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决策论坛
    市场调节下港口竞争性服务定价策略研究
    董岗
    2019, 19(2): 1-6. 
    摘要 ( )   PDF(3453KB) ( )  

    为发挥市场对港口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我国港口竞争性服务收费正从政府统一、指导定价改为市场调节.那么,港口运营商如何基于市场调节机制优化竞争性服务定价策略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呢?为解决该问题,本文根据关键影响因素构建了港口竞争性服务定价模型,重点比较伯川德竞争与差价补偿定价策略及其利润差异,并进行多因素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策略组合(差价补偿、差价补偿)是港口竞争性服务定价策略博弈的纳什均衡,竞争性服务最优定价下港口利润不仅与托运人支付意愿、港口吞吐能力正相关,与价格弹性负相关且存在倍数关系,从而为港口运营商的定价策略选择提供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论坛
    基于全距离完全度量聚类的交通运输能耗区域划分
    武旭,杜奕,贾传峻
    2019, 19(2): 7-13. 
    摘要 ( )   PDF(4861KB) ( )  

    对全国进行区域划分,是研究大范围、有地域特征交通运输能耗问题的基础.首先以行政区域为单位,建立了交通运输业发展、交通能源消耗、社会经济发展三大类交通运输能耗综合指标体系.在确定省市间距离和邻接关系矩阵后,生成本文研究区域的交通运输能耗邻接关系网络图,依据邻接关系及全距离完全度量方法,建立研究区域的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省域间最小生成树.以研究区域总同质度最大为目标对最小生成树进行截断,划分了 5个交通运输能源消耗区域,分析了各个区域的交通能耗特点,提出了初步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蓄意攻击下城市群客运交通网络级联抗毁性仿真
    李成兵,张帅,杨志成,刘振宇
    2019, 19(2): 14-21. 
    摘要 ( )   PDF(4123KB) ( )  

    为研究城市群客运交通系统对蓄意破坏的抵抗能力,本文以复合交通网络模型研究城市群客运交通网络级联抗毁性.首先,构建城市群客运复合交通网络模型,并用实际客流加权.其次,采用改进的剩余容量分配策略,构建复合交通网络级联失效模型.再次,提出了网络效率和加权最大连通子图相对规模两个指标的网络抗毁性评估标准.最后,采用蓄意攻击策略,以呼包鄂城市群为实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在蓄意攻击下,两次攻击即可使城市群客运交通网络抗毁性下降 90%左右;一定客运需求下,过载能力调节参数存在阈值,若站点建设力度超越该值则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交网络交通信息对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影响模型
    傅志妍,赵翰林,陈坚,于敏
    2019, 19(2): 22-29. 
    摘要 ( )   PDF(3719KB) ( )  

    为解决社交网络交通信息对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影响缺少定量描述方法的问题,基于技术接受理论,提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性等 7个潜变量作为出行者对社交网络交通信息的心理感受变量.结合个人属性变量、出行方案属性变量共同构建融合社交网络交通信息影响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混合离散模型,运用重庆市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混合模型优度比提升了 0.171,同时,心理感受变量中感知风险性对选择结果有负向影响,其余变量对选择结果均为正向影响,而感知有用性(0.757)、主观规范(0.646)、感知信任 (0.502)对结果影响最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边境城市跨境可达性对口岸经济的影响机理
    李杰梅,吴浩,刘陈,郝京京
    2019, 19(2): 30-36. 
    摘要 ( )   PDF(2584KB) ( )  

    为获取“一带一路”战略影响下我国边境城市交通可达性和口岸经济时空演化及两者的影响机理,构建跨境交通可达性评估模型及口岸经济发展水平分析模型,采用引力模型刻画可达性对口岸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我国边境城市的跨境交通可达性与口岸经济均表现出显著的“东强西弱”空间特征,在“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下,两者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西部地区的提升效果较为显著,东北地区的优势地位逐年下降;边境城市可达性对口岸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随着可达性水平的提高,其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国际贸易便利指数也是影响口岸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其影响作用呈逐年增强的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货物价值特性的国际集装箱班列竞争力分析
    曾玮,毛保华
    2019, 19(2): 37-45. 
    摘要 ( )   PDF(5599KB) ( )  

