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论坛
    金融危机下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第五届中国交通高层论坛会议纪实
    贾顺平
    2009, 9(6): 1-13 . 
    摘要 ( )   PDF(2439KB) ( )  
    第五届中国交通高层论坛的主题为“金融危机下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值此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之际,我国政府应对金融海啸,采取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措施,提出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这对我国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与发展是一个重大的机遇. 会议涉及国际智能交通的最新动向、我国智能交通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探讨了我国综合交通的发展及针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对策,介绍了建设公交城市的努力与行动,同时围绕金融危机下我国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民航运输、远洋运输的建设与发展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通影响评价专题
    交通影响评价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综述
    王根城,叶曾
    2009, 9(6): 14-20 . 
    摘要 ( )   PDF(1001KB) ( )  
    针对建设项目进行交通影响分析是保证建设项目与交通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 国内在开展此项工作的多年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相应的研究方法体系也逐步日趋完善. 为更好的发挥交通影响分析在控制城市建筑规模、缓解城市交通矛盾等方面的作用,相关的研究 方法层出不穷,并在实际应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在建设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部分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较大的局限性,尚需在实践中改进. 在现有交通影响分析研究方法基础上,对涉及关键环节的几种主要研究方法加以分析比较,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更好地推进交通影响分析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通影响评价与城市建设发展关系分析——以北京为例
    陈燕凌,杜华兵
    2009, 9(6): 21-25 . 
    摘要 ( )   PDF(748KB) ( )  
    从2004至2008年,北京市对1〖KG*8〗179个建设项目进行了交通影响评价工作. 为了分析此项措施对于推动城市建设发展的作用,本文从建设项目数量、建筑规模、区位分布、建设类型等方面总结了交评建设项目发展趋势和规律,并从整个城市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交通影响评价工作与城市建设,特别是与基础设施建设诸如轨道、城市道路投资之间的关系,并从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规划衔接的关系、周边道路建设、后期监管等5个方面,指出了目前实际工作中需要关注的焦点和难点问题,为今后北京市及其它城市开展交通影响评价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边缘区域大型建设项目通道交通分析
    王方,王文宇,赵晖
    2009, 9(6): 26-31 . 
    摘要 ( )   PDF(819KB) ( )  
    随着城市用地的不断向外扩张,大型建设项目向城市边缘区域拓展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开发的必然趋势. 本文在分析以往交通影响评价方法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通道交通分析的基本思路,以项目临近的交通通道为研究对象,根据项目周边通道上的瓶颈路段确定研究范围,并在项目对通道交通影响程度分析的基础上引入通道建设敏感度分析,以确定按规划实施项目建设时所必须的交通通道. 应用案例研究表明,引入通道交通分析比较成功地缓解了城市周边大批建设项目实施和通道交通供需之间的矛盾,改进了以往交通影响评价方法的不足,可以确保项目建成后通道交通服务水平不会显著下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通影响评价标准的定量化研究
    雷蕾,杨孝宽,熊辉,曹静1
    2009, 9(6): 32-41 . 
    摘要 ( )   PDF(1536KB) ( )  
    通过对现有交通影响评价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北京市交通需求和交通评价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两度一比一参照”的交通影响评价标准,即采用负荷冲击度、冲突复杂度、公交综合运能和项目合意度4个指标,从交叉口负荷、交通组织、公共交通和交通影响环境4个方面对建设项目产生的交通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根据以往工作的实践经验和结论,将以上指标模型化,并根据定量化结果对指标进行了分级,按照不同的分级结果判定项目是否通过、待改进或不通过. 该项研究成果有助于北京市交通影响评价的定量化,并可以大大提高评价标准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通影响评价起评标准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郭继孚,王京梅
    2009, 9(6): 42-46 . 
