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决策论坛
    动态交通仿真理论应用与发展——“交通7+1论坛”第三十四次会议纪实
    张国伍
    2014, 14(2): 1-6. 
    摘要 ( )   PDF(5340KB) ( )  

    交通仿真是一种应用计算机数字模型技术来反映复杂交通现象的交通分析方 法.交通仿真是计算机仿真技术在交通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应用,已经成为交通研究、规 划和管理人员的重要工具,被广泛应用于道路规划评价,交通组织和交通管理优化,交叉 口渠化和优化配时设计等等,使交通管理从定性走向定量、从经验走向科学.随着交通带 来的效率、环境、能源和安全问题的进一步加剧,随着物联网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交 通仿真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机遇,交通仿真也从传统的离线走向在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论坛
    城市群道路网络上交通流的演化分析
    王国明,李夏苗,邹华鹏
    2014, 14(2): 7-12. 
    摘要 ( )   PDF(4463KB) ( )  

    为了研究城市群道路网络对其交通流演化的影响,本文建立了城市群道路网络 的交通流演化模型. 使用Matlab7.0仿真了在不同概率条件下增加道路的城市群道路网络 上交通流演化,并对其交通流演化结果比较分析. 得到以下结论:(1)城市群交通流受城 市相互作用的影响,城市群城市交通流向相邻城市方向的城市边缘集中;(2)城市群道路 网络变化对城市群交通流分布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对城市群的道路网上的交通流分布整 体趋势影响较小;(3)城市群以不同概率增加道路,道路网络上的交通流演化都出现等级 涌现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结点对外交通需求分析方法
    涂圣文,过秀成,张小辉
    2014, 14(2): 13-18. 
    摘要 ( )   PDF(4843KB) ( )  

    为克服现有对外交通需求分析方法的不足,根据城市结点对外交通的特点,提 出了一种“双四阶段”法来进行城市结点对外交通需求分析.该方法分两步进行,其中第 一步为区域层面的交通分析,将城市结点作为一个整体交通分区,按区域交通需求分析 的“四阶段”法,得到规划年城市结点出入境交通生成总量及经过城市的各条干线公路 进、出城方向的路段交通量;第二步为结点层面的交通分析,将城市结点规划区划分为若 干个内部交通分区,并在干线公路与规划境界线交叉处设置对外交通分区,运用第二轮 “四阶段”法,得到规划年内部交通分区、对外交通分区的出入境交通、过境交通生成量及 其间的分布量.镇江市综合交通规划对外交通分析预测应用实践表明,该方法综合了影 响区法和境界线法的优点,克服了二者所存在的固有缺陷,因而分析结果更加符合实际 情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系统演化图景和结构研究
    诸葛承祥,邵春福,高健,孟梦,计寻
    2014, 14(2): 19-24. 
    摘要 ( )   PDF(4976KB) ( )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系统(UrbanTransportationandLandUseSystem,简称UT? LU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非平衡的系统.针对现状中缺乏对UTLU系统内在演化 机理的研究,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分别利用混沌理论和分形理论从时间序和空间序的角 度揭示UTLU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图景和结构复杂性.首先,利用小数据量计算法对北京 市UTLU系统协同度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确定最大Lyapunov指数,判断UTLU系统是 否存在混沌现象,并结合混沌系统的特性进一步揭示系统演化图景;其次,分别从城市交 通系统和土地利用系统中,选取适当的规模对象,利用位序-规模分形模型对北京市的 UTLU系统自组织演化结构进行评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离散时间问题中政府调控对铁路货运的 经济影响分析
    郭经纬,彭其渊
    2014, 14(2): 25-32. 
    摘要 ( )   PDF(5883KB) ( )  