    跨国集装箱班列与传统海陆联运和国际航空运输存在竞争关系.在分析竞争力与货物价值特性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基于显示性比较优势理论构建跨国集装箱班列的相对竞争力模型,研究不同货物价值特性下跨国集装箱班列适运货物品类,分析政府补贴、铁路运输费率、班列运输时间等 3方面因素对跨国集装箱班列竞争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跨国集装箱班列适合运输的货物品类主要为时间中度敏感类货物;跨国集装箱班列的竞争力随着货物价值的增加而增加,且随着货物价值的增加,货物本身对运费的承受能力上升,对运输服务水平的要求提高;跨国集装箱班列的相对竞争力随着班列补贴的增大而增大,在市场培育期,政府应给予补贴为其开拓市场提供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交通系统与信息技术
    基于情景分析的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指挥系统功能需求研究
    贾文峥,宋晓敏,廖理明,冯旭杰
    2019, 19(2): 46-51. 
    摘要 ( )   PDF(4180KB) ( )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可能对列车运行和客运组织造成干扰,需要应急指挥系统进行综合调度指挥和应急处置.突发事件具有不确定性,建设应急指挥系统是一项复杂决策,功能需求分析是决策的重要依据,要求功能描述清晰、一致和完整.本文采用情景分析法对突发事件的情景构建、应对任务和功能需求进行了描述,提出了确定应急指挥系统功能需求的策略.并以列车信号系统故障为例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功能需求描述和实现功能需求的数据和技术要求.结果表明,利用情景分析法对应急指挥系统进行功能需求分析是有效的,可以较好地解决需求分析不确定性和完整性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潮汐车道清空与下游路口信号协同控制方法研究
    尚春琳,刘小明,沈辉,田玉林,李丽丽,唐少虎
    2019, 19(2): 52-59. 
    摘要 ( )   PDF(4314KB) ( )  

    潮汐车道快速清空成为提高潮汐车道控制效率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基于集散波理论对直行绿灯汇入及左转绿灯汇入流量差异状态下的车辆运行状态进行分析,构建车道指示灯切换时刻、下游路口信号控制和相应车道清空时间之间的关系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车道清空时间与下游路口车均延误的组合优化模型.最后,利用遗传算法对目标函数进行最优求解,获取最优组合控制方案.经仿真验证发现,不同的车道指示灯变换时刻及下游信号优先策略,会提高车道的清空速率,但也会带来下游路口车均延误的增加,而通过组合优化模型的筛选可以寻找出平衡两者需求的最佳控制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MS-RG混合图像分割模型的道路检测研究
    刘步实,吕永波,吕万钧,李晶,欧阳琪
    2019, 19(2): 60-65. 
    摘要 ( )   PDF(3730KB) ( )  

    道路场景因其结构的多样性、纹理变化的复杂性和自然曝光的不稳定性,使得传统基于道路分割的道路检测方法大多存在信息冗余,并且存在边界丢失、模糊等质量问题.本文首先在道路图像上使用 Meanshift均值漂移算法,通过空间内的概率密度呈梯形上升去寻找局部最优,并搜索属于同一模点的像素然后生成获得超像素块.然后利用 Meanshift算法获得的聚类超像素块进行多种子点区域生长,规范生长规则,克服不能得到封闭边界的缺陷,改进道路图像的分割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适用性强,相比于传统方法有效地提升了分割准确性和实时性,可准确识别出图像中的道路信息,确保车辆能够行驶在可行驶区域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卡口车牌识别数据的车辆出行分析
    龙小强,苏跃江,余畅,吴德馨
    2019, 19(2): 66-72. 
    摘要 ( )   PDF(4405KB) ( )  