    摘要 ( )   PDF(733KB) ( )  
    目前,国外一些城市对交通影响评价工作的起评阈值进行了研究,即当建设项目规模或周边交通状况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开展交评工作,而国内城市开展交评工作相对较晚,对交评阈值相关研究和规定多停留在经验判断的阶段. 本文在总结国外城市交评起评阈值的基础上,根据北京市几年来交通影响评价工作经验,提出北京交评起评规模以公建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为基准,居住起评规模为公建2-3倍,远郊区为城八区对应建筑类型起评规模的2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建筑配建停车差别化研究
    叶曾,刘常平,桂宁
    2009, 9(6): 47-51 . 
    摘要 ( )   PDF(703KB) ( )  
    结合建设项目交通影响分析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借鉴国外同类城市经验,在考虑不同区域土地利用、交通以及历史文化背景差异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建筑物停车配建的三类分区方案. 在此基础上,以公共建筑停车配建指标为例,通过对路网整体容量与交通饱和度的差异、机动车出行目的构成与停车结构的差异、建筑物机动车吸引强度的差异、区域车辆停放特征的差异分析,构建区域停车需求因子计算公式,得到公建停车配建指标差别化系数,为确定配建指标值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分析及建议——以北京地铁1号线为例
    孙胜阳,王江燕
    2009, 9(6): 52-56 . 
    摘要 ( )   PDF(781KB) ( )  
    如何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和土地利用的动态一体化规划,成为目前城市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首先利用GIS系统分析了北京地铁1号线站点周边的土地利用现状,结合地铁1号线现状客流情况,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然后从轨道交通建设对周边土地利用的潜在影响,和土地利用规划对轨道交通客流的影响两个方面,探讨了轨道交通和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 最后给出了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规划的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城市施行交通拥挤费的交通影响分析
    刘智丽,李春艳,李成
    2009, 9(6): 57-62 . 
    摘要 ( )   PDF(752KB) ( )  
    交通拥挤费作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直接而有效的需求管理方法,已在国外部分城市实施. 本文对北京市旧城区实行交通拥挤收费的预期交通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根据旧城区的区位特征,土地利用性质,以及目前交通运行状况,提出在旧城区实行交通拥挤收费的必要性. 然后借鉴国内外城市实行交通拥挤收费的经验,结合北京市实际的出行时间价值调查结论,提出旧城区交通拥挤收费的可行方案. 最后基于北京市宏观交通模型测试了施行拥挤费后的预期交通影响,并对施行拥挤费政策提出了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聚类分析的TIA时段选取实例研究
    陈俊励,李燕,李光雨,李一楠
    2009, 9(6): 63-67 . 
    摘要 ( )   PDF(604KB) ( )  
    适宜的时段选取能促进交通影响评价(TIA)的有效性. 本文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建筑项目进行分类,根据各类之间的相似性,确定同类项目的出行高峰时段,并最终确定项目研究时段的选取范围. 同时,基于北京市一些典型居住项目的出行调查数据,按照项目的早、晚高峰进行聚类,最终以区位因素确定了居住项目的早、晚高峰分类结果;结合分类结果、项目实际调查数据以及北京市外部路网的高峰时段分布情况,本文给出了北京市各类型居住项目交通影响评价中研究时段的选取范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通影响分析中出行结构指标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杜华兵,陈金川,刘铮
    2009, 9(6): 68-73 . 
    摘要 ( )   PDF(995KB) ( )  
    在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分析中,出行结构是表征研究年交通发展模式的重要特征指标. 本文针对交通影响分析过程中出现的出行结构指标主观性强且缺乏科学依据的问题,在分析出行结构指标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城市宏观模型为基础,充分考虑各因素对城市建设项目交通出行结构的影响,通过细化交通分区及出行人员分类等手段,构建了交通方式划分的多层次Logit模型. 并以北京为实例标定模型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整合了出行结构研究成果,初步得出了北京市各分区以及轨道交通沿线出行结构的参考值,为建设项目的出行结构指标选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交模型在交通影响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刘常平,安居,徐伟
    2009, 9(6): 74-80 . 