    在充分了解管制失灵的背景下,鉴于对大部制改革后铁路运输市场化的预期, 基于Meijdam和Verhoeven的福利分析方法,构建一个离散时间问题下符合铁路运输市 场特性的高维微分动力系统,将系统线性化.在模型的求解中,采用递归原理及Z-变换 解决Meijdam和Verhoeven方法不能适用于系统特征根为重根,系数矩阵不能对角化的 变量求解问题.针对改革后预期政府政策改变对运价、运量等变量因素引发的经济影响进 行比较静态分析.通过算例分析,发现投资补贴与运量的初始变化呈现正相关,与票价水 平的初始变化则呈现负相关,且对后者的变化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同时,随着政策改变时 长的增加,对两者的影响力将同时减弱并分别收敛于0.0058和-0.004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交通系统与信息技术
    基于单摄像机空位检测技术的全天停车需求分析
    JERMSURAWONG Jermsak,AHSAN Umair,HAIDAR Abdulhamid,DONG Haiwei,MAVRIDIS Nikolaos
    2014, 14(2): 33-44. 
    摘要 ( )   PDF(9823KB) ( )  

    为了给交通管理和决策制定提供依据,已有很多针对停车需求的研究,其中对 停车场实际数据的统计分析尤为重要.本研究借助单摄像机空位检测系统,获取了位于阿 布扎比市区的通用路外停车场全天的停车状况.具体检测方法为,根据停车位的视觉特征 并利用图像识别来定义车位的占用或空闲状态.本文的空位检测系统具备两个突出优点: 首先,和其他方法相比,它需要的像素点更少,单个摄像机能覆盖超过150个停车位;其 次,无论白天还是夜间,系统的工作性能受光照条件的影响很小.实验结果表明,在研究时 段内,占用车位的检测精度为99.9%,空闲车位的检测精度为97.9%.此外,当停车场接近 饱和时,由于利用率不能包含没有获得停车位的驾驶员的停车需求,本文基于此问题提 出了一种更加准确的描述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结伴过街行人流建模与仿真
    任 刚,丁晨滋,陆丽丽,于 晨,姚梦佳
    2014, 14(2): 45-50. 
    摘要 ( )   PDF(4886KB) ( )  

    为实现在行人过街流仿真模型中更全面地考虑行人行走特性,并研究结伴行为 对整体过街行人流的影响作用,本文利用元胞自动机建立了考虑结伴行为的行人过街模 型. 设计阻力参数、方向参数、空格参数、从众参数和结伴参数,来反映行人在过街中心理 安全空间、前进、避让换道、从众心理和结伴行为等行走特性.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得出 行人平均速度与时间步的关系数据,并控制过街行人总数及过街行人组成情况得出整体 过街时间与过街行人总数的关系数据.研究结果表明,结伴行人平均过街速度一般要低于 个体行人,结伴行为会降低行人流整体过街效率,结伴行人比例及结伴群结构都是影响 整体过街效率的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向欠采样公交GPS数据的信号交叉口延误估计
    王 华,张志松,张 瞫,刘 昕
    2014, 14(2): 51-56. 
    摘要 ( )   PDF(8252KB) ( )  

    许多大城市公交车均配备GPS定位系统,系统收集的数据为城市交通规划与管 控提供决策支持.然而考虑到数据的传输、存储成本及功能需求,目前公交GPS数据的采 样间隔多为30秒,由于公交GPS数据的低采样率问题,其很少被用来估计信号交叉口的 延误.为有效利用现有数据,降低交叉口延误获取成本,本文针对欠采样的公交GPS数据, 提出了一种获得交叉口车辆平均控制延误的新方法.在研究欠采样GPS数据的基础上,通 过对车辆在交叉口运行特性的分析,建立欠采样数据下车辆在交叉口的加减速模型,估 算交叉口延误值.利用交叉口直行方向公交车的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切换系统的过饱和信号交叉口混杂控制
    向伟铭,肖 建,蒋阳升
    2014, 14(2): 57-61. 
    摘要 ( )   PDF(3871KB) ( )  