    车辆出行是城市道路交通的基本组成单元,掌握城市道路网车辆的出行信息,深入挖掘车辆出行特征与规律,能为城市交通管理提供决策信息.本文基于卡口车牌识别数据,提出了一套车辆出行分析框架.首先对全路网运行的所有车辆的个体出行进行辨识,提取所有车辆出行的路径和行程信息,并从个体和集计层面获取车辆出行的规律特征;利用车辆的多日出行信息和统计特征,提出了车辆职住地识别方法;基于外地车的出行特征,利用 K-means++ 算法对外地车进行分类.在实例分析中,以广州市道路网运行车辆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车辆出行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通过本文方法挖掘的信息对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前后车速度和减速幅度的元胞自动机模型
    夏运达,赵杨
    2019, 19(2): 73-79. 
    摘要 ( )   PDF(4111KB) ( )  

    三相交通流理论和基本图方法对自由流到拥挤流的相变过程提出不同的解释,双方争议至今没有解决.基于典型慢启动模型规则,本文提出一个考虑前后车速度和减速幅度的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来探讨自由流到拥挤流的相变.新慢启动模型的减速幅度大小与前车速度相关,两个减速幅度值分别对应缓慢减速和急减速.新慢启动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同一密度值对应的交通状态可能是自由流,也可能是拥挤流;小堵塞集团可以稳定存在于道路系统并有同步的趋势;当道路系统中存在大量不考虑舒适驾驶并倾向于急减速的车辆,在此条件下,三相交通流理论提出的紧致压缩效应不具有合理性,自由流状态可以直接相变为堵塞状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梯度推进决策树的日维度交通指数预测模型
    翁剑成,付宇,林鹏飞,王晶晶,毛力增,李东岳
    2019, 19(2): 80-85. 
    摘要 ( )   PDF(3677KB) ( )  

    城市交通运行监测和预测是掌握交通运行变化特点,制定缓解交通拥堵策略的重要工作,其结果能为公众提供有效的路况信息,亦为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效果评估提供重要支撑.有别于传统的短时交通预测,本文提出的预测模型不是针对相邻时段的运行状态预测,而是更长跨度上,针对日级别高峰时段交通运行状态的预测.构建了包含时间周期、特殊天气、节假日、限行、大型活动等因素的多维度影响因素集;以长期历史交通指数构建数据训练集,提出了基于梯度推进决策树的日维度路网状况预测模型.应用最优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精度可达 90%以上,与其他 4种回归模型的对比分析也显示,本文所提出的模型在各项评分中均表现最优,说明其更适合于大样本、多因素的回归分析.本文所提出的日维度预测模型对提升城市路网运行质量、缓解交通拥堵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
    考虑行程时间不确定性的服务设施时空可达性度量
    付晓,李梦瑶,陆欣,蔡先华
    2019, 19(2): 86-93. 
    摘要 ( )   PDF(5458KB) ( )  

    在我国拥挤的多模式交通网络中,出行者的行程时间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行程时间不确定性是影响人们出行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对于某些重要活动(如就医等),人们对行程时间的可靠度有较高要求.本文以南京市玄武区综合医院的时空可达性为例,采用引力模型和行程时间预算模型深入探索多模式交通网络中服务设施的时空可达性,提出了考虑行程时间不确定性的时空可达性度量方法,针对不同交通模式分析了出行者的风险规避行为,为城市多模式交通规划和土地利用布局提供了有效依据及评价指标.研究表明,对于不同的交通模式,在不同可靠性下服务设施的时空可达性具有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效率与公平视角下的应急公交接驳调度优化
    郑玉靖,古玮,暨育雄,张红军
    2019, 19(2): 94-101. 
    摘要 ( )   PDF(4197KB) ( )  