    摘要 ( )   PDF(1641KB) ( )  
    在目前的交通影响评价工作中,针对公共交通系统的供需分析不足,研究较为薄弱. 本文在既有的交通影响评价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公交系统组织运营特点,以公交模型结构体系和功能定位分析为起点,研究并选取能够反映交通影响评价需求和公交服务水平的评价指标,设计了公交模型分析流程,并将公交模型引入到交通影响评价工作中. 结合交通影响评价实例分析,对交通影响评价中建设项目的公交运营组织进行分析和评价,利用公交模型分析各项评价指标的实用性和适应性,进一步完善了交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拓展了公交模型的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微观交通仿真的交通影响评价研究
    王书灵, 王方, 邱荣华
    2009, 9(6): 81-86 . 
    摘要 ( )   PDF(754KB) ( )  
    微观仿真技术能在交通影响评价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依据交通影响评价的需求,设计了基于交通仿真的评价流程,包括数据准备、OD需求预测、参数标定等5个方面. 以北京市中关村西区交通影响评价为研究实例,针对中关村大街与北三环路交叉口及其上、下游交叉口交通组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造措施,并依据VISSIM的仿真结果对所提方案进行了反复的修正. 仿真结果表明,路网两条主路的旅行时间和延误都相应减少,北向南方向的中关村大街平均速度由9.87km/h提高到12.53 km/h,排队长度由93.4 m减少到70.3 m,有效地缓解了主路的交通压力,说明了改善措施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交通影响评价
    陈必壮,杨立峰,王忠强,苏瑛,李娜
    2009, 9(6): 87-91 . 
    摘要 ( )   PDF(1147KB) ( )  
    虹桥枢纽是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建设的世界级特大综合交通枢纽. 在枢纽本体及周边地区的规划、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交通挑战,为此针对性开展的多轮交通影响评价与相关交通研究,有力促进了虹桥枢纽规划设计成果的不断完善. 本文详细介绍了虹桥枢纽在枢纽本体的规划、设计以及周边地区控详编制等阶段交通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的、内容,分析了虹桥枢纽交通影响评价结果得以成功落实的组织保障,系统研究了有关虹桥枢纽功能定位、枢纽本体轨道站点布局、枢纽本体进出场高架系统布局、枢纽内部换乘设施服务水平、枢纽本体上方商业开发、枢纽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发规模等交通影响评价的主要成果和应用情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海市交通影响分析范围的标准确定研究
    杜豫川,刘峪搏,蔡晓禹,孙立军
    2009, 9(6): 92-97 . 
    摘要 ( )   PDF(679KB) ( )  
    交通影响分析(TIA)范围是TIA中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针对其确定方法存在缺陷,分析其中的基本问题,包括分析流程、关键问题、典型路网等,提出操作性强、针对不同区域等级的TIA范围确定方法. 该方法考虑了3个主要因素:道路交通环境,项目产生量及其方向性. 结合上海市交通状况,针对A-E五种区域等级在相应的交通影响分析阈值和出行量等级的前提下,确定TIA范围的指标. 数据表明:上海市的典型路网为三车道的主(次)干道,在区域交通等级A下,交通影响分析阈值为200~500、500~1000和≥1000下的交通影响分析范围分别为3、3、1个交叉口,B、C级下分别为5、4、2和6、5、3. 当区域交通状况等级为D和E时,一定需要做交通影响分析,具体出行量等级和交通影响分析范围至少要满足C级情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城市建设项目征收交通影响费的研究
    邱荣华1,王根城1,李高芳2
    2009, 9(6): 98-102 . 
    摘要 ( )   PDF(799KB) ( )  
    交通影响费能补充城市交通的资金投入,调节土地开发与交通设施的供应关系. 从交通影响费的征收范围、费用标准、费用使用等方面,提出确定交通影响费的4项原则;探讨建设项目的交通投入、项目性质、所处区位特征和政策倾向等交通影响费的关键因素. 进一步,从项目类型界定、费用标准、社会认可度、与现行制度衔接等4个方面分析了征收TIF工作存在的主要难点及解决的思路,为现阶段在我国推行TIF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交通影响评价用地面积阈值计算及关键指标研究
    安居1,陈燕凌2,周福全2
    2009, 9(6): 103-107 . 