    为提出一种更加高效的信号交叉口控制方法,本文将过饱和信号交叉口的排队 车辆消散问题抽象为一类离散时间切换系统的指数稳定性问题,将排队溢出问题视为这 类系统的有界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信号交叉口的离散时间切换系统模型,基于Ly? apunov函数方法分析了信号交叉口的稳定性、有界性,同时设计了状态反馈来设置绿灯 时间,能够保证排队车辆按照指数规律迅速递减并尽量降低排队车辆数.最后,提出了适 合过饱和信号交叉口的混杂控制策略.通过与常用的韦伯斯特方法比较,本文提出的混杂 控制策略能使排队车辆数消散更快,交叉口延误时间更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出行链的公交IC卡乘客下车站点判断概率模型
    胡继华,邓 俊,黄 泽
    2014, 14(2): 62-67. 
    摘要 ( )   PDF(4828KB) ( )  

    综述了一票制公交IC卡乘客下车站点推断的研究现状.为充分利用乘客出行链 和站点上车客流量等信息,分析了公交出行的特征,提出了公交出行若干假设条件.在此 基础上,定义了相关集合变量来描述单个乘客的出行链,将乘客个体出行特征融入到站 点吸引权重的计算中.然后根据乘客出行链信息的完整程度,综合集计分析和非集计分析 方法建立了结合出行链的概率模型,并提出了应用模型判断乘客下车站点的算法,以及 模型检验方法.最后,以广州公交448路为例,对比了本文模型和单纯非集计分析方法的 下车站点判断结果.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适用性更广,在集计分析层面具有更高的 可靠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车辆换道过程中驾驶人注视转移模式研究
    吴付威,付 锐,牛增良
    2014, 14(2): 68-73. 
    摘要 ( )   PDF(4842KB) ( )  

    为了研究高速公路换道过程中驾驶人的视觉转移特性,在高速公路上开展实车 换道试验,利用faceLAB 5非接触式眼动仪,监控并记录13名驾驶人在换道过程中的眼动 行为数据.首先根据眼动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换道意图阶段时窗宽度;然后运用马尔可夫 链理论,探索注视点在各个注视区域之间的注视转移规律及其平稳分布特性;最后分析 在换道意图阶段与换道执行阶段驾驶人的注视分布情况差异.研究发现,在换道意图阶段 驾驶人的视线在原车道与目标车道之间转移比正常驾驶更为频繁,且水平方向视线分布 角度更广.研究结果能够为判断驾驶人是否有换道意图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浮动车数据的隧道路段在线地图匹配方法
    何兆成,褚俊飞,庄立坚,叶伟佳
    2014, 14(2): 74-79. 
    摘要 ( )   PDF(4331KB) ( )  

    修建城市隧道越来越成为城市实现交通分流、解决交通拥堵的重要途径,隧道 路段车辆信息的采集对于城市交通信息的发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城市隧道路段,提 出了基于浮动车数据的在线地图匹配方法,引入道路时空可达性和基于模糊逻辑的隧道 路段车辆行为模式权重信息,分析了车辆在隧道路段及辅道上行驶时其行为模式的差异 性,建立了隧道路段地图匹配流程框架,通过时间序列有向图的构建,给出了连接权重的 计算方法.以广州市实地调查数据对方法进行效用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匹配精度 超过90%,可以用于城市隧道路段的交通信息处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驾驶员反应时间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吕集尔*,朱留华,郑容森,韦艳芳
    2014, 14(2): 80-86. 
    摘要 ( )   PDF(5302KB) ( )  

    公路交通中的酒后驾驶、疲劳驾驶或其他不良驾驶行为会直接导致驾驶员的反 应迟钝,极易酿成重大的交通事故.本文着重研究了驾驶员反应时间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首先,基于NaSch模型提出了一种能模拟驾驶员驾驶行为对行车安全影响的元胞自动机 模型.其次,通过数值模拟给出了反应时间对交通安全影响的曲线.研究发现驾驶员的反 应时间是影响行车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最后,本文试图提出一种降低风险的策略.研 究结论是:杜绝酒后驾驶、疲劳驾驶等不良驾驶行为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
    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公交运营时段分析
    沈吟东*,张仝辉,徐 甲
    2014, 14(2): 87-93. 
    摘要 ( )   PDF(7809KB) ( )  