    城市地铁突发故障后,需要采用高效的应急公交接驳方法疏散滞留乘客,减小社会和经济损失.建立两阶段优化模型,对每辆车从存车点出发后依次前往各站运输乘客的接驳过程进行决策.阶段 1,从管理部门角度最小化疏散时间;阶段 2,在此基础上,从乘客角度降低乘客延误,优化目标分别考虑了效率与公平原则.由于现有优化软件求解阶段 2效率过低,构造了针对性的禁忌搜索(TS)算法提高求解速度.最终通过算例验证了算法和模型的可行性,对比了效率与公平原则下的疏散效果,展示了两者的权衡关系:效率原则可能导致乘客服务水平不均;而公平原则提供了更均衡的疏散服务,但系统延误相对更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具有反向学习能力的串车调度算法研究
    王敏,陈峰,张磊石
    2019, 19(2): 102-107. 
    摘要 ( )   PDF(3622KB) ( )  

    为了避免串车问题,研究了多条线路不同站点间隔的车辆实时串车调度算法.基于车辆自动定位(AVL)数据的分析预测,给出了具备反向学习能力的克隆选择优化算法 (Opposition-learning Clonal Selection Algorithm, OCSA )求解避免串车的调度序列,指导车辆调度.算法中设计了反向抗体库,反向抗体库存储了种群迭代过程中多个较差抗体的信息,利用较差基因位置信息,指导部分基因链以较快速度进行反向学习,将其迅速牵引出局部最优区域.反向学习过程可迅速改善抗体的多样性,使得算法在短时间内具有较强的全局寻优能力;且局部学习的缩放因子可随迭代过程动态调整,提高了算法的求解精度.实验结果表明,基于 OCSA算法获取的调度序列与经典的调度算法相比有较好的适应性,求得的调度序列能够实时有效地降低站点串车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自动寻迹的港湾式公交站台停靠路径研究
    马庆禄,冯敏,乔娅
    2019, 19(2): 108-115. 
    摘要 ( )   PDF(5105KB) ( )  

    由于现有的公交车多采用自由停靠方式,导致车辆出站延误,泊位利用率低及乘客安全等问题.本文依据现有的公交车到站“一键式”自动停靠系统,以优化自动停靠公交车的运行轨迹为目标,分别利用三次样条插值、Atan和 Sigmoid函数对港湾式站台公交车停靠轨迹进行仿真分析.非线性约束优化结果显示,利用这 3种方法生成的停靠轨迹,可以得到连续的曲率,满足公交车靠站碰撞约束及港湾式站台停靠要求,均可以实时生成公交车进站运行轨迹. 与港湾式站台泊位曲线相比,Atan 曲线的平均位差 1.01 远小于三次样条插值的平均位差 10.21和 Sigmoid曲线平均位差 5.96.因此,轨迹结果分析显示,公交车基于 Atan轨迹曲线的停靠更便于乘客乘车、具有实时性强、可靠性高的特点,减少了进出站延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LightGBM算法的公交行程时间预测
    王芳杰,王福建,王雨晨,边驰
    2019, 19(2): 116-121. 
    摘要 ( )   PDF(3261KB) ( )  

    在城市公交网络运行中,公交车的站点间行程时间会受到道路和环境条件的影响. 本文对公交车运行过程中的车辆速度特征、道路特征及天气特征等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基于特征的 LightGBM (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公交行程时间预测模型,通过调整 LightGBM算法中的相关参数,以分配各个影响特征和因素的权重大小.然后利用天津市某条公交线路 24天的公交车 GPS数据对模型进行了训练和验证,并与基于历史平均值和卡尔曼滤波的行程时间预测模型进行对比.比较结果表明,LightGBM模型在 MAE (Mean Absolute Error)和 MAPE (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这两个指标上均大幅度优于其他两个模型,说明 LightGBM模型在公交车行程时间预测上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客流时变需求的大小交路列车时刻表优化模型
    许得杰,巩亮,曾俊伟
    2019, 19(2): 122-129. 
    摘要 ( )   PDF(4443KB) ( )  