    摘要 ( )   PDF(784KB) ( )  
    目前,区域交通影响评价相关工作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其中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区域用地面积阈值,已有初步研究方法如标准区域类比法. 以此为基础,本文对影响区域交评用地阈值的一些关键因素进一步梳理,确定了区域出行需求总量、机动车出行总量、土地利用混合率、区域道路网系统等影响因素. 以北京市为例,建立了研究区域用地阈值与标准区域用地阈值及关键因素的相关关系,以全市交通综合调查数据为依据,标定了标准区域面积阈值及关键因素指标,并通过案例分析描述如何在特定区域交通发展情况下确定合适的研究区域交评用地阈值,为以后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交通影响评价的交通需求预测共享平台框架分析
    李春艳,李先,彭宏勤,杨军
    2009, 9(6): 108-113 . 
    摘要 ( )   PDF(1334KB) ( )  
    交通需求预测是交通影响评价中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 本文首先介绍了交通影响评价中交通需求预测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构建交通影响评价交通需求预测共享平台的必要性. 然后提出了共享平台的层次结构,并设计了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 最后,以北京市为例,对共享平台中核心模型的应用与参数选择进行详细说明,同时阐述了平台相关基础信息库建设及标准规范建立的长远意义. 交通需求预测共享平台的构建有利于提高交通影响评价的预测精度,为进一步规范交通影响评价中的交通需求预测工作及提高评价工作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市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效用分析
    何建伟,曾珍香,李志恒
    2009, 9(6): 114-119 . 
    摘要 ( )   PDF(574KB) ( )  
    北京市自2006年至2009年以来在各类重大社会活动中应用了一系列交通需求管理策略. 本文重点研究了各项交通需求管理策略的目的和实施细节,详细对比了重大活动交通需求管理执行前后交通状态的变化. 研究结论表明,针对大型活动本身进行交通需求管理时需要充分发挥交通需求管理组合策略的效用;同时由于公众上班时间相对较为集中,所引发早高峰交通流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更容易造成交通拥堵,因此在设计大型活动期间交通管理措施时应对其投入更多的精力,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方案解决其中潜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
    公交优先条件下小汽车出行向公交转移的预测模型研究
    VEDAGIRI P., ARASAN V.T.
    2009, 9(6): 120-129 . 
    摘要 ( )   PDF(1197KB) ( )  
    研究印度城市道路上设置公交专用道后小汽车出行向公交转移的可能性. 借助新的混合交通流仿真模型测定设置公交专用道后公交服务水平改善状况. 基于陈述偏好入户调查的抽样数据,本文还引入其他影响出行方式转移的变量,标定出行方式选择二元Logit模型. 根据实际和预测数据,确定了公交服务水平改善条件下小汽车出行向公交转移的一系列主要影响因素. 基于两种方式出行时间差,绘制出行方式转换概率曲线,并为多变量宽值域条件下交通方式转移的预测提供一种易于操作的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运输网络多方式分层分配模型研究
    陈绍宽,彭宏勤,刘爽,杨远舟
    2009, 9(6): 130-135 . 
    摘要 ( )   PDF(841KB) ( )  
    针对综合运输网络运量预测需求,建立了多式网络分层分配模型,以分层网络拓扑结构和相应路径搜索算法的改进为重点,建立了适合分层网络结构的运量分配模型. 分层网络模型中心节点代表城市中心和换乘枢纽,相应地构建适用分层网络结构的广义费用函数、路径搜索算法. 以本文研究方法为基础开发了辅助计算系统,用于解决大规模运输网络的运输需求预测问题. 以在建的京沪高速铁路沿线运输网络为研究案例,研究结果验证了本文构建的多方式分层分配模型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Petri网的车站股道分配方案瓶颈识别
    贾文峥,毛保华,何天键,刘海东,杨博
    2009, 9(6): 136-141 . 