    公交车辆在高低峰等不同时段的运营时间差异较大,因此,只有对各时段的运 营时间分别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掌握运营时间规律,这对提高公交运营方案的准点率具有 重要影响,是公交运营分析和优化调度等工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公交时段 划分主要依据人工经验,简单且粗糙.本文基于大量GPS运营数据,创新性地将K-means 聚类算法应用于运营时段划分,并结合公交样本数据特点,提出一种改进的K-means聚 类算法,其中改进了传统的初始簇中心选择方法,并设计了利用三角形不等式减少不必 要的距离计算和基于模糊聚类思想的簇中心更新算法.十堰市和海口市公交的案例分析 表明,本文的K-means聚类方法可行,改进算法的计算效率更高,划分的时段与实际调研 分析结果更加吻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协同进化遗传算法的航班进港优化调度
    张 勰,赵嶷飞,刘宏志
    2014, 14(2): 94-101. 
    摘要 ( )   PDF(6672KB) ( )  

    航班进港调度问题是一个典型的组合优化问题,具有多约束复杂特性.针对遗 传算法求解航班进港调度问题时多约束难以处理、运算量大、易陷入局部最优的不足,本 文应用协同进化思想,构建航班进港调度问题决策解种群和惩罚因子种群,通过种群间 的竞争、协作改善算法性能;设计一种带约束处理的编码策略,将安全间隔约束纳入编码 过程,降低了问题的约束复杂度,进而提出一种改进的协同进化遗传算法(Co-evolution? ary Genetic Algorithm,CoGA),并应用首都机场的实际运行数据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本 文方法能够有效处理航班进港调度问题中的大量约束,在优化效果与GA算法相当的情 况下,有效降低了计算时间,克服了问题规模剧增导致的计算效率低下的难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殊情况下的进离场航班排序问题研究
    王莉莉*,顾秋丽
    2014, 14(2): 102-107. 
    摘要 ( )   PDF(4478KB) ( )  

    随着民航产业的不断扩大,空中交通流量迅速增长,使得空域资源严重紧缺,导 致大量航班无法正点到达.本文研究了在终端区空域繁忙的情况下,根据机场的实际运行 情况考虑了载货航班只能在某条固定跑道上进行起降的特例,合理地安排进离场航班的 起降顺序以及同时为进离场航班分配跑道.本文建立了包含载货航班的平行跑道进离场 航班排序模型并设计了双重编码的遗传算法,即用一对染色体确定进离场航班的跑道分 配与起降顺序.研究结果表明,经本文算法优化后,载货航班在规定的跑道上进行了起降, 并且与先到先服务算法相比,本文算法更加有效地减少了航班延误,增加了空中 交通流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用教练机机队优化配置
    田 静*,赵彦军,余 芬,张伟钢
    2014, 14(2): 108-112. 
    摘要 ( )   PDF(3764KB) ( )  

    为了降低通用航空驾驶员训练过程中机队的运营成本,本文分析了教练机机 队配置问题,提出了通用教练机机队运营成本的计算方法.以机队运营成本最低为目标建 立了通用教练机优化配置模型,应用机队规划的理论和整数规划的方法优化了训练任务 的分配,以降低机队运营成本.利用LINGO软件对3种机型的教练机机队进行了仿真分 析,结果表明,优化的机队配置方法减少了机队教练机数量,降低了机队运营成本;通用 教练机的技术性能和使用费用是影响机队配置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惩罚费用的城市轨道交通乘务排班优化 模型与算法
    张增勇,毛保华*,杜 鹏,许 奇,吴珂琪
    2014, 14(2): 113-120. 
    摘要 ( )   PDF(5449KB) ( )  