    以城市轨道交通放射线为研究对象,考虑客流时变需求和高峰期乘客滞留现象,以乘客等待时间、列车运行时间和车辆走行公里最小为目标,以发车间隔、列车满载率及其均衡性、发车比例为约束,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大小交路列车时刻表优化模型.运用离散事件系统建模方法,建立基于乘客活动和列车运行过程的动态仿真模型,并将其与遗传算法相结合,提出了计算机仿真的遗传算法进行求解.算例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时刻表可以使运力与客流需求更加匹配,有效降低了高峰期乘客拥挤程度,并提高了各次列车满载率的均衡性.在企业运营成本相等的情况下,优化后的乘客等待时间减少了1 266.2 h,降幅达16.5%.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多叉树的延误高速列车运行优化调整方法
    李晓娟,闫振英,韩宝明
    2019, 19(2): 130-136. 
    摘要 ( )   PDF(3651KB) ( )  

    高速列车高密度的运行模式,使列车运行对延误的敏感度非常高.因此,延误高速列车运行调整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本文基于高速铁路列车运行特点,建立了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关系模型.在此基础上随机添加列车延误,设计区间加速、按图行车、减少停站时间、减少越行、增加越行、按最小间隔时间顺延及按延误时间运行等 7种列车运行调整方法.以各列车在各车站的总延误时间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延误高速列车运行优化调整模型,并设计了基于分阶段多叉树的延误高速列车运行优化调整算法以实现延误后列车运行的调整,从而得到最优调整方案及列车在各车站的延误总时间.最后以京沪高速铁路实际运行图作为案例进行计算分析,证明该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车流时空分布不均衡的货物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
    刘晓伟,仇戈,倪少权,吕苗苗,吕红霞
    2019, 19(2): 137-145. 
    摘要 ( )   PDF(4317KB) ( )  

    为适应货主动态需求和运到期限要求,采用动态车流组织方法进行编组方案调整、列车运行方案与车流挂线的综合优化.考虑车流时空分布不均衡性,结合基本运行图架构,运用时空网络描述车流组织动态过程,考虑车流组织过程时空连续性、车站与线路时空能力及运到期限等约束,在静态车流组织优化模型目标基础上考虑车流到后待解与编后待发的延迟费用,构建货物列车开行方案整数规划模型.基于 K短路构造初始解,依据列车能力利用率阀值评估方案,从而调整车流改编方案搜索邻域解,设计模拟退火求解算法.实例研究表明,相比静态模型,所建模型的决策变量能更清晰地反映车流对车站线路时空能力的占用状况,优化方案能有效匹配车流时空分布不均衡性,有利于车流接续与流线结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铁路集装箱旅客化运输系统开行方案研究
    夏阳,魏玉光,赖艺欢,张琦
    2019, 19(2): 146-152. 
    摘要 ( )   PDF(3523KB) ( )  

    针对铁路集装箱旅客化运输系统开行方案编制问题,采用基于备选集的优化方法,同时结合货物运输组织特点,规定了箱流物理径路和运输方案的唯一性.在考虑箱流守恒、箱流换乘、箱流运到期限,以及列车开行频率等约束的基础上,以运输企业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建立了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并设计模拟退火求解算法.最后,构建运输网络进行案例分析,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与现有货物运输系统相比,新型集装箱系统充分发挥了网络运输的优势,在列车开行频率、货物送达速度和运到期限方面表现更加优异,但同时牺牲了部分列车“上座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车道分隔方式对驾驶换道行为的影响
    邓建华,冯焕焕
    2019, 19(2): 153-159. 
    摘要 ( )   PDF(4133KB) ( )  

