计算、控制功能及其实现途径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汽车计算平台的技术体系框架,使整车的计算和控制实现了系统一体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
    出行前路径选择的多目标规划模型
    宗传岑,李相勇,王英涛
    2005, 5(6): 58-61 . 
    摘要 ( )   PDF(2067KB) ( )  
    在分析了基于城市交通信息港的出行前最优路径选择问题的多目标属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出行前最优路径选择的多目标规划模型,模型所求得的解是综合最优路径,反映了城市交通出行者信息以及目标需求多样性的特点.设计了基于线性加权法的模型求解算法.通过算例初步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种分布式空间信息服务的互操作模型
    龚震宇,贾利民
    2005, 5(6): 62-67 . 
    摘要 ( )   PDF(2841KB) ( )  
    分析了现有WebGIS系统中常见的两种体系结构,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指出无法实现异构空间数据的共享与功能上的互操作是阻碍WebGIS进一步发展的两大障碍.开放式的WebGIS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本文基于最新的Web技术提出一个七层结构的分布式空间信息服务互操作模型,为解决现有WebGIS中的缺陷,构建以分布式空间信息服务为核心的基A信息服务平台做了理论上的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突变理论在交通流分析理论中应用综述
    王英平,王殿海,杨少辉,董斌
    2005, 5(6): 68-71 . 
    摘要 ( )   PDF(2396KB) ( )  

    高速公路或者快速路交通流的运行数据中常常可以观察到数据间隙现象,相应的交通流参数关系图中(如流量—密度图)会发现某些变量发生了“跳跃”式的变化.传统的交通流模型无法处理这种现象,突变理论则给出了合理的解释.本文总结了数据间隙的研究,介绍了突变理论的基本内容,综述了国内外应用突变理论解决交通流数据间隙问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展望了突变理论应用的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车辆速度
    对道路交通影响的评估
    张香平,陈振起
    2005, 5(6): 72-77 . 
    摘要 ( )   PDF(2639KB) ( )  
    机动车速度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有重要影响.一般认为,较低的速度可以降低道路事故率,但速度降低对社会发展和居民健康所产生的许多间接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本文研究了速度管制对我国城市交通的一般影响,定量评价了速度管制产生的三方面间接效果,即时间价值、排放、道路通行能力降低等.论文最后提出了我国不同城市条件下交通车辆速度管制的具体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成分分析法在公路网节点
    重要度指标权重分析中的应用
    罗志忠,张丰焰
    2005, 5(6): 78-81 . 
    摘要 ( )   PDF(1521KB) ( )  
    通过分析现有公路网节点重要度的指标的权重计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公路网节点重要度的指标权重计算的思想.主成分分析法以适当的主成分综合原始指标的信息.克服原始指标中存在的相关性等不良影响.通过分析得到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即为公路网节点重要度的各项新指标的权重系数.并给出应用实例.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交通分区的探讨
    李振龙
    2005, 5(6): 82-86 . 
    摘要 ( )   PDF(2415KB) ( )  
    主要讨论了交通分区的相关问题.首先阐述了交通分区的必要性和三层交通分区体系,提出了关键路口和集散路口的概念.然后讨论了动态分区的组织形式和组织原则,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动态分区的过程,为交通诱导与控制的实用性研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信号控制交叉口左转专用车道
    停车线优化设计的方法研究
    黎冬平,陈峻
    2005, 5(6): 87-90 . 
    摘要 ( )   PDF(1624KB) ( )  
    基于对左转专用车道停车线的研究,分析了停车线的位置与相位绿灯间隔时间和车道饱和流量这两个交叉口通行能力关键影响因素的关系在保障交又口车辆通行安全的前提下,以交叉口通行能力最大为目标,建立以左转车道停车线位置与直行车道停车线位置之间距离为基本参数的数学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解法,最后,通过具体的交又口实例分析,求解出了左转停车线的最佳位置,证明该模型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物流运输系统与电子商务
    基于图论和模糊规划的物流网络优化
    张桓奇,张毅
    2005, 5(6): 91-95 . 
    摘要 ( )   PDF(1876KB) ( )  
    针对现有物流园区功能发挥不足的问题,依据物流网络系统特点,提出以区位优势为依托,以经济关联为核心的网络优化方法.为此,以图论方法确定结点的区位优势,以模糊规划方法确定多目标效益优势,构造了图-FUZZY相结合的物流网络优化模型,同时归结为简捷的0-1整数规划求解,并用物流网络工程实例检证其有效可行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信息科学与通信工程
    射频识别技术(RFID)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现状
    王志华,史天运
    2005, 5(6): 96-99 . 
    摘要 ( )   PDF(1804KB) ( )  
    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一种无线的、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它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以交换数据达到识别目的,射频识别技术在国外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应用,但在我国的应用正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介绍了射频识别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工作效率,并与条码、磁卡做了相应的比较,然后分析了在自动收费、自动车号识别系统等方面的应用,最后对射频识别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力远动协议在路网监控上的移植
    —高速公路区域联网监控数据通信协议的拟定
    王海粟,陈启美
    2005, 5(6): 100-105 . 
    摘要 ( )   PDF(2723KB) ( )  
    随着路网的逐渐形成,高速公路区域联网监控系统已成为现代高速公路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监控数据通信协议,直接导致了区城联网监控系统建设步伐的停滞不前.本文在解析了IEC-60870-5系列协议的基础上,分别探讨了变电站系统与高速公路区域联网监控系统的系统体系结构与数据信息.考虑到两者的体系结构相似、数据信息相近,提出了电力远动通信协议在路网监控系统上的移植.此外,基于IEC60870-5-101,104协议所规定的数据格式及语义要求,拟定了高速公路区域联网监控数据的通信协议,主要包括应用层ASDU的数据单元标识符、信息对象等,并进一步给出了具体的ASDU格式该拟定协议技术成熟,具有兼容性强、可靠性高、适用性好、可扩展性广等多种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案例分析
    长春市快速公交系统网络框架研究
    张毅,赵淑芝,丁秋实,刘苗
    2005, 5(6): 106-109 . 
    摘要 ( )   PDF(2377KB) ( )  
    快速公交系统具有“现代化、高等级、低费用、大容量”的特点,指出在我国大中城市实施该系统的优势,并结合《长春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项目,在对长春市公交运营现状及快速公交系统六个主要特征具体分析的基拙上指出长春市实现快速公交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在长春市的主干道上构建“两纵两横”的“井”字型的城市公交专用道网络框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专用车辆的选择、会交专用道的布设方案等,以期全面实现BRT系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神经网络的北京环路
    交通流短期预测研究
    刘静,李亮,关伟,蔡晓蕾
    2005, 5(6): 110-115 . 
    摘要 ( )   PDF(2445KB) ( )  
    在总结交通流短期预M方法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基于常规的BP神经网络和基于RBF神经网络的交通流量短期预测模型,并重点研究RBF网络模型的预测性能,确定了关健参数、的最优值.最后应用两种模型时北京环路实测交通流数据进行了预刚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模型都可以满足实际交通流诱导的需要,BP模型在预则精度上稍优于RBF模型,但后者在学习速度和学习稳定性等方面明显优于前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