    乘务排班计划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乘务排班 问题,接着基于惩罚费用构建了乘务排班优化模型,并提出了相应惩罚费用计算方法.根 据乘务排班计划步骤可知,模型分为乘务作业段生成模型和乘务工作班生成模型,其中 乘务作业段生成模型为乘务工作班生成模型的下层,乘务作业段生成模型的解为乘务工 作班生成模型的输入条件. 随后针对建立的双层模型,分别设计了改进的Dijkstra算法和 离散粒子群算法.最后,采用某地铁线路的运行数据对模型和算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 间休时间的均值为37分,工作时间的均值为6小时41分,并且所有的乘务工作班分布均 匀,证明了模型与算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系统可靠度的地铁站点施工交通影响分析
    王东炜1,袁聚亮2,方 佳3,严亚丹1*
    2014, 14(2): 121-126. 
    摘要 ( )   PDF(5937KB) ( )  

    城市道路网络是一个复杂系统,地铁站点施工工期长,且对城市道路交通组织 有重要影响.本文在两相四阶段城市道路网络系统可靠度分析的基础上,界定地铁站点施 工对城市道路网络系统可靠度的影响,提出了基于系统可靠度的地铁站点施工期间交通 影响分析的思路,并构建了基于蒙特卡罗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可靠度和单元概率重要度 算法.单元概率重要度可用于进行道路单元(路段和交叉口单元)对路网系统完成其预定 功能的概率影响分析,从而发现地铁站点施工期间路网中的瓶颈路段,为交通组织和方 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最后以郑州市地铁2号线部分站点施工的交通影响分析为例,验 证了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轨道交通乘车路径随机效用模型
    解晓灵,张星臣*,陈军华,王永亮,褚文君
    2014, 14(2): 127-131. 
    摘要 ( )   PDF(4691KB) ( )  

    为解决成网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的客流分配问题,引入随机效用理论,建立乘 客乘车路径非线性随机效用模型.通过北京地铁实地调查,将通勤者和休闲者区分开,研 究不同群体的乘车偏好,获取SP数据进行参数估计.为提高乘客行为预测精度,对三类影 响因素——车站特性、列车特性、乘客主体特性进行细致描述;为反映乘客个体的随机特 性,模型的乘客主体设定了候车时间、拥挤度、步行能力等变量.以典型轨道交通线路(线 路上快慢车共轨运营)为例验证模型有效性与先进性.结果显示,通勤者出行距离长且不 介意拥挤,休闲者偏好舒适少换乘路径,故多选择慢车,与调查的情况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粗糙集的高铁客运站服务质量评价模型
    徐春婕,史天运*,王晓冬
    2014, 14(2): 132-137. 
    摘要 ( )   PDF(4489KB) ( )  

    鉴于传统车站服务质量评价存在的主观性和数据模糊性等问题,分析高速铁路 客运站服务的特征及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构建二级评价指标体系;将模糊评价方法与粗 糙集理论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客运站服务质量评价模型.该模型采用粗糙集基于路线 的权重确定方法,解决了评价指标之间相关性对评价质量的影响;将粗糙集理论、专家评 审综合确定综合评价指标权重,避免了权重确定的盲目性和主观性;通过顾客调查数据 进行服务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有效实现了定性与定量指标的科学综合评价.通过实例验证 了评价方法的可行性与准确性,可以很好地应用于高速铁路客运站服务质量的改进决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岸桥—集卡—堆场”双向作业协同模型
    钱继锋,朱晓宁,谢 霞
    2014, 14(2): 138-143. 
    摘要 ( )   PDF(4582KB) ( )  