    为探索不同车道分隔方式对驾驶换道行为的影响,在分析机动车驾驶换道决策机理与换道决策属性的基础上,改进双车道元胞自动机(STCA)的换道规则模型,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多属性换道决策模型.在同向 3车道上设置不同车道分隔方式,运行模型以获得每种分隔方式在不同空间占有率情况下的换道动机概率、换道成功概率分布规律.分析发现:平均换道动机概率直接与交通流内部状态属性有关,平均换道成功概率则由交通流内部状态属性与车道隔离方式共同决定;通过对不同分隔方式下的换道规律分析,表明模型能较好诠释不同车道分隔方式的交通管理法规涵义.该换道决策模型构造方法上具有同时处理多个外部决策属性的能力,具有较强的通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限速公路车速选择行为分析与建模
    赵丹,王景升,李娟,白冰
    2019, 19(2): 160-165. 
    摘要 ( )   PDF(3467KB) ( )  

    我国限速值低于 60 km/h的公路上超速 50%以下仅给予警告处分,部分低限速公路无交通监控设施,超速现象严重.以北京市郊某限速 40 km/h的公路路段为背景,设计并实施意向偏好调查(Stated Preference Survey,SP调查),通过分析 SP数据,并建立随机效用—后悔混合模型,剖析驾驶人车速选择的影响因素,探索超速行为机理.结果表明,限速标志对车速有一定规范作用,其他车辆平均车速的影响会弱化违法监控设备的效果;性别、驾龄、驾驶车型和接受超速处罚的经历均对车速选择行为有显著影响;驾驶人面对超速带来的收益和损失,遵循后悔最小化原则进行决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街区尺寸的不同交通方式广义出行成本分析
    张凌煊,MONICA Menendez,张士行,帅斌
    2019, 19(2): 166-174. 
    摘要 ( )   PDF(6883KB) ( )  

    我国的城市规划理念逐渐从封闭小区转向开放街区,以实现街区内部道路公共化,优化路网布局.但不同街区模式对城市交通的具体影响缺乏定量研究.为此,本文区分街区内外部出行,分析了街区尺寸对城市路网交通性能(出行距离、时间及转弯次数)的影响,并基于出行时间和费用,构建了各种交通方式广义出行成本,分析其在不同街区尺寸下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给定路网规模下,街区尺寸越大,平均内部出行时间占比越高,越不利于公共交通出行,例如当街区尺寸为 600 m 时,公共交通方式下的平均内部出行时间占比高于私家车 10%.未来城市规划需更多地考虑街区尺寸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行人过街人车冲突等级评价及影响分析
    彭勇,蒋沛,沙晓宇,邹甜,刘松
    2019, 19(2): 175-181. 
    摘要 ( )   PDF(4636KB) ( )  

    无信号控制路段人车冲突等级的划分对于采取交通安全策略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交通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探索人车冲突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通过视频采集确定了综合人、车、路 3方面特性的 14个解释变量,通过变量间相关性分析对解释变量进行筛选,再建立基于Odered Probit回归分析的人车冲突量化模型确定了影响显著的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车道公路超车安全距离模型
    张文会,孙舒蕊,苏永民
    2019, 19(2): 182-188. 
    摘要 ( )   PDF(3421KB) ( )  

    双车道公路上因超车不当而导致交通事故频发且后果多较为严重,故提出超车安全距离模型,旨在为超车安全预警装置、超车辅助判断系统等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首先分析了车辆在双车道公路超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碰撞类型,基于可能发生的碰撞类型对超车时间进行分段,分析每一超车时段车辆之间的安全距离,进而建立超车安全距离模型,以等速超车和加速超车为例,选取小型车、中型车、大型车作为前方被超车辆,确定仿真参数,基于 MATLAB 软件仿真,分析、验证超车安全距离模型的有效性.得出超车车辆与前方车辆及对向车辆之间的临界安全距离图,为汽车主动安全系统的研发和超车事故的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据驱动的偶发拥堵时空建模及传播分析
    韦伟,刘岭,彭其渊,陈绍宽
    2019, 19(2): 189-195. 
    摘要 ( )   PDF(4453KB) ( )  