    摘要 ( )   PDF(733KB) ( )  
    已有的求解股道分配问题的方法很少探讨强壮性,得到的股道分配方案中会有一些瓶颈. 要对这些瓶颈进行局部优化,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来探测这些瓶颈. 本文首先利用Petri网技术将一个股道分配方案转换成可执行的动态模型,然后对每一项列车作业进行扰动分析,并利用全部列车的出发晚点时间来识别瓶颈. 最后,对一个衔接6个方向的车站平面图和一个持续时间约30分钟的股道分配方案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最小缓冲时间为21秒;方案中存在两处瓶颈,缓冲时间分别为57秒和44秒,这表明最小缓冲时间所对应的列车作业区域不一定是方案的瓶颈. 这种方法为强壮性优化以及多方案比选提供了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路段人行横道信号优化设计
    邹志云,周志浩,葛欢
    2009, 9(6): 142-147 . 
    摘要 ( )   PDF(740KB) ( )  
    城市路段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信号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过街行人的安全性和路段机动车延误的大小. 本文从行人过街特性出发,通过对路段人行横道处行人与机动车调查数据的分析,提出了行人过街相位时长的设置与行人闯红灯行为的发生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以信号控制人行横道路段机动车平均延误最小为目标,以行人绿灯时长为变量的优化模型,并提出了模型求解的优化算法. 最后通过算例,应用模型对信号设置进行了优化设计. 结果表明,信号经过优化配置后,不仅减少了机动车的延误,还延长了行人过街相位时长,提高了信号周期内行人过街的通行能力,使信号控制人行横道系统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Kalman滤波的行人跟踪方法研究
    李娟,邵春福,杨励雅,李琦
    2009, 9(6): 148-153 . 
    摘要 ( )   PDF(2315KB) ( )  
    应用视频处理技术对行人交通进行研究和分析受到广泛的重视和发展,已成为智能交通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而行人跟踪是行人交通采集系统的基础,是后续交通参数提取,行为分析的前提.本文提出一种基于Kalman滤波的行人跟踪方法.首先,利用改进的混合高斯模型提取背景,并采用HSV颜色空间模型和目标重构方法得到消除阴影后的前景图像.其次,进行行人的特征提取,得到融合行人位置特征和形状特征的运动模板.最后,采用Kalman滤波对行人的运动轨迹进行预测,将检测到的目标与预测结果匹配,得到行人的跟踪匹配矩阵,根据匹配矩阵判断合并和分离的发生.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准确跟踪多目标,而且可以有效解决遮挡问题,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鲁棒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紧急疏散情况下的公交车运行计划优化研究
    宋瑞,何世伟,章力
    2009, 9(6): 154-160 . 
    摘要 ( )   PDF(898KB) ( )  
    提出飓风等自然灾害条件下运用公交车进行居民紧急疏散的优化模型. 最优公交车疏散运行计划问题可转化为不确定性需求的选址—路径优化模型,目标函数是使总疏散时间最小. 选址—路径优化模型用于确定最有效的公交车集结点服务区域和将人员从受灾区域转移到指定避难所或安全地区的最优线路,并设计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算法和爬山算法结合的混合启发式算法. 通过美国密西西比州格尔夫波特市的实际数据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验证. 实验结果表明,混合遗传算法在求解效果和效率上都优于传统的遗传算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蚁群算法在动车组运用问题中的应用
    佟璐,聂磊,赵鹏
    2009, 9(6): 161-167 . 
    摘要 ( )   PDF(955KB) ( )  
    动车组运用是高速铁路运输组织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结合国内外对高速铁路动车组运用问题的相关研究,根据动车组的运用特点和运用规则,在已知列车运行图的基础上,建立了求解动车组运用问题的整数规划模型.将动车组的接续运行与检修计划制定过程转化为动车组运用网络上具有较多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的TSP问题.并借鉴了蚁群算法求解该问题.为优化我国在建和拟建的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的动车组运用及计算机自动编制动车组运用计划提供了有效的求解算法.最后结合武广客运专线运用计算机模拟进行验算,证实了算法的可行性、实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