    为了提高集装箱码头作业效率及客户的满意度,在计划周期范围内,本文考虑 客户的集港、提箱业务需求,结合岸桥、堆场龙门吊的装卸序列,建立了“岸桥-集卡-堆 场”双向作业计划协同优化模型.场内集卡在所有的船舶间共享,以减少内部集卡在码头 区域的空驶率,降低客户集港、提箱的等待时间,从而实现系统整体优化.鉴于模型的复杂 性,设计了混合智能算法对其求解.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模型和算法可行有效,岸桥作业效 率提高28.2%,集卡作业效率提高34.6%,龙门吊作业效率提高15.9%,为集装箱码头实际 作业计划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勤者出行链类型与出行方式选择的相互影响
    王孝坤,饶秋丽,唐春艳,葛颖恩
    2014, 14(2): 144-149. 
    摘要 ( )   PDF(4871KB) ( )  

    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大连市商务中心区通勤者出行选择行为进行问卷调 查. 经过对采集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建立联立多元Logit模型. 调查通勤者出行链类型选 择和出行方式选择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同时对不同月收入下通勤者的出行方式 与出行链类型选择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连市商务中心区通勤者出行链类型选 择和出行方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互影响关系,且通勤者的个人属性、家庭属性等对其 出行方式选择及出行链类型选择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虽然本研究工作是基于大连中心 商务区的调查数据,但这些数据展示的通勤者的出行规律对其它城市制定交通政策和实 施交通管理同样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速公路平纵组合路段运行速度分析与预测
    孟祥海*,王丹丹,张志召
    2014, 14(2): 150-157. 
    摘要 ( )   PDF(5851KB) ( )  

    针对设计速度100km/h高速公路上平曲线与纵坡组合路段的运行速度特征及 其预测问题开展研究工作.首先,通过分析车头时距与实测车速的关系,提出了基于车头 时距的自由行驶状态判别准则.然后,基于该准则提取了自由行驶状态下的实测车速数 据,计算运行速度并分析了运行速度与平曲线半径、纵坡的关系.最后,分别建立了基于回 归分析的、基于BP神经网络的及基于模糊逻辑的运行速度预测模型,并进行了模型精度 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当车头时距大于6s时,交通处于自由行驶状态,此时的实测车速 可用于运行速度计算;(2)小客车运行速度受平曲线半径影响较大,而大货车运行速度则 随上坡坡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3)三个预测模型均可用于预测平曲线与纵坡组合路段的 平均运行速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种交通枢纽流线优化设计的方法
    胡春平,毛保华*,朱宇婷,甘恬甜,张 政
    2014, 14(2): 158-161. 
    摘要 ( )   PDF(3696KB) ( )  

    本文充分分析了熟悉型和陌生型两类乘客的路径选择行为,结合枢纽网络的特 有属性,建立了枢纽流线优化模型.从枢纽管理者的角度出发,通过调整枢纽通道的分配 方案,间接影响乘客的路径选择行为,从而降低系统总费用.结合问题特点,采用FrankWolfe算法和Logit模型分别计算两类乘客的路径选择概率.在此基础上,采用遗传算法对 模型进行求解.最后,通过算例对模型和算法进行了验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前景理论的改进多路径交通分配模型
    潘晓锋,左 志*,赵胜川
    2014, 14(2): 162-167. 
    摘要 ( )   PDF(4506KB) ( )  

    传统的多路径分配模型只考虑路径的出行时间而忽略交通政策的引导作用,同 时也无法考虑出行者主观因素对路径选择的影响,以及Logit模型的IIA特性.本研究考 虑出行者在路径选择情况下的有限理性因素,并试图克服Logit模型的缺点,结合前景理 论和Probit模型,建立了改进的多路径交通分配模型;结合拥挤收费政策,以一个算例分 析模型参数变化对路径选择的影响;最后在参数确定的情况下,得到近似最优收费标准. 结果表明,模型能够体现路网中交通流的分配,也能体现拥挤收费政策对路网流量的影 响;参数θ越大,主导路径的优势越明显,当θ等于1.5时,近似最优收费标准为1.19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商业中心区机械式立体车库规划模型与算法
    陈 莉,王同洲,宋结焱,王 娜,段 刚
    2014, 14(2): 168-175. 
    摘要 ( )   PDF(5400KB) ( )  