    为研究实际的道路交通路网中偶发拥堵的传播和演化特性,充分发挥海量交通流数据的潜在价值,克服现有基于模拟仿真的拥堵分析方法因理论假设和参数设置所导致的 “失真”问题,本文在交通流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建立改进的 PLS-STAR模型对偶发拥堵的时空传播结构进行描述,并提出偶发拥堵的直接和间接时空传播效应两种概念对拥堵的时空传播影响进行刻画,从而构造了一种数据驱动的偶发拥堵时空传播效应评估方法.通过北京路网的案例研究发现,路网服务水平的降低,更大程度来源于拥堵传播的间接影响而非直接取决于突发的交通量增加,因此,通过控制拥堵传播来提升城市路网的服务水平仍具有巨大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速度变化的偶发性交通拥堵时空分布特性研究
    孙建平,郭继孚,张溪,徐春玲
    2019, 19(2): 196-201. 
    摘要 ( )   PDF(4285KB) ( )  

    交通事故的发生会引起其上游路段通行速度的下降和交通流量的堆积,从而引发交通拥堵.本文主要研究了城市道路中交通事故引起的交通拥堵的时空分布特征.首先,基于北京市事故数据和路段速度数据分析交通事故影响下的车辆速度变化特性;接着,根据交通事故信息和事故路段流量与速度数据,建立了一种基于速度差异的拥堵判定模型,并对其时空维度的约束条件加以限定.在此基础上对事故引发的拥堵时空范围进行量化描述;最后,依托仿真数据与北京市真实事故数据进行效果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描述交通事故引起的拥堵时空分布特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贝叶斯网的公路路侧事故风险评价
    蔡明,程国柱,张素禄,王波,周侃
    2019, 19(2): 202-208. 
    摘要 ( )   PDF(4202KB) ( )  

    为了根据路侧危险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急需开展公路路侧事故风险评价研究. 基于事故模拟再现分析,根据车辆驶入路侧后的事故形态,将路侧事故严重程度划分为 4个等级,对不同等级路侧事故的致因因素进行研究,给出驶入车速、边坡坡度与边坡高度阈值.构建了路侧事故风险评价的贝叶斯网,基于路侧事故致因因素阈值,针对单因素、双因素与三因素分别给出了不同等级路侧事故发生概率的计算方法.选取典型路侧事故案例进行分析,贝叶斯网的计算结果显示发生 2次及以下翻车事故的概率为 0.929,与路侧事故模拟试验结果相符,证明了本文提出的公路路侧事故风险评价方法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通流预测的马尔科夫粒子滤波方法研究
    于泉,姚宗含
    2019, 19(2): 209-215. 
    摘要 ( )   PDF(4346KB) ( )  

    智能交通系统中,短时交通流预测是实现先进的交通控制和交通诱导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目前马尔科夫交通流量预测模型在精度方面的不足,以及交通流量随机性、波动性的特点,提出马尔科夫粒子滤波交通流预测模型.一方面,将对交通流量预处理后的样本数据应用于马尔科夫模型中预测未来交通流量,能够较好地描述交通流量的变化趋势;另一方面,针对该预测结果精度的不足及对非线性预测不稳定的缺点,引用粒子滤波算法,将预测结果及权值进行不断更新,以及样本重选样过程,经过多次迭代,使样本粒子更加逼近真实预测值,从而提高预测精度.最后,以北京昌平区某检测器检测到的交通量进行仿真,将预测结果与传统马尔科夫链进行误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马尔科夫粒子滤波交通流预测模型 5 min间隔误差为6.14%、1 h间隔误差为6.04%,预测精度高,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短时交通流预测中的特征选择算法研究
    万芳,黎光宇,贾宁,朱宁
    2019, 19(2): 216-222. 
    摘要 ( )   PDF(3863KB) ( )  