    由于机械式立体车库具有占地少容量大的特点,非常适合在城市商业中心区大 规模推广.针对立体车库的选址、建设规模及收费标准的制定,以规划期内利润最大为目 标,以资金预算、可利用土地面积、车库利用率、出行需求及收费限制等为约束,建立了停 车场规划综合优化模型.为克服简单遗传算法易陷入早熟的缺陷,设计了基于种群多样性 控制的遗传算法,在寻优过程中始终保持一定数量的不可行解,与可行解进行遗传运算, 并在计算一定次数后重新产生一些个体代替那些较差的个体,用以提高种群多样性.最后 通过实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混合NSGA-Ⅱ的有硬时间窗的多目标 车辆路径问题
    吴天羿,刘建永,许继恒,翁 杰
    2014, 14(2): 176-183. 
    摘要 ( )   PDF(6029KB) ( )  

    针对有硬时间窗的多目标车辆路径问题,本文采取交叉、变异和精英保留相结 合的选择策略,分别以配送总时间、调用车辆数和配送总费用为决策目标,设计了混合 NSGA-Ⅱ.首先,为提高初始种群的优越性,引入了时差插入法;其次,以继承父代的优秀 基因、加快种群的寻优速度为目的,提出了新颖交叉算子并设计了新颖交叉运算;再次, 通过子路径变异运算以增加种群的多样性;最后,构造了基于密度的Pareto排序以保证种 群分布的均匀性.本文不仅描述了算法的详细步骤,而且通过实验就收敛代数、目标函数 和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混合NSGA-Ⅱ较之基本算法有着更快的收敛 速度和更好的收敛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具有随机供需特征的物流超网络优化模型研究
    彭永涛,张 锦*,王 坤
    2014, 14(2): 184-191. 
    摘要 ( )   PDF(6329KB) ( )  

    为了能向日益复杂的物流需求提供针对性的物流服务,本文构造了物流供需超 网络,分析了其结构特征,考虑需求网络中的随机需求特性和供给网络中的供给能力随 机变化特点,以及物流活动带来的货损情况,运用供需匹配思想,以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为 变量,货损及供给能力为约束条件,建立随机供需特征的超网络模型.将模型转换为变分 不等式,并设计了基于改进的欧拉算法的求解方法.算例计算分析表明,以需求网络中每 条通道的物流广义费用去优化设计物流供给方案,可提高物流服务质量,降低物流运作 成本,而供给能力不确定与货损直接影响了供给网络与需求网络之间的匹配程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支撑面约束的三维装箱问题快速求解方法
    张 莹,刘二超,戚铭尧
    2014, 14(2): 192-198. 
    摘要 ( )   PDF(5084KB) ( )  

    针对三维装箱(3D-BP)问题,已有的算法大都没有考虑货物支撑限制问题.本文 提出一种基于带支撑面装载空间的算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并提出了判断两个立方体是否 有空间重叠、以及装载空间更新的算法.算例测试中,对不同装载策略和货物排序方法的 结果进行比较,并针对货物能否转向进行计算;选择最优的策略分别计算装载系数为 0.6、0.75、0.9、1时所对应的装载效果,同时还给出了在考虑货物易碎性约束时的结果.实 验表明,相比关键点思想,本文提出的带支撑面的装载空间的概念,计算结果的质量更 高、求解速度更快,对实际应用及后续的研究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案例分析
    北京市快速环路宏观基本图特征研究
    贺正冰,关 伟,樊玲玲,关积珍
    2014, 14(2): 199-205. 
    摘要 ( )   PDF(6513KB) ( )  

    对应于整个路网的宏观基本图反映了路网宏观变量间一种可再现的稳定的函 数关系,该关系仅取决于路网属性和控制策略本身,而不依赖于具体交通需求.而作为世 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北京市的道路交通有着独一无二的特征.利用现有的高密度检测器 数据,绘制了北京市快速环路的宏观基本图,在宏观上分析了北京市的交通特征;发现了 北京市快速环路宏观基本图中不同于现有理论的特征,即在网络占有率方差与网络流量 的对应关系中,二者亦可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如较低占有率方差与较低网络流量间的对 应关系.通过分析各环路交通拥堵的演化过程,认为北京市由中心向外扩散的放射形拥堵 过程是形成这种特殊关系的内在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通勤出行停车管理技术政策研究
    张秀媛,Haghani,霍莹祺
    2014, 14(2): 206-212. 
    摘要 ( )   PDF(5745KB) ( )  

    当前城市早晚通勤高峰时段中心区停车难问题日益突出,针对中心区的机动车 出行居高不下,如何合理引导机动车出行选择.结合北京市中心区公共交通网络化水平和 接驳换乘能力,以及实行累进停车收费和居民多模式出行的意愿调查,构建政府指导下 停车票价与居民交通出行方式选择双层规划模型.在改善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基础上,适度 调整城市不同区域的停车价格,形成中心区和外围地区的级差式停车收费政策. 通过数 值计算给出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技术政策运用效果分析.总结通勤多模式出行的停车管理 技术政策措施的缓解交通拥堵的效果,为进一步完善停车市场化运作,合理的收费提供 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江中下游航道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初秀民,李祎承, 余玉欢
    2014, 14(2): 213-219. 
    摘要 ( )   PDF(4881KB) ( )  

    简便准确计算通过能力,避免采用诸多经验性修正系数,从实测交通流角度 出发建立通过能力计算模型.运用人工连续采集法测量长江中游武汉段、长江下游芜湖段 过往船舶船速、到达时间、长度、船间距等信息.根据所测数据分析船舶速度、间距、长度等 规律,分析可得,芜湖段与武汉段船速、武汉段船间距均服从正态分布,芜湖段船间距服 从对数正态分布;结合已有信息对长度、吨位关系进行拟合,结果表明,船长与吨位二次 方呈正比;引入设计小时交通量、船舶通航天数概念,建立长江中下游航道通过能力计算 模型,并对其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推荐公式所得通过能力略小,误差在允许范围之 内,可为计算通过能力提供新算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勤者非工作活动选择行为研究
    鲜于建川*1,2,隽志才1
    2014, 14(2): 220-225. 
    摘要 ( )   PDF(4891KB) ( )  

    早晚高峰时段非工作出行需求的增加,加剧了城市交通拥堵.本文采用基于活动 的方法分析了通勤者非工作活动选择行为.研究以某直辖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为基础,将 非工作活动发生时段数据作为截取样本,建立了通勤者非工作活动参与及活动时段安排 的Censored Probit模型.从通勤者是否选择非工作活动和是否将非工作活动安排在上下 班途中两个方面,讨论了通勤者非工作活动安排与通勤者及其家庭社会经济属性、非工 作活动和通勤出行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出行者社会经济属性、交通系统属性、工作 安排和通勤出行方式都是重要影响因素,所建立的模型能有效分析上述因素的变化对通 勤者非工作活动选择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对交通需求预测和管理工作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连接性标识的指引信息可达性分析及评价
    李 敏,黄 敏*,钮中铭,李尔达
    2014, 14(2): 226-231. 
    摘要 ( )   PDF(4928KB) ( )  

    为了更好地实现对指路标志指引信息可达性的分析及评价,同时为后续指路标 志的优化布设做好基础,本文首先回顾了路网拓扑结构下的指路标志指引信息的表述模 型.接着应用先前的研究,对指路标志指引可达性进行分析,并根据现实情况与管理者的 角度提出相关改进措施,在搜索路径中考虑是否存在连接性标识的情况下,构建了用于 搜寻指路标志指引路径的可达性算法模型.最后以广州大学城路网为例,将上述模型应用 于该路网中,对指路标志指引可达性进行分析评价.实例表明,本算法模型提高了评价结 果与现状的契合度,该算法有效、可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