    短时交通流预测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基础,其精度直接影响到交通控制和诱导的效果.对于交通流预测中的非参数回归方法,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状态向量的选取.本文提出基于 ReliefF和 Delta Test的特征选择算法来对特征向量进行选择.首先使用 ReliefF算法根据特征和类别的相关性对状态向量进行快速初步筛选,加快算法的执行效率.接下来以 Delta Test为性能指标,使用遗传算法对状态分量的权重进行进一步优选.最后通过基于实际数据的算例,对本文方法优选的状态向量与时间序列状态向量,简单时空关联向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在一般交通状态条件下和突变交通状态下都具有较好的性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深度学习的网约车供需缺口短时预测研究
    谷远利,李萌,芮小平,陆文琦,王硕
    2019, 19(2): 223-230. 
    摘要 ( )   PDF(4796KB) ( )  

    城市不同区域网约车供需缺口预测可为车辆调度策略提供支持,从而提高车辆运行效率和乘客服务水平.为实现网约车供需缺口短时预测,提出一种基于时空数据挖掘的深度学习预测模型(Spatio-Temporal Deep Learning Model, S-TDL).该模型由时空变量模型、空间属性变量模型和环境变量模型 3个子模型融合而成,可捕捉时空关联性、区域差异性和环境变化对供需缺口的影响.同时,提出特征聚类—最大信息系数两阶段特征选择方法,筛选与供需缺口相关性强的特征变量,提高训练效率,减少过拟合.滴滴出行实例分析证明,特征选择后的 STDL模型预测精度显著优于BP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网络和卷积神经网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向层次资质的机场外航服务人员排班研究
    冯霞,唐菱,卢敏
    2019, 19(2): 231-237. 
    摘要 ( )   PDF(3603KB) ( )  

    机场外航服务人员排班是机场智能调度系统的重要组成.针对目前我国机场外航服务人员排班主要采用人工方式,排班效率低下,员工工作时间均衡性不高,且难以满足多种类约束这一现状,本文充分考虑员工对任务具有层次资质及各类劳动法规约束,以均衡员工工作时间为优化目标,提出了面向层次资质的机场外航服务人员排班模型,并设计了基于禁忌搜索算法的模型求解策略.在首都机场外航服务部实际数据集上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相比较于现有人工排班方案,利用本文模型得到的排班方案能满足所有排班约束条件,且在员工工作时间均衡性上有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出租车GPS大数据的城市热点出行路段识别方法
    曲昭伟,王鑫,宋现敏,夏英集,袁咪莉
    2019, 19(2): 238-246. 
    摘要 ( )   PDF(7838KB) ( )  

    连续两个出租车 GPS定位点之间的时空间隔使得乘客上下车的位置必然介于一个线性区间内,据此提出轨迹线密度方法,用于在位置界限模糊的热点出行区域进一步搜索热点路段.利用成都市出租车 GPS数据,借助核密度估计分析出租车上下客位置的时空特性;基于轨迹线密度方法,计算了成都市春熙路商圈的路网密度值,划分路段热点强度,识别出了热点路段的位置,结合实际的出行需求分布完成方法有效性的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方法能够有效识别出行需求旺盛的城市热点路段,不仅可以为出租车司机寻找客源提供重要的参考,还能够在交通相关部门选择出租车停靠站的位置时提供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节假日公路免费政策下城际交通行为特性
    林小梅,邵春福,董春娇,王晟由
    2019, 19(2): 247-254. 
    摘要 ( )   PDF(4036KB) ( )  

    由于缺乏对节假日城际出行行为及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政策实施效果的深入研究,导致一些政策产生了负面影响,造成高速公路严重拥堵.本文结合 2017年春节调查数据,构建并估计分层 Logit模型,研究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政策下城际交通方式和出发日期联合选择的行为特性.基于模型结果,采用弹性分析研究不同免费日期下出行者行为特性,并通过场景仿真评价多种免费时段设置方案对城际交通出行结构和高峰日交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出行结构和高峰日交通量对不同免费日期的敏感度不同,有必要对免费时段设置进行讨论.推荐分时优惠政策,在有效调整出行结构的情况下,能避免加剧高峰日的交通拥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